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一)

 

  辛二、持戒度

  菩萨六度第二科,持戒度。

  一、持戒自性-《广论》云:「从损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首先解释,什么是持戒的体性?这个地方指的是菩萨戒的一个体性。从损害它。「它」,指的是一切的有情。损害一切的有情,及损害它的根本。「根本」是指十善业。我们对于损害一切有情,跟损害十善业的这两种行为。令意厌舍。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厌恶,来弃舍。这种能断除的心,就是尸罗的自性。持戒的自性。

  我们在受戒之前,我们这一念心是没有一定的标准。换句话说,我们心里的状态是心随境转。我们内心当中接触染污的境界,就会造作很多的罪业。假设我们内心当中亲近三宝的境界,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创造很多的功德。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是不决定的。在受戒的时候,我们面对三宝的境界,内心开始观想,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我们许下三个誓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生命有一种新的期许,一种希望。当我们内心当中,对于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生起这三种的希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希望,我们称为你的戒体生起。从损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生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种欲乐,一种希望。我们安立这样子,叫尸罗的体性。这是讲到持戒的一个自体。

  趣入修习持戒的方便。讲到持戒的方法。这当中有四段,前面两段说明毁戒的过患,后面两段是说明持戒的功德。先看第一小段:

  一、加行-《摄波罗密多论》云:

  「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摄波罗密多论》说:一个菩萨行者毁戒。假设我们自己毁破我们自己的戒体,无能办自力。我们自己的功德都不能承办。岂有势力而利他。怎么有能力去成就利他的事业呢?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一个菩萨行者,如果说菩萨他不必持戒,这个是不合道理的。于此,「此」指的是持戒。对于持戒的事情缓慢的,你为了利他,结果忽略了持戒,这样子是不合理的。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一个菩萨行者,他毁破戒律,犯了杀盗YIN妄。就像是一个人坐船,他本来是要靠这个船运载很多人到岸边的,结果这条船破了洞。换句话说,连他自己都不能到岸边,他怎么能够运载其他人到岸边呢?这条船破了洞,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个菩萨行者,忽略了持戒,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这里讲到持戒的态度,我们对于犯戒所生的痛苦的果报,要生起一种猛利大怖畏。这样子一种心态,可断虽小亦应断。虽然它是一个很微小的过失,我们都应该断除。当然圣人持戒跟凡夫不同,圣人的心,他的戒防非止恶的本身,有加上道共戒。有无漏的我空法空的道力加被,他任运能够防非止恶。凡夫的心,他是跟无明相应,跟自我的烦恼相应,所以他持戒就比较困难,他必须跟内心的烦恼去对抗。这个地方怎么办呢?当见猛利大怖畏。凡夫的持戒,必须透过因果的思惟,才能够持戒。为什么你不犯戒呢?因为我害怕未来的果报,这种害怕因果的道理。就是说在菩萨戒当中,佛陀有一个观想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观想。「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水滴虽然是如此的微小,但是他,渐盈大器,慢慢的累积,就变成一个水池。我们对于身口意这个杀盗YIN妄的行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很大的过失。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这个过失会扩大。就像水滴,今天滴,明天滴,滴久了就有很多的水。我们身口意出现的过失亦复如是。我们不去消灭它,它是不会停下来。就像水龙头开了以后,它不会自己关起来的。这种长时间累积的罪业,以后就会变成一个重大的罪业。这个地方,大德提醒我们,我们乃至一对于微小的过失,都要生起猛利大怖畏。因为微小的过失,会慢慢累积成大的过失。这是持戒应有的态度。

  这两段是讲到毁戒的一个过患。以下讲到持戒的功德。

  「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这个是赞叹持戒的功德。说一个持戒的人,未曾出言未力集。持戒庄严的人,他即使没有讲任何的话,他也没有出言讲话。他也没有努力的去积集种种福慧的资粮,但是他就能去摄取他所需的一些生活的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他没有用种种的权势,使令众生怖畏,来对他产生礼敬,但是世人很自然的就对他产生礼敬,他并没有用权势。无功未集得自在。他没有积集任何的功德,就可以在一切的资粮上,一切的资具上,得自在。持戒的人,他的果报体,特别的尊贵。

