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王梵志诗的“八难”和“八字”(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朱庆之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王梵志诗中出现的两个佛教词语“八难”和“八字”的语义,对项楚教授《王梵志诗校注》的释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运用大量翻译佛典的材料,证明王梵志诗出现的“八难”应是“三途八难”之“八难”,而非项注所说“阻碍见佛闻法的八种障难”。对于王梵志诗中的“八字”一词,也利用佛经的材料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这个“八字”不是通常所说的“雪山八字”,而是大乘佛教和密教所谓的能够统摄一切教义的八个陀罗尼字门,反映了密教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 王梵志诗 八难 八字

  王梵志诗是唐代敦煌佛教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张锡厚先生以《王梵志诗校辑》【 中华书局,1983年。】取得荜路蓝缕之功后,项楚先生通过《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使王梵志诗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校注》对王梵志诗的语汇来源和思想来源做了精确的揭示,为读者正确理解王梵志诗提供了最根本的,同时也是迄今最好的基础。不过由于诗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校注》在个别地方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本文要讨论的“八难”和“八字”即是二例。

  一

  “八难”的说法见于《校注》编号为387拟题为“一旦游尘境”的诗中:

  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不觉三途苦,八难更来遮。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项楚先生为其中的“八难”作了如下的注释:“佛经中所说的阻碍见佛闻法的八种障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闇哑、七世智聪明、八佛前佛后。”并引《维摩诘经·佛国品》:“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途八难。”《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称扬赞叹释迦法,三途八难悉解脱。”在这个地方,“八难”是与“三途”连在一起说的,但项楚先生没有解释“三途”这个词语。在《校注》书后的语词索引里,我们看到这个词在另外两首诗中出现过,并依此在352首拟题为“法性大海如如”一诗的注释中看到有如下的解释:“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按照项先生对“八难”的解释,其中也有“地狱”“饿鬼”和“畜生”,显然与“三途”重复了。其实,王梵志诗和《维摩诘经》、《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所讲的与“三途”相对的“八难”并不是项先生在这里提到的“八难”。虽然没有举出适当的书证,项先生的“八难”亦有所本,例如东晋·竺昙无兰译《五苦章句经》卷一:

  八恶处者,一曰地狱;二曰饿鬼;三曰畜生;四曰边地;五曰长寿天;六曰虽得人身,盲聋闇哑、手足残跛不能听受;七曰虽得人身,六情完具,世智辩聪,学世经典,信邪倒见,祠祀鬼妖,或屠杀田猎,肆心放意,欺伪万端,不信三尊,从是后身,还入地狱,从冥入冥,无有脱时,时得为人,复不信正,不奉三尊,诽谤圣道;八曰生佛故处。是谓八恶,亦谓八难【《大正藏》卷十七,544a~b。】。

  姚秦·昙摩耶舍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

  何谓八难处妨修梵行?有佛出世,……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地狱处,是名初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畜生处饿鬼处长寿天处,若边地愚痴人,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不至处,是名乃至第五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或有众生共生国中,然邪见倒见,邪见倒见果报纯熟故,毕生地狱,是名第六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或有众生共生国中,然聋盲闇哑,如羊手现语相,不知说善恶业报,是名第七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不出世,不名如来乃至佛世尊,不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国中,不聋盲闇哑,亦能分别善恶业报,然不值佛世,是名八难处妨修梵行【《大正藏》卷二八,654c。】。

  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阻碍见佛闻法的八难,但此“八难”并非彼“八难”:王梵志诗所说的是“三途八难”之“八难”。

  “三途八难”是佛典常见的一种说法,泛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不好的生处。例如:

  旧题东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教人杀者,知而故犯,……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途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大正藏》卷十四,755a。】

  安世高译《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若有众生得闻是经,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大正藏》卷十七,452b。】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一:“于是世尊即说偈言:……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途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大正藏》卷四,582a。】

  东晋·失译《菩萨本行经》下:“佛告阿难:此婆罗门以清净心一偈叹佛,从是以后十三劫中,天上人中封授自然,常得端正,言辞辩慧,人所赞叹,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却后皆当成辟支佛。”【《大正藏》卷三,121b。】

  西秦·圣坚译《无崖际总持法门经》:“其人终无余行,亦无异意,……所生之处常识宿命,常得化生,不由胞胎,生诸佛刹莲华之中,永离三途八难之处。”【《大正藏》卷二一,842a。】

  姚秦·鸠摩罗什译《禅秘要法经》下:“见此骨人者,虽未解脱,无漏功德,当知此人已免一切三途八难苦厄之患,当知此人世世所生不离见佛。”【《大正藏》卷十五,268a。】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二:“愚者倒见,不知今世后世善恶之行,展转三途八难,无有出期。”【《大正藏》卷四,726b 。】

