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思考题

  492、修持“随喜支”时,所随喜的功德有哪些?

  493、在贫女随喜胜光王的公案中,你都学到了什么?请详细地讲一讲。

  494、请以教证说明随喜的功德。

  495、请认真修持这三支。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中,正在讲“上师瑜伽”中的实修法。实修法分三:观想福田、七支供、专心祈祷,今天讲“七支供”里的第四支。

  己四、随喜支:

  随喜支,主要是对治嫉妒。前面讲《普贤行愿品》时也讲过,文字上好懂,只是看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行持。

  ◎ 所随喜的功德

  那要随喜什么呢?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六度万行、所有凡夫众生随福德分 、随解脱分 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满怀欣悦而随喜。

  这里说“自己过去、如今、将来的一切善根”,词句上的意思是,随喜自己三世的一切善根,藏文上是这样,应该可以。但也可以解释成:我们随喜诸佛菩萨以及凡夫众生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处讲到三世的善根,平时随喜时也应该忆念。之后边随喜边念诵:

  灯  巴 逆 记 地  巴叶

  随喜二谛所摄集

  给  凑 根 拉记叶 让

  一切善业之资粮

  所谓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这二谛中。平常我们随喜的,多数是世俗的善根,而对胜义善根,一般人不懂得随喜,其实这才是功德最大的善根。所以,我们要随喜二谛所包含的、自他一切众生有漏 与无漏 的一切善法。

  修行好的人,走路、吃饭,随时随地都能修;见到、听到任何善法,也都有随喜的习惯,有漏的、无漏的,世俗的、胜义的,都能随喜。所谓随喜,似乎只是想一想而已,也不费力,但它的功德的确是非常大,在诸大德的教言中,也经常是作为窍诀来强调的。

  因此,理论上明白以后,要多行持。

  ◎ 随喜的功德无量

  懂得行持的话,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下面讲一下贫女随喜胜光王(波斯匿王)供僧的公案。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知道,但胜光王当年供僧,还有一个缘起。

  ● 麻风女施粥转生兜率天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迦叶尊者行乞时,见一麻风病女人,骨节分离,疮脓外溢。为了利益她,尊者向她乞食。

  麻风女见尊者形容挺特、具足威仪,心生信心,于是将自己乞讨来的淘米水供养尊者。尊者上前接受供养。她往钵里倒的时候,一绳子落入钵内,她伸手去取,已经断烂的指头也掉了进去。

  为了护念她的心,迦叶尊者就在她的面前,将她所供养的淘米水全部都享用了。并说:“姐妹,你现在应该发欢喜心,我从现在起到明日用斋之前,就用你给我的食物,度过一日一夜。”

  (我们一定要记住,作为出家人,施主供养任何财物时,都不能挑剔。我听说有些人到外面去,衣食都很讲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又麻烦又挑剔,好像自己是王子、公主一样,什么都不称心。但你们看看迦叶尊者,这样一位完整传承释迦牟尼佛一切教法的亲传大弟子,为了满众生的愿,直接享用有脓血、断指的淘米水。)

  当时,麻风女非常欢悦,心想:我今天获得了胜妙利益,大迦叶尊者接受了我的鄙陋施物。就在对尊者的清净信心中,女人命终。命终以后,转生到了兜率天。

  ● 贫女随喜功德超过胜光王

  当时,帝释天见到了麻风女供施的整个过程,不知她转生到了哪里,于是前去问佛。佛说:“她生到了兜率天。”

  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胜光王(波斯匿王)也听说了,于是来到佛前,顶礼佛足,退到一边坐下。佛便为国王说法,开示道理令他欢喜,之后默然而住。

  这时胜光王起身,整理衣服,合掌恭敬,向佛说道:“愿佛陀及诸位比丘僧众,为圣者迦叶的缘故,在七天 之内,受我微供。”

  佛陀默许。国王知道佛陀已经接受,便礼佛足,告辞而去。回来以后,当天晚上就令人制作种种精妙饮食。第二天一早,又敷设床座,准备好净水及牙木等。同时让人去告诉佛陀:“饮食已经置办好了,愿佛知时。”

