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一)

 

  《愣严经》修学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愣严王三昧》。我们在讲《首愣严王三昧》内涵之前,我们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为什麽我们要修习《首愣严王三昧》?到底这三昧对我们在当中,修行有什麽样的好处?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二种的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量。当我们这念心很清楚的现前,很坚定来忆念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这时候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时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

  在感应道交的状态之下,使令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的变化;从现世来说,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创造了今生的安乐;从来生来说,使令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种来世的解脱。感应道交可以说是我们所有〔淨土宗〕的修学者所追求修学的最终目标。

  但感应道交的内涵我们过去也一再的强调,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个被动的配合。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内心产生了障碍,特别是烦恼的障碍,这时候即便你忆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加持力是非常的有限,这样的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就减少很多。所以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要破除烦恼的障碍,必须安住在正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安住正念」在《愣严经》裡面它讲一个观念: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体二面的,我们有时候产生烦恼变成一个魔鬼,我们有时候安住在正念,变成一个佛陀;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魔鬼、有时候是佛陀,它是一体二面的。问题是我们怎麽样将魔鬼势力、烦恼的势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强。

  当然我们佛教的修学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对治烦恼,譬如持戒,譬如我们修四念处…都可以。但是这样的对治,一般来说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对治,从一种功能作用上的对治,我们说是如石压草。这地方草很多怎麽办呢?我把那石头舖上去,这草生长的势力就降低,但是我们就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把它拔除。

  本经《首愣严王三昧》它的特色,是把烦恼的根源找到,然后把它拔掉,从根本上去破坏烦恼的势力。当然烦恼的根被破坏以后,它上面枝叶花果的势力相对减低了;我们再配合持戒,再配合四念处来对治,这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在进入《愣严经》正文的时候你会发觉,它刚开始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告诉你怎麽把这根源拔除。《首愣严王三昧》它的一个特色,它能够让我们很快的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安住正念」。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愣严经》时候,能够使令我们很快的保持正念,乃至于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临终的正念,感应佛陀的加被而往生淨土。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禅淨双修」,以禅观来破除烦恼的势力,以念佛增长我们的功德,这样的配合就非常的殊胜,这也就是我们修习《首愣严王三昧》的目地,就是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

  甲一、总说  (分二:乙一、讚叹述益。乙二、誓愿请加。)

  乙一、讚叹述益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愣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听佛陀讲完《首愣严王经》三卷的观念以后,他开悟以后讲出的一句偈诵,来表达它内心的状态。这段偈诵蕅益大师的科判叫做「讚叹述益」,讚叹法门的殊胜,而敍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第一段讲到「讚美人法」,先讚歎能说的人,再讚歎所说的法。

  「讚叹人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

  讚歎能说法的佛陀,佛陀您能够把这《首愣严王》的法门传授出来,这件事不可思议。佛陀能够将此法门传授出来,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愣严王三昧》。蕅益大师他就用《首愣严王三昧》的三大特色来诠释这段经文。

  什麽是『妙湛』呢?就是《首愣严王三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随缘不变的;也就是说,修行者根据空观的智慧来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安住在不变的体性,不会随因缘变化的称之为「妙湛」。

  『总持』发明不变随缘的作用,在不变当中随顺种种的因缘,能够善巧方便来积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总持总摄一切的波罗蜜。这是讲到它随缘的作用,是修习假观。

  『不动尊』是修习中观,当我们把空假二观达到平衡的时候,显现的一种相貌就是“不动”,不为一切内外的魔境所扰动;内在的魔境就是我们的烦恼,外在的魔境《愣严经》所强调的就是鬼神道;不为内在的烦恼,不为外在的鬼神所扰动。

  所以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显现整个《首愣严王三昧》内心的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而它的总相貌就是“不动”。

  而怎麽样能够成就这样的心态呢?

  『首愣严王世稀有』我们必须透过《首愣严王》法门的修学,才能够达到的。《首愣严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的究竟坚固」,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一切的功德,第一、它是究竟圆满没有欠缺;第二、它是坚固不可破坏的,你安住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你修习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坏,特别的坚定。《首愣严王三昧》包括究竟义跟坚固义,这法门是非常珍贵稀有的,佛陀也不是随便开显的。

  (说明阿难尊者,在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首愣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麽是根本呢?《愣严经》讲生灭心或讲妄想,这地方讲颠倒想,这都是烦恼的根本。

  我们解释一下:

  颠倒想我们又叫妄想,在《愣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那麽怎麽知道真心跟妄想呢?《愣严经》做出一个判断的方法,什麽叫颠倒想?

