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法莲华经玄义 作者: 沙门灌顶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

  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境妙究竟显名毘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横。故名妙果。释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果地圆极非复因位。故称无子。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应妙也。即为六。一释感应名。二明相。三明同异。四明相对。五明麁妙。六明观心释名又三。一释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简释名者。正法华云。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今故用为名。而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且从机释义则易见。缘感例可解。机有三义。一者机是微义。故易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现。

  又阿含云。众生有善法之机。圣人来应也。众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微将动。而得为机。若将生善为机。此结为促。今明可生之善。此语则宽。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则箭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故言机者微也。二者古注楞伽经云。机是关义。

  何者。众生有善有恶。关圣慈悲。故机是关义也。三者机是宜义。如欲拔无明之苦。正宜于悲。欲与法性之乐。正宜于慈。故机是宜义也。次明应者。亦为三义。一者应是赴义。既言机有可生之理。机微将动圣人赴之。其善得生。故用赴而释应。二者应是对义。如人交关。更相主对。若一欲卖一不欲买。则不相主对。若卖买两和。则贸易交决贵贱无悔。今以众生譬买。如来譬卖。就机以论关。就应以论对。故以对释应也。三者应是应义。既言机是于宜。宜何等法应以慈悲之法。是善恶所宜。悲则宜救苦。慈则宜与乐。随以何法应其所宜。故以应释应也。二明四悉檀帖释者。机应各有三义。即四悉檀意也。若微以释机赴以释应者。是赴乐欲之心也。何但心善可生。名之为欲。如草木无心。亦称可生欲生将生。故知赴此善生。是随乐欲即世界悉檀。明机应也。若关以释机对以释应。更相对当。以悲对其苦机。以慈对其善机者。即是随对治悉檀。以明机应也。次以宜释机。以应释应者。即是为人第一义也。宜以如此等法。与其机感相宜。宜生事善。即为人悉檀。宜生理善即是第一义悉檀也。

  三料简者。问何意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耶。答理善明生理闇必灭。终不理恶灭方始理善生。故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也。若事善生。事恶未必去。事恶去事善未必生。事是隔别对治悉檀。正是药病相对。故不于中开第一义悉檀。其意在此。问众生机圣人应。为一为异。若一则非机应。若异何相交关而论机应。答不一不异。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应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关。骨肉遗体异则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秖不一不异而论父子也。众生理性与佛不殊。是故不异。而众生隐如来显。是故不一。不一不异而论机应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异。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得事凡夫有理。故论异(云云)。

  问为用法身应。为用应身应。若应身应。应身无本何能应。若用法身应。应则非法。答至论诸法非去来今。非应非不应而能有应。亦可言法应。亦可言应应。法应则冥益。应应则显益。分别冥显有四义。如后说(云云)。第二明机应相者。约善恶明机相。约慈悲论应相。若善恶为机为单为共解者不同。或言单恶为机。引经云。我为断一切众生疮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于病者心则偏重。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又云。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又无记是无明。终属恶摄。此即单以恶为机。或单以善为机。引大经云。我观众生。不观老少中年贫富贵贱。有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则单善为机。或云。善恶不得独为机。何者。如金刚后心即是佛。众善普会善无过此。此何得为机耶。虽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语而无拔无与。故知单善不得为机。单恶不得为机者。如阐提极恶不能感佛。大经云。唯有一发不能升身。即是性德理善。此是通机终不成感也。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故得为机。是故约此善恶明其相也(云云)。次约慈悲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为应。经云。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盘(云云)。

