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山川可以终天:云冈石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云冈石窟离大同市区不远,开车大概二十分钟。石窟在武州山南麓,先在山壁上凿出洞穴,再在洞里面雕像,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现存洞窟45个,大小造像5万1千多尊,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成为我国三大石窟。

  大同是北魏国都,当时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北魏皇帝信佛,于是开始修建石窟。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大规模的石窟建设在大同停止,转移到了洛阳龙门。

  云冈石窟有1千5百年的历史,45个洞穴一字排开,东西绵延约一公里。这些石窟历时40多年才完全建成,根据雕刻时间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期(16至20窟),中期(1至15窟),晚期(21至45窟)。

早期:昙曜五窟

  第16窟 - 20窟又叫“昙曜五窟”,由北魏和尚昙曜主持修建,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五个洞。这5个洞都是马蹄形,里面供奉着硕大无比的巨佛。其中20窟的释迦牟尼坐像,是整个云冈石窟的代表,旅游书与纪念品上,用的都是这尊大佛的形象。佛面相方圆,细眉长目,双耳垂肩,双肩厚实,据介绍“具有健陀罗造像的风韵”,或者说,具有印度佛像的风格。

  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专门谈到这尊大佛,评价并不是很高。他认为:匠人好像在极力模仿某种标准模型,因此压制了自己的个性。佛像面貌平板,眼睛细长无光,没有表现出健陀罗式的庄严气象,所以在美术上的价值,要低于佛像的历史价值。

  也许因为自己是美术的外行吧,我对这尊雕像的感觉,并没有那么苛刻。虽然雕刻手法比较简单,头发只在脑顶做个发髻,身体上也没有任何装饰,但是,这尊雕像身材粗壮,特别强调了体积感。体积的巨大与面目的简单,配合得简洁大方,雄伟庄重。此外,佛像基本完全露天,没有任何阴影遮挡,阳光照在上面的时候,看起来更加明快有力。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当时刚刚传入中土,所以早期的云冈石窟,受到印度,波斯,甚至希腊等西方艺术的影响。每尊佛都体积很大,但不做什么细节处理;在佛的胸部与肩部,刻出一些半圆形的密集纹路,代表衣服的褶皱,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对印度佛刻的仿效。

  第18窟“千佛袈裟”,衣服上刻满小佛。第16窟看起来特别睿智,不同于一般佛的慈眉善目。据说这尊佛是为了歌功颂德,依照当时皇帝的样子雕成。他不穿袈裟,而是北魏时期的宽袍大袖,前胸系着飘带。当时北魏鲜卑人进入中原,实行汉化政策,“着汉人服”,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对第19窟印象很深。一个大窟旁边凿出两个小洞,分别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像。最喜欢西面洞中的那个,坐在半空,半个身子隐在洞里,从下面走过的时候,看他目视前方,伸出右手,一派光明磊落的喜悦。

中期:褒衣博带

  第1至15窟代表云冈石窟的中期。石窟艺术逐渐中印合璧,石雕风格开始变得成熟。

  梁思成将云冈石窟分为“印度派”和“中国派”。印度派就是刚才提到的巨佛,表情比较单一,佛教初入中原,人们对印度诸神以及印度的雕刻方法,都不太熟悉。与中土文化融合以后,佛雕上出现了中国派,不但讲究面容的细致,而且衣服上也出现了中式褶痕,叫作“褒衣博带”。

  简单地说,就是佛像不只穿印度轻纱,而且有中式的披挂悬垂。不再单纯用印度的半圆条纹表现褶皱,而且采用中式服装的表现手法,据梁思成的观察,就是衣服下摆出现翅膀式的折痕,来表现凌空欲飞的意识。

  其实不仅是面容与衣褶等细节的变化,与前期相比,整个石窟的结构以及雕刻内容,都有了很多改变:

  比如洞窟内部不再是简单的马蹄形状,出现了中心塔柱。在石洞中央凿出方形柱子,柱身上再雕满小佛。(1窟,2窟)

  出现了佛殿。在石洞内仿造木制殿宇的结构,凿成前后两个室。(7窟,8窟)

  出现了连环画一般的佛教故事,比如6窟的释迦牟尼出家记;9窟的儒家忠孝;1窟的射箭比赛。

  清顺治年间,在最美丽的第5窟和第6窟外面,专门加盖了木楼,予以特别保护。这两窟不但供奉着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而且满是五彩斑斓的佛经故事。入得洞来,眼睛不知道向哪里看才好,每一平方米的墙壁上,都密麻麻刻着小佛,更有那唱歌跳舞,使枪弄棒的各路神仙,使想象中一派严肃的仙境,充满了剑拔弩张和声色热闹。我想,如果真有佛国天界,那么凡人修炼到达的时候,一定就是这样瞠目结舌,晕眩与震惊得忘乎所以了。