  佛在世的时候,在憍萨罗国,有一位商人,带着很多的商人团体,到大海中去取宝。经过几年以后,果然取得很多的宝回来。他就把几个宝当中,最珍贵的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兴,就赏他很多的黄金。波斯匿王这一天拿到宝以后,很欢喜,就把他所有的夫人,他有六万个夫人,都召集到殿上来,他要一一的赏赐给他的夫人。但是在招集夫人的时候,第一夫人,茉利夫人没来。波斯匿王很不高兴,国王招集夫人,为什么不来呢?侍者就回答,茉利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她不想穿华贵的衣服,所以不想来参加聚会。国王说:不行,今天一定要到。再去请。茉利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穿的很朴素,就到殿上。虽然穿的很朴素,持戒的功德,看上去身相光明,威德具足。本来波斯匿王是要处罚他的,但是看到这个光明以后,就生起了恭敬心。就问茉利夫人说:夫人,你是修什么道术呢?她说:我没有修什么道术。没有修什么道术,为什么你看起来身相光明,威德具足呢?今天是十五号,我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波斯匿王很欢喜,就把宝物当中最好的宝物,要供养茉利夫人。茉莉夫人说:我今天持八关斋戒,不能碰触宝物。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这个宝物供养佛陀。波斯匿王也同意。带着茉利夫人,拿着宝物去供养佛陀。供养完以后,波斯匿王就请教一个问题。说:茉利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她今天持戒的情况跟往日的相貌就不同,为什么呢?持八关斋戒有多大的功德?使令她的身相,这么的光明,这么的威德。佛陀说:茉利夫人,持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的功德,我讲给你听。我们印度有十六个国家,把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全部集合在一起,一天之内把所有的财物全部布施出去,这样的功德,比不上末利夫人一天一夜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为什么持戒的功德会超过布施的功德呢?在律上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持戒是由本其誓。本是根本。约着他最初的誓愿。因为普通的布施,它没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因为他这个时候生起要尽形寿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本愿。所以他在持戒的时候,有愿力的摄持,也就特别的有力量。第二个理由,遍赅生境。这个持戒的范围普遍含赅众生的境界。譬如他持不杀生。他不杀生是面对一切的有情,包括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蚂蚁,施给他们无畏施。任何众生看到持戒的人,他能不生恐惧。一般我们的布施,有特定的对象。所以说持戒,普遍含赅众生的境界。境界广,又有一个强大的愿力,所以他的功德也就特别殊胜。

  所以持戒,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是这个意思。

  「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一个持戒的人,他所走过的泥土,就堪称为吉祥土。足履吉祥诸尘土。一个持戒的人,不要说他身上的衣服,乃至于他脚所踏过的土都是吉祥的,他的功德能够散发到他所踩过的泥土。这个泥土有什么好处?顶戴接受诸天人。天人把持戒庄严的比丘踏过的泥土,拿起来顶戴受持。怎么个受持法呢?稽首礼拜得持供。一方面礼拜,一方面供养。故具尸罗为胜种。所以说虽然他是个凡夫,但是因为持戒的庄严,他堪称为胜种。他能够作众生殊胜的福田。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身口意,众生去顶戴供养,就能够生起很多的功德,所以他能够作众生的福田。这两段是赞叹持戒的功德。第一段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第二段是偏重在利他。他们能够作众生的福田。

  如是智者善自思惟持犯得失,谓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则持戒之心任运而生。

  我们在持戒之前,应该要先思惟持戒的功德,以及毁戒的过失。对于持犯的情况生起坚定的胜解。这是在持戒的一个方便。过去也讲过龙树菩萨说德瓶的故事。德瓶能够变现很多很多的安乐资具,表示我们在受戒的时候,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生起「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时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三个誓愿,就是成就一个德瓶。但是当我们毁戒的时候,就是把这样的一个誓愿给破坏了,也就是把德瓶给破坏了,一切的功德就失掉了。龙树菩萨说:「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持戒之人所求如愿,他祈求五乘的功德,都能够满愿的。反过来破戒之人,他以前的功德,都会因为他破戒而失坏,一切皆失。这是我们在持戒之前,应该要思惟持犯的得失。

  二、正修。正式修行持戒。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

  持戒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依止菩提心。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其实就是菩提心。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菩提心。我们不应该失坏,乃至应该使令它增长,这个是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菩提心不但是持戒、持戒的根本,也是一切六度的根本。换句话说,站在菩萨道的角度,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这六个善法,都必须要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一个方向相应。你为什么要布施?你不是为了你个人的福报,你布施是为了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乃至于其他的五度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说出,一切的所以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要护持我们的菩提本愿。下手处,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菩萨戒特别重视饶益有情戒,就是不损恼有情。小乘的戒法,他的依止处是出离心,他的心情是要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他对于无量无边的有情在痛苦当中,他不是很在乎这件事情。所以小乘的戒法,重视在戒贪,因为贪欲正是生死的根本。声闻戒,对于贪,所延生的戒律,特别的广多。对于出家众,你的衣服要多少件,钵要几个,吃饭要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不能吃饭。对于饮食资具,贪烦恼相应的戒法,制定特别的多。声闻戒的精神在出离三界。但是菩萨戒的根本在利益有情,饶益有情。所以对杀生这件事情,伤害众生,不管对身体的伤害,对内心的伤害,制得特别的重,制的特别的多。一个菩萨,就算有畜生来触恼你,但是牠后悔了,牠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先前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只要牠肯后悔,向你忏悔,你不接受,是菩萨波罗夷罪,制得这么重,不可毁罪。你只要不接受众生的忏悔,瞋心不忏悔,这菩萨就犯波罗夷罪。制的非常重。所以菩萨戒的根本,第一个要件是遮止损害一切有情,你不能让众生损恼。这个地方的依止是个菩提心,当然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心。声闻跟菩萨戒的精神是不同的。在修行的时候,你在持菩萨戒的时候,你内心所依止的是一个大悲心,跟你在持比丘戒、沙弥戒依止出离心的心情是不同的。

