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七)

 

  乙七、「出家梵行觉」

  不染世乐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先说明菩萨所对治的过失,菩萨应该对治什麽过失呢?「五欲过患」。「五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财、色、名、食、睡这五种的欲望。我们应该思惟这个五欲,它具足很多很多的过失,基本上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我们希望乐受,而厌恶苦受,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个乐受有二种:一种是圣道相应的乐受;一种是五欲相应的乐受。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佛堂中拜佛,或者是诵经、静坐、念佛等等,我们这念心跟这个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接触,我们因为这个功德宝的加持,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乐受,那麽乐受当然是刹那刹那无常,这个乐受就消失掉了,当乐受被无常破坏了以后,它留下的是一种戒定慧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快乐,当我们在法喜、安乐结束了以后,它留下的是一种戒定慧的功德。反过来,我们这一念心也可以选择,受用世俗的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快乐,当我们这念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由于心中的颠倒,我们也会产生一种乐受,但是这个乐受也会刹那刹那无常的败坏,这个乐受败坏了以后,留下给我们心中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所以叫作「坏苦」。就是说,当这个乐受被无常破坏了以后,留下来的就是一种无穷尽的痛苦。

  讲出一个譬喻,就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一个甜美的食物,当我们这个舌头去接触这个食物的时候呢,没错!会产生一种乐受,但是当我们把甜美的食物吃进去的时候,也同时把裡面的毒药也吃进去了,所以当这个甜美的效果退失了以后,这些毒药就开始发作,就使令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身为一个菩萨,应该思惟五欲的乐受,所产生的这些烦恼跟罪业的过失,有这样的一个体验以后,我们就能够去作二件事,「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即使我们身为世俗人,世俗人的这念心啊,那都是在财、色、名、食、睡境界裡面活动,虽然在裡面活动,但是他不贪染世俗的五欲乐。「不贪染」的意思不是逃避,是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观照力跟调伏力,他内心当中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常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他不再随顺过去的老毛病习气而转,不随妄转,随什麽而转呢?随顺这个圣道的法语而转,经常对佛法的真理保持观照,不随顺于心中的妄想而转,他内心当中就会经常忆念二件事情,「常念」,这个常念应该是贯串下文,常念什麽呢?「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这个是一种色身的出家,世俗人他虽然活在尘劳当中,但是他毕尽是一个菩萨,他就经常的忆念好跃这些出家众的三衣,还有他吃饭的这些瓦钵法器。

  三衣跟钵,都是三世诸佛所示现的一种清淨幢相,就是三世诸佛来到人间,没有一尊佛是示现在家相的,没有三世诸佛所表现出来的应化身,都是表现出三衣一钵这样的一种方式,一个世俗人对于这种三衣一钵,内心当中经常的好跃,内心经常保持一种希望出家的愿望,不管这个出家的因缘能不能成熟,起码他内也当中对于身为出家众,能够搭起三衣用钵来吃饭,现出世诸佛的清淨幢相,表达他的恭敬好跃,这是一个清淨庄严的境界,当然这个是色身的出家,要等待因缘。第二个他心中常念「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是指他内心的出家,他不染世乐那作什麽事情呢?「守道清白、严持淨戒」,这个就是守道。这个地方的「道」,指的是戒法。他能够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使令身口二业能够清淨光明,「守道清白」,他经常能够梵行高远,他不但持戒,他一天当中总有一些定课,在自己的佛堂当中修止、修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烦恼,一方面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以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慈悲一切。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初修学菩萨利益众生的前方便。

  蕅益大师在段经文裡面注解说:「若不出家,终不能绍隆三宝,住持正法」。就是说众生的苦恼,是来自于心中的颠倒,所以这个愚痴、颠倒是所有罪业的根源。比如说,这个年轻人他为什麽造罪业,其实他不是怨恨心很重,他也不想造罪业,他就是不明白道理,说穿了就是他颠倒,你要把道理开展给他啊,任何人谁敢造罪业,哪一个人知道他造罪业的时候,他以后要付出这麽惨痛的代价,谁也不敢造罪业,我看是这个意思。所以生命当中最大的罪恶就是愚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给众生最重要的安乐,就是弘护正法,使令这个正法的光明能够代代相传,这些先圣先贤把圣道传到我们的心中,我们也应该把这个道理传给下一代,要住持正法,你的关键点就是要现出家相。

