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

  编辑:向学法师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土的经典传入之后,经热衷于此法门诸德的倡导,在中国佛教的百花园里大放异彩。曾出现过“家家弥陀”的景观,时至今日仍是一片方兴未艾的新景象。念佛是一种既深又广的法门,不仅有精湛的理论依据,又有具体的实践方法,能上契利智的贤圣,下拔罪恶满盈的凡夫。但由于仁智之殊,而对此法门的解说也就不尽相同。本文依《观经》的观念内容,说明个人对念佛法门的粗浅看法,并结合有关典籍及其史料,对念佛的理论要求和深远的意义作一浅谈,也以此抛砖引玉,就教诸方贤哲,以益日后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十六观、依正庄严、观念、九品往生

  作者简介:向学法师,闽南佛学院导师

  概论

  现今流通的《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简称《观经》)一卷,据慧皎(497~554)的《梁高僧传》第三等有关史料记载,是刘宋时代疆良耶舍(383~442)所译,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第十二卷中。此经译于五世纪,盛行于六、七世纪。此经译后,颇受教界注目,先后有隋代地论宗的净影寺慧远(532~592)、三论宗的嘉祥寺吉藏(549~623)为其作过注解。尤其是到了北周时期道绰(562~645),讲《观经》二百遍之多。善导(613~681)也对此经作了四卷的注疏,并提出此经为往生净土正行的主要依据经典,如其疏云:“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大正三七、272中)。后世中国汉地净土宗行者,把此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称为净土三经,一直成为修净土观行的核心经典。

  遍观有关介绍弥陀净土典籍总的思想,都是以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其主要目标,而广开往生的各种行径的。其中所论述的实践方法尽管有些不同,而念佛能够往生之说是众经所一致的。这里所讲的念佛是含有对弥陀净土依正二报的观念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两重意思。世亲的《往生论》开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及回向五念法门为其主要行径,在论中谈到云何作愿时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大正二六、231中)”,谈到云何观察时说“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大正二六、231页)”。从论中的内容看,虽分净土行径为五门,而实际是以观察一门为中心贯穿整部论的,可以说世亲的《往生论》是以观念法门而阐发的。在中国汉地对往生净土的实践方法也有众说。唐代迦才(生卒不详)的《净土论》卷上谈净土正因时,即以别念阿弥陀佛名号、礼拜、赞叹、发愿、观察、回向六种行门,此中的念佛与观察二种就是弥陀净土的观念法门(详见大正四七卷,89中)。又善导在《观经疏》中,分净土的生因为正行和杂行二种。所谓的正行就是依有关往生的弥陀经典的法门而修行,包括读诵弥陀净土三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弥陀净土二报庄严、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一心专称弥陀名号、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五个方面,其余种种修行名为杂行。又正行中称名为正定业,其余四种名为助业(详见大正三七,272中)。观念为往生弥陀净土的主要行径是历代诸师所唱谈的。

  《观经》的思想,如上所说是以往生弥陀净土为所期,具体叙述了往生净土的种种行门。概其所要表现在广修三福净业、观察彼土依正庄严和称念弥陀圣号三个方面。在这三种行门当中,尤以后二者为要,所谓十六观的内容就是依这二者而阐开的,善导亦依此建立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等净土教义。

  修净土行业的目的多数是在于远离三界尘劳求生极乐国土的,依经中所说,要达到此目标首先要转变众生的羸劣意志。众生的羸劣意志是由于心识的散动不断地遍缘外尘所造成的,由于众生所缘的境界非实,因而产生了种种贪乱的妄想,导致生死轮转。要想解脱生死往生极乐,必须先从排除散动制止贪乱,使心安定专注一境下手。心识安定就能相次地排妄见真,由于对真实境界的不断观察,又使心志逐渐增胜。如是相互推动,心境渐趋精妙,最后达到心境相应的三昧境界。《观经》就是基于这种意义而展开的。本经前后共有十六观,前十三观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后三观是观察九品往生的情况。于前十三观中,第一日观至第七花座观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第八像想观至第十三杂想观为观想阿弥陀佛等依报庄严。所观的景物经中有详细的叙述,本文不作说明,只是依十六观法的次第,对观念问题试作论述。

  观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

  (一)引心入定以成观门

  第一是日观:观,直译为毗婆舍那,意为观察、观想,善导说:“观者照也,常以清净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依正等事。”(大正三七,237上)。要如实观察殊胜的境界,首先有待于止心一处的奢摩他,同时还须选择适宜的境界作为所缘,否则即使能得与止相应的三摩地,也只是一种不实的空定,更不能引发后者的毗婆舍那。选择适宜所缘境界的条件须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此所缘境界要曾经见到过,否则就不能观察到它的各种相状,所以十六观首先选择众所皆见的日相为观想对象,经中说的“自非生肓,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即表达了这种意思。善导在《观经疏》中说:

  从母胎出眼即不能见物者,名为生肓,此人不得教作日观,由不识日轮光相故。除生肓以外遇患者,教令作观尽得成就,由未患眼时识其日轮光明等相,今虽患目但令善取日轮等相,正念坚持不限时节必得成就(大正三七,261下)。

  这就意味着修观最初要以曾见的景物作为观察对象。第二此所缘境界能引人入胜,否则徒劳无功,对修观不能产生增胜的效用。在十六观中,首先教作日观,其意义即在于这二者。如果不是与生俱来的肓目众生,都见过日相,圆满的日轮容易系心,以遏制掉举的生起;又日相是光明的象征,观想日的光明,可以对治昏沉。提举和昏沉是修习止观的两大障碍,观想日没不仅能够使二障不能生起,又能引发后面诸观的展开,这就是日观的殊胜之用。观想落日除了能够使心得止于一处的奢摩他外,还能把行者之心引向西方,想念极乐国土,善导在《观经疏》中也说:“欲令众生识境住心,指方有在……其日正东出,直西没,阿弥佛国当日没处,直西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大正三七,261下)。”另外,日相的光明能表示极乐国土的总光明相,世亲的《往生偈》中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相(大正二六,230上)。”所以,观想落日即是让行者对极乐国的光明总相有一初步的印象,由此而深入,逐渐观察极乐国土的种种庄严,善导在疏中说:

  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光明等相,内外照耀,超过此日百千万倍。行者等若不识彼境光明者,即看此日轮光明之相,若行住坐卧礼念忆想常作此解,不久之间即得定心,见彼极乐之事快乐庄严。为此义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观也(大正三七,262上)。

  可见,作日观想不仅能使行者系心一处,并为下面诸庄严事的观想打开了一条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五篇文章

无量寿经(会集本)断疑篇【宏琳法师】(六)

无量寿经(会集本)断疑篇【宏琳法师】(五)

无量寿经(会集本)断疑篇【宏琳法师】(四)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二)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一)

 

后五篇文章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二)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三)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四)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五)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