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走笔 |
 
白马寺走笔 去洛阳旅游,白马寺是不能不去的一个地方。 由于岳父家居洛阳的原因,洛阳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城市。每次去洛阳探亲,只要时间充裕,我总是不惮辛苦要去白马寺游览一下的。老实说,对佛教我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弘扬佛教文化的场所,即寺院,我却有浓厚的兴致。 在洛阳老城以东二十五华里处,陇海铁路北侧的茂密丛林中,有一座红墙碧瓦、巍峨壮观的寺院。它南依洛水,北望邙山,地势开阔,风景宜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若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算起,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了。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至北魏时期达到极盛,当时全国有僧尼二百多万,佛寺三万余所,仅洛阳城内外就有佛寺一千三百余所,这其中,白马寺便是最著名的一所。关于白马寺的由来,北魏杨衒之写的《洛阳伽蓝记》中是这样说的:“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胡人号曰佛。谴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当时的白马寺有僧众千余名,可谓盛极一时。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寄宿白马寺,留下了这样赞美的诗篇,“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遥想当年风清月明之夜,僧人撞钟击磐,钟声在夜空中回荡,传至数里之外,必定是使人心旷神怡。经过历代兴废,今日的白马寺已非昔日辉煌时之规模,但仍声名显赫。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马寺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二百亩,主体建筑分五层,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依次排比在一条中轴线上。进山门后,从天王殿往后各殿殿基逐步升高,均在用砖石砌起的高台上。天王殿、大佛殿两侧建有两排厢房,钟鼓二楼分别设在寺院南墙东西两隅。院内遍栽石榴与葡萄,如果秋季来此旅游,景色更佳。白马寺内最让我神往的是清凉台。清凉台据传是汉明帝避暑和读书的别墅,篁竹环绕,环境幽雅。清凉台四周用砖砌边,中间填土夯实,高约四丈,周围五十余丈,巍峨壮观的二层二檐毗卢阁就建在这个高台上。站在毗卢阁上俯视,白马寺周边景色尽收眼底。清代康熙年间,白马寺主持和尚如琇曾有“香台宝阁皆玲珑,花语常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磐落空蒙”的诗句,描述清凉台的古雅幽静。 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去白马寺游览呢?白马寺的名气大,历史久,肯定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在白马寺内游览,就像是慕名踏进了一所著名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把你吸引得流连忘返。白马寺在中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第一所佛教寺院,历史上曾有不少名僧大师云集荟萃于此,译经传教,著书立说,使它成为我国佛教活动的中心,因此,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佛教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它是两千年前的汉明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的一朵奇葩。佛教文化自引入中国起,便很快适应了中国国情,并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不断发生碰撞、排斥,开始是势不两立,互相攻击,后来逐渐磨合演变到互相包容,共存共荣。现在的儒、道、释三教已成为在中国势力最大的三种教派力量。 其实,对于不同的文化,斗则两伤,和则两存,早已是一个屡经验证的规律。只让自己活,不让别人活,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只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兼容并蓄,才能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文化形态是这样,那么,推而论之,其他的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水江) 来源:阳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