  “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问题是不能落入颠倒;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这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譬如我们吃苦瓜,当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这“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这蜂蜜很好吃,这也是颠倒想。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就是颠倒想。

  那什麽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譬如说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想法是从你内在对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一个想法,是从内心生起的,这就是真实的想。

  所以我们在判断什麽是颠倒想,什麽是真实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裡来的;只要你这想法是从外面来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这都是你要破的。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你问他,「你从什麽地方来」?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这想法就消失,这就是颠倒想。我今天生起一个想法,外境不管怎麽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外面怎麽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这就是真实想。只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法,这就是真实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颠倒想。简单的判断就是这样,当然《愣严经》它会很详细的说明。

  总而言之,阿难尊者说:「这法门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处,就是消灭我的颠倒想」。《愣严经》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根本,不管贪欲、瞋恚,就是颠倒想。你这根拔掉以后烦恼就没有根本了,所以当我们把颠倒想拔掉以后,就很快能够証得清淨的法身。

  这是讲到阿难尊者修习《首愣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个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它的功德不仅于此,它会产生利他的功德。

  乙二、誓愿请加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囉心无动转」

  (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

  《愣严经》我们刚刚前面讲过,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不变跟随缘的时候,先从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颠倒想,成就不变的体,先悟入这个“体”。接下来从这个“体”依体起用,产生随缘的作用,这就是菩萨的誓愿。这时候他发起一个菩萨的誓愿,而且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小段:第一、发大誓愿。

  当阿难尊者消除颠倒想以后他说:我对于未来有二个祈望,第一、『愿今得果成宝王』我希望我能够赶快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第二、『还度如是恒沙众』,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恆沙的众生,下化众生。

  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麽样?『将此深心奉尘刹』。

  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释「深心」就是真实不虚妄的心,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也就是因为他经过《首愣严王三昧》的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 。

  (别相、增上菩提心)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阿难尊者这时候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麽来度众生呢?是『五浊恶世誓先入』。

  这地方就很特别,蕅益大师说: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五浊恶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淨的力量很少,诱惑很多。从内心的世界说,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众生这个时候烦恼很重,到无浊恶世大家都很重。在这样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是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阿难尊者他以坚固的誓愿,他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而且他说假设一个众生他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师他在讲别相的菩提心时他说:「菩萨的誓愿,是以他心中的智慧作基础」。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麽重的誓愿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愣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能够从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清淨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而从这“家”当中,他产生了一种同体大悲,方能致此,才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种『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表示阿难尊者已经过《首愣严王三昧》,也真实的洗涤他的颠倒想,真实的找到他自己的家。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请佛加被:阿难尊者他只是悟得清淨的法身,他还未証得,所以他再次请佛陀。「大雄」是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它能够破烦恼障;「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

  阿难尊者这时候,他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消灭他微细的烦恼。在蕅益大师的判教,阿难尊者他这候觉悟了清淨法身,他的阶位是“圆教的初信(住)位断见惑,他知见的烦恼破坏了,但是他还有爱取的思惑。

  就是在《愣严经》佛陀说:「阿难尊者你已经觉悟了清淨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现在慢慢的能够不为烦恼所扰动,能够成就不动尊。但是你无量劫来在六根门头中累积很多的习气,这个都要消除」。「微细惑」就是要经过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从六根门头当中,去洗刷我们过去所残馀的烦恼习气。

  这段经文等于是承先启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个总结,又带动下一段二十五圆通的修行。所以他说『希更审除微细惑』,等于是再一次的请法,使令我能够早一点把六根的烦恼洗乾淨,而成就无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广度众生,这是请佛陀更进一步的加被。

  说明道心不退:『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囉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修习《首愣严王三昧》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舜若多”指虚空的意思。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看到树木被颱风一吹倒了,房子也被颱风吹倒了,但是我们没看过虚空被破坏了。

  这段的意思是说:即便虚空是可以破坏,即便铄迦囉(金刚),是可以破坏,我的心还是不动转。

  这段的经文可以看出《首愣严王三昧》它的特点:第一、《首愣严王三昧》的理体,它所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变跟随缘二种观念。我们这一念心跟这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修德”。这样的修学有什麽好处呢?从自利的角度能:『消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的颠倒想,从利他的角度,我们能够产生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首愣严王》的殊胜,它能够从这地方来加深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