  西藏的上师,对于在家跟出家讲出一个譬喻,说你有一件布,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把这美好的布做成自己的衣服穿在身上,受到别人对你的讚叹;第二个你可以把这个布做成国旗,让人瞻仰,这意思怎麽说呢?说你这个人福报很大、智慧很高,你可以选择在家,你在家依你的智慧力跟福报力,你也可能能够修学佛法,乃至于成就往生,但是你现出在家相,你的戒法不具足,你没有现出三世诸佛清淨的幢相,你在弘扬正法的时候,就不庄严。你能够扮演一个国旗的角色,你今天够发心出家,就有僧宝的住世,佛、法二宝赖僧弘传,有僧宝的住世,就以僧宝的功德来开显佛法、讚叹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就能够使令众生,因为闻法的因缘而开启心中的智慧,对治心中的颠倒。

  假设是站在一个自利的角度,如果你福报够大,你不必为衣食奔忙,你也不一定要出家;但是站在弘护正法、续佛慧命,那你不出家,你就没办法弘护正法,就算有,也是有限的!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如果不出家,终不能绍隆三宝,住持正法。所以一个菩萨想要能够在今生当中,因为你的努力而使令正法久住,在整个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因为你今生的努力能够令正法久住,对出家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你只有现出三衣一钵这种清淨幢相,才能够住持正法。

  乙八、「大心普济觉」

  代众生苦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前面的出家梵行是一种出离之心,它所对治的境界是世间的五欲。这地方的大心是「大悲心」,是观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痛苦很多,而众生的根本的痛苦在于哪裡呢?在于生死炽然,就是一个菩萨他观察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三界中流转,内心就是一种惑业苦的相续,就是为什麽流转呢?就是心中有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活动,由这种负面情绪的烦恼带动,就造了一些身口的罪业,或者杀盗婬妄等等。这个罪业就招感了三界的一个有漏的果报,依止这个身心果报,又生起种种的欲望又去造业,造业又招感了另外一个果报,这个果报体又起烦恼又去造业,就造成了这种生死的炽然,就像这个大火在柴火当中一次一次的燃烧,没有中断的时候,每一次的生死都招感了无量无边的苦恼,所以是苦恼无量。

  菩萨看到了这些众生是过去的母亲,「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菩萨思惟我自己是从颠倒中醒过来,我内心中已经知道,生命中什麽是流转的因缘?什麽是还灭的因缘?使令自己尽量的趋吉避凶,但是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呢?他们还在颠倒当中不知道东西南北,在生命当中到处乱窜,这个时后菩萨发起大菩提心,希望能够普遍的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他依止菩提心,就发起了一个愿力,说是「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他希望一切众生能够离开痛苦,他能够取代众生的痛苦;希望众生能够成就种种的安乐,从世间的安乐到出世间的究竟安乐。说明一下菩萨思惟众生的苦,他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要从佛法的真理上来观察,这个苦恼是不能取代的,说你的苦恼跑到我的苦恼,不可能的,这是错乱了因果,为什麽苦恼不能取代呢?你要知道苦恼生起的根源,苦恼是从外面生起的,那这个佛菩萨就可以消灭的;当苦恼是从每一个人心中的颠倒创造出来的,这个就是没办法的,因为它是从你自己颠倒的心变现出来。蕅益大师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它是从你心中颠倒的心所创造出来的,也只有靠你这一念颠倒的心,修习佛法的戒定慧来消灭颠倒,自然苦恼就消失掉,所以这个苦恼是不可能跑来跑去、谁来取代谁?这个是不可能!

  菩萨发这个愿是什麽意思呢?古德的注解有二种:第一层意思就是表示菩萨内心的一种慈悲的愿力,假设菩萨不发这种愿,菩萨的菩提心不能够周遍,你只是希望能够救拔众生,而没有希望能够代众生苦,而让众生得到安乐,那你这个慈悲心的力量不能落实、不能周遍,所以这是表示菩萨自己内心的慈悲愿力,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说明,一个觉悟的菩萨在生命当中,他面对很多佷多身心的逆境,有些因缘他是能够避免去受逆境的痛苦,菩萨思惟当他受痛苦时,有利他的因缘,菩萨会牺牲自己痛苦,勉强自己去作这个菩萨道的事业。就是说这个痛苦以他的觉悟的心来说,他可以闪过去的,他可以暂时不受,但是因为有利他因缘,菩萨只是要心甘情愿的去忍受,那麽这样子讲,虽然这个业力也是从菩萨的心生起,但是菩萨是考虑利他而去作的,所以这样子讲也是代众生受苦一样,有这二层意思。