  「大地以上所有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志心修学。特当了之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除了护持菩提心以外,在制律的功德上,广泛来说,大地以上所有的戒法,都是我们所希求的境界。菩萨戒,既然你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表示这一切的戒法,不管是五戒十善,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都是我们所持戒的对象。我们对于这样的对象应该怎么办呢?于初发业。最初得到戒体的时候,叫发业。对于诸进止处。「止」就是止持。因为止而成就持戒,就是什么是不该做。「进」就是作持。因为作而成就持戒,什么是你应该做的,没有做也是犯戒。对于止、作二持,你从现在开始要至心的修学。你在持戒之前,必须把所有的戒法,好好的学习它的开遮持犯,这是它的第一个方法。特当了之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当然戒很多,宗喀巴大师特别提出十善业,就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其实所有的戒律,它都是十善业开展出来的。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除十善业以外,你自己所受的律仪,根本戒,基本受是杀盗YIN妄,你应该要努力的去防护它。

  我们在持戒的时候,第一个是依止菩提心。一方面护持我们的十善业,我们的戒体,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去触恼一切有情,不要去伤害一切有情。

  三、修习持戒差别内容。(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偏重在上求佛道。饶益有情戒是利他的功德,是下化众生。在受戒的时候,我们在师长面前发愿,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这样成就的戒体叫摄律仪戒,断恶。我们希望誓修一切善,得到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在菩萨当中偏重在智慧的修学。这个菩萨对于广学多闻,成就智慧,这件是很重视。这一点也不共于声闻戒。声闻戒没有摄善法戒。声闻的比丘,说有菩萨来说法,比丘不来听,他不犯戒的。但是如果是菩萨,对于有人来说法,不来听,这个菩萨就犯戒。因为菩萨戒的本身就是摄善法戒,因为这个善法你应该去做的,你没去做,这个犯戒的。第三个饶益有情戒。菩萨到了山林旷野,看到一只狗,你不为他说法,你不为他作三皈依,是菩萨犯轻垢罪。你有这样的因缘,这只狗在无量劫生死当中,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三宝的弟子。你只要起一个慈悲心,让他种下一个善根,但是你却没作,让他空过,让他空空的跟你相遇。你这个菩萨,违背你的慈悲心。饶益有情戒,你应该有因缘饶益有情,你放弃了,也是犯戒。声闻戒的内涵只是摄律仪戒,菩萨戒多了摄善法跟饶益有情,这地方不一样。这两个是不共声闻的。摄律仪戒是共声闻戒的。它的功德在生善方面,第一个是身心庄严。第二个是引生禅定。持戒使令我们的果报体特别的庄严。《大般涅槃经》说: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好都是持戒所得到的。持戒使令我们身心庄严。其次是引生禅定。意思是说,因为我们持戒是偏重在断恶修善。恶法的体性是扰动的,所以一个人内心当中摄持太多恶法,他的内心静不下来,动荡不安,晚上作恶梦。这种人要修禅定就有困难。因为禅定的本质是寂静的、明了的,罪业是违背寂静性的。反过来说,善业的体性是寂静的。一个人善业作久了,他特别的安定,这样子他是随顺禅定,他修禅定比较容易。持戒能够帮助禅定的生起。从破恶的角度来说,能够对治我们内心的罪业。使令我们因为持戒的关系,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减少,善业慢慢的增长。它有破恶的功能。

  布施可以使令一个菩萨的果报,资财富足。就是你的饮食、你的衣服、你的房子、你的资具非常的充足,这是布施的果报。持戒能够使令你成就尊贵身,尊贵的人天的色身。在律上它作出一个问答,一个人他布施,但是不持戒,果报是什么呢?他很努力的行种种的布施,慈善事业、对三宝布施。但是他烦恼习性很重,造了杀盗YIN妄的罪业,这样子他的果报是什么呢?律上说,因为他破戒,就使令他堕入卑贱的果报,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恶鬼道。因为他布施,使令他资财富足,但是因为他果报卑贱,所以他的资财变成一种卑贱的资财。有些狗也是吃得很好,住的房子也很好,受到人们的宠爱,但是他毕竟是一只狗。卑贱的果报是因为他破戒的关系,他破戒,他作一只狗,还受那么好的饮食呢?因为他有布施的因素。所以说布施是资财的富足,持戒是成就尊贵身,这两个是不同。

