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广东古迹总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广东古迹总述

  广东简称粤,地处南岭以南,面对辽阔的南海,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大致为一向海倾降的斜坡,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2/3,台地平原占1/3。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漠阳江、鉴江等,气候属亚热带至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广东远古是中华民族的一脉古越族的居住地,现有汉、瑶、壮、回、满、佘等民族。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十三万年左右的马坝人年代,马坝人就以石灰岩溶洞为居所,所选择的洞穴都有防寒防涝、便利汲炊的特点,这种洞居形式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其后,古人的居住方式演变为半地穴式和水上干栏式两种。

  秦平百越,统一岭南,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和建筑技艺得到传播,加之其后建立的南越国奉行民族和睦政策,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在休养生息中交流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之禺筑立城廓,这是广东史籍记载的首次筑城。其后赵佗于汉初据岭南称帝,建南越国,对番禺城的建设也多有建树。番禺城惠泽深远,历唐、宋、元、明、清及至现代的广州城都是以此城为中心向外扩展而成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秦汉造船遗址、南越国官署遗址以及西汉南越文王墓,为了解这一时期的建筑撩开了帷幕的一角。此外,粤北还发现了始兴城郊的罗围西汉城堡遗址,粤东发现了五华狮雄山西汉宫殿式建筑遗址和澄海龟山西汉建筑遗址等。

  汉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平南越。从西汉中期至东汉的墓葬所出土的陶屋模型来看,民居建筑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式,而且在平面和构架组合上,表现出简单实用的特点,为避湿散热,采取了干栏式的建筑形式。东汉后期墓葬则出土了陶城堡模型,与中原地区汉墓所出土的陶屋相类似。

  到三国南北朝时期,广东建了不少新的城廓,除了番禺城进一步拓建外,遗留至今的还有罗定的泷州古城遗址等。佛教寺庵的兴建也是此时的一大特色,广州光孝寺、六榕寺和华林寺,粤北飞来寺、南华寺等著名寺庙都创建于这一时期。据史载,六朝时广州等地兴建佛寺有三十七座,这些建筑的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

  隋唐之际,随着张九龄拓凿贯通大庾岭新道,使中原与岭南的商旅往来不再受到局限,加上岭南经济得益于较长时间的安定而得到新的发展,致使广东的建筑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保存至今的怀圣寺和光塔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光塔是我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史籍记载,唐代李复为广州刺史期间,教民烧瓦,"令百姓复茅屋为瓦舍,以息火灾之患",广州城内民居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唐代,广东佛教寺院的兴建出现了一个高潮,潮阳灵山寺、湖州开元寺、梅县灵光寺、新兴国恩寺、雷州天宁寺、肇庆白云寺等一批较著名的寺院均创建于此时。建于隋开皇年间的南海神庙和建于唐贞观年间的雷祖祠等,虽几经兴衰,但古貌依然。

  岭南古代园林最早见之史载的有张九龄的宅园,唐贞元年间,又有韩愈曾为之作记的连州燕喜亭一带的园林以及广州的荔园和新州十仙园等。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南越国御苑遗址,是广东乃至全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苑遗址。

  唐末,在岭南建立了南汉国,其后大兴土木,仅就建筑成就而言,写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一页。史载刘龑"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建南董殿,刻沉香为龙柱,务极奢丽"。继刘隐凿禺山扩建广州城后,陆续在全城大规模营建宫室苑囿,广州城内有"十里红云,八桥画舫"之景,岭南园林的营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广州市旧城中心至今还保留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园林遗迹及遗石──药洲遗址和九曜石。南汉时广东铸造业发达,一些大型建筑构件或中小型建筑物亦以铁铸成。史载刘晟所建乾和殿,用十二根巨型铁柱为殿柱,柱周长2 5米,高 4米。今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两座铁塔,亦是南汉时期之物,分别铸于南汉大宝十年(967年)和六年(96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塔。

  宋代,广东出现了"南渡之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的局面,官府督导在珠江三角洲、韩江下游、雷州半岛等地区兴修水利,扩大水田,农业生产水准大大超过隋唐时期,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境内建筑业的发展。