  用斋时间一到,佛陀与僧众都来到皇宫,坐定以后,胜光王亲自行堂。

  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来到这里,坐在世尊及诸位长老对面。她心里充满了清净信心,深深生起恭敬,心想:“这位胜光王,也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这样拥有荣华富贵的君王,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如今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她完完全全是发自内心随喜,因此获得了无量福德。

  国王亲自供养僧众饮食以后,又亲手供养净水和牙木等,之后坐在低处听法。

  佛陀对贫女的事清清楚楚。所以到了回向时,佛问胜光王:“你今天供斋的善根福德,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

  胜光王想:“佛陀今天是受我的供养,怎么会有人比我获得的福德大呢?”想完以后就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

  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 连续五六天都是如此。

  为此,胜光王十分不悦,手托着下巴,心想:“世尊受我的供养,却念贫女的名字回向……”便与诸位大臣商议对策。国王问:“如何才能使世尊不这样作回向呢?”

  大臣们献计献策:“明天可以加倍准备饮食,世尊和他的眷属前来应供时,让他们行堂的人,一份倒进钵里,一份溢到器具外面,这样饮食落地以后,如果那些乞女来要拾取,我们就连赶带打,这样定会有效。”

  第二天,果不其然,当食物溢出落地时,贫女就跑来捡拾。行堂的人不让,贫女说:“国王的财富这么多,饮食也无穷,像我们这样的苦难者,为何不让捡呢?留在地上不也就坏烂了吗?”但她还是遭到阻拦和殴打,这样便生起散乱甚至嗔恨之心,结果清净的随喜善根便摧毁了。

  当天,佛陀念了国王的名字进行回向。

  ● 胜光王得王位之因缘

  在回向的时候,佛陀说了一偈:“严备象马车步乘,于此国城自在食,王今不见缘何得,因施无盐米膏力。”意思是,国王你有象马车步四兵,在此国家里饮食随意,但国王你知道吗,这一切都是你往昔对圣者供养一个无盐食团的果报。这就是在殊胜福田前,作小小供养而得大果的公案。

  这种公案很多,前段时间讲曼茶罗时讲到的“我乳轮王”,也是因为供养佛陀七颗豌豆,而得到了王位。这里讲的波斯匿王的往昔因缘,《毗奈耶经》里是这样记载的:

  在久远以前,某聚落中有一长者,娶妻后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以后,父亲到外面做生意,但很快将本钱都耗尽了。

  丈夫出门之后,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家里的衣食,便让大儿子到邻居长者家里打工做农活。

  后来有一次要到节日了,母亲知道,邻居家明天要供养沙门婆罗门以及宾客,肯定没有人给儿子做吃的。因为担心儿子挨饿,于是就拿着家里仅剩的一个无盐食团,带到儿子那里。

  这时正好有一位独觉来到面前。儿子见他身心寂静、威仪调伏,便想:“因为我往昔从未供养这样的福田,所以今生才受这般痛苦。如果他能接受我的无盐食团,我一定供养。”

  独觉观知他的心念,便将钵伸向他,并说:“你要布施的话,可以放到钵里。”他立即生起无比欢喜与恭敬,以极为珍重之心,把那个食团放进钵里。

  以这个果报,他连续六次作天王,连续六次作此人间的国王,以它的余报,今生在这里作波斯匿王。现在那个业的果报已经尽了,所以佛陀才说了上面的偈颂。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小善,看似很小很小的善事,果报也可能超乎想象。供养、随喜,都是如此。尤其是像这个贫女的随喜,能做到这样的随喜,修行上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 顺便谈谈“供养对境”的问题

  在这些公案里,之所以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果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境是圣者:罗汉、独觉、菩萨、佛陀。现在我们遇到的某些上师,是否有这样的功德呢?很难说。所以,我想顺便谈谈“供养对境”的问题。