  辛三、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辱的体性有三段,第一耐他怨害。「他」指的他人。忍耐他人所加给我们身口的伤害。譬如说,他用嘴巴来毁谤我们,或者用身体来伤害我们,这个我们应该忍耐。他人身口的伤害。第二个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前面的伤害是他人的身口引生的。这个地方的苦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寒冷、炎热、饥渴等等,我们也应该安然的去承受。第三个善安住法思胜解。前面两个是身忍,是一个众生忍辱的境界。第三个是法忍。对于第一义谛,佛法真理的一个安忍。法忍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安住在法思胜解,意思是说我们对于佛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经过思惟以后,生起胜解,安住在这样的胜解的境界里面不动,这个也是忍。这个忍就更高阶,法忍。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安住在无明,我们的明了性是跟无明一起活动,我们的心一活动,就会有一个我在里面,主宰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在思惟我空,观心无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灭,在这生灭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空性,要能够勉强自己安住在这个真理上,勉强自己,这个也是一种忍,这个忍就更高阶。前面的忍是一个有相境界的安忍,这个忍是无相真理的安忍。

  二、趣入修习忍辱方便。忍辱的方法。

  一、加行-《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行论》上说,寂天菩萨说:我们不忍辱,有什么过患呢?千劫,「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一岁。再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二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然后从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一百年再减一岁,再如次的减到十岁,一个减劫。一个增劫跟一个减劫加起来叫一劫。你经过一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所修习的善业,千劫所施集。这个善业很强,在生命当中,积集这么多的善业。你修了什么善业呢?供养善逝等。你亲自的供养佛陀,「等」包括持戒忍辱等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你这样的善行,只要一念的瞋恨心,就全部破坏了。这就是不忍辱的过患。古德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你好不容易在心中一个荒野的地方,种了很多的功德树。这个树也不容易种啊,从小的栽培,慢慢的施肥灌溉,很多树木出现,功德林。但是要破坏功德林,很快。一把火就全部烧光。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果不忍辱,我们就把过去好不容易布施持戒的善法,就一下子破坏了。

