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上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法莲华经玄义 作者: 沙门灌顶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上)

  二近利益者。起于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即转法轮。击于毒鼓天鼓。利益众生。齐至法华已前。益亦浅深死亦奢促。何者。教本逗缘。缘略为四。教亦有四。教主亦四。皆称法王具王三昧。自破二十五有。七益众生例如前说。又大小乘经。明佛入王三昧。放光说法善恶诸趣果苦得益者。如阿含中说。见佛光明蒙佛手触。六道苦患悉得除愈。又大品云。放光照地狱众生。苦恼即除。生齐第六天。苦除是果益。生天是因益。大品称为华叶之益也。又佛放光幽闇之处皆大明。各作是念。此中云何忽生众生。此亦是果益。此因果益。四教主佛。通能此益。别论益者。则是浅深不同。谓声闻断正缘觉侵习。同名中草。菩萨伏惑兼度众生。

  故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名上草益。盖三藏教主慈善根力。利益之相也。经云。若诸菩萨智能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即三人同观无生。非但有前析智之益。别有巧度。即是体真。是为小树增长益。盖通教主利益之相。经云。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住禅者住九种大禅。心大欢喜者登欢喜地。度无数亿百千众生。是名大树增长。非但有前因果析体之益。而别有分别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益。盖别教主利益之相。

  经云。今当为汝说最实事。不啻如前之益。乃有即破无明显出佛性。究竟实益。盖圆教主利益之相。复次前三教益劣不兼胜。胜则兼劣可解(云云)。又历五味者。乳教但因果大树实事四益。而不明三草一木。以大乘经不入二乘人手。如聋如痖故。酪教但有三草等四益。生苏备有七益。熟苏无析法三草。而有体法等七益。醍醐但有实事益。前诸益皆麁。今益则妙。近从寂灭讫至法华。为生身菩萨。但得八番之益。不得第九第十益也。又有得义者。即是菩萨从法性身来入分段。作愿通应生等眷属。进破无明断除残品。即得明第九第十番益也。始从寂灭终至法华。略言十益也。问法身菩萨。闻应身佛说法。应身中益。亦令法身得益耶。答譬如磨镜镜转明色像亦明。又问应身闻法益。法身亦益者。应身现病法身亦病耶。答此病若实者。应病法亦病。秖为应病非实。非实故应身无病。法身亦无病。又若应身现病少。当知法身益亦少。若能应身现病广。法身益亦广也。今作诸句料简。自有果益因不益。因益果不益。俱益。俱不益。此即现事可解。自有坏益成益。亦坏亦成益。不坏不成益。不坏不成益是清凉益。四趣因是坏益。非想因是成益。中间是亦成亦坏益(云云)。

  自有因益即果益。果益即因益。此变易因移果易意也。自有因益非增道。果益非损生。得是因果益。不得是因果益。分段报因果也。自有因益是增道果益是损生。不得是因果益。得是因果益。习因习果也。自有真益非俗益二乘也。俗益非真益六度菩萨也。自有先俗益后真益六度菩萨也。自有先真益后俗益。通菩萨也。自有真俗益非中益。中益非真俗益别也。自有真益即俗益。亦即中道益圆也。三当文利益。就今经备有七益。虽复差别即无差别。譬如芽茎枝叶生长不同。而是一地所生。七益诚复浅深无非实相。故言差别无差别也。诸经差别麁益。同入此经无差妙益。或进入诸妙益。或按位成妙益进入益者。本是地上清凉。今则进发大乘解心明净。或进观行妙相似分真中。本是人天因益。今进入相似分真。本是小乘学无学益。今进破无明分真妙益。譬如回声入角转小为大也。通别进益例此可知。按位益者。本是麁果。地上清凉即成理妙之益。按于麁因之益。即是观行妙益。按麁学无学益。即是相似妙益。开麁即妙不须进入。通别例此可知。进入妙益。即是待麁益明妙益。按位益即是绝待妙益(云云)。