  我认为,当然也是建议:供养僧众是最好的,是最保险的。这样说,也许有些上师不高兴,但考虑到多数供养者的利益,我还是提醒一下。

  ● 莫把牛粪当黄金

  经论中的确常说“上师是佛”,但是你要知道,是佛的上师,应该是具足法相、真正的善知识,只有这样的上师,才是跟佛无二无别,而并不是名相上的上师。有些名相的上师,《毗奈耶经》里甚至用毒蛇、盗贼为喻,可想而知,他们能带给你什么。

  但可悲的是,在现在的社会,多数人没有智慧辨别:哪个是真上师?哪个是假上师?当以清净心供养,把所有的东西都供养了以后,有些人才知道,他所供养的对境并不是真上师,那时候他才知道:他把牛粪当作黄金了!一个连戒律、悲心、智慧都不具足的人,哪里有上师的资格?

  ● 要求供养的供养对境令人生疑

  今天,有个居士一早找我诉苦。她苦恼的,正是她的上师。她让我看些照片,但我并不喜欢辨别真上师、假上师,再说也辨别不来。不过她也的确可怜,没有基本的分析能力。

  她说:“我是在网上看到的,介绍他什么什么……”

  我说:“网上什么都有,介绍也是成千上万,不仅仅是上师,就算是买产品、找医生开药,也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

  她说:“应该是真的吧。”

  “为什么?”

  “因为上师对我很慈悲,还让我供养。我自己的手机2000块,他让我供养7000块的。”

  这就是她生信心的理由——让她供养手机。的确,不具备基本观察能力的人,做什么都非常盲目。但最主要的还是上师。如果上师们不以佛法和解脱为重,不以对众生的怜悯作为摄受的前提,只是以“我是你的上师”为由,让弟子们供养,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尤其是,当“上师”自己提出“你要供养我什么什么”,一提到这些,我就禁不住生怀疑。也不是说凡是供养都不好,但一般来讲,真正的上师,就算是在如今,也不需要很多钱财。因此,本该重视法供养的上师们,现在对财供养这么重视,还自己提出来,确实很让人担忧。

  这种担忧,也不仅是我,前段时间有个居士也亲口对我说:“我特别担忧藏传佛教的发展。”我听了还是有些感慨。虽然汉传佛教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但的确没有藏传佛教那么多。藏传佛教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去汉地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养”。小的方面,手机、电脑;大的话,车子、房子……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

  但这些主动要求供养的人,你把他作为供养对境,是否真有功德?很难说。

  ● 辨别供养对境的错误理由——照片、前世

  刚才说了,所谓“上师是佛”,并不是说所有的上师都是佛,而且,就算是上师,也不是他的话必须句句照做。因此,尤其在“供养”的问题上,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要懂得辨别。

  那么,很多人是怎样认定他的供养对境的呢?通常而且幼稚的理由,有两个:照片和前世。

  有的人说:“他应该是真的,因为我看了他房子的照片,在佛学院……”

  这个人的理由,就是“房子的照片”、“在佛学院”。但是,就算房子在佛学院,佛学院有那么多房子,到底是不是他的呢?就算是,光凭他房子的照片,能说明什么呢?

  还有人觉得合照有说服力:“你看,他跟这位上师一起照过相,肯定是真的。”其实这也是很愚笨的。佛经里并没有说,你依止上师时,要看他跟谁照过相。如果是这样,提婆达多肯定会找释迦牟尼佛拍张合影,如果当时有相机的话。所以,仅凭照片来辨别,太草率了。

  还有人认为上师的前世可靠。但前世的话,我在微博上说过:如果你连他的今世都不了解,何况前世?