  又《摄般若密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一个菩萨的行者,到人世间去利益有情,劝化众生生起善根。但是众生有时候起烦恼,或他有罪业就触恼你,假设这个菩萨不能忍辱的时候,他会说:我不再度化众生,我自己在佛堂用功多好、多自在。若有弃舍利他意。放弃要利益有情的一个菩提心,这个时候,佛陀说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对治呢?佛说忍为胜方便。你应该修忍辱,为什么呢?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佛陀告诉所有佛弟子说,世间的功德要圆满,他一定会有障碍的。世间上的事情功德要成就,没有一件事情是顺利的。因为众生的世界,他的一个等流性是烦恼、罪业跟痛苦,这是他的一个本性。你在一个强大的等流性当中要成就一个功德,你是违背他的本性。你在这个苦恼的世间要弘扬正法,这个是违背众生的习性的,违背众生一个强大杂染的等流性,当然会有障碍出现。所以说,一个功德成就,要紧的是你能够忍辱这样的一个障碍,不可能要求没有障碍出现。世间圆满诸善事,是怎么能够圆满的呢?由忍救护忿过失。因为忍辱才能够圆满的,不是因为没有障碍而圆满的。这是说明忍辱的重要性。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忍辱波罗密,是具力者妙庄严。是一个菩萨,有福德智慧功德。「力」是福智的两种资粮,他的一种庄严。一般人的庄严是靠衣服、璎珞、宝物。菩萨的庄严是靠忍辱来庄严自己。是难行者最胜力。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不可能成就的,但是他能够在不可能当中,创造一个强大的势力,这个就是忍辱。他有什么势力呢?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他能够熄灭害心跟野火。害心就比喻作野火,烧功德林。野火遇到雨以后,火就熄灭了。表示说,现后众害由忍除。因为忍辱的关系,使令我们今生本来有灾难的,或者来生有灾难的,因为忍辱的关系,就重报轻受,就能够消灭。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在拘萨弥国结夏安居。结夏安居的时候,僧团发生纠纷,分成两个派系,就生起斗争。双方面都争执不下,最后就请佛陀去裁示。佛陀去听完双方面的诉说以后,佛陀就请两方面僧团坐下来,佛陀也没有说谁对?谁错?请他们都坐下来。佛陀就讲一个故事。佛陀说啊过去有两个国家,一个国王叫长寿王。这个长寿王非常的慈悲,教化他们国家的人民。隔壁国家的国王叫梵意王。这个国王是有野心的,处心积虑要拓展他的版图。梵意王为了要并吞长寿王的国家,带着军队攻打长寿王。长寿王为了保护国民,只好抵抗了。两国就打起来,打起来以后,长寿王就把梵意王打败。打败后,就把梵意王抓到。长寿王说,我本来可以杀死你的,但是杀死你以后,你儿子一定会找我报仇,这样子我们两个国家生生世世都是冤家,这样大家都不是好事情。我现在把你放了,但是你以后不能在侵犯我们。梵意王答应了,放回去。没几年,第二次又来攻打,长寿王又把他打败,又抓住他,经过教诫,又把他放回去了。第三次又来攻打,长寿王就想,梵意王要来攻打我们国家,不为别的,主要就是要当国王。他的心已经坚定,每一次打仗就死伤这么多人,实在没必要。既然你要当国王,就让给你好了。长寿王就不再抵抗,写一封信,国家让给你。长寿王隐姓埋名,带着家属就到民间去了。长寿王他也是读书人,他就开了一个学堂,教书。过了几年,他因为有德行,慢慢的很多人就亲近他。这个时候,就有大臣跟梵意王说,长寿王他虽然隐姓埋名,但是现在很多人跟着他,这是很危险,怕是要造反?梵意王一想,也对,危险。就把长寿王抓起来,关起来,准备把他处死。这个长寿王有一个儿子叫长生童子,他在父亲被抓去处死之前,买通狱卒,偷偷的见他父亲最后一面。看到他父亲很伤心,在父亲面前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长寿王就制止他,长寿王说:一个人怀着瞋恨的心,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你怀着瞋恨的心,使你未来当中跟许多众生祸患的根本。他说:你如果真正孝顺,你一定不要为我报仇。灾难到此为止,彼此的憎恨到此为止。长生童子只好答应,就哭哭啼啼的离开。没多久长寿王就被处死了。长生童子毕竟是个凡夫,他还是想要去报这个仇。怎么办呢?长生童子善于弹琴,他弹琴弹的非常好。他有计划,慢慢的王宫大臣都找他去弹琴,他琴弹的非常好,就介绍给梵意王。梵意王有一天就请长生童子去弹琴,听的很欢喜,就留在身边。有一天国王就带着长生童子,很多宫女到宫殿前面的花园去游玩。大家喝醉酒以后,就请长生童子弹琴。弹完以后,梵意王就累了,躺在长生童子的大腿上就睡着了。长生童子想机会到了,就把他预藏的小刀拿出来,准备要把梵意王给杀死,为他父亲报仇。但是他要杀的时候,他感觉他父亲在跟他讲话。他说:怀着瞋恨的心,是一切灾难的根本。这个时候他听到父亲讲的,就把刀放下去。放下去没多久,他又想到他父亲的仇没报,他又拿起来。他父亲又在跟他讲话,他又放回去。如是的三次。第三次的时候,他把刀放下去的时候,刀跟刀鞘一接触的声音,就把梵意王吵醒了。梵意王是惊醒的,吓了一身冷汗。他说:不得了,我刚刚作了一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在追杀我。长生童子说:对啊!我刚刚本来就是要杀你。你刚刚要杀我,你有机会,为什么没杀我呢?我本来要杀死你的,但是我想到我父亲临死之前跟我交代说:怀着瞋恨的心,是一切灾难的根本。要我一定不能报仇,所以我没有杀你,我现在任你处置。梵意王听到长寿王这一段的开示以后,触动他的良心。梵意王很后悔,就把这个国家还给长生童子,自己回到他的国家去了。佛陀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佛陀讲一个偈颂。佛陀说:「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惟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双方面发生冲突的时候,若以怨止怨,你对我不起,我也对你不起。彼此的怨恨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不会停止的,只有辗转的增加。怎么办呢?怎么能够化解怨恨呢?惟忍能胜怨,一定要有一方忍下来,这个怨恨才会停止下来,惟忍能胜怨。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古代的圣贤所遵守的一个不变的轨则,就是以忍辱来对治怨恨。凡夫的眼光只看到现在,你对我不起,我对你不起,那不是很好吗?但是圣人的眼光是看到未来。我们以这两个国家来看,梵意王跟长寿王这两个国家,如果不是长寿王的忍辱,这两个国家世世代代要发生战争,这当中不知要死伤多少的老百姓。你今天把我国王杀了,下辈子他的儿子又把这个国王杀了,他的孙子又把你国王给杀了。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这两个国家,因为瞋恨心的缘故,生生世世都是世仇。因为瞋心的相续,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老百姓要牺牲。带着瞋恨的心,是一切灾祸的根本。长寿王的忍辱,他忍下来了,就使令灾难就这样停下来,伤害最小为止。「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赞叹忍辱发动这么大的力量,他能够把现在或未来,本来要发生的灾难,因为忍辱的因缘,把这个灾难给消灭掉。它有这种力量。最后一段是对忍辱的赞叹。

