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空间——佛教的时空观之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其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个人经过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总希望回到温暖的家,以养息疲惫的身心;即使一只小鸟,飞过千山万水,也要回到窝巢里栖止。不论“家”也好,“窝”也好,这就是生活的“空间”。一个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间安排妥当,就无法过着舒适的生活。根据历史记载,有不少的战争,起因都是为了争夺土地,这就是“空间的争夺”,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过去的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他们的权势威力不论有多大,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科学文明已经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在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还有其他多如恒河沙数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所以,一个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间,更要有心内的空间,心内的空间就是心胸的开阔。

  在佛法中说,我们的“法身自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因为法身慧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恒如一。所以,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横□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能体会心内的空间,便能了解“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领略“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的奥妙了。

  贰.须弥纳芥子

  “须弥”,由须弥山转借而来,喻指极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须弥山是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据《立世阿毘昙论·数量品》卷二记载:“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围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由此转喻为极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因为它的体积微小,因此借以比喻为极小之物。

  《北本涅槃经》卷二说:“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因为芥子与针锋均为极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针锋”来比喻极为难得的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将芥子与菖蒲、沈香等,共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又,《大日经义释》卷七说,芥子性辛辣异常,多用于降伏障难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将白芥子置于火中燃烧,作为退除恶魔、烦恼,及加持祈祷之用。

  “须弥纳芥子”一语,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说:“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在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意思是说法界的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因此即使以须弥山放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缩小,而芥子也不膨胀。这种“大小无碍”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百思不解,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未免言过其实了!”

  寺院的知客师于是反问道:“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现在就请你把一本书放进肚子里!”

  “一本书怎么能放进肚子里呢?”

  “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什么一本书就放不进去呢?”

  书生闻言大悟,原来空量的大小是可以相容的。

  华严哲学一乘十玄门中的因陀罗网境界门,是藉着覆盖于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上的网目,每一个网目上结有一颗明珠,无数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颗明珠含摄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刹,来说明大小无碍。譬如我们小小的眼球有数万个眼细胞,一张小小的电脑磁碟片,可以储藏无数的资料,都是芥子纳须弥的证明。这也都是在说明,我们不应该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觉悟之后对空间的客观性和超越性的认识。

  参.微尘容虚空

  “微尘”是眼根所取最微细的色量,诸经论中每以“微尘”比喻量的极小。在小乘佛教如萨婆多部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的元素叫做“极微”,也就是物质分析到极小不可分的单位,称为“极微”,又称为“微尘”。

  《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二记载:极微虽然没有长短方圆等形状,也没有青黄红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见的,但是极微确实为一实质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所组成,因此极微在虚空中占有一定的方位空间。

  《俱舍论》卷十二说: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极微而成一团,称为“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合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合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合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合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量。这个隙游尘飞散在空中,就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色尘。其逐次增加的数目,表列如次:

  微 尘──七个极微

  金 尘──四十九个极微

  水 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

  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

  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

  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

  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以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为一个隙游尘。如此,则极微的渺小,实在令人惊叹。又极微集合形成物质之时,至少必须具足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触的四尘,才能形成。

  “虚空”,依《大乘义章》卷二说:“虚无形质,空无有碍,故曰虚空。”《宗镜录》卷六举出虚空十义:

  □无障碍义:虚空虽然遍一切处,但是绝不障碍任何一个色法。因此《大毘婆沙论》说:“虚空无障无碍,色行于中,周遍增长。”

  □周遍之义: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平等之义: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广大之义:虚空广大,无垠无际。

  □无形相义: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清净之义: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不动之义: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有空之义: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空空之义: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无得之义: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微尘是极其渺小的质量;相对的,虚空是广大无边,是不可测知的空量,两者是不能互相比拟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因为佛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刹(一刹即为亿万太阳系),无数刹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刹,刹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刹,重重无尽,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又不知大于太阳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从中国到日本,相隔数千里,即使坐喷射客机,也需要若干时间;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离,近不在眼前,远亦不在天边。

  如果我们能从上述的义理了达事相,从一粒微尘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所以说“微尘容虚空”。

  肆.结语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只不过如微尘般而已。所以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更大,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如果能把自己心内的空间扩大,就能够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捐细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辞寸土。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就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

  要获得心内的空间,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能提供我们正确的方法与指示,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就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就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样获得心外的空间。

 
 
 
前五篇文章

时间——佛教的时空观之一

参悟心水

说“舍”

禅修与财富

 

后五篇文章

智空禅师谈禅修(一)

智空禅师谈禅修(二)

安住何处

欲望的衬衫

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