  即使前世真的是某某“法王”、“国师”,但你要依止的今生的这位上师,他有没有那些功德呢?没有的话,前世也只是前世。要知道,佛陀并没说,你们依止善知识时,必须观察他的前世;任何大德的教言里也没说,上师的前世是你今生依止他的条件。

  再说,就算真有了不起的前世,但如果今生始终不能复苏那些功德的话,依止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在过去,藏地的确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德,怎么看都是佛陀,但他的“转世”怎么就变了呢?常听人说“这是某某大德的转世,那是某某再来……”,但有时我也开玩笑地说过:“不过那位尊者,他当时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今生会变成这个人吧。”

  因此,要判断上师的真假,照片也好,前世也好,这些都不是理由,甚至也不重要。

  那什么才重要呢?就是用佛法的道理了解上师。而且我认为,和前世相比,了解他的今世更重要。

  我今天之所以说这些,主要是针对某些人对佛教造成的坏影响。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上师和弟子都有责任:弟子的愚昧、上师的贪婪。不了解这些的话,我担心还会有更多的损害。

  如果只是个人的事,也不必多说,这么大的世界,如法的人,有;不如法的人,也有。但一涉及藏传佛教,一涉及法王如意宝的传承,为了避免更多的困惑和不理解,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分析一下它的来源和原因,是有必要的;对每个人而言,这些道理也值得深思。

  我之所以希望大家思考,是因为坏的影响已经有了。但我从来不认为,所有或者多数的上师是假的,一方面没有资格,一方面也确实不知道,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本来就不可思议。不过,就修学佛法本身而言,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有的,而且是要学的。你们也知道,在世间,即使你想找一个老师,找个生意伙伴,甚至谈个朋友,也都需要一段时间。既然这样的人都要观察和了解,更何况是你世出世间的一切安乐之源——上师了?

  如果你在本该观察的阶段,却像饿狗遇着精肉一样,盲目“扑上去”供养一切、受灌顶而且依止,但过段时间以后,又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四处哀嚎,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岔到哪儿去了?是不是跑题了?

  应该也没有吧。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也没有离开“上师瑜伽”这个大科判嘛。(众笑)

  下面继续讲随喜的功德。

  ◎ 随喜是事半功倍的修法

  我们知道,一般人都重视言行上的善举,但善与不善的差别,根本不在言行上,唯一要凭自己的发心来定。所以,你不能凭外在形象的大小,来判断功德的大小。

  ● 诚心随喜胜过不清净的“广大善法”

  比如,当你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不论什么善法,如果能以清净的心态看待,不生嫉妒,进而诚心诚意欣然随喜:“他造了一座佛塔,非常随喜!”“这么多人在闻思,随喜随喜!”并将这一随喜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及圆满菩提,那么,你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远远超过被烦恼所染的广大善法。

  什么是“被烦恼所染的广大善法”呢?比如,虽然自己在行善,但见他人行善时,满怀竞争之心,或者心怀“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的傲慢之心等,虽然你也在装模作样地行善,但内心始终为希求现世名誉、世间八法的毒气所充斥。与这种“广大善法”相比,清净随喜的功德,的确是远远超胜它的。关于这一点,华智仁波切说,佛在《教王经》中作了详细说明。

  《教王经》,藏文译本中应该是有的。不过我查了一下汉地的《教王经》,有三个版本,不空、施护都有翻译,讲的多是密法。里面是有一句“我以随喜供养故,由是即得速成佛”,但好像并未广泛开演,所以没有查到更适合的教证。

  这部经我引用过几次,你们有时间也可以看一下。

  ● 要长期闻思佛法

  学佛的人要重视教理,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如果你把心思放在教理上,长期听闻佛法,这样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关心教理,反而关注世间法,这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是不恰当的。搞世间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已经学佛了,佛法本身又有着极为广阔的思想,这个时候,你不把它当如意宝一样地学习、研究和修持,反而在世间学问上花时间,值得吗?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思想就算是有利益,也只是暂时的、偶尔的、范围狭小的,在这些狭隘的思想上投入精力,有什么意义?

