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兴建报恩寺 |
 
朱棣兴建报恩寺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以报答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养育之恩为名,下令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长干桥东南宋天禧寺旧址上建报恩寺和琉璃塔。此项工程动用军匠役夫10万人,历时19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建成报恩寺塔,全部工程才竣工。塔八面九级,外壁用白瓷砖,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五色琉璃构件砌成。该塔堪称当时世界上建筑奇迹。 关于朱棣建造大报恩寺塔的动机,有多种说法。一是朱棣自己说是为纪念太祖和马皇后;二是明清文人笔记小说中说是成祖为纪念其生母碽妃;三是后人研究认为:成祖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超度在“靖难”之役中丧生军民的亡灵。 明成祖登位后主持修纂的《明太祖实录》,以及清人以该实录史料为主要依据的《明史》,都说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他有三个哥哥,即太子朱标、秦王朱挟、晋王朱桐,朱棣排行第四,还有一个弟弟周王朱柿,他们的生母都是正宫马娘娘。可是,明清时期文人笔记的材料却说朱棣的生母是碽妃。相传,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妻妾序位排列,除太祖与马皇后正面而坐外,在东面西向的有李淑妃等20多位,而西面东向的只有碽妃一人。于是,有人认为:朱棣当了皇帝,为着将自己说成是正宫娘娘所生,故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认他人之母为母,而把自己的生母碽妃隐瞒起来;但是祭享她们的时候,又偷偷给生母与众妃不同的待遇,以使生母在冥冥之中悄悄领会“母以子贵”的殊荣。成祖虽为碽妃所生,但在封建时代皇位嫡传,为着自己皇位的体面与政权安稳,想方设法抹掉生母的痕迹,所以,后人就很难找到有关硕妃的史料。碽妃可能来自元朝后宫,是蒙古人或者高丽人,相传因她未足月生下朱棣,被太祖处以:“铁裙”之刑折磨致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明太祖病逝。太子朱标已在洪武二十五年病故,按皇家规矩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为争夺皇位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明太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燕王朱棣曾指挥明军,沉重打击元朝的残余力量,并不断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南京朝廷的兵部尚书齐泰,太常侍卿、翰林学士黄子澄建议建文帝削藩,即削弱诸王的权力,建文帝先后下令废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为庶人。同时,调兵遣将,防御燕王出师反叛。燕王见周王等诸王被废,知道下一步要轮到自己了。燕王也广招兵卒,选拔将帅,罗致贤才,操练兵马,打铸兵器。这时,双方交战已处于一触即发之中。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以“清君侧”(即讨伐奸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名,宣布起兵,他称自己的部队为“靖难”之师,这次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建文帝先后派大将军秋炳文、李景隆统领数十万部队与燕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对阵,但都劳师无功。燕军南进,节节胜利,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燕军渡过长江,人金川门,建文帝被迫举火自焚,紫禁城一片火海。明朝江山,幸好没有发生太祖所担心的“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的那种情况,算是没有改名换姓,只是叔叔代替侄儿做了皇帝。 永乐十年(1412年),即朱棣即位的第十个年头,此时,政权已经巩固,天下太平。处理政事之余,他不免回忆起往事,自己为着登上皇帝宝座,发动“靖难”之役,战争使数十万人丧生。尤其是那位儒雅的侄儿允坟,在燕王起兵造反后,派出大军征讨时,下了一道诏命,要求临阵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正因有了此令,燕王在东昌被困,燕军3万人被乱箭射死,却没有人敢加矢于皇四叔,燕王才得以乘机逃脱,重整旗鼓,打败帝师。身居皇位的侄儿不杀叔父,反之,四叔为夺得皇帝宝座,却逼得侄儿葬身火海。朱棣深感愧对允蚊,愧对数十万死去的军民。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成祖难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为减轻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罪过,超度战争中的亡灵,他诏令工部“造九级琉璃塔,额大报恩寺”。 历时19年始建成的大报恩寺及报恩寺塔,为明初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大报恩寺与灵谷寺、天界寺并为南京最大的三大寺之一,统领附近的次大刹二个、中刹十四个。报恩寺的范围,东自今晨光机器厂,西到雨花路;南自雨花台下起,北抵秦淮河边,周围九里十三步,民间有“骑马关山门,九里十三步”的说法。主要建筑有金刚殿、香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等。琉璃塔位于这组建筑的北部,南半部是僧房和禅堂,禅堂后有唐三藏石塔。寺内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都用白石作台基,雕刻精细的花纹。台基上的殿宇极其壮丽,如同皇宫的宫殿一般。大雄宝殿俗称“碽妃殿”,每年由礼部按时祭祀。寺中有僧众500多人,其中148房的和尚擅长佛学。明成祖诏令报恩寺雕版印刷5000卷以上的佛经,并建有藏经前殿、藏经殿和贮经廊以保存这批佛经。寺内还栽种着郑和下“西洋”从国外带回来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草。 大报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即所谓硕妃殿之后,今地名叫“宝塔根”。报恩寺塔的平面为八角形,高九层,底层为副阶周匝,周长40寻,按古制l寻为8尺,计32丈。塔的高度,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从地面至宝珠顶为24丈6尺1寸9分,合78.02米。 塔身为砖砌承重,有塔心室,楼梯绕心室而上,越往上,塔身越小,楼梯也越陡。塔的各层内部有青绿藻井,内壁满布佛龛。塔的外表为八面开门,四实四虚,隔层错开。底层的四周镌四天王金刚护法神像;门的两边开窗,窗边缦以陀优钵昙花;二层至九层各有平座,朱红色的琉璃栏杆;屋顶为绿色琉璃瓦顶,檐下为青绿斗拱,层层叠起。九级以上,是塔刹,下部有覆莲缽,铁质,外表是“黄金风波铜”,实质是黄金镀层。塔顶盘上的铁圈9个,即所谓9级“相轮”,顶上镇黄金宝珠。从塔顶挂下铁索八条,各垂风铃9个,共72个,每层的飞檐下也有风铃共80个,全塔合计有风铃152个。又放置油灯146盏,选派100名少年日夜轮值点灯,使之昼夜长明,号称“长明灯”。据说,油灯的灯芯、直径有1寸左右,每昼夜耗油64斤,白天金碧照耀天际,夜间光焰十里可见。 报恩塔的外壁用白瓷砖砌建,用黄、绿、红、白、黑五色琉璃贴面,塔身上下有金刚佛像万千,拱门边有狮子、白象、飞天、飞羊等形象的构件砌成,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为前所未见。 明成祖极其重视报恩寺和琉璃塔的兴建,该工程所费钱粮合白银248.5万两,郑和下西洋回国后结余的100万两银子也用于建塔。当时参观过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都认为该塔为中世纪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报恩寺及塔均毁于兵火。仅存敕建大报恩寺碑一座和塔上的铁制覆莲钵。抗日战争期间,铸有12方位花纹的覆莲缽又被日军劫去。近年来,有人建议有关部门重建大报恩寺塔,如果此议能被采纳,南京人和来宁旅游者将能一睹中古时期世界建筑奇迹——大报恩寺塔的巍巍雄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