  甲二、别释

  乙一、原文

  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羣相。不拒发挥。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徧摄徧含。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愣严。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义决而华屋有门。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明诲殷勤。戒乘俱急。道场安立。显密互资。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即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精研七趣。祇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迴。谁达空华无别体。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徧採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出自 藕益大师全集 第六册《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証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玄义

  这段是蕅益大师他在解释愣严经之前的序,这段序蕅益大师讲了三个重点:第一他先解释经题,第二他将经文的纲要作说明,第三讲他自己作《愣严经》注解的心态。

  乙二、释义

  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

  从经题中我们知道《首愣严王三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发明真性

  “性”就是真实的理性,这个就讲到性德。我们整个《愣严经》的修学观念,就是根据《大佛顶》这三个字(到经文再解释)。

  简单的想《大佛顶》就是真如理。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愣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真如理表现在内心,我们称之为「佛性」;表现在万物称之为「法性」。《大佛顶理》就是我们所依的性德。

  《大佛顶》是什麽相貌呢?

  即心「自性」之理体也。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自性」。我们在修《大佛顶》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观念,《大佛顶》的道理是本来就这样子,「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我们只是把它恢复它本来的相貌,不是你后来增加的。譬如你从小接受教育,我们要好好的帮助别人,我们要好好的读书。这观念是怎麽来的呢?这不能说本具,因为你是受过教育,经过后来的薰习产生,这是外来的。但《大佛顶理》不是,是不管你怎麽流转,你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本性。当然我们现在离我们的本性很遥远,所以到底什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

  蕅益大师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二个相貌:

  一、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而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我们原来的面目有二个面目:一、不变性,二、随缘性。我们凡夫就是失掉这个不变,二乘人失掉随缘。

  我们简单讲一下:

  凡夫的心是变来变去的,到处乱变,你看我们的心跟如意的环境接触产生一个乐受,产生贪爱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们接触的环境是我们不如意的,我们不喜欢的产生苦受,我们就跟着这个感觉走,我们就产生瞋心,这个东西对我越少越好;我们产生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产生愚痴,我们产生情执,产生愚痴的想法。

  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一下子起贪,一下子起瞋,下子起痴。怎麽会这样子呢?我们就是被感觉、被这个“受” ,心随妄转被带着走。所以我们凡夫变到最后连自己什麽相貌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完全被感觉、被感受、被外境来牵动,我们凡夫失掉不变的理体。

  在整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到经文都会详细说明,简单的讲就是身心世界,就是“色心”二法。总而言之,你要在身心世界当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然后从不变当中,再从七大而显现种种的清淨法界,种种的庄严。二乘人「失其随缘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变、完全不动,就失去了积功累德的机会,所以《愣严经》讲随缘讲得很清楚

  你看《愣严经》讲空性,讲发明不变的体,讲得很清楚,它讲因缘观「假观」讲得更清楚。

  讲因缘法是怎麽样?

  「循业发现」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缘当中;你有你的小因缘,它讲到共业跟别业,而我们又有一个大因缘。而我们的小因缘又在大因缘中绕转。

  那这怎麽办呢?

  从《愣严经》的观念主要就是修六个字「明相位、立德业」。首先我们要在因缘当中,找到相状,这什麽样的因缘,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 。

  我们一个人很容易犯错,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站错位子;你看我们出家众有三个阶位,刚开始「淨罪集资」,第二阶段「积功累德」,第三「安养进修」。每一个阶段都有它应该做的事情,你应该进修的时候跑去弘法,你现的因缘该弘法的时候,你跑去进修,这个都是找错了定位。乃至于我们在整个僧团,在整个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为我们深受过去业力的影响。

  我们在佛法修学不能否定过去的业力「循业发现」,我过去有一股很强大的业力,虽然我们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在不变当中它会显现身心世界,而每一个人深受你过去业力的影响。但你不能离开因缘,《愣严经》说你要「就路还家」从因缘当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第二个更重要“立德业”在你的因缘当中去修学。

  其实整个《愣严经》的观念,它就是在发明怎麽样的随缘不变。第一先成就自利的功德, 然后告诉你怎麽样从不变当中,来随缘积功累德。整个十卷的经文就讲这二个观念,一个「从假入空」,一个「从空出假」。它的经文讲得非常的详细,佛陀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他一定有办法让你懂。