  因此,我个人总是认为,佛教思想才是精髓,才值得毕生努力。我也常常发愿:有生之年不离佛法。不仅是自己不离佛法,而且也希望能发挥些作用,讲讲课,交流一些佛法。当然,作为凡夫人,可能有时候不想讲课,但这个我会克服。你们也是一样,有时候不想听课、不想学法,这个我理解。烦恼、习气来了,也很难免。但这个时候一定要对治!要知道,闻思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长期的事情。

  前段时间,一个汉族和尚来到我的家里。一见之下,感觉上要比我大十岁。说了些话以后,我问他:“你在这里呆多久了?”他说:“十年了,一个传承都没断。”我听了很高兴。但后来问起年龄,他竟然比我小五岁。

  不过,我还是很随喜,除了一两次发心以外,他在十年当中,一直默默无闻地听受佛法。我想不仅是他,学会中的有些道友也是如此,虽然平时很忙碌,但一直都在认真如法地闻思,这的确需要一种心力。有了这种心力,长期在佛教的氛围中熏习,渐渐地,相续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成长,并实现转变。

  这种转变,一般而言,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听说有这样的培训班,第一天培训初级课程,第二天是中级,第三天是高级,三天完成。但如果只是表示一下,创造一种缘起,也是可以的。否则,甚深的佛教道理,要三天内讲完听完,是不可能的。当然,要让法融入相续,就更不现实了。

  因此,长期闻思修是很重要的。想想我们的烦恼习气,想想那些业,不说别的,就是你学佛前造的杀生的业,要念多少世的百字明?一顿饭所杀的众生——活生生地掏出来吃,这一餐桌上的罪业,可能几百年都忏不完吧!

  带着这么多罪业,再不努力行善,后世就只有堕落了。我们都知道人生短暂,就像秋天的白云,一瞬间便了无踪影了。既然只有一瞬间,那为什么还不提起正念学修佛法呢?

  下面把随喜讲完。

  ● 随喜获同等之福

  恰美仁波切说过:“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

  在听到他人行持善法时,如果舍弃不善心、嫉妒心,一心一意以欢喜心随喜,佛在相关经典中说:此随喜将获得与彼善法同等的福德。这个道理,与《释迦谱》 中的一个偈颂意义一致:“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故《汇集经》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小般若》亦云:“须弥山王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还有《金光明经》也说:“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因此,随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修法,值得我们随时随地付诸实践。

  己五、请转法轮支:

  当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任的正士,因为众生的逆行倒施及忧心劳身而生起厌烦,不讲经说法而安住寂乐境界的时候,观想在他们面前,我幻化出百千俱胝无数身体,供养法轮、珍宝等,祈请他们广转法轮,并念诵:

  特  色  秋  扣  故  瓦 哥

  祈请常转三乘法

  ◎ 佛陀成道 大梵天王请转法轮

  佛陀最初成道时,是天王请转法轮以后,才开始讲法的。以此缘起,后来的上师、高僧大德们,也都是要祈请以后才转法轮。而且,请转法轮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当时请转法轮的过程,不同经典里都有叙述,如《方广大庄严经》(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记载说:佛陀初成正觉时,在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甚深禅定观察,然后思维:我所证悟的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绝非分别思量所能了解,唯有诸佛才能证知,如果我为他人宣说此法,他们全都不能了知,不过唐捐其功而已,毫无意义。

  于是世尊说了一偈:“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意思是,我所证得的如甘露般的无为法,非因缘所生,甚深、寂静、远离一切尘垢,但一切众生无人能了达,所以,我就在静处默然安住。

  说了这个偈子以后,佛陀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当时,螺髻梵王以佛威神,知道如来默然而住的意趣,于是率领六十八俱胝梵众,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到一面。然后梵王对佛陀请求道:“世尊,世间众生今当损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为一切众生而求无上正觉,但今日成佛以后,却默然而住不转法轮,所以众生损减。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愿您对这些沉溺无明的众生起哀愍心而转法轮。世尊,应当有很多众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唯愿世尊转于法轮。”说完,梵王又以偈颂赞叹佛陀,请转法轮。

  但世尊还是默然而住,并未应允。大梵天王与诸天众以天香供养佛陀以后,隐没不现。

  隐没以后,大梵天王去找帝释天商量。商量完了,便与欲界诸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以及色界从梵众天直至色究竟天等所有天人一起,光明照耀,于黑夜中来到多演林,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安住一面。

  这时帝释天王合掌向佛,请转法轮:“世尊降伏诸魔怨,其心清净如满月,愿为众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

