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光孝寺前身寺名考略暨释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光孝寺前身寺名考略暨释疑

  光孝寺是岭南名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公认的岭南现存最早的佛寺,其历史与佛教传入岭南以及许多中外高僧行止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寺初时曾有制止寺(亦曰制旨寺)、王园寺(又称王苑朝廷寺)之名,近人对此说法不一,兹择其有代表性者引录如下。

  一、初名王园寺说

  由李锦全、吴熙钊、冯达文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思想史》谓:“东晋安帝时,又有宾国(今喀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法明)到广州白沙寺宣讲佛法,……并将虞翻故宅虞苑改建为王园寺。”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广东史》也谓,昙摩耶舍到广州白沙寺讲佛法,“并在虞翻故宅创建大殿五间,名王园寺。”(按:所指大殿,为今光孝寺大雄宝殿前身,五间者,并非五座,而是所建大殿为五开间。此文本不必引述五间之说,易引起歧义。)

  上述两说,从字面上理解,王园寺是直接从虞翻故宅址上创建的。

  江励夫等著,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掌故》中《光孝寺与六祖惠能》文内谓:“光孝寺最早叫王苑朝廷寺,以后历代有过王园寺、法性寺、西云道宫、乾明禅院、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等名称。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光孝寺。”(按:据《光孝寺志》,王苑朝廷寺又名王园寺。谓王苑朝廷寺后称王园寺本不妥,此说故归入创建于王园寺说。)

  二、创建时谓制止寺,后易名王园寺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光孝寺》词目谓:“三国时,吴国虞翻谪徙居此,辟为苑囿。因虞翻手植诃子树,又名诃林。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作寺,名制止寺。后相继易名为王园寺、法性寺、万寿禅寺等,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更名光孝寺。”

  《广州文物志》中《光孝寺》词目谓:“虞翻身后,家人舍宅始创佛寺,名制止寺。其后寺名屡易,先后称王苑朝廷寺、王园寺、乾明法性寺、乾明禅院、崇宁万寿寺、天宁万寿寺、报恩广孝禅寺等等。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易广孝为光孝,从此光孝寺名沿用至今。”(按:此处将王苑朝廷寺、王园寺作“先后称”,已不妥。)

  《岭南古刹光孝寺史话》(释云峰、招茂皋著文,载《羊城今古》1990年第6期)谓:“虞翻死后家属北归,乃舍宅建寺,取名‘制止寺’。东晋隆安元年(397),有宾国(今克什米尔)昙摩耶舍法师航海到达广州,传播佛教,在这里创建佛殿,改名‘王苑朝廷寺’,又名‘王园寺’。”

  持上说者较众,如《广州地名志》、《广州史话》、《广东风物志》、《中国名胜辞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等。

  三、制止、王园二寺并存说

  李权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文化》一书,谓,东晋时昙摩耶舍在广州“将虞翻故宅虞苑改建为王园寺(即今光孝寺)”,又说,南梁时,“真谛(拘那罗陀)曾携有二万多卷梵文经文抵广州,先后于制旨、王园两寺从事译述与讲学23年。”明确于南梁期间存在制旨、王园两寺。

  路平著,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广州风物》中《光孝寺和中国佛教》一节谓:“据《光孝寺志》,虞翻死后,妻子施其宅为寺,匾曰:‘制止’(亦曰制旨)。这里是光孝寺所在地作为庙宇的开始。公元四世纪末,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宾国(今克什米尔)沙门昙摩侍(名耶舍)在这里创建王苑朝廷寺,又名王园寺……南朝宋武帝永初间(420~422)陀罗三藏……创戒坛于此。……但那时制旨寺、王园寺和戒坛并不是统一的建筑群。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改制旨、王园寺为乾明、法性寺,寺宇的规模扩大起来,成为岭南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宋太祖时,改乾明、法性二寺为乾明禅院。”

  据上说,不仅制旨寺、王园寺在建筑布局上不属一统,而且作为寺院也是同时并存直至北宋初年。

  上述各说中,我以为二寺并存之说是比较可信的。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法性寺》诗序曰:“刘氏时为乾亭寺,后复旧名,今为报恩光孝寺。乃南越赵建德之宅,虞翻之园囿也。相传六祖祝发于此。《图经》云:本乾明、法性二寺,后并为一。又云:院有诃子,取西廊罗汉院井水煎汤,颇能疗疾。如此,则又有罗汉(院)之名,当不止乾明、法性二寺也。”佛寺之中有院,院不一定能与寺相提并论。范能船著,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佛教旅游》中《佛寺的布局》一节谓:“廊院式。这是一种最早出现的布局。受到印度佛教寺院影响,当然已结合中国传统构图习惯。即在每一个佛殿或佛塔的四周以廊屋围绕,形成独立院落,大的寺院可以由许多廊院组成。每个院落可根据内容标名,如观音院、弥陀院、塔院等。”这种廊院,在今一些大的佛寺还可以看到。故罗汉院不能与二寺相提而说不止二寺。但序中说乾明、法性为二寺,后并于一,表述应是清楚无误的。