  「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华鬘极悦意。」

  诸胜丈夫堪忍铠。殊胜的丈夫,修忍辱的菩萨。他为什么殊胜呢?因为他有一个堪忍铠。一个忍辱的铠,「铠」是由铁片所串成的衣服,铁甲。这个菩萨,任何的东西不能伤害他,因为他有忍辱铠。恶人粗语箭难透。恶人粗恶的言词这种箭,不能伤害这个铠。反倒是成为赞叹的微妙华。这个华可以称之为华鬘,花圈,很多的花把它圈在一起。反而是一个使令他内心喜悦的境界。就是说他本来发动粗恶的言词,要伤害这个菩萨,菩萨因为有忍辱铠的缘故,粗恶的言词变成一种喜悦的花鬘。这意思是说,转恶缘为菩萨道。菩萨因为用忍辱操作的缘故,使令这个恶缘啊变成他一个功德增上的增上缘。本来对他菩提是一个伤害的。他修忍辱,不但没有伤害他,反而使这个菩萨的功德增上。由于恶因缘的缘故,他反而增上功德。如是菩萨善自思惟,其中过患及胜利,则于「忍辱」当勤修学。

  二、正修-《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忍辱的修行方法,在修行之前,《入行论》讲出一个总原则。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恶有情如空。他不相信因果的粗暴的有情,就像虚空一样的多。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一的调伏它们,来随顺我们的心意。怎么办呢?惟催此忿心。我们只能够要求我们现前这一念瞋恨心,这样子就能破除一切的障碍。如破一切敌。这个地方是对菩萨遇到障碍,处理的一个原则。我们看《金刚经》也是这个态度。《金刚般若波罗密》,什么叫金刚呢?它能破除一切的障碍,内外的障碍。一个菩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发了菩提心以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面对这么多的逆境,他要去行菩萨道,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整部《金刚经》,佛陀没有一句话要菩萨去改变环境,没有。绝对没有这种口气。佛陀只是告诉菩萨,你应该要调伏你心中的烦恼跟一个执取的心,调伏你这一念执着的心情。说明菩萨在面对情况的时候,「愚者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一个愚痴的人,遇到逆境就去改变环境,结果没有把环境改变,因为这个环境太复杂了。有智慧的人是除心不除境,他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你自己就把这个障碍疏通了,不必去改变境界。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面对的有情这么多,不可能一一去调伏,我们只要求调伏我们这一念的瞋恨心,这样子就能够去破除这一切障碍,这是修习忍辱的总原则。以下分三个次第来解释。

  为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

  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个先思惟业果。这件事情会出现,一定有他的因地,一定有我过去的罪业,所谓的寻业发现。逆境的出现,事实上是我过去的恶业现前,我们对自己的恶业生惭愧心,多多的忏悔,逆来顺受。

  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之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

  第二个我们应该思惟,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他们是故意来教化我的。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逆境,就会堕入现世安乐之中,而忘失正念。印光大师说:凡夫的修行,如果没有逆境,凡情日盛。在顺境当中,很容易增长我们贪爱的感情,所以说有一点逆境,反而对我们是好。我们把逆境当成是菩萨的示现,这是一种方式。

  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前面的思惟业果,思惟菩萨示现,都是一个有相的思惟,都是一个对立的思惟。只是说这样的对立,我们总是认为这个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一个是为我消业障,一个是增加我的道心。第三个思惟是一个无相的思惟。思惟在我们内心当中,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这样子就把一切跟境界对立就消灭掉,不必讲任何理由。不必说这是我的罪业,或是你来帮助我,都不必。修我空观,跟我空相应的时候,内心就能够平等安住,那是一个更好的安住的方法。这个我们修行的过程,凭良心讲,逆境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譬如说,有一个人生病,他的病不是很重的话,再好的药给他,他也不当一回事。如果这个人病的很痛苦,你再拿那一副药给他吃,他会很珍惜的把它吃完。我们修行亦复如是。假如一个人,他身体健康,福报又大,他在修学圣道,一定是没有力量,因为他觉得没有需要。一个逆境现前越多的人,他会更珍惜法宝的功德。「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法太重要,因为他有需要,因为他内心当中极端的不安,他就会深入的去思惟法义,来安定他的内心,结果他跟法相应。而他之所以会跟法相应,也是因为逆境的刺激。宗喀巴大师说:「顺境安适,般若无缘。」一个成长顺利安适的人,他很难生起很深刻的般若智慧,很难。就算有,很浅,悠悠泛泛。任何一个内心当中要栽培深刻的智慧,一定是在逆境的摧折之下,逆境的刺激之下,才能够栽培很深刻,很深刻的智慧。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是这个意思。

  第三、修习忍辱差别内容-(一)、耐苦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

  忍辱有三种,第一个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别人会来破坏我们,用身业、口业来破坏我们,我们应该安忍。第二个我们修学的环境不可能很好,所有的环境不可能满我们的意,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安忍。第三个我们在佛堂当中修止观的时候,对于圣意的道理,我空法空的智慧,虽然它违背我们的思想,违背我们的习气,但是我们要强迫自己接受,强迫自己安住在这样的观念上。这个也是忍。这样子的忍有什么好处?