  诸麁益判眷属者。果因二益。堪为业生眷属。中上二草小树等。堪为愿通眷属。大树见性已去。皆应生眷属摄(云云)。进入按位者。理妙假名观行妙。堪为业生眷属。相似妙堪为愿通眷属。分真堪为应生眷属。是名此经利益之相也(云云)。三明流通利益者为三。一出师。二出法。三出益。弘经行人具通凡圣。若法身菩萨誓愿庄严。令此土他土下土上土。得权实七益九益十益。化功归己还资法身。增道损生也。生身菩萨。亦能此土他土弘经。令他得权实七益。化功归己增道损生。而不能上土利益也。凡夫之师亦能此土弘经。令他得权实七益。化功归己增益品位。故无量义云。有病导师。在于此岸而成就船筏。渡人彼岸。即其义也。问凡夫但能为凡夫弘经。使凡夫得益。亦能令圣人得益耶。答圣有二种。一小乘圣。二大乘圣。如经云。若有实得阿罗汉生灭度想。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南岳师云。初依名余佛。无明未破名之为余。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深觉圆理名之为佛。佛灭后实得罗汉者。于权实未了。若遇初依即能决了。成相似益。成进入分真益。此文往证凡夫之师。得为小乘圣人弘经得益也。经云。六根清净人说法。十方诸佛皆乐见之。皆向其处说法。一切天龙闻其所说。皆大欢喜。此亦是凡夫师。为大圣说法之明文也。二出法者。通经方法明出圣言。文云。若众生不信受者。当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余者带方便也。深者明中道也。带方便明中道者。即别教也。若但方便不明中道。即通藏等教也。经文许用别助圆。而例推亦应用通助圆。又文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岂隔藏通耶。但菩萨已得实慧。亦得权意。不以实滥权。亦不谓权是实。但为弘实而众生不信。须为实施权。以浅助深无虚妄也。此则双用权实而弘经也。

  安乐行云。若有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此则但令用实弘经也。又云。随宜为说。此亦不隔于权也。今时人弘法。或一向用大。或一向用小。皆不得佛意。善弘经者。用与适时。口虽说权而内心不违实法。但使众生得权实七益。于弘经畅矣。三出益者。然流通利益。不待第三流通段。方明利益。秖正说文中。已指未来弘经之利。譬喻品后授记品末法师品中。皆明弘经功德利益。能于如来灭后。闻一句偈者。亦与受三菩提记。况弘宣者。窃为一人说者。功德尚多。况处众广说者。展转至第五十人。随喜功德尚非二乘境界。况最初会中闻随喜者。常不轻流通一句尚得六根清净。况具足流通者。初品弟子弘经功德。无量亿劫行五波罗蜜。不得为喻。况第五品十方虚空。宁有边表。五品弘经尚叵穷尽皆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之法皆非数量。况八万大士千界微尘菩萨。而当可说耶。而当可知耶。唯除如来无能尽知者也。凡师弘经令凡七益。

  经云。此经是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闻是经不老不死者。于老死中识老死实相。老死是果报法。识实相即得清凉理妙益也。亦果报益也。能持此经故。生安乐土处莲华中。不为贪欲所恼。亦是离十恼乱。是善行菩萨道。亦名名字益。亦是观行妙。亦是修因妙。得陀罗尼。能旋假入空。即是下中上药草等益。亦是小树益。得百千旋陀罗尼。即大树益。得法音方便陀罗尼。是相似实益。若有须臾闻。即得究竟三菩提。即是真实益。复次如人穿凿高原见干土。是下中上药草益。见泥是小树大树益。得水是最实益。后五百岁尚获此益。况复今时弘经利他。宁无七益耶。第四观心者。小乘明心起未动身口。不名为业。大乘明剎那造罪殃坠无间。无间是大苦报处。剎那促起业处。促心暂起重业已成。况九法界而不具足。若能净心诸业即净。净心观者。谓观诸心悉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

