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主要寺院资料集 |
 
杭州主要寺院资料集 韬光寺 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后寺以人名,为韬光寺。 在韬光寺顶的岩壁内,有一丹涯宝洞,相传为吕洞宾炼丹之地,吕洞宾和佛教有很深的因缘,《五灯会元卷第八》记载:吕洞宾道经黄龙山,值黄龙祖师击鼓升堂。祖师见吕洞宾,厉声喝道:"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祖师说:"这守尸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飞剑斩黄龙,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教。祖师反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悟。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于是祖师嘱咐他为佛教护法。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祭祀吕洞宾,当地人在此建吕纯阳殿,参政郭子章为之记。纯阳殿下,又有一祠,是祭祀吕洞宾的女弟子何仙姑的地方。 丹涯宝洞前是观海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这里是古时灵隐山中最适合观海之处,亭柱上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韬光观海还是清代西湖十八景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 民间传说取韬光寺金莲池的泉水治病,效果极为灵验,因此,韬光寺的香火非常旺,在观海亭里挂满了病人愈后敬献的写有"有求必应""妙手回春"等字样的锦旗。 1982年韬光寺被大火烧毁后,改建为一座敞厅,名"白云深处"。 2003年12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管理,2006年起整治修缮。 沿韬光径向上,偶尔透过树叶看到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已叹为观止,待到走进韬光寺,却发现在这悬崖峭壁之间竟然隐藏着一座园林化寺院,融池泉亭台于山川沟壑、茂林修竹之间,游人沿着曲折石阶向上攀登,有移步换景,豁然开朗之感,不得不佩服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韬光寺建筑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一正两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却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创新。其中轴线底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多为两层通透式结构,通过各具特色的雕刻门窗,把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裸露的青砖,白色的墙体和枣红色的门窗,和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寺院相比,别具一番风味。中轴线左边为茶院和僧寮,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茶院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西湖美景。沿大雄宝殿右拐,是韬光寺最美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园林。前面是大名鼎鼎的金莲池,传说韬光禅师在此引水种金莲,左边是一瓯亭,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诵芬阁是一个隔景式建筑,穿过诵芬阁,再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观音殿,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距离美,观音殿为一重檐六角楼,建筑在一个水池之上,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和琼楼玉宇。现在韬光寺的法安堂二楼扶廊是整座寺院最佳的观景台,游人站在这里,脚下是一层层形状各异的亭台楼阁,远方是群山环抱的西子湖,令人心旷神怡。 三生石 三生石位于杭州三天竺法镜寺后之莲花峰东麓,是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中所言“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个篆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的由来。 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里,后又被收录进《太平广记》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东坡居士根据这些素材作《僧圆泽传》,明朝张岱把这篇文章编入他的《西湖梦寻》,而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十三之《三生石迹》以及陈树基著《西湖拾遗》中对此都有提及,特别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红楼梦》),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正是这神瑛侍者和修得人形的绛珠仙草下凡引出了一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宝黛爱情悲剧。 三生石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源远流长,深深地打动每一个人的心,是因为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汉、魏、晋、南北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交流碰撞,佛教三世因果、轮回转世等观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而高僧圆泽和忠臣之后李源之间一诺言千金、隔世不昧的友情,任性后的悲悔和宿命通的神奇,恰好契合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引发了人们对前世今生的幽思与共鸣。 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开山祖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及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由木鱼方丈住持,监院觉乘法师引领,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天竺三寺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 法喜寺:后晋天福四年(939),僧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为上天竺开山祖师。清乾隆时赐名“法喜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1985年、1991年进行了两次大修。现寺规模为三天竺之冠。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法净寺:由宝掌禅师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明代改称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寺院遭遇火灾,损失巨大,现已恢复原样。