  第9窟到第13窟,俗称“5华洞”,因为后世在洞中涂上了颜色。第11窟发现了造像日记;第12窟是音乐窟,画满音乐伎人;第13窟有交脚菩萨,专门使唤力士托扛自己的右手;另有“千佛洞”(第15窟),洞壁上是万余美丽的小坐佛像。

  一个窟一个窟地看过去,感觉好像是给众神仙照相。佛像的面容,大多保持着一贯的沉着镇静。所谓佛家的庄严宝相,在我看来,就是不轻易有表情,保持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神圣。喜怒不形于色,不是因为自我控制,而是根本超离了性情。

  不过,细看每个佛的面部,会发现相似的安静中,其实隐隐各不相同。有的露出看透一切的得意,有的非常老实木讷,还有的异常美丽,甚至因为美丽而显出一点害羞。当然少不了心领神会的微笑,或是初悟后的感激涕零,当然也有的道行稍浅,竟然象乡下人似的,直面相机,露出某种错鄂,或是某种天真的愣神儿。

  如果说云冈石窟的早期,是巨大而简约的轮廓,那么到了中期,雕像的体积减小,却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细节。

  最喜欢那些坐在半空的小像,守着家过日子一般的温暖。这类小佛,没有高瞻远瞩,只是拥有一方宝地的小神仙,不用太操心,也不需要太大的阵势。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小洞,洞口装饰着宝珠蔓草,宝座后面有一团火焰,身边站着一两个侍从。带领这样一班人马,过自己的日子,管理好自己的地界。太阳出来了,照进小佛的洞窟,宝座上现出淡红光芒,佛的脸上,也是心满意足的光。

  神仙们的立体画卷,林林总总,竟然觉得好像是人间故事的神仙版本。

晚期:迁都洛阳

  第21至45窟是云冈石窟的晚期。北魏迁都洛阳,主要的石窟工程转移到龙门,大同地区依然有一些贵族及佛教徒,为了祭祀继续开凿。这一时期的造像,规模比较小,相对来说比较杂乱。

  武州山石皆为沙石,石质松软,风化非常厉害。粗糙的沙质感觉,因为风化而造成的线条模糊,使云冈石窟有种年代久远的神秘与沧桑。原以为一千年前的历史,早已退化成模糊的传说,只能在发黄的历史书中,隐约想象着那时的生活。想不到这大规模的石窟,忽然以鲜明的活力,从山上横空出世一般,向我们展示着先人的聪明。骑马射箭,吹拉弹唱,虽然面容模糊,甚至破损不堪,但那种身姿的美妙,以及活动间所产生的动感,实在让人悠然向往。

  “山川可以终天”。这是昙曜和尚开创云冈石窟的初衷。他相信刻在山上的信仰,可以躲避人为的磨难,永远保持下去。远眺洞穴累累的武州山脉,不由对历史的伟大,产生由衷的叹息。但愿这盛大的雕像家族,真的能够永远保存下去;但愿那些心领神会的微笑,不要躲开了人世间的兵荒马乱,却因为风沙与古老,最终隐去,还与山川。

  据导游说,近20年来,石窟的风化现象最为严重,石壁上的很多小佛,已经日渐模糊,最终看不见了。大同地区盛产煤炭,而且是高硫煤,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看以前的照片,石窟因为距离运煤路线太近,很多雕像的身上,经常落满黑色煤屑,处在“身披黑纱”的严重腐蚀状态。为了保护古迹,现在运煤的国道109已经改线,情况好转一些,但还是面临风化以及水土渗漏等问题。

  云冈石窟最好的旅游纪念品,也许是煤雕,在黑色的煤上雕出佛像,很有大同地区的特色。买一块带回家,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些端坐了世世代代的石雕,好脾气地笑着,在略带刺鼻味道的空气中,看着大同,茫茫千百年的风云,永远都在继续的民生。

本文作者:秦里

 
 
 
前五篇文章

响堂石窟中的佛尊

从云冈到响堂——掀开响堂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名为造佛,实为赎罪——云冈石窟的建造原因?

吴朝阳:从释永信谈“寺庙应取消门票”说起

安徽文物志

 

后五篇文章

奇哉通天岩石窟——江南大型古代雕塑群

内蒙古鄂尔多斯旅游风光之阿尔寨石窟

绵延相望的堂皇巨制——云冈石窟

阿艾石窟,深隐千年的极乐世界

四川旺苍县的一个石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