  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羣相。不拒发挥。

  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发觉冰相状是坚固的,这表示一个人的“恶念”;水是柔软的,表示一个人的“善念”。其实不管恶念善念,它的体性都是湿性,它的体性都是清淨本然不变的“体性”。这是发明它的不变之体。

  譬太虚之羣相。不拒发挥。

  当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你看虚空是很大,它本身没有形相,但是它又不障碍所有的形相去发挥,你要盖房子也可以,你要种树也可以,这是说明它随缘的妙用。

  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徧摄徧含。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

  整个十法界(四科,七大)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愣严经》讲得很多很多,海公在讲《愣严经》他讲一个观念:「所有《愣严经》的经文,没有离开你当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麽谈玄说妙,都是在讲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愣严经》是就着因缘来发明真理,没有离开你的身心世界。

  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从内心来说,它是事造理具;事造是讲随缘的作用,理具是讲不变。从外境来说是横辨竖历;横辨就是随缘,讲到差别相;竖历就是不变,讲无差别相,它是非并非别。

  《愣严经》的真如理,我们看它经文的结构,它要你先发明内心的真如,你的心先调整好,你的心先找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然后再找外境,哦、原来外境,你的身心世界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一切的外境也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这是第二个,第三它告诉你,你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怎麽样的关係,你怎麽用内心的真如来带动外境的真如。《愣严经》讲真如理讲三件事,第一讲内心的真如,第二讲外境的真如,第三讲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麽关係。这三个主题讲了三卷半。

  淨业学园04讲次  讲义第三面

  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

  蕅益大师先解释经题的含义,经题当中先解释《大佛顶》,这《大佛顶》是整个《愣严经》修学的观念。你整个修学观念,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麽?就是保持「随缘不变跟不变随缘」在不变跟随缘当中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大佛顶》。

  《大佛顶》有什麽好处呢?它会成就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 。

  自行化他:

  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愣严。

  前面《大佛顶》是个道理,一个修行者,我们这明了的心,当我们顺从这道理去思惟,顺从这道理去修行的时候,它可以成就自行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我们前面说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不必要的妄想。第二、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能够成就化他的功德,能够《诸菩萨万行首愣严》能够强化我们的菩萨愿望,使令我们的愿望不退转,「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涅槃。」

  《大佛顶》的道理对于我们自利利他是很有帮助的,这讲到它的修德;“修”包括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包括成就利他的功德。

  总结、性修不二:

  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因果妙修,就是「修」是一种造作,你要去造作,你要去思惟;这种自利利他的因果的修德,其实是从性德而来的。如果佛陀不跟你讲这种观念,你也不能够成就《修証了义》你也不可能修万行成就《首愣严》,所以它是由性德所引生的。但性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因果妙修讲修德是由性德而起,但是这性德也没有离开修德,所以讲,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而修德还能够开显性德「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刚开始是根据一个很粗略的观念来开展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以后,我们对这观念更清楚了,更清楚以后我们就开展出一个更大的自利利他,那这自利利他又使令我们的观念更清楚。所以理论来帮助我们修学,而修学又让我们更加了解理论,所以到最后是性修不二。

  理论上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性德是这样子的,但实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看《愣严经》的整个次第,它实际在修德的时候,它刚开始偏重在不变;你在变化当中,先把那不变的清淨本体找出来,它很强调这个。《愣严经》的经文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经文在成就不变,发明随缘的部份少,它很强调自利的功德,虽然它理论上是,不变跟随缘,但是它成就的过程还是有它的先后次序。

  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一、经文要义。二、称叹法门殊胜。)

  蕅益大师在讲《愣严经》的正宗分,其实是有六大科,而这地方分成五部份,少一个部份是解释经题,因解释经题前面解释过,所以剩下五大科。

  一、分别真妄。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愣严经》刚开始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分别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妄心。佛陀对烦恼刚开始都没有加以说明,他只告诉你反正你所有的烦恼都有一个根本,所有的功德也有个根本,这叫二种根本。

  佛陀刚开始的时候祂并没有在枝末上、在作用上做分别,祂只告诉我们说:「一切法因缘生」。而有二种的因缘,一种是杂染的因缘,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惑业苦流转的因缘;另外一个因缘是法身般若解脱,产生无量功德庄严的因缘。

  为什麽有些人能够启动它的内心,创造很多的功德,有些人会启动它的内心,造了很多的烦恼,招感很多的业,而成就生死轮迴呢?

