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五代石窟造像的火种 |
 
安岳石窟:五代石窟造像的火种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如果将境内的佛像首尾相连,足足有5公里长。这些石窟的开凿年代从五代、唐宋延续至明清,甚至现在还在开凿,是鲜见的继续生长着的石窟群落。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弱,中国石窟艺术的去向,一度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2009年盛夏,我与摄影师袁蓉荪再次来到资阳市安岳县。我发现中国石窟艺术从中原南渡到了安岳,并在这里走向了重庆市大足县。 石窟造像,从中原走入四川 我来到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时,这里没有佛国的安宁,却如同城市的工地一般热闹。村民撬开爬满青苔的青石板,工匠用铁凿与铁锤凿去新石板的棱角,两个光着膀子的汉子抬起百十斤重的石夯。卧佛沟众神的涅槃之梦,在这个闷热的夏日清晨,被一声声清脆的凿石声惊醒。 卧佛沟全长865米,宽约百米,两头窄,中间宽,形如船只,南北两边红色细砂岩壁上,开凿着84窟摩崖造像与15窟佛经,佛像总计有1600余尊之多。卧佛沟之名因卧佛而来。卧佛全称“释迎牟尼涅槃图”,涅槃是梵语,意味着脱离生死轮回、成佛的最高境界。卧佛侧卧于山腰上,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安详、恬静之感。清晨,阳光撒满山沟,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卧佛脸庞上,曲眉丰颐,慈祥端庄,俯视着山沟中忙碌的众生。 卧佛沟的村民,祖祖辈辈与佛像为邻,山上石头多,村里的许多房子都是用石材做墙体和柱子,有的整根石柱高达七八米,进出庭院的石径两旁也挡着石板,就连农家的风车都用石头砌成。如今,他们打算将这尊长达23米的唐朝卧佛打造成景点,重铺石板路是计划的第一步。遗憾的是,卧佛沟至今还未修上公路,只能在跑马滩水库租乘小船,或者干脆绕个大圈从邻县遂宁借道而来,因而游客寥寥。 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北首右胁卧,双手累双足”。中国释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经记载,奇怪的是,八庙乡卧佛沟的卧佛却是左侧而卧,但找不到一个能有说服力的答案。文物工作者经过测算后认为,如果引经据典,卧佛沟岩壁并不适合开凿庞大的卧佛,同时根据山崖石质和起伏等地质原因,只好因地制宜改为“南首左肋、卧”了,这才有了这尊特立独行的卧佛。 在卧佛头下刻有“贞元”二字,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这时的大唐王朝已经走向了它的晚年。而早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人蜀避难,大唐帝国陷人一场亘古少见的动乱之中,北方、中原诸如龙门等大型石窟相继衰弱,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国石窟造像接力棒的是四川。盛唐过后,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广元千佛岩、皇泽寺,巴中南窟、北窟,邛峡石笋山诸多精品。有学者认为,四川汉代经南方丝绸之路与缅甸、印度相通,佛教造像早在东汉年间便在崖墓中出现;安史之乱中,中原大批官吏、商贾、工匠、诗人、僧侣、画师迁居入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经广元、巴中、绵阳,再顺涪江流域经遂宁传人安岳。在这里,佛最终停下了脚步。除了卧佛沟,安岳圆觉洞、干佛寨、上大佛寺、云峰寺部分石窟也出自唐人之手。 中国最大的摩崖经窟 卧佛沟有4个空空荡荡的石窟,看不到一尊佛像,却终年铁门紧锁。文管员吴忠富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一个唐代的世界跃入眼帘:拇指大小的小楷从上而下爬满岩壁,飞天神女的图案在经文中飞舞。虽然是工匠点着蜡烛在岩石上一字一字雕刻出来,却如同印刷雕版一般精美、工整。在唐写本、唐刻本早已是一书难求的今天,置身于一个唐代经窟,满目皆是唐人娟秀飘逸的小楷时,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