  「功德不失,成就大力。」

  《大智度论》上说,布施跟持戒犹如珍宝,忍辱犹如仓库。一个菩萨,他只是布施、持戒,动不动就发脾气。就好像赚了很多珍宝,但是没有把珍宝藏好,一下子就被贼给偷走了,有赚跟没赚一样。忍辱是在保护前面布施、持戒的珍宝,使令这样的功德不要失掉。你好不容易布施,好不容易持戒,这功德怎么保存呢?就是用忍辱来保存这个功德。成就大力,成就一个广大的力量。菩萨要做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就,因为逆境这么大。但是菩萨忍辱的关系,他就能够成就一个大的力量,把本来应该发生灾难的事情给化解了。忍辱能够发挥,化解灾难的力量。有大的力量。在破恶方面就是度瞋恚。因为忍辱的关系,慢慢来调伏我们内心的瞋恨心,破恶,对治瞋恚的功能。这个忍辱波罗密啊,当我们开始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就非常重要。一个菩萨道的完成,不是一个人,有很多很多人的帮助,有很多人的合作,忍辱就更重要。我讲我个人的偈颂,我个人很受用,我讲出来给大家做参考。古德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后是向前。」我们行菩萨道,在积功累德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在种田一样,希望有稻米的果实出现。怎么办呢?手把青秧插满田。以插秧来比喻一个菩萨的积功累德。插秧,他不能够往前走,他是往后走,他要低头,而且是退后。低头便见水中天。一个插秧的人,他头低着,才能够看到天。看到天就能看到功德相貌,一个人要不能抬头,抬头是看不到的。抬头也不能插秧。身心清净方为道。一个人能够经常低头,能够经常退后,这样子就容易修道,不容易起烦恼。古德赞叹,原来退后是向前。往往我们在遇到逆境的时候,遇到人我是非,根本没办法解决的时候,你能够调伏自己的我执我见,稍微退后一点。你自己这样的让步,就你的菩提道来说,就是往前迈上一步。这个佛法啊跟世间的思想正好是相反的,世间的思想是我一定要胜过你,强迫你。佛法说,这个都是增长无明的,增长我执的。佛法是要我们退后,是要我们低头,这才是随顺无上菩提。所以说,原来退后是向前。我们在人跟人之间对立的时候,你能够退后,你才是向无上菩提前进。这是我们修忍辱的一个原则。

  辛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广论》云:「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

  精进也包括破除恶法,对于破除恶法,收摄善法,及利益有情,这三件事情,你内心当中勇悍,没有任何的怯弱。任何的障碍现前,你无所畏惧,内心无有颠倒,内心还是跟菩提心,跟空正见相应。这是所谓的精进。在造作恶法的时候,虽然你其心勇悍,不能说是精进。这个精进是包括破除恶法,收摄善法,跟利益有情,这三件事情,你能够其心勇悍无有颠倒,才安立作精进。

  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一、加行-《广论》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

  这是宗大师对我们修习精进的一段鼓励的开示。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在菩萨道,菩萨看到布施到最后,不止舍珍宝,连手、头部都要舍掉给众生。你一想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恐怖了。你会觉得恐怖是,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你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所以你才恐怖。为什么我没有看到生命真相才恐怖呢?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呢?因为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事实上,不要说是舍手足。你无量劫来,无量俱胝劫。「俱胝」是亿。无量亿劫的时间,曾经很多次在地狱饿鬼畜生当中,受到割截,用利刀把你的身体一块一块的割下来。或者是刺烧,把铁烧好了以后,把身体穿过去,刺烧。或者是解裂,夹山地狱,两颗大石头,把你的身体压破。你无量劫当中,在三恶道所受的苦,身体的伤害,百千万劫超过于这个手足的痛苦。而你这个痛苦,然未证菩提。白白的受苦,对于解脱,一点都没有帮助。你到三恶道去了一趟,回来对无上菩提完全没有好处,重新开始。你受的苦比修行的苦还重,而且一点都没有对菩提有什么帮助。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我现在为成就无上菩提,为解脱无量的生死,当然,刚开始我必须减少我的饮食,减少我的睡眠,每天要三点半起床,要起来作早课,每天要拜八十八佛,拜到整个膝盖的皮都破掉,还是继续拜。晚上不能睡觉,也不能吃东西。这样身心的痛苦,其实是有一定的期限,不过是今生而已。今生好好的努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痛苦就结束了。无量劫来你不修行,这个痛苦是没有了结的。这里讲出一个譬喻,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就像我们今天在肚子里面长一个毒瘤,这个毒瘤一发作的时候,如受割身苦。毒瘤在发作的时候,就好像刀在割身体一样。医生很厉害,他给你吃一帖药,这个毒瘤就自然会脱落。当然这个药有点苦,可是这个苦可以了苦的,它可以把你的病给治好。宗大师的结劝,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你为了消灭你生命当中无量劫的痛苦,你在修行的时候,这个小小的痛苦,应该要忍辱下来。

