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二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二节课

 

  思考题

  496、如何理解“回向广大菩提因”?

  497、回向人天安乐,与回向究竟菩提有何差别?请用教证或公案说明。

  498、什么是三轮体空的回向?在凡夫位,可以以什么样的回向方式代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前行引导文》。

  ◎ 关于《前行》的一点感言

  这部《大圆满前行》,很希望今年能讲完。讲完的话,对我来讲,应该说是一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工程。对你们而言,也是如此吧?

  这次讲的时间比较长,刚开始的听众,结束时不知道会剩多少?那些前面一直没有中断、最终也听受圆满的人,我觉得非常不错!作为讲者,能讲圆满的话,我也“亦复如是”。因此,希望大家共同祈祷、努力,圆满这一工程。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你们以后能弘扬这部《前行》。弘扬的时候,像这次这么广讲,对讲者、听者来讲,都不太可能。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快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不要说像现在这样长期讲闻,能在一两个月内讲一遍,也非常殊胜了!因此,以后不论你们在学会、在其他的佛教道场,甚至在极少数人面前,有机缘的话,要好好弘扬这部《大圆满前行》。

  当然,这种弘扬,最好建立在自己修持的基础上。如果你光是讲一遍,修都没修过,也不太好。其实不管讲什么,作为讲者,即使你没有百分之百地行持过,但至少对它有非常大的信心和兴趣,不论何时何地都重视它,得过传承,也多多少少修炼过,这样的法门你去传讲,对他人才是有利的。否则,只是理论上讲一下,他人得到的,也不过是“了解”而已。

  你们应该知道,对我而言,《前行》的利益是最大的。可以说,我整个人生的转变,整个修行理念的建立,都是得益于这部法。

  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个别道友在修行之初不重视前行,好高骛远唯求高法时,心里就自然而然生起悲悯。我很想告诉他们:不打好前行的基础,修什么法都难,得再高的法,也不一定修得成功。

  所以,我希望现在的诸位都重视前行。在将来,当我们这一群人离开了人间,当后来的人见到了我们留下的语言和文字,我希望而且也相信:凡是见闻并重视这一法门的人,一定会获得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自相续自然与佛法相应,并自在领受传承上师们的一切密意。同时我更相信,无论他们再修任何显密法要,都将易如反掌、垂手可得。

  这就是我想要讲的一点感言。

  己七、回向支:

  要让你所作的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就应该以回向来印持。

  回向时,以现在的善法为主,比如听课、念经、参禅、放生等,再加上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像文殊童子、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回向一样,以无缘智慧印持 ,而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念诵:

  地  色  萨   波 给匝根

  三世所积诸善根

  向 切 亲波 杰热怄

  回向广大菩提因

  ◎ 回向中的几个问题

  ● 回向偈应该用金刚语

  印持你回向的偈文,应该是诸佛菩萨及得地以上的大德的金刚语。

  凡夫造的回向文,是不可靠的。有个人对我说:“《普贤行愿品》太长了,‘所南德义……’又太短了,我造了一个只有十颂的回向偈,文字很美,意义也更有超胜之处,希望在学会中多弘扬、多宣传!”

  这是凡夫人的分别念,要超过经典,是不可能的。

  因此,平时行善之后,一定要用佛菩萨及前辈大德们的谛实语、金刚语来作回向。比如,《普贤行愿品》,《入菩萨行论•回向品》,上师如意宝的《愿海精髓》,以及各教各派公认的大德所造的回向文,念诵这些偈文,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这些偈文与凡夫臆造的文字,差别非常之大。

  ● 回向众生 成为其成就菩提之因

  当你造了善根,又有了回向文,那要将善根回向到哪儿呢?

  “回向广大菩提因”。以现在的善根为主,再加上三世所积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全都回向广大菩提之因。也就是说,要将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愿此善根成为他们成就圆满正等觉菩提果位之因。虽然在现在还不能得果,但一定要成为佛果的因。

  回向时这样观想,哪怕是短短一瞬间,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待会儿讲完课以后,一念“所南德义……”,大家心里就可以观想:“以今天我在此听课的善根为主,再加上自他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全都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他们自在成就菩提,愿此善根成为其成就菩提之因。”

  这样一观想,接着念诵《普贤行愿品》印持,那善根是非常非常广大的!

