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滁州佛教发展历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滁州佛教发展历史

  琅琊寺是琅琊山佛教的载体。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四次更名,即:“宝应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以至今日的“琅琊寺”。前三个寺名都是皇帝御赐。

  琅琊寺在立宗传派方面,唐代时初为禅宗,明代时改为华严宗,清代时改为律宗,现为净土宗,也叫莲宗。

  1200多年来,琅琊寺佛教的盛衰兴废如波涛起伏。其兴盛时,殿宇建筑富丽堂皇,钟鼓梵呗山谷回荡。僧众云集,四方信向,天下称誉。其衰败时,寺毁僧散,院野无分,蒿莱遍地,荒废殆尽。

  琅琊寺最早的佛教文化活动兴盛,始于唐代建寺之初。琅琊寺最初的寺名“宝应寺”由唐代宗李豫题赐。那时,以李幼卿为核心的一批文人名士,和以法琛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僧侣,整日在琅琊山对境参禅,偈语应酬,诗文互答,留下了许多诗文逸话和摩崖石刻。如,

  李幼卿咏禅房落成诗句:“佛寺秋山里,僧堂绝顶边。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转壁千林合,绳床挂月圆。凭虚堪喻道,对境自安禅。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

  韦应物访山寺诗句:“曹溪旧弟子,何缘住此山?心将流水闲,宴坐一林间”;“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朝寻芳草径,夜宿寒山寺。”

  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宋太宗为琅琊寺赐额“开化禅寺”。皇佑五年(1053),宋仁宗下诏于琅琊寺敕建“御书阁”,藏“累朝御书”并奉安“太祖遗像”。寺院扩修,规模宏丽。

  北宋清理年间,慧觉广照禅师住持山寺,绍隆佛种,光大法灯,四众弟子朝山礼佛络绎不绝,常住僧人及云游挂单僧侣、皈依居士日达500多人。琅琊寺名传四方,世人称誉为“二甘露门”。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与琅琊寺智仙和尚交善。因为智仙“有戒行,通儒言”,两人非常契合。智仙专门为欧阳修造了一座亭子相送,欧阳修名之曰“醉翁亭”,留下了一段千古文坛佳话。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朝廷在滁州设立了佛教管理的机构——僧正司。德孝禅师为僧正,住持龙兴寺,管理琅琊寺及周围诸寺的佛事。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僧皓清律师住持琅琊寺,重建开化堂,传南山律宗,弘法度僧,开坛授戒,山寺中兴。江淮诸寺众僧云集,日达800人众,钟鼎集食。法嗣门人广布皖、苏、浙、赣数省。如,六安观音寺,六合长庐寺、金陵卧佛、白下静海寺等等著名寺院的住持都出自皓清门下,使琅琊寺的声名影响远播海内。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年仅20岁的达修律师应邀住持山寺。当时的琅琊寺因战乱破坏,遍地瓦砾,一片荒芜。达修托钵化缘,呼号万里,募集巨资,重建寺院,形成了现今的基础格局。

  寺院建成后,仍名“开化律寺”,在当时国民政府高官的心目中很有地位。行政院院长孙科为达修题字:“高僧名山两不朽——达修上人重新开化禅院”。其他如戴季陶、林森等要员也时常光顾,闲居礼佛。

  达修的继承住持为根如律师。

  新中国成立后,琅琊寺依山而名,不再使用“开化律寺”等名称。

  根如于1961年圆寂。后任者依次为超然、果圆、顶光。

  1996年滁州市佛教协会成立。首任会长顶光。

  自1980年代以来,琅琊寺的佛教事业与时俱进,寺院面貌焕然一新,香火鼎盛,佛光普照,旅游兴旺,声誉日隆。

 
 
 
前五篇文章

北京双黄寺正史

宝塔寺宝塔

八五一一农场志——第一节 佛教

《乌石山志》仙释

石景山上唐代古迹金阁寺

 

后五篇文章

川西北雍仲苯教早期著名寺院尕米寺历史与现状述略

澹归和尚海幢寺碗

当涂县佛教历史起源

雕刻历史,记录沧桑——凤阳石刻介绍

东晋净土及观音信仰的地域流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