  佛陀说:因为我们的根本错误。

  这二种根本就是一个「常住真心」是清淨的根本,而「攀缘心」是杂染的根本;二种根本一个是常住真心,一个是攀缘心。

  这二种根本讲出一个譬喻,就像「金沙立辨」。我们加以说明:

  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金矿,我们知道它不是完全是黄金,它也不是完全是泥沙,它是黄金跟沙的和合。但是它本来是黄金,金矿刚开始是只有黄金,而后来风吹雨打日晒,慢慢慢慢这泥沙就进来了,到最后黄金跟泥沙就溷在一起。溷在一起没关係,黄金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加以陶(ㄊㄠ)冶(ㄧㄝ)把沙去掉,黄金的本质迟早又显现出来。这地方的意思是说,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永远是溷在一起。

  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裡?

  有时候我们安住在真心,生起戒定慧的功德,我们有时候安住在妄想,产生很多的贪瞋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别,先把它分清楚,先搞清楚什麽是主人,什麽是贼,你还没抓贼之前,先产生判断力。

  古德说:妄想跟真心的判断,「妄想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没有自体,而「真心是离尘有体」。我们加以说明:

  我现在生起一个想法,这东西很好吃,这是一个“想”。那你要知道这个“想”到底我是要随顺它让它增长广大,还是这个想法我应该把它消灭,它是个贼我应该把它消灭。

  首先你要看它,你觉得这东西很好吃,这想法是怎麽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它有没有根源。是因为这东西你跟它接触,产生一个欢喜的感受而产生的,当你这样的外境拿掉以后,这心就消失了,这是标准的攀缘心;因为它的根源是在外面,它生起的根源是从外面来的,这就是“贼”,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功德,这种想法你要赶快把它消灭,对你是障碍。

  我一定好好的拜佛,这也是个想法,这想法是怎麽来的?

  因为拜佛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我们是从内心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离开六尘的境界,它本身有一个自体的,它的自体是从内心生起的。妄想的根是从外来的,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真心的根是从你内心道理如理思惟而产生的。所以你只要找到它的根源,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个黄金是应该保留,还是一个矿沙,应该赶快把它消灭。

  佛陀讲这观念讲了三卷半,七处破妄,十番显见。《愣严经》在破除虚妄,开显真实的时候,它很强调你一个人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跟着道理走,你不要老是做我喜欢做的事,那就完了!要做你应该做的事,你整个行动要从理性的思惟产生。

  这段是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这是第一段,讲了三卷半。(讲观念跟理论)

  二、返妄归真。这也讲了三卷半。讲修行的方法,我现在知道什麽是妄想,什麽是真心,我起妄想的时候怎麽办,要怎麽把它带回来带到真心,它整个回家的过程。

  二义决而华屋有门。(道前基础,修习三昧的基础)

  第一、“二义”佛陀在讲二十五圆通之前,讲到二决定义。你现在要把妄想消灭,要把真心慢慢的开显出来,首先你要产生二种决定的理解。

  第一、你要审查你的因地发心。

  你为什要修学?因为你的愿力,会产生你内心的引导,所以第一先审查你是不是真实的发菩提心。

  第二、审查烦恼的根本。

  说你要对治烦恼,那烦恼在哪裡呢?这地方讲到六根门头,其实烦恼就隐藏在六根门头。我们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触要靠六个门,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当然这六个门你不能关起来,所以你造恶业是六根,但是你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六根的烦恼洗乾淨,使令这六根放光。

  华屋有门。华屋就是涅槃。你要先找到你的门,进入这房子的门就是六根,先把烦恼消掉。第一个发起你的菩提心,这是道前基础。就是你今天带了很多军队要去打仗,第一个你要知道你为什麽要打这场仗,你的目标在哪裡?你为什麽要打这个仗呢?你是为了成就人天福报,为了成就二乘涅槃,还是成就佛陀?你打仗的动机在哪裡。第二、你要知道盗贼在哪裡,你的军队很强,你找不到盗贼。

  「二义决」就是讲到二种修学的基础。

  第二、讲「正修三昧」

  正修三昧当中有二个重点,第一是讲到正行跟助行。《首愣严王三昧》的正行就是二十五圆通。

  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圆通」       既陈       信      「方便」      之无非圣性。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圆根」既选 ─ 知 ─「耳门」─ 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根”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基,找到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在古德的注解有二个法门是特别重要的,第一、耳根圆通章,第二、念佛圆通章。

  「耳根」为什麽它特别厉害,因为我们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你看你眼睛只能看一百二十度,你的后面看不到,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它的功能特别广大。二、它的功能特别坚固,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累了,你听声音听一天都不觉得累。耳根你可以不断的去用它,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因为耳根它的功德广大,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的坚固,所以用耳根。

  这地方的耳根圆通它是要你听声音,譬如你现在听声音……你听到一些声音。我们习惯性的听到声音以后就会产生感受,而后随着声音去流转,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

  这时候不是,是「返闻闻自性」;说你怎麽会听到声音,你为什麽能听到声音呢?