  ● 善根的大小随愿求与回向而定

  好的修行人,也就是上根者,不论他持戒、念经、参禅,做任何善法,都会成为大乘善根;中根者,只想到自己解脱,所以成就的只是中等善根;下根者的话,做再大的善法,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因此,善根的大小,是随着愿求与回向而定的。

  比如持戒,为得菩提而持的戒律,是大乘戒律;为自我解脱而持的戒律,是小乘戒律;只求快乐、不想脱离轮回的持戒,是世间的戒律。虽然受的都是居士五戒——断绝杀、盗、淫、妄、酒,但因为心里怀着不同的愿求,每个人所得的善根就不同,果报也不同。

  听课也是一样。有的人一上来发的就是无上菩提心,中间又以无缘智慧摄持,最后回向了圆满菩提,这样整个一堂课的听闻功德,都成了大乘善根。有的人进门时求的是自我解脱,回向的也是独自一人的解脱安乐,虽然同在听法的行列,他成就的就是小乘善根。

  还有一种人,他什么都不想,来了就坐那儿,“反正大家都听课,我也来听”,没有善恶的发心,只是在无记状态中迷迷糊糊地坐着。听起课来,要么打妄想,要么东张西望,心思不在法上。甚至躲在柱子后面看小说,最后课上完了,说不定还生了个欢喜心:“终于讲完了,回去睡觉啦!”(我不是说柱子后面的人都看小说。但个别人特别喜欢坐在柱子后面,我就起了点疑心。因为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在上课时偷偷看别的书,自己有这个毛病,就会以此推测别人。)

  这样听课有没有善根呢?耳边听受到了佛法的金刚语,这是善根;其他的散乱状态,严格来讲,都是罪业。

  因此,在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同样是行善,为什么不回向广大圆满的菩提呢?

  ● 行善后务必作回向

  很多人不重视回向,认为善法做了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作为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不管做任何大小善事,转绕坛城,或在佛堂里供支香、供杯水,结尾时千万不能忘了作回向。有时间的,可以作广大回向;没有的话,简单一点,四个、六个或者十几个偈颂都可以。但不论广略,一定要回向。

  如果没有这样回向,那么所成办的任何善事,它的果报成熟一次便会耗尽。以前我们讲过,毁坏善根的四因之一,就是不回向,此外还有颠倒回向、在人前炫耀、对所做的善根生起后悔心。

  ◎ 回向菩提则永不耗尽

  即使远离这四因,作了人天福报的回向,也很可惜。因为回向如同射箭 ,可以射得远,也可以射得近。如果你把善根之箭“射向”眼前的安乐,就像世间人,虽然乐善好施,但求的是平安、快乐、财源滚滚,那以无欺的因果力,也的确能得到相应的果报。不过,就算得到了,也很快就耗尽了。

  记得《增一阿含经》里有一则公案,很发人深省,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能有一些触动。

  ● 地主国王十四万年供养善根穷尽

  有一次,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众眷属,作了三个月的供养。供养期间,波斯匿王带着宫里的人,亲自供养饮食及一切所需。

  供养完毕时,他取来一小座坐在如来面前,对世尊说:“我曾经从佛陀您这里听闻过因果的道理。您说过,布施旁生食物者,获福百倍;布施犯戒沙门食物者,获福千倍;布施持戒沙门食物者,获福万倍;布施断欲仙人食物者,获福亿倍;布施向须陀洹 食物者,获福不可计,更何况已经成就了须陀洹者……更何况向辟支佛、已得辟支佛,更何况向如来、乃至已经成佛,以及比丘僧众,能供养如是对境,获福功德不可称计。所以,我能对世尊您及比丘僧众作如此丰盛的供养,应该说功德圆满,所作已办。”

  世尊告诉他说:“大王,不要这么说。所谓修福行善永无厌足,今天你为何要说‘所作已办’呢?你要知道,生死之路实在太长远了,可以说无法计量。”