  宋代,广州城在原城市的基础上建成东、子、西三城并列的格局。各城内功能分区有序 ,中国传统建筑与阿拉伯、占城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南国港市的特有风韵。因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后"诏二广悉城",广南各州县除治修旧城外,又增筑了香山、南雄等十三城。其中肇庆、潮州等建城时还同时兼顾了防洪的需要;惠州城的建设与西湖的整治相结合,得湖光山色之美和苇藕稻渔之利。

  宋代,广东州县学宫大发展,创建于当时而延续到现在的有番禺、德庆、潮州等数十座学宫(孔庙)。这一时期,广东各地所筑桥梁的数量也超过了前一时期。这时所筑的潮州广济桥,据茅以升先生考证,是全国首座集梁式桥和浮桥于一身的可启闭式桥梁,它反映了宋代广东造桥的最高成就,并留存至今。这时在英德浈阳峡还架设了栈道,使英州至清远、广州等地距离缩短了83公里。这一时期,塔的建造在广东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保留至今的宋塔有二十六座,如广州六榕寺花塔和南雄三影塔等。在园林修造上,据史籍记载,这时所修造的园林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前一时期。

  到了元代,广东建筑并未见更突出的成就。南雄珠矶巷的胡妃塔和饶平镇风塔是此时的遗物,而德庆学宫大成殿下檐构架则是岭南地区有价值的遗构。

  明、清时期是广东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发展成熟的时期。在民居建筑方面,以广州西关大屋、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东莞"逆水流龟"寨和南社村等为代表的粤中民居;以始兴满堂围、翁源葸茅围、深圳大万世居等大型围屋为代表的客家民居;以揭阳石鼓里、丁府,潮州卓府、许驸马府,棉湖郭氏大楼等为代表的粤东潮汕民居;以开平南楼、迓龙楼等为代表的侨乡民居等,构成了数量多、工艺精、特色鲜明的广东明、清民居面貌。这一时期宗祠建筑也得到发展,如潮州己略黄公祠、番禺留耕堂、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性建筑物。

  明、清时期各种塔的建造也达到了高潮。明、清两代所建塔的总数(保留至今者)达二百一十三座,在类型上多为风水塔,在时间上又以明万历年前后、清道光年前后居多。令人瞩目的是,广东明、清两代所造之塔已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中以高州宝光塔、潮州凤凰塔、普宁培风塔等为代表。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后期,是以广东庭园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的成熟期,此时的庭园小巧玲珑,富于生活气息。造园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兼收并蓄地采用了外来的形式和材料,丰富了造园的内容。保存至今的佼佼者有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潮阳房山山房等。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特色还表现在粤中各类木构建筑的各种特有构架之中:一是近似宋《营造法式》中描绘的构架形式,而与北方同时期的构架形式有较大差别;二是在抬梁式构架中掺入了穿斗式构架的因素,梁、枋、栱、昂的截面宽高比多采用1:2,屋架的上部结构全部开露,没有平棋天花;三是用材多选用红木。到了清代中、后期,装饰因素增多,吉祥图案、人物故事等都刻在梁架上,令人目不暇接。

  明、清两代,广东沿海卫、所、炮台等防御设施的建设也是一大特色。明洪武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修筑的卫、所保存完整者有饶平的大埕所城、惠东平海所城以及陆丰碣石卫城等。分布于今天珠江口两侧的虎门炮台,经1840年前后关天培等的拓筑完善,成为当时最坚固的海防要塞,被誉为"金锁铜关"。此时城廓建设亦面目一新。广州城三城合一,成为东亚最大的港市。以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为代表的一批市镇因工商贸易活动的繁荣而有较大发展。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造就了广东古代建筑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为中华民族建筑宝库增添了异彩。

 
 
 
前五篇文章

历史的记忆中卫古塔

朗木寺:生命在时光里轮回

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清理发掘

康熙御赐宝林寺碑

京西石佛村摩崖造像群

 

后五篇文章

白娘子的战场 探寻神话中的镇江金山寺

史岩先生与杭州佛教造像文化遗产

《莆田仙游县志》佛教

《莆田城厢区志》佛教

《长乐市志》寺、庙、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