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敦煌壁画 流动着的千年故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作者:晚报记者 瞿学忠 实习生 赵龙 稿件来源:兰州晚报

  敦煌壁画是敦煌的名片。这些记载了和风俗人情的画作,到底出自何人之手?是谁年复一年地在这风沙漫漫的丝绸古道上用画笔描绘精神家园?敦煌画师的来源显得有些神秘。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

  这些创造了敦煌精美壁画的人们,在敦煌文献中被称为画匠或画工。这种随意的称呼反映了这些人主要来自民间,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由于来自民间,这些画师便在壁画增添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等。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提供了让现代人了解古代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材料,也给民俗欣赏带来珍贵的画卷。

  佛教故事

  绵延数公里的壁画为世人呈现出神秘壮丽的佛国,也为人们讲述着善恶循环的佛教故事。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美丽故事,构成了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在敦煌壁画中,最能体现佛教教义的当属《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

  绘于第285窟和第296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来自于《大般涅槃经·梵行品》、《报恩经》等,讲的是:古印度摩迦陀国有五百个强盗,经常结伙拦路抢劫,滥杀无辜,阻塞商路。后来国王擒贼审判,处以酷刑,强盗们痛苦异常。佛听说后怜悯他们,给强盗们施法,使强盗们身体康复。身体康复后的强盗们立见佛陀,求佛说法后,剃度出家,隐居深山老林,潜心修行,成无上正觉而登佛国。

  敦煌壁画,由表示动作的战斗开始,到表示静的强盗因缘出家结束。画面表现了由动到静的特点,充分地体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

  佛教不仅注重对现世人们的教化,还注重宣扬佛陀在过去世中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事迹。这些在敦煌壁画的佛教本生故事画中也有体现。

  九色鹿舍己救人

  本生故事画,是壁画题材的一种,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为菩萨时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莫高窟本生故事画的题材有:九色鹿舍己救人、尸毗王割肉贸鸽、子行孝、善事太子入海求珠等。

  九色鹿舍己救人本生故事画绘于敦煌257窟,源于《佛说九色鹿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印度的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皮毛上有九种漂亮颜色的鹿。一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时救起一溺水人。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愿做奴仆,终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请求,但希望溺水人能保证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住处,溺水人一口答应了。

  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漂亮的九色鹿,醒来后要国王捕捉九色鹿,用美丽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并说:“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会死去。”于是国王布告悬赏:若知道九色鹿住处者,就分国土和财产的一半作为赏赐。溺水人见到布告后,心生恶念、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带领国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捕捉九色鹿。九色鹿一眼就认出带人来捕捉自己的正是被她搭救的溺水人,于是大胆无畏,理直气壮的向国王诉说了搭救溺水人的经过,国王听后,十分感动,怒斥溺水人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行为,并下令从今以后任何人都不得伤害、捕捉九色鹿。那个溺水人因为失言,浑身长满了毒疮,口中发着恶臭,遭世人厌恶。王后也因贪欲落空了,又失去了国王的宠爱,最后悲愤而死。

  割肉贸鸽

  与告诫人们要消除贪念的故事不同,敦煌壁画中也有一些鼓励人们要胸怀宽广和普救众生的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故事在北凉、北魏、隋、五代的洞窟中都有绘制,以第234和275窟中最有艺术性。故事最初见于《六度集经·菩萨本生》《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该故事讲:古印度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王名叫尸毗王,是一个胸怀宽广,爱民如子的国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一天,一只鸽子被老鹰追逐,飞到尸毗王的腋下,请求国王的保护。尸毗王欲救鸽子,但又怕老鹰饿死,于是割肉贸鸽。他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上鸽子,一头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国王全身的肉都已割尽,还是不及鸽子的重量,国王在纳闷之余,忍着剧痛,奋力坐到秤盘上。这时,天地动摇,众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众生的善行所感动,齐声赞叹,并撒下无数天花。忽然,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原来是帝释天和大臣化成老鹰和鸽子来试尸毗王的诚意和信心,最后帝释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体恢复了原状。

  死而复生

  佛教还鼓励赡养老人,孝敬双亲。这些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思想如出一辙。

  行孝故事画在北周、隋代等洞窟都有不止一幅绘画。其中以第299窟故事情节最为完整,最具有代表性。该故事来源于西秦圣坚译《佛说晱子经》:在很久以前的迦夷国,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他们只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晱子,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晱子也“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他长大后陪着父母在山中修行,靠采集野果,汲取泉水供养父母。一天,晱子披着鹿皮在溪边取水时被在山中狩猎的国王误伤。晱子大声呼叫“是谁这么狠心,一箭杀害的不只是我一人,而是三人!”国王听见有人呼唤,非常吃惊,急忙下马来到晱子身边。晱子向国王倾诉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的经过,并说:“山中还有我的盲父母,我死了,盲父母便没有人照料,无异等于三人全死,晱子告诉国王他父母居住的地方后,便死去了。国王深为悔恨,来到晱子父母居住的地方,以实相告,并表示愿代晱子瞻养二老;晱子的父母悲痛万分,国王带他们来到溪边,晱子父母抱着尸体痛哭流涕。由于晱子的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派帝释天来到晱子身边,把神丹妙药灌入晱子的口中,毒箭自拔,晱子便死而复生,他父母的双眼也重见光明。

  入海求珠

  在北周、中唐、五代等时期洞窟中都有相关绘画,以五代146、98窟最有艺术性。该故事源于《贤愚经·善事太子入海品》故事讲:古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一个名叫善友,另一个叫恶友,这两个王子名如其人,善友太子聪明仁慈,国王、王后都喜欢善友,视若掌上明珠。恶友太子性格暴劣,人人都憎恶他,为此恶友非常嫉妒善友。善友太子因见众生相残而开国库布施,结果国库空虚。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定入海向龙王索取心想事成的摩尼宝珠。恶友知道后,要求与善友一起去龙宫,途中遇到了金山、银山、七宝山。恶友贪得无厌,因船装的太重,沉入大海,恶友逃命而归。

  善友太子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了龙王的摩尼宝珠。善友太子在返回途中被恶友用竹刺刺瞎双眼,夺走宝珠。

  再说,善友太子双目剧痛,昏迷不醒,幸好有牛王及牧人走过,牛王用舌头将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牧牛人把善友带回家,又买琴送与他,善友便到街上靠弹筝卖艺为生,师利跋国守园人发现善友琴艺超群,雇佣他到王宫看守果园,后来他在果园与公主偶遇,公主对他一见倾心,两人最终喜结伉俪。善友的眼睛也在他们立誓起盟之时复明了。善友向国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国王派人把夫妻二人送回波罗奈国。善友回国后,不计前嫌,请求父王饶恕恶友的罪行,恶友交回了宝珠,善友虔心供养,为民祈福。

 
 
 
前五篇文章

茶叶茶德之茶与禅的结合

玄奘法师西去东归图文说明

舍利之谜 存放玄奘头顶骨舍利子的佛塔

世界独一无二佛宝“乌尤大士”铜像

郎木寺正月大法会

 

后五篇文章

让佛教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记红安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

记我与兰州五泉山浚源寺融开法师的一段因缘

旅游家白居易游踪考

略述佛牙舍利塔历史考及其建筑欣赏

论白居易的天人和谐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