  (佛陀是要告诉他,修福是不能满足的,而且,这三个月供养的福德,如果不回向解脱,很快就穷尽了。)

  接着,佛陀讲了自己因地的一个公案,以警戒大王:

  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个国王名叫地主,统领整个南赡部洲。当时国王有一大臣,名叫善明,国王封他为小王,并分一半国土与他治理。后来善明王生了一个太子,名叫灯光。太子于29岁时出家学道,当天出家,当晚成佛,号灯光如来。

  后来地主国王知道此事以后,便迎请佛陀及其眷属八十亿阿罗汉,在七万年中承事供养。如来度生事业圆满,示现圆寂,八十亿阿罗汉也渐次入于无余涅槃,地主国王一一收取舍利,建如来寺及八十亿罗汉寺,又在七万年中供养,直至如来所遗教法灭尽。

  当时的地主国王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佛说:“当时我在七万年中供养灯光如来,佛涅槃后,我又在七万年中供养佛像及佛舍利,但我当时并未求取解脱,而是将所作功德全都回向了人天安乐,以求在生死中获得福报的庇佑。但是大王,当时的那些福德今天还有剩余吗?连微尘许都不存在了。所谓生死长远,不可计量,那些有漏福德早已用尽了。所以,大王,千万不要说‘我所作福佑,今日已办’。大王,你应当这样说:‘我今身、口、意所作的一切善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中获得福报及安乐。’这样说,便可安隐无量。”

  当时波斯匿王听了以后,心怀恐惧,毛发竖立,悲泣交集,并顶礼世尊足,在佛前忏悔:“我太愚蠢了,以后再也不这么说了,唯愿世尊接受我的悔过。”

  世尊说:“善哉,善哉,我接受你的悔过,以后不再这样说了。”

  这时,在大众当中有一比丘尼,名嘎达亚那,她从座上起来,顶礼世尊足,然后对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太微妙了!您对波斯匿王说‘身、口、意所作一切善行,应当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中获得福报及安乐,如此便安隐无量’,这实在是微妙甚深的教言。

  世尊,我现在忆起(她是已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现在以宿命通了知)在三十一劫之前,有一名号为饭式诘的如来出世,有一次,那位佛陀入野马城乞食。当时,城里有一个作差使的人,名叫纯黑,他见佛陀入城,便回家取了食物供养如来,并发愿:‘愿我以此功德,不堕三恶趣,并在当来之世,值遇像这位如来一样的圣尊,而且那位圣尊为我说法,令我获得解脱。’

  世尊,大王,纯黑不是别人,就是我。我以那次供养功德以及誓愿的力量,三十一劫中不堕三恶趣,一直生在人、天中,而这一世又值遇世尊出家学道,灭尽一切有漏,得阿罗汉果。”

  世尊对诸比丘说:“在我的声闻中,信解脱第一者,就是嘎达亚那比丘尼。”

  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则公案。在这则公案中,地主国王十四万年的供养,因为没有回向解脱,善根全都耗尽了;而纯黑的一次供养善根,因为回向了解脱,历经三十一劫人天安乐以后,值遇佛陀,并成就圣果,二者的差别如是之大。

  但这种差别,一般人是不懂的。

  不信佛教的另当别论,就算是佛教徒,供佛、供僧的众多善根也不知道回向,就算是回向了,恐怕多数还是回向自己快乐、平安、健康、无病、长寿……但是只求这些是很可惜的,果报也不殊胜。

  刚才说了,应当“回向广大菩提因”,应当“尽求解脱”。也许对我们来讲,什么是菩提,什么是度化众生,现在还比较茫然。但是,你应当尽量改造自己的心,将以往自利的回向,尽量转成利他。比如,一念《普贤行愿品》立即想到:“今天我不能为自己回向!一定要将这些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不仅暂时离苦,而且要成就菩提安乐!”这样心一转,善根就完全不同了。

  ● 回向菩提善根永不耗尽

  有什么不同呢?刚才说了,如果回向人天安乐,善根很快就耗尽了。但如果你回向于究竟菩提之因,即使感受了百次善果,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善根不仅不会穷尽,反而会日日增上。