  前面的出家梵行是培养一个人,对于五欲过患的呵责,好跃这种清静的出家生涯的一种出离心。这个地方是起大悲心,大悲心的修行从经论上来说,它偏重在事相的观察,就是观察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的母亲,而他们作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所以我们抱着一种感恩、报恩的心情。如果你的菩提心是这样发动的,可能你的菩提心会比较脆弱,因为你度化众生不是容易的,跟你自己在佛堂用功是不同的境界,你的菩提心的生起是在事相上的观察,当这个有恶逆因缘出现的时候,你的菩提心就很容易退转,你这个菩提心就很容易脆弱,就很容易被破坏。

  我们观察如母有情的因缘观,你要再观所谓的理观,前面是一个事观,你还要去作理观。说什麽叫理观呢?「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己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己具足。」菩萨戒的戒体,说你这个人得到菩萨戒体,是怎得到菩萨戒体呢?就是你能够深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己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己具足。」就是我们一个凡位菩萨,我们这一念现前明了的心性,当然说我们这念心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是在流转之前,我们父母未生我们之前,那是你还没有开始流转之前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子,经过了多次的流转以后,非常的不幸,留下的痕迹都是杂染的痕迹多,偶尔也留下戒定慧的功德,但是薄弱,我们内心当中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在三界裡面打滚的太久了,就有很多很多的这些烦恼障、业障、报障,那菩萨怎麽办呢?就是「修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假入空,或者说是把心带回家。我们现在带有烦恼障、罪障的心,这念如梦如幻的心,把它拨开来,这时候你看到你最深最深的家,你还没有流转之前的那个明了的心,是清淨本然的、是「如」的境界。这个时候你也可以看看佛的心,说我这念心是这样,那佛的心是怎麽回事呢?我们刚开始看是看到这个假观,看到佛菩萨各式各样的神通、庄严、方便、万德庄严,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用空观,从假入空,我们这个时候用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智慧来观察佛功德庄严,那麽一下子也就把佛的功德庄严这些因缘都拨开了,原来佛陀在没有流转之前、还没有成佛之前,他的心也是清淨本然,是「如」境界。这个时候你恍然大悟,原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我们没有流转之前,佛陀也没有流转之前,我们的心是平等的,这个时候会给自己一个很强烈的信心。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现在有很多的烦恼罪业,没关係!这些是外来的,这个地方很重要,烦恼跟罪业是外边而来的,如果烦恼跟罪业是本性有的,那谁也不能够恢复清淨的,你能够肯定你的这一念心,刚开始的本来面目是清淨的,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的,那麽你从这一念心开始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这一念清淨光明的心中.有如梦如幻的佛道可以去修学、成就,在这念清淨光明的心中,有如梦如幻的这些烦恼障、业障、报障要消灭,这个时候你发起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坚固不容易退转。

  弘一大师说的有道理,我出家一段时间,看到弘一大师开示说:「心志要苦,意气要乐」。「心志要苦」我们能够理解,修行人也一定要给自己一些逆境,从困苦中来磨鍊自己,从失败、跌倒当中来增加自己的忍力跟韧性。「意气要乐」这句话是什麽意思?我出家了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啊,特别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你要带一点乐观的精神,你一个人经常保持在一种非常长期的沉闷跟悲观,你很难发菩提心的,你很难!以这样的心态你发菩提心很困难,你可以发出离心,但是你要发菩提心很困难。这个就是说,你为什麽会对自己沉闷悲观呢?当然我们修行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在业障出发,假设我们不经常把心带回家,不修从假入空观,我们就很容易被现前的身心的障碍所障住,我们会发觉这个修学佛法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你也没有选择的馀地,你修行痛苦、不修行更痛苦,那麽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就走下去了。但是你可以想想,你在那边静坐的时候想想看,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很有力量,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很习惯在这个当下的因缘当中就卡住了,没办法动了,这个时候你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通过去了。你这一念心就在现前的障碍当中,就到达一种无相的空性,这个时候你就容易乐观,就是说我在流转的因缘当中,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没有错,但是,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我的本性如此,这个地方很重要!「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这句话是三世诸佛所觉悟的道理,传给六祖大师,传给历代的祖师,就是这句话。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这句话你要能够觉悟,你修学佛法你佔了很大的便宜,你要发菩提心就是靠这样心情发菩提心,你要得菩萨的戒体,也是靠这种心情得戒体的。你这个心情没有生起,你每天拜一千拜、念佛几千声,那你要破除障碍还是困难重重,你想想看你无量劫所累积的罪业,哪是你几十年能够突破的啊。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不通达你的心性的真理,饶你画夜弥陀十万,念一百年,你所灭的罪业如爪中土,未灭的罪业如大地土。」但是你能够通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每一句佛号,那是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要有这样的觉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八)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一)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三)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四)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六)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五)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四)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三)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