  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八:“佛复问:云何,目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目连白佛言:三途八难,拷掠[扌+旁]笞,是谓恶报;泥洹永寂,无复生灭,是谓善报。”【《大正藏》卷十六,78c。】

  东晋·帛尸梨蜜多译《灌顶经》卷十一:“又有众生不信三宝,不行法戒,……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三途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大正藏》卷二一,530a。】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二:“佛告阿难:敕诸四众,勤观佛眼,慎勿休废。……如是等众相光明,若能暂见,除六十劫生死之罪,未来生处必见弥勒,贤劫千佛威光所护,心如莲华,而无所著。终不堕于三途八难。”【《大正藏》卷十五,656a。】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难:此经名轮转五道,亦名罪福报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宣传,功德无量,当见礼侍贤劫千佛,奉侍供养,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得戒慧定。”【《大正藏》卷十七,564c。】

  “三途八难”亦称“三界八难”。如: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三昧经》卷十六:“当知是菩萨三界八难诸处永绝。”【《大正藏》卷八,111c。】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六:“结无迹者,则不至三界八难之处。”【《大正藏》卷四,752b。】

  亦作“三恶八难”。如: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八:“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大正藏》卷二五,118a。】

  那么“三途八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这在佛经中有明确的解释:“三途”就是地狱畜生和恶鬼三恶趣;八难则是人间的八种灾难,不同的佛经对其具体所指或小有不同。下面先来看“三途”。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九:“说正法华经,或入地狱饿鬼畜生及诸八难,所在拥护而救济之。”【《大正藏》卷九,128b。】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一:“是时世尊于师子座三昧,身放神足,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反震动,……诸有地狱饿鬼蠕动之类及八难处皆悉解脱,得生天上人中。”【《大正藏》卷八,1c。】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大正藏》卷八,217c。】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八:“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大正藏》卷二五,117b。】

  隋·阇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七:“菩萨摩诃萨具是忍已,以忍力故虽处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苦,不生惊怖,于八难中亦不惊怖。”【《大正藏》卷二一,690c。】

  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又彼国土大富无量,唯受快乐,无有众苦,无地狱饿鬼畜生焰魔罗界及八难之报。”【《大正藏》卷十二,322a。】

  以上的用例仍是“三途”与“八难”对举,不同的是作者没有用“三途”这个缩略词,而是将三途的具体所指列举出来。“三途”既然指地狱、饿鬼和畜生三恶道,那么对其对举的“八难”当中就不应再包括它们了。以下再看佛经是如何解释这“八难”的。

  首先,“八难”指的是三途以外的苦难,也就是包括人道在内的“善道”中的苦难。

  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二:“其界众生身体柔软,土地和良……无沙砾石荆棘之秽,无有恶趣勤苦之患,亦无八难不闲之剧。”【《大正藏》卷十五,13b。】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上:“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大正藏》卷十四,538b。】

  鸠摩罗什译《佛藏经》上:“是人随恶知识,若生人中,父母生离,死亡丧失,亲里衰恼,国土破坏,生八难中,舍八乐处,多欲怒痴,常好戏调。”【《大正藏》卷十五,789a。】

  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令其佛土无有八难及不善声,亦无苦声。”【《大正藏》卷三,252b。】

  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大正藏》卷十四,412c。】

  宋·法护译《金色童子因缘经》卷六:“我今离佛世尊,当无救护,又若不离八难,虽得人身,虚无果利。”【《大正藏》卷十四,875c。】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八难”是发生在“三途”之外的,进一步说应是在生死轮回的“六道”中之“三善道”之一的“人道”中遇到的苦难。对其具体的内容,佛经里也有说明,但个别名称在不同的经里或有小异。如:

  姚秦·佛陀耶舍等译《四分律》卷四六:“遮说戒时,众僧八难事一一难事起: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恶虫难。”【《大正藏》卷二二,906c。】

  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五十:“有八种难,王难、贼难、火难、恶兽难、龙难、人难、非人难,是名八难。”【《大正藏》卷二三,368a。】

  失译《羯磨》 “八难事起,及余缘,略说戒文”注:“八难者,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恶虫难,是为八难。”【《大正藏》卷二二,1056c。】

  南朝陈·真谛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偈曰:及解夏住八种难。释曰:若人已受夏月安居,有八难因缘,令弃舍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难,二贼难,三人难,四非人难,五胸行难,六火难,七水难,八梵行难。”【《大正藏》卷二四,670a。】

  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七:“又有八难事,谓王怖,贼怖,人、非人怖,猛兽、毒龙、水、火怖处,此不应居。”【《大正藏》卷二四,565b。】