  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意思是,如果有一滴水落入大海里,那在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是不会干的,因为它已经与大海融为一体了;你将善根回向菩提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善根,在你未得佛果之前,是永远也不会耗尽的。

  《慧海请问经》,以前我在汉文中查过,但没找到。不过应该是有的,也许用的是其他译名。

  上面的这个比喻,其他经典用对比的方式也宣说过。经里说:当乌云密布天降下大雨的时候,雨水若是掉落在陆地上,很快就干了,但若是掉落在大海中,只要大海不干,雨水也不会干的。同样的道理,菩萨摩诃萨若将所作善根回向于自身,则如雨水掉落到陆地,善果很快就穷尽了;若将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圆满菩提之因,则如雨水落入大海,乃至菩提果之间永不耗尽 。

  此外,《入定不定印经》 中也说:就像一滴水投入大海,乃至劫末火生起时,这滴水是不会干涸的;同样,菩萨即使将很微小的善根回向佛果,乃至在金刚喻定之前,也即一切智火生起之前,这个善根是不会穷尽的。

  在这些经典里——不论小乘经典、大乘经典,在在处处都宣讲了回向的道理,说明回向的确是修行的重要环节。懂的人,以小善也能赢得大果,但不懂的话,一念嗔恨心,或者毁坏善根的四因一出现,再大的善法、再多的善根,也会被毁坏殆尽的。

  因此,一定要养成回向的习惯。在藏地,因为佛教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就算是不识字的老乡,也有良好的回向传统。有些老乡,正在念观音心咒,有几百、几千,这时你要跟他说话的话,他会说:“稍等一下,我先回向了再跟你说。”

  可能他是担心,不回向的话,说话过程万一跟你吵起来,善根就被毁了。

  ◎ 不回向则不生所需之果

  总之,不论你的目标和希求是什么,都应该以回向来印持。

  有些人有正见,他知道众生可怜,虽然成佛的路途漫长、时日遥远,但他还是要求菩提,要度化众生;但有的人觉得,佛果太远了,能成就声闻、缘觉果位就够了;还有的人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其他的都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当然,更多的人求的是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相貌端严,或者是来世的人天安乐。但不论你为了什么目的,所成办的善根,最后都要为此而作回向。

  只要你回向了,以善根的不共加持力,一定会得到的。如哲贡觉巴仁波切说:“二资如意宝,若无发愿拭,不生需求果,故当勤回向。”意思是,智慧与福德二种资粮,如同古时能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但这个“如意宝”,你不以发愿的布来擦拭它(即摄持这些资粮),也就不会产生你所需求的果报,所以,修行人一定要精勤回向。你回向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偈颂里说到了发愿,那么,发愿与回向有什么差别呢?以前有大德解释说,所谓发愿,是对未来善根的成熟规定一种目标。比如,我发愿将来成为什么什么,然后就跟随这一目标修善积福;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就念《普贤行愿品》,或者念佛诵咒等等。总之,发愿在前,善根在当时或者未来。而所谓回向,是将已经完成的善根功德,赐予一切众生,或者转入你所欲求的目标。

  总之,在大家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发愿定下目标,并且随愿修行二资,之后将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目标——圆满菩提。

  ◎ 能否成为菩提之因取决于回向之力

  当然,你所行持的善法,能否成为圆满菩提之因,还要取决于回向之力。也就是说,你要让善根成为每一个众生成就菩提的因,回向时要猛厉,要有力度。

  不过,不要说菩提之因,也不要说有力的回向,很多人学佛根本没有目标,甚至都没想过要成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问他:“你为什么出家?”“因为我在家烦,看出家人清净,就出家了。”

  居士也是一样。问他:“你为什么学佛?”“因为学佛特别快乐,很开心、很舒服,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现在我天天听课,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听课。”

  喜欢也很好,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目标。做人要有目标,修行更要有目标,有了求解脱的目标,你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可以回向于此。回向以后,可以说就趋入解脱道了。否则,无论你积累多么广大的有为善法,像听课、供僧或者为僧众发心,这些善根都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没有以回向来驾驭或印持,就不能趋入解脱道。