  那能听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

  这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就是那个“心” 再观进去,再慢慢的观进去,到最后“啪”!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它找到那个「闻性」。我们的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表现在耳朵叫「闻性」,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你任何一个地方回家,都可以找到你的家。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就是你清淨的本性,是从听声音当中迴光返照。

  「念佛圆通章」不这样,它的所缘境是佛号,直接忆念佛号直接感应道交,然后悟到本性。这二个是不一样的,这二个到经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它整个正行就是要你,返闻闻自性。

  (助行有二)修《首愣严王三昧》有二个地方要注意:第一、四种的清淨明诲

  一、明诲殷勤。戒乘俱急。

  这是三世诸佛一种很明确教诲。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遮戒有时候是因时制宜,哪一尊佛到这个地方,他有时候有制,有时候没有制,因为环境不同、根机不同,但是杀盗YIN妄是四根本重罪,三世诸佛出世一定会制的。

  四种明诲就是,不杀、不盗、不YIN、不妄,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这一定要遵守的。修《首愣严王三昧》你要守四根本重罪。(这是第一个助行)

  二、道场安立。显密互资。

  修《首愣严王三昧》你要有一个道场,要有一个清淨的环境要结界,而且要持咒。为什麽要持咒呢?为了要防止鬼神障,因为我们无量劫来,有时候冤亲债主,刚好到鬼神界去了,这时候你要持咒保护自己,因为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首愣严王三昧》有二个助行:一、持戒清淨;二、诵咒保护自己。这到经文都会说明他正行助行,而这二个修行之前的前方便就是,第一、了解你的目标在哪裡,你为什麽要修习;二、你今天所对治的什麽?是六根门头的习气。这就是整个《愣严经》讲了三卷半,所谓「返妄归真」的方法,这是讲到修行。

  三、「修行位次」修行当然有它的过程

  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

  在修行当中有一个能历的心,也就是能念的心,我们这一念心从它不变的体性,它是没有渐次的,真如的清淨法身,没有所谓的前后好坏的渐次;从本质上是没有渐次,但是从它的数量,从它随缘的作用来说,就安立了渐次。

  意思是说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但每一个人对家的感觉,是相同也不同,是不同也相同。这句话怎麽说呢?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光明是一样的,但这二个数量不一样,有大小的差别。所以说你今天把心带回家,虽然大家的所缘境都是清淨的本性都是家,但是它的数量还是有它的差别,所以在没有渐次当中勉强安立渐次。这时你就是「正助圆彰」正行就是正念真如,助行是持戒诵咒。

  即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

  那麽你所建立的过程也是一样,它数量的确是有位次,但它的本质也的确是没有位次。所以「转依如幻」转我们的妄想,转我们的攀缘心,而依止常住真心。你每一个修学都要让你的妄想慢慢减少,要知道这是妄想,然后慢慢让它减少,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转烦恼而依止真如。

  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愣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没有这句话,这是本经跟其它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你不要断它,你不随它转;你知道它是烦恼,你不要跟着它转,它自己就变化,你看着它,它自己就变化了,你不要把它消灭掉,你只要保持觉悟就好,这地方的重点在「心常觉照」。古人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就是这个道理。

  从《愣严经》的观念,你怎麽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

  就是你那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从外境给你刺激产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出家二十年以后,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你就进步了。

  《愣严经》讲到五十五个阶位,都在判定今天你的心境界接触的时候,你是老是用我喜欢做什麽,那就完了,你还活在感觉当中,那就完了!你这个人根本没在修《首愣严王三昧》。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你经常告诉你自己,我应该做什麽,我一定要做什麽,这种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表示你这个人成功了,你今天能够慢慢的转妄想而成为真心。

  《愣严经》很多枝末的东西它都不讲,就讲到根本,生死的痛苦,烦恼的障碍,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就是喜欢跟着感觉走;所有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就是跟着道理走,跟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真理而走,跟着《大佛顶性》而走。