  或单以悲为应。如请观音。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合用慈悲为应。何者。良以悲心熏于智能。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下文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论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岂是水银真金单能涂色像耶。当知。慈悲合论应也。问众生善恶有三世。何世为机。圣法亦有三世。何世为应。过去已谢现在不住。未来未至。悉不得为机亦不得为应。云何论机应耶。答若就至理穷核三世。皆不可得。故无机亦无应。故经言。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随顺众生说。或用过去善为机。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又如五方便人。过去习方便者。发真则易不习则难。是故以过去善为机。或可以现在善为机。故言。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或可以未来善为机。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又如无漏无习因而能感佛也。故大论云。譬如莲华在水。有已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死不疑。众生三世善。若不值佛无由得成(云云)。

  恶亦如是。或以过去之罪今悉忏悔。现造众恶今亦忏悔。未来之罪断相续心遮未来故名之为救。何者。过去造恶障现善不得起。为除此恶是故请佛。又现在果。苦报逼迫众生而求救护。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遮令不起。故通用三世恶为机。应亦如是。或用过去慈悲为应。故云。我本立誓愿欲令得此法。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一切天人修罗。皆应至此为听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来为应者。即是寿量中未来世益物也。亦如安乐行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时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若通论三世善恶皆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何者。过去已谢现在已定。秖为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问若未来为正机者。四正勤意云何。答此已属通意。今更别答者。秖为过去恶遮未来善。故勤断过去恶。秖为过去善不增长。增长者即是未来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意实未来(云云)。

  问未来未有。佛云何照。答如来智鉴能如是知。非下地所知仰信而已。何可分别。问为是众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来自能应。由众生故应。答此应作四句。自他共无因。破是性义悉不可无此四句。故则无性无性故。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而能应属佛。所应属众生。能感属众生所感属佛。若更翻叠作诸语言。世谛名字则乱不可分别。虽作如此名字。是字不住。是字无所有故。如梦如幻(云云)。

  问既善恶俱为机者。谁无善恶。此皆应得益耶。答如世病者。延医而有差不差。机亦如是。有熟不熟则应有远有近。三明机感不同者。即为三意。一就四句论不同。二就三十六句论不同。三就十法界论不同。但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随其种种得度不同故。文云。名色各异种类若干。如上中下根茎叶等。随其种性各得生长。即是机应不同意也。今略言为四。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其相云何。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此为冥机也。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冥益也。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殖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甞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四者显机冥应者。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

  释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将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二就三十六句论机应不同者。前冥显互论略举四句。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冥是过去显是现在。冥显是过现。非冥非显是未来。如佛为阐提说法(云云)。于一句中复为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余三机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机既召应。应亦有十六句。一机而感四应。一应而赴四机。机应各为十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六句机应也。三就十法界论机应不同者。秖约一人身业机具三十六。约三业即有一百八机。约三世三业。则有三百二十四。一界既尔。十法界即有三千二百四十机应不同。就自行既尔。化他亦然。合则六千四百八十机应。此就历别十法界。如此若就十法界交互则增九倍。都六万四千八百机应也。四明机应相对者。即有四意。

  一明诸有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二者机关等相对。三者三十六句相对。四者别圆相对。诸三昧相对者。诸机乃多不出二十五有。诸应乃多不出二十五三昧。地狱有有善恶之机关无垢三昧慈悲之应。论其恶者。即有黑业恶见思恶尘沙恶无明恶。论善则有白业善即空善即假善即中善是名地狱机也。无垢三昧慈悲为应者。初修无垢三昧。观地狱界。因缘观慈悲。即空观慈悲。即假观慈悲。即中观慈悲。以因缘观时。悲拔地狱黑业苦。以因缘观时。慈与白业乐。以即空观时悲拔见思苦。以即空观时。慈与无漏乐。以即假观时。悲拔尘沙苦。以即假观时。慈与道种智乐。以即中观时。悲拔无明苦。以即中观时。慈与法性乐。是为地狱有善恶之机。以关无垢三昧。慈悲之应拔苦与乐。相对义也。二者机关相对者。地狱界中黑业之恶。有微义有关义有宜义。如此三机。即关无垢三昧时。慈悲有赴义有对义有应义。地狱白业。亦有六义相对。即空见思尘沙无明等。善恶皆具六义相对(云云)。