  诚如卡隆巴格西所说:“一切有为善法乃无记,回向众生方得广大利。”任何有为善法其实是无记的本体,只有当你把它回向给一切众生,并成为其成就菩提之因,才是实现了它的真正价值,也才得到了真正的利益。这是卡隆巴格西的金刚语。

  ◎ 做佛事也要回向

  此外,平时做佛事也要回向。

  ● 若回向 他人必能得到利益

  要知道,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佛法。如果你要利益父母亲友,为他们做法事;要利益亡者,为他们做佛事,此时一定要记得回向。不回向,他们得不到利益。只要回向了,不管是活人也好、死人也好,旁生也好、饿鬼也好,甚至是地狱众生,他们都必定立即获得所向往的利益,可以说立竿见影。

  不说其他的,如果对病人念经回向,有些很快就好了。这就是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这也是如来的加持,以凡夫心无法揣测。当然,这种加持力,以肉眼是见不到的,但它却真实地利益到了众生。因此,在佛教的传统中,念经做佛事等,历来都是利益众生的重要方便。

  有些人不肯行善回向利他,就说:“佛经里不是说‘自作自受’嘛,哪里有你行善,别人领受的呢?”

  其实这种观点不对。“自作自受”是不错,自己修福,自己受乐,但这也并不妨碍你去领受他人赐予的安乐。比如,农民可以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果熟人送来瓜果,他也是可以享受的。同样的道理,佛陀在说自作自受、强调因果不虚的同时,也并未否认以回向来饶益他众的做法,不仅不否认,反而在很多相关的经典中都说,一定要以供僧、念经等功德,救度亡人,护佑生者。因此,用善根回向他人,他人一定能得到。

  其实,“超度”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我们藏地,家里人死了,一定要请僧人为他念四十九天《闻解脱经》,有时也会念其他经作加持。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对亡者的利益极大。而在汉地的佛教徒中,这种习惯也是有的,念佛、念经,超度逝去的亲人,这是很好的做法。

  但非佛教徒就可怜了。亲人死了,尸体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了,不会为他做点佛事。不仅不做佛事,有些还要将送葬的亲朋好友聚起来,到饭店里“点杀”。可是你要知道,就这一顿饭,也足够让亡人下地狱了。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善法,但得到的却是恶业,看了、听了这些以后,心是很酸的。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佛法。学了佛法以后,当亲人们离开世间的时候,就可以用佛教的方式饶益他们。

  ● 广严城人供僧回向投生饿鬼的父母

  下面就讲这么一则公案。这里讲的,和《撰集百缘经》里的情节稍微有点不同,但总体的意思是一致的。

  目犍连尊者入城乞食,遇到五百饿鬼。五百饿鬼一见尊者,心怀欢喜,告诉他说:“我们是广严城人的父母亲属,您能否为我们联络家人,并与诸位施主一起供养佛陀及僧众,以此来超度我们脱离恶趣之身?”尊者当时就答应了,并很快把事情办妥。

  当广严城的人来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佛陀默许以后,人们就离开了。他们离开以后,五百饿鬼便来到世尊面前请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世尊及眷属午斋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

  世尊了知一切,但还是随顺世间,明知故问:“你们到底是谁呀?广严城人们的善根,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呢?”

  那些饿鬼回答:“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也是长者之子,平时骄慢放逸,虽然拥有财富,但却不好布施,贪著世间安乐,不信三宝,不造善业,自己不布施,也不让别人布施(现在很多人和他们差不多,一说供养、布施,一说三宝的功德,怎么也不信,也不理会)……以这些吝啬等业,我们转生成为饿鬼,受种种苦。”

  世尊说:“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们再可以作回向!”