  但世尊依旧默然。螺髻梵王对帝释天说:“憍尸迦,不应如是而为劝请。”于是大梵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并以偈颂请转法轮:“如来今已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间根熟有堪度,唯愿世尊从定起。”

  世尊告诉梵王说:“我所证法难见难悟,非分别思维所能了解……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然后又说了两个偈颂 ,说明默然而住的原因。

  大梵天王、帝释天以及一切天众,听了佛陀的偈颂以后,内心无比忧愁,从那里隐没不现了。

  后来,大梵天王在观照中见到,有很多外道对地水火风空横生分别,以邪见为正道,不过在他们当中还是有可度之人。他知道世尊现在依旧默然,于是又来到佛前,头面礼足,合掌恭敬,以偈颂 请转法轮。

  这时,世尊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基 ,思维 之后,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说道:“我本欲为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于世。”

  然后以偈颂告诉大梵天王:“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一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

  大梵天王见世尊答应转法轮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顶礼佛足,绕无数匝,然后隐没不现。这时,“如来今受梵王劝请欲转法轮”的消息,经地神传给虚空神,又在一转眼间,经虚空神辗转传至色究竟天。

  就这样,就像我们知道的,佛陀答应螺髻梵王的祈请以后,首先来到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

  这就是佛法流传于世的最初缘起。当然,佛陀证道以后,显现上默然而住,并经多番祈请才转法轮,其实是为了让世间敬重佛法,并不是不想传法。因为佛陀出现于世的本怀,就是要转大法轮,救度众生。

  那么在修持这一“请转法轮支”时,要思维并观想:“在此世间,若有佛陀、菩萨或善知识大德等,因观见众生的邪念、邪行,心生厌离不欲传法时,愿我化身无数,各个手持海螺、金法轮等供品,来到他们面前,祈请常转法轮。”

  ◎ 请转九乘法轮

  那么,以此因缘,祈请常转的是什么法轮呢?是九乘法之轮,也就是显密一切佛法: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

  九乘法,不单单只有显宗,也不单单只有密宗,相应于不同众生的根基,如佛陀一般权威的善知识,会传讲各种法门。像我们佛学院,显宗班也有,密宗班也有,这才是完整的转法轮。这次我们汉僧也开了“五论班”,一开班就明显地看到,众生的根基的确不同,有些是俱舍的根基,有些是中观的根基,有些是现观的根基……

  但有个别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根基,先学这个,不行,换成另一个;另一个学一学,也不适应……结果所有的班都跑遍了,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这样的话,可能最后只有选择外道了。

  其实这样也过分了。法门与根基特别相应的人是有,但即使你不完全是那种根基,作了选择以后,尽可能地了达这一法门,是很重要的。《现观庄严论》里讲,佛陀的遍智是涵盖基智、道智的,所以,不懂俱舍、中观、现观的佛是没有的。而作为学佛的人,从各方面了解佛教的教义,也是有必要的。

  不过,与此同时也不要忘了修加行。否则,虽然教义学好了,但嗔恨心也大了,行为也粗暴了,即使帝释天来了好像都压不住,这样不好!其实所谓学修佛法,不论你学什么、修什么,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你所学修的法门与自相续结合起来,令心地善良并且调柔。

  总之,我们在请转法轮时,要观想祈请佛菩萨及大德们,为了调伏所化众生,广转相应的法轮。

  己六、祈请不入涅槃支:

  在这个世界或者其他所有刹土中,任何上师、佛菩萨已完成了利众事业,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观想在他们面前,就像往昔珍达优婆塞祈请世尊住世那样,自身幻化出成千上万的身体,同时祈请诸位圣者,直至轮回没有空无之前一直长久住世、饶益众生,并念诵:

  戒这  扣 瓦玛 洞 瓦

  乃至轮回未空前

  酿安莫 大  耶    索   得

  祈请住世不涅槃

  这个偈子要常念。

  ◎ 祈请大德们长久住世

  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已经2500多年了。历史上的众多善知识出世以后,也相继示现了涅槃,像法王如意宝,示现涅槃也已这么多年了。而其他对我们有过法恩的上师善知识,也有已经示现涅槃的。