  至此已经十分明白,王梵志“一旦游尘境”诗中的“八难”应是指“尘境”亦即人间生活中的八种灾难。

  二

  “八字”一词见于《校注》编号为279拟题为“纵使千乘君”的诗中:

  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释迦穷八字,老君守一理。若欲离死生,当须急思此。

  项楚先生对“八字”的解释是:“指佛经所载苦行者(释迦牟尼前身)舍命所求之半偈八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载其事,略云(引注:详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7年起刊,1992年完刊。《佛光大辞典》(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未收此词。】“八字”条内容与此大体相同。项先生对“一理”的解释是:“关于‘一’的道理,为道教所崇奉。《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原道》:‘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 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据此可知,“一”在道教,是为根本。那么反过来,“八字”也应指佛教之根本才对,而“半偈八字”之说与此并不相合。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把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中的有关记载转录于下: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甚爱乐大乘经典,……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善男子,我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刹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罗刹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璧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上高树,……寻即放身,自投树下。……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多藐三菩提【《大正藏》卷十二,449b~451a。】。

  这是一则释迦牟尼前世的修行故事,只在证明作为苦行者的释迦牟尼修行的目的和执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舍命所求的八字只是半偈,加上前半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说,这个半偈“八字”与老君的“一理”显然不在同一个意义的层次上。因此,笔者以为与老君“一理”相对的释迦“八字”可能另有所指,似是陀罗尼字门之八字。

  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上“字母品”有以下一段记载: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说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文殊师利,如说阿字(a)是出无常声,说长阿字(⑥)是出离我声,说伊字(i)出诸根声,说长伊字(ī)出疾疫声,说忧字(u)出荒乱声,说长忧字(ū)出下众生声……

  佛告文殊师利:“我当说八字。云何八字?跛(同波pa)字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悉入此中;罗(同逻la)字以此相好无相好,入如来法身义;婆(va)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无愚无慧义;阇(ja)字度生老病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义;伽(ga)字度业果报,令人无业果报义;他字总持诸法众语言空无相无作,令入法界义;……文殊师利,此谓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诸法。”【《大正藏》卷十四,498b。】

  以上引文第一段列出的就是悉昙(siddham)所谓的“五十字门”,即梵语的五十个字母(音节[表])【引文括号中的是梵文字母的拉丁字母转写,由笔者加入。悉昙五十字门其实是梵文字母表(包括单辅音、单元音、复合元音,复辅音只收了一个代表),与梵文现代教科书49个字母的字母表相比,引文中列出的50字母多了一个复辅音的代表“”,有的经作“滥”,也有的经用“乞洒二合来代表,以下就有用例。】。梵语字母本来是表音文字,没有意义,但古代印度人为了便于记忆,通常会选择一个在开头或中间含有该字母的词作为“代表”,约定俗成后,字母就有了意义。当然,不同的学说选用的代表字是不同的,对字母的解释也就不同。例如“阿”,佛教的代表字是anutp⑥da,为无生、无常之意;“长阿⑥”,佛教的代表字,意思是空寂、无我;如此等等。不唯如此,根据上面的引文中“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和“一切诸字入于此中”两句话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认为字母是一切“字(词)”乃至一切“法”的根本。不过,五十字门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其中的八个陀罗尼字门【这是就字母表来说的,悉昙学说中还有“四十二字门”,亦称四十二陀罗尼字门,并不都是字母,内容和功用与此不同。请参看《佛光大辞典》“悉昙”条。】。

  对陀罗尼字门的解释出现在第二段文字中,称作“说八字”。从内容上看,八字也是八个字母,由五十字门中选出。按照文中佛陀的说法,掌握(受持)了“八字”,可以“入一切诸法”。为什么这个“八字”能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呢?这要从陀罗尼说起。

  陀罗尼为梵语音译,这个词的是由动词词根dh⑥变化来的,dh⑥有总摄的意思,类似汉语成语“提纲挈领”中的“提”和“挈”。一般说来,陀罗尼就是具有这样功能的一组音节,佛教认为它能“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大正藏》卷二五,95c。】;可以“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唐]玄奘译:《佛地经论》卷五,《大正藏》卷二六,315c。】。陀罗尼八字门应当又是总摄所有字门的,就更成为一切经典的根本。因此,陀罗尼八字门又称作“入门陀罗尼”,例如:

  隋·阇那崛多译《一向出生菩萨经》:“复有四法善能具足菩萨行故,得入如是入门陀罗尼。何等为四?所谓八种字门,若能善入此字义者,得入如是入门陀罗尼。何等为八?所谓跛字逻字莽字惹字迦字陀字舍字乞洒(二合)字,是八字。跛者即是真如,一切法无我入故;逻者相好非相好,如来法身入故;莽者凡夫法贤圣法,一如无二入故;惹者生老病死非生老病死,无生无灭入故;迦者业报非业报入故;陀者陀罗尼法本空,无相无愿法界入故;舍者定慧非定慧,一切法一如入故;乞洒(二合)者空一切法无尽不可破坏,本来寂静涅槃法入故。尔时世尊作如是言:如此八字若得意者,能入如是陀罗尼法本,如是陀罗尼法本修多罗,当善书写受持读诵半月若一月,复以此法本转教余人,令生欢喜,劝励修进,助其威力,令使专志策勤不退。”【《大正藏》卷十九,701a。】

  八字陀罗尼字门之说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密教(Dantric Buddhism)经典中十分常见,以下再举几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生无量门持经》:“菩萨复有四法,成就疾得是持。何等为四?一曰八字,是义随义,悉入其中。八字者,波、罗、婆、迦、阇、陀、赊、叉。波者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悉来入门;罗者相好无相,如如来身入于法性;婆者愚痴之法及智慧法随顺入义;迦者业行果报及非业行报,皆悉究竟随顺入义;阇者生缘老死皆悉随入不生不灭;陀者一切诸持悉随入空无相无愿;赊者一切诸持皆随顺入;叉者尽一切诸法悉入于如是。如是八字,是义悉入其中。”【《大正藏》卷十九,684a。】

  南朝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陀罗尼经》:“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云何为四?入八字义。云何八字?婆字入一切诸法无我义;罗字入相好无相好法身义;娑字入二义愚人法智人法义;阇字入生老病死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生不灭义;舸字入度业果报义;他字入持陀罗尼法度空无相无作法界义;沙字赊摩他毗婆舍那,赊摩他毗婆舍那者,入如真实一切法义;屣字入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不尽不破本来寂静。故此八字义可知可入。……佛说此祇夜:书写及受持,思惟上八字,半月常习诵,教化诸众生。得近无上道,最胜智慧处。常见诸如来,亦闻说妙法。”【《大正藏》卷十九,697a。】

  唐·智严译《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下:“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何等为四?所谓入于八字之义。云何八字?一者跛字,是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入义;二者后[扌+罗]字,入于如来无生法身,以非明照集智资粮无所入相,以无生相而为色身,以无尽相而为色蕴入义;三者么字,智慧愚痴法作同类入义;四者舸字,分别业报,亦无业报入义;五者阇字,悟生老病死不生不灭入义;六者驮字,悟陀罗尼法体空无相,无愿寂如涅槃开解入义;七者赊字,奢摩他住寂定相,鞞钵舍那正见诸法相,如何而得住于寂定?宜当精勤,昼夜无间,观佛禅像,不应取相……当知赊字与一切法无有差别,皆同法门入义;八者叉字,诸法皆空不生不灭,何以故?悟解诸法本来空寂自性涅槃入义。是八字义,如是受持。随何方所,有是经卷者,应当尊重恭敬供养。”【《大正藏》卷十七,962c~963a。】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除了半偈八字以外,佛教还有陀罗尼八字门的“八字”,可以总摄佛教的一切理论和经典,一般佛教辞书或不载,或载之未详。从用例来看,陀罗尼八字门的八字不完全固定,我们也不知道选择的根据是什么,或究竟有没有根据。也许这并不重要。从一个相信陀罗尼的佛教徒的立场,真正可与道教“一”的概念相对的并不应是半偈之八字,而应是陀罗尼八字门之八字。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有一段话,虽然不是就八字门说的,但其中对陀罗尼的作用的叙述,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假使得重宝,满于三千界,其价不可量,当奉上是宝,欲闻此法藏秘密陀罗尼八字真言义,亦不合为说。……三部圣者法,具含八字中;菩萨及金刚,诸天咒秘藏,皆属八字摄。”【《大正藏》卷二十,803b。】

  至此,我们相信王梵志诗之“释迦穷八字”,意思是佛教的理论穷尽于八个陀罗尼字门,与“老君守一理”所表达的道教万物归“一”说相近。这反映了密教的影响,在唐代是毫不奇怪的。

  (朱庆之,1956年生,江苏宜兴人。1990年获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有《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佛教混合汉语研究》等专著。)

 
 
 
前五篇文章

鸡足山朝圣记

吹笛的老人

学佛成道没有难处〖元音老人〗

禅的修行与体验(禅修菁华二)〖圣严法师〗

禅门修证指要(原书序)(禅修菁华二)〖圣严法师〗

 

后五篇文章

王梵志诗的“八难”和“八字”(二)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难得的那份清闲

“渐悟”与“顿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