  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低劣的身体,身体如烧焦的柱子,腹如大山,咽喉如针一般细,身相丑陋无比,各关节间处处燃火,四处求取饮食而不可得,即使见到饮食,一接近便成了脓血,以这样的惭愧之身,实在不敢前来。”

  世尊呵责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

  饿鬼们连忙说:“那么我们一定来。”说完便离开了。

  第二天,供斋完毕,都要回向了,但饿鬼们还没到。目犍连便以神通观察,结果在十六个大国中找不到,整个南赡部洲,天上、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全都找不到。他觉得很奇怪,于是来到佛前,询问究竟。

  佛陀说:“那些饿鬼本来是要来的,但现在被业风吹到其他世界去了(众生业力的确不可思议,像我们有些道友也是,业风一起,要走的话,多少人也劝不了,“呜”一下就被卷走了。人都是这样,更何况饿鬼了),这已不是你们声闻的力量所能知见,不过,我可以让它们过来。”说完,佛陀便以神力,把饿鬼们都召来了。

  五百饿鬼一到,便请求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但广严城的人们,却被惊吓得四处逃窜。

  世尊说:“诸位不必惊慌,这些众生都是你们前世的父母,因为造了众多罪业,现在已转生为饿鬼。它们请求说,是否能将今天供斋的善根回向给它们?”

  (供斋的功德很大,你们平时也常常供斋,在你供斋并且为自己得到这份功德而欢喜的同时,也应该想到那些饿鬼、非人等可怜众生,他们特别需要这些善根。所以,每次修积了善法以后,你可以意念:“谁需要我的善根,我就把它回向给你,愿你离开痛苦,获得快乐和利益。”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不说广大的众生,我们即生的亲朋好友离开世间以后,可能还在中阴界徘徊,或者已经堕入三恶趣,处境凄惨。这时他们需要的就是善根。就像人间的穷人需要钱,如果哪一个有能力的熟人解决了他的困窘,那他是非常感激的。同样,现在我们有福分学佛,有机缘修善,即使没有天眼,没有他心通,但实际在我们的身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需要你的善根来救拔的人,非常非常多!可以说,比人间需要钱的人多得多。因此,时时意念这些,常常回向他们,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广严城的人说:“既然如此,无论如何也要回向给它们。”(世间人就是这样,是亲人怎么都好说,但毫无关系的话,要他付出,恐怕也不是很情愿。)

  世尊便回向道:“此施诸善根,愿彼利饿鬼,离饿鬼劣身,获得善趣乐。”

  (这个回向文,一般的念诵集里都有,是世尊亲口说的。平常我们如果身体不好,有时可能就是有病魔干扰。这些病魔,其实也就是饿鬼、鬼神,他们成了那样以后,因为业力所牵,会不自主地希求你的精血,或各方面的能量。因此,当你做了一些恶梦,或者心里不舒服,甚至觉得是不是有附身、有讨债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念这个偈颂,通过烧焦烟等,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它们,使所有的非人、鬼神都得以满足。这样,通过佛陀金刚语的加持,违缘也就遣除了。)

  结果在当天夜里,那些饿鬼就死了,全部生到了三十三天。

  这个公案很明显地说明,当我们修持善法,然后对亡人、对恶趣众生作回向,他们一定会得到利益。当然,像佛陀那样的威力我们没有,但是依靠清净的信心,依靠三宝的加持力,回向给谁,都一定会让他获益的。比如,当天灾人祸、疾病瘟疫频频出现时,众多修行人以清净心做佛事,这样必定会给世间带来利益。

  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懂佛法,千万别像唯物论者一样,动不动就“做佛事没用”、“行善干什么”;或者又成了宿命论,“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可改变”……这样轻易否定正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 回向是精华

  其实,回向是佛法的精华。如至尊米拉日巴也曾说:“山间静修大行者,及作供养之施主,彼二具有成佛缘,缘起精华即回向。”

  尊者的传记中说,他在生活非常艰难之时,他的妹妹琵达和未婚妻结赛,供养了他丰盛的食物。尊者享用之后,身体有了能量,按中医的说法,气血也足了,之后在修持中将中脉的脉结打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就在这个时候,他唱了一首《缘起心要歌》。道歌中讲述了种种缘起的心要,比如,“大恩上师之慈悲,会和弟子之苦行,则成住持佛教因,缘起心要为持戒”,还有“缘起心要为佛法”、“为精进”、“为空性”、“为回向”。心要,此处译的是精华。此处引用的这个颂词,实际就出自这首道歌。