  但在他们示现涅槃之前,如果你去祈请,他们会延长寿命的。

  ● 若祈请住世 大德们也会延长寿命

  像法王如意宝,本来按照授记,老人家的寿命是66到67岁之间,但因为僧众再三祈请,法王多住了几年。在近70岁时(我从一张光盘里听到),法王自己说:“其实我的寿命早就尽了,现在的身体——因为僧众一直让我不要涅槃,所以才像幻化一样地住在世间,但也不可能住得太久了。”有些授记说,法王能住世很长时间,九十几岁、一百多岁等等,但法王也引用了无垢光尊者传记中的金刚语,否定了这些说法。所以,最终还是示现了涅槃。

  不仅是法王,上师们都是如此。不过,在这些真正的善知识接近涅槃时,还是应该祈请住世。像青海的堪布门色,要示现涅槃的时候,法王派学院的几个法师去祈请,祈请以后,确实也住世了一段时间。还有阿秋法王,病重期间我们也去祈请了,当时老人家也答应再住一段,后来也确实多住了些时日。

  因此,大德们要示现涅槃时,我们一定要去祈请长久住世。要知道,他们哪怕多住一天,对世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

  ● 示现涅槃的意义

  当然,对真正的佛陀、上师而言,涅槃是一种示现。

  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云:“众生起常想,故我示无常,以无数劫命,示行短寿相。”可见,是因为众生的“常想”坚固,佛陀才示现无常的。其实,佛陀以及具有持明境界的大德上师们,本来可以住世无数劫,但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才显现和世人一样的短寿相。

  此外,《华严经》里也详细讲述了示现涅槃的十种密意 。

  不过,让有些大德示现涅槃的因缘,也是很奇特的。记得以前看过《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大师译的(也有说不是),传记中说:有一个小乘法师,他心里对龙猛菩萨常怀忿恨和嫉妒。有一次,龙猛菩萨问他:“你愿意我长久住世吗?”这个小乘法师说:“实在不愿意。”就这样,菩萨退入闲置的屋室,几天不见出门。后来弟子入门查看,上师已经示现涅槃了。

  也许我们都会疑惑:“菩萨何必随顺一个心怀嫉妒的人,而示现涅槃呢?”

  但是,菩萨一定有菩萨的密意。而且,菩萨也不一定非要住在一个地方。像藏地的无著菩萨,在他将入涅槃时,弟子们都祈请说:“为了众生,您一定要长久住世啊!”上师却说:“别的地方也有众生啊……”

  当然,上师们都是自在的,到了另一个刹土,可能所化众生更多。所以,对他们来说,此处彼处都没有差别。但对我们做弟子的来说,殊胜法脉的上师,尤其是赐予不共加持的上师将入涅槃时,会感觉到好像太阳落山一样,失去了依靠处。因此,此时一定要祈请上师长久住世。

  如果还没有现前这种因缘,平时念修这一支时,就观想:“若有上师大德及诸佛菩萨将入涅槃时,我便幻化无数身体,来至他们面前,殷切祈请长久住世。”

  ◎ 信受并修持七支供

  七支供,是大乘佛法各个法门里的普遍修法,可以说意义非常甚深。正因为甚深,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了。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认为,在你修行的过程中,能理解的地方,尽量理解;理解不了的,用信心接受并且如教修行,这也是一种智慧。

  信心之所以关键,其实也体现在这里。有了信心,念经诵咒也好,顶礼供养也好,很多行持自然就趋入了。没有信心的话,稍微想不通了,就会“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地排斥。尤其是学过唯物论的人,由于过去的认识时隐时现,不论学什么、修什么,好像处处都不适应。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闻思断除邪知邪念,通过提炼清净心来引发信心。这样慢慢地,因为信心的力量,我们对佛教里的任何教义,都会直接理解为金刚语,进而悦意接受、欢喜享用。

  能呈现这样一种修行状态,就是闻思的真正意义。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二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四节课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6、很多孤独地狱的众生就在我们身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83、常见的邪淫的果报及对治方法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三十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九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六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