  三者三十六句。相对者地狱黑白业。具有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即关无垢三昧慈悲。冥显四应赴于地狱。见思即空。尘沙种智无明中道等。皆具四机四应相对(云云)。又地狱有冥显三十六机。即对无垢三昧三十六应(云云)。四者别圆相对者。若地狱有历别之机。三昧应即历别。若有圆普之机。三昧应亦圆普。若历别机起三昧别应。一有业谢。余有业未必谢。三恶思尽。余有思未必尽。地狱道种智明。余有未必明。地狱佛性了了。余有未必了了。若作圆机圆应者。地狱自在业未究竟。余有亦未究竟。一有见思未尽。余有亦未尽。一有道种未明。余有亦未明。一有佛性未了了。余有亦未了了。一有了了。余有亦了了。乃至一有业自在。余有业亦自在。分别地狱机应相对如上说。余二十四有机应相对。例亦如是。问颇有善机恶应。恶机善应。偏机圆应。圆机偏应不。答无方适时亦有此义。净名云。或时现风火照令知无常。即恶应于善也。妙庄严信受邪恶。三菩萨应为妻子。即善应于恶。圆机偏应者。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不失即圆机。教声闻法即偏应也。偏机圆应者。先引三车后与一大。领解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即其义也。拔乐与苦例此可知(云云)。

  第五明麁妙者。即为三意。一明机之麁妙。二明应之麁妙。三明开麁显妙。一机麁妙者。如乐间地狱。此乐因微善故。立世毘昙云。人养六畜饮饴温清者。在热地狱得冷间。寒地狱得温间。若从此义。乐间得论十法界机。阿鼻无乐间则无事善。云何具十。然阿鼻有性善不断故。又近世虽无事善远劫或有。恶强善弱冥伏未发。若遇因缘发亦何定。是故阿鼻得具十机。即判麁妙。九界机为麁。佛界机为妙。麁机召方便应。此机有熟未熟方便应有浅有深。机熟者被应。未熟者未应。应浅深者。如从无间得之于间。出地狱至畜生。出畜生至鬼出三恶至人天。出人天至二乘等。悉是机之生熟应之浅深。悉属麁机摄。妙机召究竟妙应。妙机亦有生熟。妙应亦有浅深。如慈童女在于地狱。代人受罪即得生天。此乃妙机浅熟近在乎天耳。其余例可知。

  二明应有麁妙者。圣人慈悲誓愿。愿持于行如物有胶。任运与机相着。故慈善根力手出师子。若无誓愿。虽观苦乐不能拔与。以慈力故随机麁妙。先熟先应后熟后应。三藏通教等圣。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譬如图写经纪乃成核论无本。何者。灰身灭智无常住本。约何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麁应也。若别圆两教。初心伏惑未能有应。初地初住三观现前。证二十五三昧。法身清净。无染如虚空湛然应一切。无思无念随机即对。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短长任器规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议妙应也。又如明镜表里清澈。一像千像无所简择。不须功力任运像似。是名妙应。此是相待论感应妙也。三开麁显妙者。若九界机麁。一界机妙。未得法身应麁。得法身应妙者。诸大乘经华严等。明麁妙相隔二乘不闻不解如痖如聋无量义经明麁妙。从一理出生无量麁妙。机应一理为妙。生出无量为麁。此则从妙出麁隔而未合。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秖麁是妙。何者。本显一理作诸方便。方便即是真实。故云凡有所作唯为一事。未曾暂废。譬如三草二木。秖是一地所生。即是同源机一。一雨所润即是同受应一。愚者未解。谓草木四微永非是地。智者了达四微生秖是地变。四微灭秖是地还。岂有草木而非于地耶。此即开权而显实。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九法界机皆佛界机。四圣之应。无非妙应也。第六明观心(云云)。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下)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三)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上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