  颂词的意思是,在山间静修的大修行人,与城里作供养的施主,这二者都具有成佛的缘起,而缘起的精要是什么呢?就是回向。有了回向,修行人和施主都能获得利益。如果单靠说好话,“我的施主多可爱、多贤善”,这样也不一定有实义。

  记得在《泰国游记》里,我讲到回向时就颇有感触。在泰国,施主供养一顿斋饭以后,出家人都立即作回向,这是很符合传统的。像我们学院也是,每逢有供斋的时候,都要念《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来回向。这样及时回向很重要。不回向的话,因果无情,自以为能受用,但实际情况是不好说的。

  不过,一般人刚开始都很注意。像我出家一两年的时候,别人供养一元钱、十元钱,都很谨慎,怕受用不起,所以赶紧给他念好多咒语及回向文。但现在的话,好像没什么感觉了,也成了所谓的“佛教油子”。其实这是很不好的。

  因此,希望大家越修行,越重视回向。不仅是山里的修行人要回向,城里的施主也要回向。否则,如果你供养了以后,把善根的果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但上师万一忘了回向,怎么办?你的财产会不会浪费?会不会得不到你所希求的果?

  ◎ 三轮体空回向

  当然,要让你的回向成为圆满正等觉之因,还必须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否则,如果被三轮实执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回向。

  如《汇集经》中云:“犹如食用杂毒丰美食,佛说缘于白法亦复然。”吃了杂毒的美食,对你一定有很大的伤害,而实执就是回向中的毒,如果你回向时带有实执,那就会伤害善根。所以,当你缘于白法而回向时,一定要以三轮体空摄持。

  这样做到了三轮无缘,才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如果有实执,只能算是世间的波罗蜜多。如《入中论》在讲完一地的功德以后,说道:“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不仅是布施度,持戒、安忍等也都是如此。

  那么,所谓的三轮是哪些呢?《甚深大回向经》云:“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三处,也即三轮:作回向的人、回向的善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

  我们知道,在名言当中,这三者的确如梦如幻般地存在着;但在胜义当中,它们的本体都是空的。

  ◎ 诸佛菩萨如何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

  当然,三轮体空——以证悟无实智慧摄持的真实无毒回向,在凡夫薄地时,根本无法做到。因为这对我们来讲,是矛盾的,心里出现这三轮的时候,就是实有的;要思维体空的时候,又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以凡夫心是无法实现这样回向的。

  要实现这种功德,我们就应当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可以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这一回向方法,对我们来讲,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方便。

  在念《普贤行愿品》时,如果你实在无法观想每一个偈颂的内容,就在开始时心里意念:“诸佛菩萨如何回向,传承上师及前辈的圣者们如何回向,我今天也如是回向。”这一点应该不难,我们完全做得到。做到了,就可以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

  这一窍诀其实出自佛经,如《三十五佛忏悔文》云:“过去诸佛如何回向,未来诸佛如何回向,现在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普贤行愿品》中也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可见,让善法成为圆满菩提之因的无误要诀,唯有依赖于以回向印持的这一结行。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精进作回向。

  ◎ 让回向成为习惯

  你们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讲的回向要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行持。比如,造了任何善根以后,至少观想一下:“诸佛菩萨怎么回向,上师如意宝等传承上师们怎么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愿将此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善根,全都回向一切众生,以令他们自在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

  这可能不用一分钟吧,但如此观想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其实修行是一种习惯。长期做的话,发菩提心也好、回向也好,最后什么都很容易。像课前课后让大家转经轮,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今天忘、明天忘,但现在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困难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让这种回向成了习惯,那在任何时候,你一做完善根就会回向,一回向就会想到要像上师及诸佛菩萨那样回向,就会想到众生,就会想到菩提,但不会想到自己。

  能这样修的话,修行也不会很困难的。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四节课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6、很多孤独地狱的众生就在我们身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3、常见的邪淫的果报及对治方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五节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九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