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法镜寺:位于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建。现为西湖唯一之尼众寺院。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後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後,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於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从灵隐到天门山,周围数十里,统称为天竺山。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有天竺香市和佛国胜地之称。 韬光可观海,天竺则观山。徜徉天竺山,最为诱人的是四周的山峦秀色。从灵隐合涧桥旁循路而进,山色如列画屏,崖陡谷深,曲涧淙淙,山岚云影时而飘忽,极富山林野趣。著名的山峰有灵鹫峰、莲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窦峰、白云峰、天竺峰。 快乐井冈 五彩之旅 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 主题公园全攻略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天竺峰双峰削立,形同天门,故杭人又称它为天门山。同高455米,有西湖第一高峰之称,为西湖群山的主峰。 天竺道上有不少古树名木,如七叶树、枫香、紫楠、黄檀、榆树等。天竺山奇石更奇,特别是莲花峰一带的山石,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俊美无比。 从灵隐“咫尺天涯”照壁沿天竺溪走500米许,便是下天竺寺,又名法镜寺。法镜寺在三竺寺中历史最为悠久,创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相传为印度慧理各尚所建。现寺内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坛场三进殿堂。法镜寺现为杭州唯一的尼姑寺院,今尚在恢复扩建之中。 中天竺寺位于稽留峰下,离法镜寺约500米,又名法净寺。如今,中天竺寺佛门重开,现寺内有原天王殿、安养堂、三圣殿等建筑,盛行宗教活动,也是西湖一大寺观。 上天竺寺又名法喜寺,离中天竺约1千米。天竺三寺以法喜寺面积最大,建筑雄伟,布局庄严。寺内殿堂很多,除大殿外,有肃仪亭、夜讲堂、白云堂、两峰堂、雪坡轩等。寺四周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白云峰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岁贡的西湖名茶。宋元佑中,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曾数次来游,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诗篇。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倪瓒等均有游上天竺诗。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诗篇更是气壮山河,令人感奋。 现寺中有大殿和斋、客堂等辅助用房,铸5吨半重的大铜钟,并在重建天王殿和后殿 。 净慈寺 《西湖梦寻》卷四 西湖南路·净慈寺 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俶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僧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寺故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珌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鍫为双井,水得无缺。淳佑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袁宏道《莲花洞小记》: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常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享,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王思任《净慈寺》诗: 净寺何年出,西湖长翠微。佛雄香较细,云饱绿交肥。 岩竹支僧阁,泉花蹴客衣。酒家莲叶上,鸥鹭往来飞。 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位于灵隐之西约一华里处的石笋峰下,自东晋慧理禅师开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年间《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永福寺座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旧分上下两寺,与下天竺(旧称翻经院)等寺一样,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据载,东晋咸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卓锡筑庵,接连兴建了灵鹫,灵隐等十座道场,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有慧琳禅师继慧理开山后筑庵于石笋峰下。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吴越王钱元瓘于石笋峰下建晋圆院,又与山同名为资严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改额为永福寺。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郡守祖无择爱石笋之胜,乃于寺旁建庵,名邺公庵。 北宋时期,永福寺内方丈四壁多有赵阅道、苏东坡、秦少游等人的留题与竹画。 南宋咸亨年间(1265—1274),宋度宗之母隆国夫人据永福寺为香火院,并斥资扩建,宏规巧构,丹矆相辉,碧光琉璃瓦覆盖于顶。逝后以寺超然台为葬,移寺于西,自此一寺两院。 元至元年间(1335—1340),清凉山僧人正宗卓锡东院,因其常衣白衲,人称白衲庵。 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古香于上院建海日楼。后于弘治年间(1488—1505),寺被洪水淹废。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寺得复兴,由徐宏基题额为“永福禅林”。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僧静昭驻锡复兴。 清康熙十年(1671),东皋心越禅师移住永福,五年后,应邀东渡日本,弘传曹洞宗并创寿昌派禅法,同时传授琴学与书画篆刻艺术,在日本佛教及艺术界均享有盛誉。永福寺随后渐废。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永福寺依原有规模重建,后又渐废。 二00一年根据杭州市政府90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恢复重建并于二00三六月正式动工。 二00三年,根据杭州市佛教协会三届四十七次常务理事会通过,由月真法师任永福寺监院。 二00五四月二十二日,经浙江省民宗委批准,恢复永福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即将正式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