  讲到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到这地方其实《首愣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愣严经》的修学讲完了,后面这二段蕅益大师说这是多馀的。为什麽讲多馀呢?当然有它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入邪恶,叫「破邪显正」。因为我们今天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那麽你现在要把妄想逼出来的时候,妄想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

  第一、七趣的差别

  精研七趣。祇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迴。谁达空华无别体。

  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会有二种邪恶的情况;第一、产生邪恶的行为,第二、产生邪恶的思想。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所以佛陀劝勉我们说,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淨明诲,但是佛陀还是把六道轮迴,六道中再加一个仙道,讲到七趣的差别。告诉你绝对不要造恶业,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最后才汇归到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就好像空跟华;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

  本没有六道轮迴,是怎麽有六道轮迴呢?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为什麽有呢?

  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淨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裡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麽怎麽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麽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就是业力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

  第二、五阴魔境

  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这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思想。

  你今天在迴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你不要被它所迷惑,它有五十种阴魔,你要小心、你要小心!这个都是妄想作根源,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你一逼它的时候,它会产生反作用力。(这到经文时会详细说明)

  整个《首愣严王三昧》讲完以后,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要我们持戒,又讲到魔境的差别,要我们要保持正见,以「戒教」二门来保护《首愣严王三昧》,构成整个《愣严经》的结构。

  「称讚法义」这法门有什麽好处呢?

  法门之殊胜: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教理行」教经、理经、行经,来讚叹《首愣严王三昧》。从教法上它是一代时教的精髓,佛陀一代时教不离开「戒定慧」三种教法。但这三种教法完全具足的很少、很少,有些人偏重教法、戒法,有些偏重定,有些偏重慧。

  蕅益大师说:其实《愣严经》是整个大乘戒定慧的总合,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辅相成。

  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你没有好好持戒,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定慧,但是「没有出世的定慧,併失出世的妙戒。」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的戒也不会持得很清淨,因为你破见以后,你被天魔外道所诱惑,你迟早还是破戒。所以戒教二门、戒定慧三学在本经当中是互含互摄,相互帮助。这地方等于是把大乘戒定慧相互的关係讲得很清楚,是整个一代时教的精华。

  第二、从理上说:成佛作祖之祕要。无上圆顿之旨归。

  这讲道理,道理就是心法,修行最重要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你看我们同样在拜佛,我们这一念心同样在忆念佛陀,但是功德不一样,因为你内心当中的道不一样;有些人的道是很圆满,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禅宗〕讲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二个方向:第一、「无住身心,身心无住,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本经当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其实这个“道”都一样,你要能够在因缘当中保持不变,在不变当中又随顺因缘去积功累德,积功累德当中又能够保持不变。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依体起用,用还照体」这就是无上的心法,整个成佛作祖,整个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都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行。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

  本经不但道理讲得清楚,它修行法门讲得非常详细,告诉你应该要怎麽样去修学,首先你要有基础。盖房子你要先打地基,第一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发起,第二你说你要修行,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对治谁。有人些人修行他不吃饭,但问题不是吃不吃饭,这跟色身没有关係,你要知道这贼在哪裡。

  它的整个修学从道前基础,二决定义到怎麽样修正行,怎麽修助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什麽样的魔境出现要怎麽办;这回家的路有很多东西会诱惑你,你应该怎麽对治,它讲得很清楚。

  古人讲:开悟的《愣严》,成佛的《法华》。你《愣严经》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从一个你现在妄想的状态要怎麽样回家,佛陀讲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麽事情,你应该怎麽办,都讲得非常详细。这是法门的完整性,总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古德说《愣严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你《愣严经》一看完,你自己修行足足有馀,你看别人修行,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对不对,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对不对;这个人修行有偏差,怎麽样修行,你看《愣严经》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专门不吃饭的,你一看就知道,它裡面有讲,他为什麽不吃饭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修行他不睡觉的……。什麽是邪?什麽是正?《愣严经》这个镜子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个跑得掉的,《愣严经》是摧毁天魔外道的实相正印。这是讲到『首愣严王法门』的广大圆满殊胜之处。

  那我们受持这法门有什麽好处呢?