  菩萨行者于中善自思惟,得于诸断恶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我们凡夫的懈怠就是因为没有看到未来的痛苦,我们也明白佛法的道理,知道生命是有因果,也知道生命的相续。但是我们有时候想,不急啊!我为什么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在说嘛!反正时间还很长。这个地方你要想一想,修行,你今生不往生,你今生怕吃苦,退转。你下辈子来,还是一样,跟你今生的路一样,继续修行,一点都没改变,可能还更厉害,这痛苦更厉害。你下辈子不修行,你第三生还是要修行。换句话说,这个路迟早要走。你早一点走,早一点结束痛苦。你今生不成就,你以后没准那一天你到三恶道去,那真是冤枉。你在三恶道中,受到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百千万亿倍。你说你修行很痛苦,其实你到三恶道去受的痛苦,比这个更厉害,而这个苦是白白的受。所以换句话说啊,我们要确认一个观念,垃圾放在床脚,你不去扫它,它自己不会干净的,它不会自动消失掉。生死,你不修行,它不会自动消失掉,不是佛菩萨帮助我们把这个生死熄灭。意思是说,了生死是你自己迟早要作的事情,迟早。那你说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不修行更痛苦。你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你修行,你这个痛苦去熄灭广大的痛苦,这个修行是值得的。我们应该这样子去理解,精进才生得起来。

  二、正修。我们明白修行是没有退路,应该怎么精进呢?发四种力量。

  一、发胜解力-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我们对于所修的法门要生起欲乐。譬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佛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它能够使令我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于佛号,你所皈依的心生起意乐。这个是很重要,很多人都忽略了修意乐。因为你没有先修意乐,你今天所作的定课就没有力量,就悠悠泛泛。很难生起跟法相应的力量,强大的力量。第一个你在修之前,要思惟你所修的这个法,它的功德。

  二、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你对于这个功德一定要究竟不退,不要法门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往生咒。这样一事无成。任何的功德出现,要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缘境不要换来换去。

  三、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我们修行就像老饕吃东西一样,吃再多的东西,永远不满足。我今天拜八十八佛,我明天再拜,后天再拜。拜个十年、三十年,我总是觉得没有满足的感觉,我念佛亦复如是。心中不会得少为足。不欲断绝,无饱意乐。发欢喜力。

  四、暂止息力-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有时候定课不要定的太多,有时候刚好有因缘到外面去弘法办事,身心非常疲累,这个时候,定课要稍微缓一缓。为什么呢?因为你强迫你自己做,效果不好是一回事。强迫作的事情,心中会产生一种厌恶。你内心中深处产生厌恶,你好不容易,去思惟法的功德,跟这个法建立这么浓厚的感情。因为你强迫,你太疲劳了,把你前面产生的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都破坏掉。以后要念佛,要念下去隐隐约约就有一个排斥的感觉。我为什么有这个印象呢?原来我那一天身心疲劳的时候,太过于勉强。就像吃东西一样,你很喜欢吃这个东西,你那一天吃太多,吃到吐,下次你再看到这个东西你就怕、厌恶。你好不容易对这个东西的功德,营养,它的好处,修观了。但是你吃的太猛,太猛力了,以后对你未来的精进会有障碍。修行是一个心地法门,不在乎你身体,嘴巴在那里动来动去。就是说修行是内心跟法的相应,这件事情是不能勉强。你内心跟法的相应,一定是建立在欢喜的角度,这重要。宗大师提出暂止息力。如果你身心非常疲劳,暂时停下来,等到你正常后,再继续用功。这是讲到精进的四个原则。

  四、修习精进差别内容-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擐甲」就是披甲,披着铁片的战甲。这是约破恶,断除恶法。摄善法精进。是对于修善,对于福德智慧善法的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利益有情的精进。

  它的功德是增长善法,功德不退。由于精进的缘故,使令我们的善法增长,使令我们已经成就的功德不退失。破恶是破除我们心中的懈怠。

  精进它的重点是在一个恒常心。从经论上看,佛法的精进功德的成就,它不在乎你三天、七天不睡觉,还不是很在乎这个。它很在乎你的定课,你今天念佛念三千声,念的不多。但是你今天念,明天念,后天念,念一年,念十年,这个境界就有力量。你说我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但是一部八十八佛拜十年,这个八十八佛对你就有力量。精进重点在恒常的相续心,偏重在这个地方。你偶尔作一两次,对你成就圣道没有多大帮助。蕅益大师说:「滴水常流,则能穿石。」它之所以能够穿过石头,可贵的是它能够常流。就是精跟进,进是相续,精是专一,所缘境专一。水怎么能够穿破过石头呢?因为它的方向没有换来换去,它今天滴到这个点,明天也滴到这个点,同一个点滴久了,就把这个石头给穿破,所以这个就是专一、相续,任何法门都能够成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二)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三)

帕奥禅师: 转正法轮 一、培育智慧的利益

帕奥禅师: 转正法轮 二、安般念简介

帕奥禅师: 转正法轮 三、转法轮经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二十)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九)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八)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七)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