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漫谈唐代佛教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漫谈唐代佛教艺术

  陈希玲

  [摘 要]从某种意义来说,佛教艺术是一种救苦救难的艺术,它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故,自进入隋唐的大统一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兴旺发达,它开始占有独领风骚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 佛教 艺术

  佛教自汉代末传入我国,至唐代已经过几百年的吸收和消化,加之与中国本土易、儒、道等诸家学说相贯通,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

  一、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起源较早,开凿佛教石窟寺,经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达到了它的登峰期,其范围已由华北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贵族扩展到一般平民,这就形成了多不胜数的大小窟室和佛龛造像,从而也使得石窟寺艺术成为唐代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

  石窟是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自印度传入,石窟大多依山崖而开凿,和佛寺相连,是僧侣们修行和信众礼拜的场所。其内一般有壁画、造像、彩塑、石刻等,包含甚广,是佛教艺术的总汇。现在留存世上较为著名的几处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

  敦煌和其他地区石窟有所不同的是,它的兴修赞助来源是本地的信众而非皇室,其性质更倾向于当地施主的“家庙”。在唐代,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是曹议金,此人是英雄人物张议潮的亲戚。由曹氏家族出面主持的洞窟开建,在内容表现方面自然也重点突出供养人的画面。在莫高窟第156窟描绘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描绘记录张议潮带领敦煌民众抵抗吐蕃入侵前浩浩荡荡的出行阵容。将这些内容绘制在自己的家庙中,其用意非常明显,不但是歌颂人的功绩,也显示了佛法的无边,从侧面反映出在晚唐社会,佛教已成为民众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壁画

  壁画多出现于寺观、石窟中,是佛教绘画最广泛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唐代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壁画艺术家。吴道子便是其中之一。

  (一)壁画画家

  吴道子又名吴道玄,他的绘画才能深受唐玄宗的赏识。其作品都以佛教故事为内容,《天王送子图》被认为是他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作。此画在题材上取自《瑞应本起经》,描述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诸神匍匐下拜的情形。他的用笔笔锋灵动,随时变化。它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就是元人汤垕所说的“八面如塑”,充满立体感。

  吴道子天才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他善于创造新的样式。在吴道子样式中区别于前人照搬照抄的程式。他表现最多、最动人的,是唐人新创的“变相”,如净土变、维摩变、地狱变等。据说画中人物“奇踪异状,无一同者”。他画的地狱变相最为著称,被描写为“图中无一所谓剑林、狱府、牛头、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图中虽未描绘任何恐怖事情,却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绪上受到震动。

  由吴道子所总结的唐代道释题材壁画样式,给唐代文化创造了空前的视觉形象,也为后来的画家留下了受益不尽的丰厚遗产。

  (二)壁画题材

  唐代壁画的题材,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在唐以前的壁画题材上着重以本生故事为主,宣扬个人牺牲的悲壮情绪。从唐代开始起,佛教艺术不单表现西方极乐世界,他还与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传说等相结合,所以其艺术效果已经大大超出了佛经内容本身。当时高僧善导法师提倡抄写经文、画佛教壁画,作为通向西方极乐世界的路径,劝说人们在此作贡献,这种风气成为当时唐代社会宗教信仰的主流。净土变相就是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净土变相,以其乐观的气氛、充分肯定了现实生活的意义,取代了以往悲壮低沉、四大皆空的宗教基调,因此很容易就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推动了唐代壁画的进一步繁荣。

  三、彩塑

  彩塑塑立于石窟内,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壁画只是彩塑的陪衬烘托而已。一个窟的四面墙所描绘的内容是为了突出中间的释迦牟尼。

  彩塑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一个重要创造,这些宗教形象在类型上比前代更丰富了,类型多有佛像、罗汉、天王、金刚力士、菩萨和伎乐飞天以及鬼怪等。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也更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这些彩塑造型比较讲究,形象动作多样,表情不一:佛像表情多为慈祥端庄,含蓄内敛,一般很少有表情流露在外,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力量的蕴蓄,体现了时代的美的典型;罗汉有多种面型,其中最年长的是迦叶,最年幼的是阿难,这两个罗汉常见于如来佛的两侧,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天王、金刚力士等形象着重男性强健力量的外在的夸张表现,刻画全身紧张的筋肉,有着强烈的效果;而供养菩萨像则为塑士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对象。塑工们不再单凭想象,而是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塑造,把佛教艺术中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中美的现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各种供养菩萨中,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这些形象体态轻盈、丰腴艳丽的彩塑人物,早以脱去外来风格的影响,服饰虽仍为印度样式,但精神气质上已经完全是中国面貌,都按照中国本土的审美习惯,进行了大量的修正,使之真正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趣味。

  四、寺庙文化

  唐代作为宗教艺术的鼎盛期,其寺庙文化在中原地区是以长安、洛阳的寺观为代表的。此时期各地留下的石窟寺和造像分布很广,多在今河南、甘肃等地。唐代佛像形象特征已摆脱北魏后期秀骨清相的形式,以外在饱满丰腴的体态特征来发掘表现内在的超凡脱俗的气质。在当时的寺庙中存有许多大型的佛像,此时的佛像造型除具备唐人气象外,其雕刻技法更为圆熟洗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这是由唐高宗、武则天于咸亨三年敕令动工,历时三年零九个月。唐代龙门佛教造像,大多圆肥丰满,身躯挺直,刀法系直刀与圆刀并用,开始注重人体解剖关系,实现了造型风格的重大突破。奉先寺的主佛卢舍那大佛在造型上更为成熟、世俗气息更为强烈。大佛的雕刻技法纯熟精湛、五官线条明快,以圆刀刻出富有装饰性的螺发肉髻与衣褶,把头部衬托得更完整、更有气魄。据传闻,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佛面宽额广颐的容貌特征、典雅华丽的形象,就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模特塑造的。当时,武则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百官大臣参加大佛的开光落成仪式,盛况空前,一时传为美谈。神圣的宗教场所成了世俗社会竞奢逐华的乐土,自然宗教的神也就被人情世故气氛所浸染,佛像衣褶的华丽流动,丰腴暴露的肌体,曲线婀娜的绰姿都衬映出盛世的尘嚣。因此奉先寺佛像已不单纯是艺术与宗教的体现,更是皇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神权已经物化为现实社会的艺术形象。

  在该寺大卢舍那佛像本尊两侧有伽叶、阿难、文殊、普贤、天王、力士等像,在这一铺九个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突出了世俗的气氛,增强了艺术夸张的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将造像的上身增长、下身缩短。从而使信徒在仰视时能看清楚它们的面部特征。这种视错觉调节法,为晋代雕塑家戴逵所创,此时被运用得更为精湛。奉先寺的宏大场景与其恢弘气势加之其用时之短显示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巨大的集体智慧,创造了唐代雕塑史上最经典的大手笔,令人叹为观止。

  社会的统一和繁荣,使唐代的宗教艺术出现了完全不同于六朝乃至以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宗教逐渐向世俗化过渡,佛教文化成为寺庙石窟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起推动了世俗艺术的发展,宗教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出自: 《消费导刊·理论版 》 2008年2期

 
 
 
前五篇文章

罗布林卡壁画

空山悟茶

浮山华严寺朗目本智禅师评传

佛教祖庭的文化意义

风雨沧桑金山寺

 

后五篇文章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长江边上的一座佛寺——太仓同觉寺见闻

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凤起云兮——苏州高新区兰凤禅寺参访记

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