  方信孺所据为《图经》,图经乃是附有图解的地理志。广东有图经已久,唐韩愈从潮州移任袁州,即有《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诗,云“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阮元《广东通志?文艺略》收有宋人王中行撰《广州图经》二卷及宋无名氏撰《广州新图经》,二书具佚,录此可为佐证。方信孺所据《图经》不得其详。但他是南宋人,除见于《图经》外,所说北宋初二寺合一之事,当较为可信。

  关于二寺并存之事,其实在《光孝寺志》中也有端倪可察。《光孝寺志》卷二有关叙述摘录如下:

  “翻卒,后人施其宅为寺,匾曰制止。”

  “东晋安帝隆安中宾三藏法师始创为王苑朝廷寺,又曰王园寺。”“就此建立大殿五间。”

  “刘宋武帝永初元年梵僧求那跋佗罗三藏飞锡至此,始创戒坛,立制止道场。”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改制止、王园寺为乾明、法性寺。”

  “武宗会昌五年改乾明、法性寺作西云道宫,宣宗大中十三年复改乾明、法性寺。”

  “宋太祖建隆三年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

  “宣和元年改寺为宫观。”

  “高宗绍兴七年诏改天宁万寿禅寺作报恩广孝禅寺,二十一年易‘广’字为‘光’字。”

  上述摘录标点为笔者所加,原志无标点。其中“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改制止、王园寺为乾明、法性寺”一句,是否应加顿号是关键之处。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的仇巨川《羊城古钞》(陈宪猷校注)卷三《光孝寺》条内谓:“唐贞观间,改‘制止王园’为‘乾明法性寺’。会昌五年,改‘乾明法性’为‘西云道宫’。”如此标点显然将制止王园、乾明法性都当作一寺之名。笔者以为,宜在“制止”与“王园”之间,“乾明”与“法性”之间加顿号,断为二寺。理由之一,为前引述方信孺之说。理由之二,在《光孝寺志》中,除在叙述到寺名变更时出现二名连称之外,述及事件则将二名分开,未见有将二名连称的,如:刘宋时立制止道场,唐时六祖S发受戒于法性寺。唐人李群玉有诗题《法性寺六祖戒坛》,可为佐证。理由之三,《寺志》云昙摩耶舍始创王园寺,而不是用“易名”之说,可以说明王园寺并不以制止寺为前身。理由之四,《光孝寺志》云宋太祖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这正说明法性、乾明不是一寺之名,因此两寺合一之后,保留了乾明寺之名,法性寺即并入乾明寺,其名就改成乾明寺了。

  光孝寺之前身,始于虞翻家人施宅为寺,曰制止寺。虞翻死于三国孙吴嘉禾二年(233),死后即“归葬旧墓”(《三国志?虞翻传》),故制止寺应建于三国孙吴时期。而昙摩耶舍入穗在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始创王苑朝廷寺(又称王园寺),较制止寺后建百余年。为什么并存二寺均建于虞宅旧址?据载,此处原为赵佗玄孙赵建德故宅,赵建德为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庶子,在越相吕嘉等人挟持下被迫自立为南越王发兵叛汉,遂致杀身灭国,其宅当受兵燹之损。据考,赵建德宅在越城外西郊,地处偏僻。至于何至设宅于此,无考。虞翻谪粤,在南越灭国120年后,地之变化自不待言。旧宅云云,大致指地而言,不可能有明确一处范围,且虞翻宅此,《光孝寺志》谓“辟为苑囿”,不过是野园之雅称,也可知并非就建德原宅而居。傍于制止寺而创建的王园寺,也可以指地而言,谓“在这里”建寺。

  综上所述,光孝寺之前身创始应是三国孙吴嘉禾年间的制止寺,直至东晋隆安年间,在今寺址出现制止、王园二寺并存的情况。唐贞观年间分别改名为法性、乾明寺。唐会昌年间一度改为道观。至宋太祖时法性、乾明二寺始合为一寺,称乾明禅院。( 陈泽泓)

 
 
 
前五篇文章

官僧共建佛寺举例

高原崖画与摩崖石刻

复活的仁寿千年隐形字画

福地追寻和圣地导引

佛教祖宗第一家——仰山栖隐寺

 

后五篇文章

贺兰山中的佛音——广宗寺

话说洪雅慈云寺

“禅茶一味”说旅游

丹丹乌里克故事——历史尘埃中的繁华佐证

对孔望山摩崖造像时代和祀主新说的质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