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离心的讨论 |
 
问:苦乐是相对的,我们觉得不学佛的人很苦,要带他们出轮回,他们还觉得我们很苦,那谁对呢? 答:苦乐的标准不完全是相对的。苦和苦谛不同,世间人看到的苦乐都是眼前的感受,是短暂、局部、孤立的。佛法看得更长远,看到的是我们在长远的生命中的苦乐,看到生命的质量、深度、宁静、精神的高度,看到自己的苦乐和别人的苦乐的关系,这些才是生命的真相。一个吸食毒品的人,当他正受用的时候,他也会觉得这是世上最快乐的事,但实际上他生命的质量如何呢?短暂的快乐之后是长时间的痛苦,身边所有的亲友也为他而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区别于动物的特质,正是突破对眼前欲望的追逐,去追寻长远的快乐,追求生命品质的提高,追寻智慧。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观点,及时行乐,看到的只是眼前,这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相对主义思潮泛滥的今天,所有的伦理都变成相对的了,甚至苦乐的标准也模糊了,似乎自己觉得快乐就是快乐。这实际上说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很肤浅的生命层面上,未真正深刻地体验过痛苦与快乐,体会不到生命彼此的依存、休戚与共,也未对自己的生命作过深入的反思。 苦谛是让我们直面生命本质的脆弱和不圆满,八苦、六苦、三苦是观察的不同角度。八苦是现实人生的苦难: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谁不会生病?谁不会衰老?谁不会死亡?六苦是生死轮回中的过患,三苦是生命本质的苦。现代人孤独、恐惧、躁动,这些与六苦中无伴、无保信,及三苦中行苦,八苦中五蕴炽是相类似的。从历史、社会等多角度也可以看到人世间的苦难。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但只要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血腥的战争充斥其中,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还有现代社会的恐怖主义、各种天灾人祸,都可以从中思维苦谛。 问:可不可能用一种快乐、省事的方法也达到修行觉悟的目的? 答:学习苦谛正是告诉我们没有这回事,让我们看清痛苦和快乐的实质。如果不知道苦,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缺陷与贫乏,我们不会有很强的推动力去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习气。不说很高的开悟、成佛,就说我们当下的习气毛病,我们有没有毅力和决心把他改过来?还是我们总在逃避苟且?如果这些毛病都改不过来,乃至要逃避、不愿面对,那么修行路上更大的障碍,我们怎么能冲过?怎么可能修行有成就呢?如持咒、礼拜,一段时间也是很枯燥的,有时要与身体相抗争的,我们有没有这个毅力呢?世间读书上大学尚需吃苦,修行远比这困难,怎么可能一直快乐、省事呢? 当然,修行不全是苦的,它正是从痛苦走向快乐的道路,虽然当下有许多痛苦是必须承受的,但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快乐,而所承受的苦难对我们的生命有非常殊胜的意义。 问:修行是不是转换观念,痛苦当下就变成快乐了? 答:不全是,这种转换是要能帮我们究竟解除痛苦的,而不是阿Q式的逃避现实。正知见的确立是修行的核心之一,但所谓正知见,是很系统完整的一套思维模式,让我们走向觉悟的,从道次第的完整体系就可以看出,而不是说把当下的烦恼调一调就算,那么真正碰到大的境界时就漏洞百出。我们一般理解的佛法,都是一种概念的浮想,这些概念还是建筑在我们之前世俗生活的经验之上,如沙上搭草棚,暂遮骄阳,自以为足。真正圆满的佛法知见,是建立在深刻的生命体验之上,以严密的思维抉择作砖瓦,如建立在金刚座上直通梵天的巨塔。 问:学了苦谛会不会很消沉?也不想帮助别人了? 答:首先苦谛的学习是在前面皈依的基础之上,道次第中的法类有从正面鼓励我们的,也有从负面鞭策我们的。两种都是生命的实相,在修行中都需要。心力消沉或打坐昏沉时,缘光明面,暇满、皈依;内心散乱、掉举、贪着难舍时修苦、无常,降伏这些烦恼。 此外,各法类的修行是辗转增上的,并不是后面的法类一点都不了解,前面修圆满了才学后面的。最开始要把整体的框架建立起来,真正修时,也需要以菩提心来贯穿始终,而不是着在某一个法类上。 下士道看善趣为乐,中世道看善趣为苦,上士道则超越苦乐,看到背后的缘起、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