  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

  (破恶)今天你能够依止这样的法门来正念真如,那你消业障是怎麽消呢?如翻大地。

  我们一般业障,古人说就像草,你去除草吧!把这草除完了。三个月再除一次。为什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愣严经》不是的,《愣严经》是如翻大地,业障是从根本拔起,即便你不能马上断烦恼,但是烦恼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它的根被你拔掉,起码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我没办法对治你,但是你影响不到我。所以《愣严经》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它不是拿割草机去除草,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用那挖土机整个挖起来。

  (生善) 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这是很殊胜的,如观掌中菴摩罗果。

  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遵古讚德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

  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徧採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智者」大师 ─ 闻名遥礼 ─ 不惮其劳

  天台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这时有一位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他说:「大师你安立的一心三观跟《愣严经》的法门很像,《愣严经》也是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空观就是不变,假观就是随缘,你的思考跟《愣严经》的思考是一样的」。

  智者大师听了以后非常的欢喜(在隋朝的时候,《愣严经》还没传到中国。)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一座拜经台,礼拜了十八年。但是他往生之前,《愣严经》还是没传到中国来,但是已经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这是本经流通到中国比较远的因缘(隋朝)。

  「般刺」尊者 ─ 剖膊远传 ─ 不辞其苦

  比较近的因缘是唐朝 般刺密帝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到唐朝的时候……,因为《愣严经》当初在印度是列为国宝,国王是不准外传的。在那时有位 般刺密帝尊者他为了发心将此法门流传到中国,他用刀子将自己的手臂割开来,把《愣严经》藏入手臂中,然后再将手臂缝起来,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带到中国,到中国以后再将手臂割开来,将《愣严经》展开来,再将《愣严经》翻译出来。

  《愣严经》的流传是很辛苦的,包括智者大师向西的礼拜,包括般刺密帝尊者的

  剖膊远传。这是讚叹二位大师,为流传《愣严经》所做的贡献。

  先述缘起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

  蕅益大师说他自己是三生有幸,在相法的末年能够得到这麽圆满的无上心法,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我怎麽敢去了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这是蕅益大师的谦词)?

  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部经,文义非常的圆妙,它的含意很深远。简单的讲是“不变随缘或讲随缘不变”但这道理是很深很深的,当我们运用在布施,运用在持戒,运用在忍辱的时候,这就有很多很多的内涵。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都没有明确的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注解虽多,但是有所缺憾。

  所以蕅益大师的心情感到,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这麽一个殊胜的法门,但它圆满的观念没有被开显,裡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的让我们告知,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蕅祖说他自己作注解的心路历程)

  正述作法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徧採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聊=依靠。 殚=尽心尽力。隙明=牆壁孔中的光明。

  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蕅祖的谦词),但依着我一份的心力来发明隙明(牆壁口中的光明)。我希望能够把这光明带给大家,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立起来(《愣严经》明末四大师都有注解。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深入思惟,而作出《愣严经玄义》跟《愣严文句》。

  蕅益大师他作完这一部注解以后,他自己的心态是,我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站在人的角度,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创造对立,各有各的心得,但在法上,我好好的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只要大家能够好好的用心去研究这部经,也一定可以得到它殊胜的受用。

  这次的注解《愣严经》的讲课,在观念上以蕅益大师为主,明末三大师作辅,在观念上。在消文上我们参考三位大师,通理大师《愣严经指掌疏》,圆瑛法师《愣严经注解》,海仁老法师的注解。

  总 结《愣严经》的整个观念是「返妄归真」,你要先了解什麽是真妄。

  「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异熟、思量、了境 。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从业力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当这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愣严经》其实在破八识。

  什麽是八识?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麽业,它就现出什麽果报,给你什麽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也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不要沮丧,那是第八识一时的感受而已。

  那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感受又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思想,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迴。

  我们怎麽办呢?

  「正念真如,逆流照性」。首先你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妄想走「逆流照性」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淨的本性。然后慢慢慢慢的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最后回到真如本性,找到你清淨本然的家;然后在这“家”当中,以不生灭心提起你的『佛号』。『佛号』这正念的力量,魔王不能干扰你,烦恼不能干扰你, 那个『佛号』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禅淨双修」。以禅观《愣严经》的三昧破除烦恼障,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力来感应佛力。

  这个就是整个《愣严经的观念》当然这个要讲两年,我们今天只是带大家走一趟,今天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很正常!你要听的懂,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对不对!

  我们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纲目,我们下次开始会细细的带大家把整个《愣严经》走一次。听完两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要义你就很清楚。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三)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四)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五)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六)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八)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七)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六)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五)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