  以是观故知心非心。心但有名。知法非法。法无有我。知名无名。即是我等。知法无法即涅盘等。此解起时。于我我所如云如幻。即是地上清凉益。信敬惭愧诸善心生。于空假中意而有勇。即是因益。念念与即空相应。是中上草小树等益。念念与即假相应是大树益。念念与即中相应。是最实事益。于一念益心。七种分别(云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堕自性痴。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内心求益。此堕他性痴。共痴无因痴亦可解。自性痴人眼见世间。牵重不前者傍力助进。云何不信罪垢重者。佛威建立。令观慧得益耶。又汝从何处。得是无生内观耶。从师耶从经耶。从自悟耶。师与经即是汝之外缘。若自悟者。必被冥加汝不知恩。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等恩。又三事汝不知外加。一不信教。二不自行求外加。三不教人。直是汝之不信。非无外益也。经曰。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云云)。他共无因痴例可解。即假故无自性。即空故无他性。即中故无共性。双照故无无因性(云云)。

  第五结成权实者。光宅云。照三三之境为权。照四一之境为实。今不用此解。既以大乘果为大理。何不用小乘果为小理。彼救云。小果非真。故不以其果为理。若尔权教及权行人。何尝是实。既立权教行人。何不立权理。又权若无理。俗不应称谛。既言俗谛权不应止三也。实有四者。夫因果是二法。云何以二法为理一耶。经云。观一切法如实相。不行不分别。云何分别因果为理一。若尔便无实相则魔所说。故不用彼释。今明照十麁之境为权。照十妙之境为实。十麁者即前九法界。三因缘等诸麁谛智。乃至麁利益。皆称权也。照十妙者。即是理妙乃至利益妙。妙故为实。复次为十妙故。开出十麁。如为莲故华。意在于莲。而莲隐不现。于余深法示教利喜。余法有实而实不显。文云。如来方便意趣难解也。又华开莲现。譬开十麁显十妙。则无复十麁。唯一大事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利益。

  肇师云。始从佛国终法供养。皆明不可思议。今亦例尔。既开麁已始终皆妙。又约五味者。乳味则有为十妙明十麁。开十麁显十妙。则成一权一实。若就四悉檀则有六权二实。若约四门则十二权四实也。若约三藏一向是权。化城杨叶。还就三藏约化他为权。就自行为实。约四悉檀三权一实。约四门十二权四实。若方等既备有四教故。三十种权一十种实。若约四悉檀。十四权二实。对四门五十六权八实。若约摩诃般若。既废三藏但用三教。通别二十种为权。一十种圆为实。若约悉檀十权二实。若历四门四十权八实。若至法华前来一向皆废。但说一实。实中非无方便。但是实相方便同称为实。今约悉檀者。未悟之前三权。悟即一实。若历四门十二权四实。名数一往同三藏。而意有天悬而地殊。彼教十二权四实。一向是权。法华一向是实。料简异方等般若(云云)。

  故云。但说无上道示真实相。此之谓也。若约涅盘。涅盘备释四教。亦是三十权一十实。一往似同方等。而意逈异彼。则二入实二不入实。今涅盘四俱入实。因中则有三权一实在果则四实而无权。若约四悉檀。十四权二实。历四门五十六权八实。若更约三因门。五十六权。若果门四实但是实。仍其本因故说四耳。是则四门入实。约果四实十二权。法华义齐也。故知。诸教虽同有权实。权实不同。或一向实。或一向权。或权实相兼。皆是称当机情。缘理未融。今总就教判权实。若约三藏通别。三教是权。圆教为实。又诸教权实未融为权。既融开权显实为实。今法华是一圆故为实。又开权故为实。若就圆教为语。照前三教三十麁为权。照十妙为实。若就开权圆融为语。决于三十麁皆成妙。但称为实。是故称妙。若取悟理者。理即非权非实。不见一法。空拳诳小儿。说权说实。是则为麁。理则非权非实。是故为妙也

  第二约本明十妙者为二。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约此六义以明本迹也。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故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云云)。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三)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一)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上二)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一)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二)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三)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