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八宗并重一门深入归净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八宗并重一门深入归净土

中轮沙门  道源

一、诸宗略史

佛教在印度,即有大乘小乘之分宗。而小乘特别发达,分宗亦最多。最初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后来逐渐分化,上座部则分为十一部,大众部则分为九部,合共有二十部。大乘则只有“空宗”与“有宗”之分,或“显教”与“密教”之分而已。

小乘佛教,传入中国,仅成立了两个宗派;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

世尊示寂,约九百年,印度“萨婆多部”出了一位大法师,梵名诃黎跋摩,译名狮子铠。他虽学于萨婆多部,却嫌其教义疏浅。于是遍学诸宗,深研三藏,而造“成实论”。此论乃兼取小乘诸部之长,以释“成”世尊所说三藏之“实”义,故名成实论。中国姚泰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之,且弘扬之。其门下学人,传承师说,制造注解;自是以来,讲习甚盛,遂成立了一个专宗。以依成实论而建立的,故名成实宗。

亦是在世尊示寂后约九百年时,印度出了一位世亲菩萨。在初学小乘时,造了一部“俱舍论”。此论一出,印度的内外道大小乘俱习学之,称为“聪明论”。实为小乘教义之精华。中国陈朝之时,真谛三藏法师先译之,称为俱舍释论。并造疏以弘讲之,一时学者颇多。到了唐朝玄奘三藏法师再译之,名曰俱舍论。门人普光法师,着俱舍论记三十卷。法宝法师着俱舍论疏三十卷。广为弘讲,学人甚众,遂成为专宗。以依俱舍论而建立的,故名俱舍宗。

小乘佛教传入中国,虽然成立了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与中国人之根性不相接近,不久也就归于寂落了。这两个小乘宗派虽然失传了,可是这两部小乘论幸而存在。我们研究大乘佛教的人,应当尊重之,钻研之。因为这两部论,不但是小乘佛教的精英,而且是通入大乘佛教的阶梯。我们知道了这两部小乘论,方能了然大乘佛教的“来龙去脉”。否则,我们所学的大乘,便有“空中楼阁”之感。

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以与国人之根性相近,所以发展的很快。先后成立了十一个宗,归并融合,尚有八宗。

一、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立宗,故名三论宗。此宗以文殊为高祖,马鸣为二祖,龙树为三祖。龙树以下分为二派:龙树、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是一派;龙树、提婆、罗睺罗多、沙车王子、鸠摩罗什是一派。罗什来中国,尽译三论,为我国三论宗之高祖,门下弟子,号称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为尤着,称为关中四杰。各各敷讲三论。其中道生、昙济、道朗、僧诠、法朗、吉藏诸师,次第传承。吉藏即是嘉祥大师,盛弘三论,注疏甚多。然其宗义,至嘉祥而略变。因些嘉祥以前名古三论,亦名北地三论。嘉祥以后名新三论,亦名南地三论。后有加弘大智度论者,亦称四论宗。

二、涅盘宗:此宗依涅盘经建立,故名涅盘宗。昙无谶三藏于北凉时代,翻译此经;故为开宗之祖。在宋朝则有惠静、昙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昙斌、超进、法瑶、道登、昙度、道成诸师,制疏作章,弘扬甚盛。在隋朝则有净影、智徽、法砺、道绰诸师,广为讲习。可是到了天台宗盛兴以后,判法华涅盘同为醍醐味,此宗遂属于天台。没有单以涅盘名宗的了。

三、地论宗:依十地论立宗,故名地论宗。十地论乃是华严第六会十地品别行十地经之释论。是经在印度有坚慧、金刚军、世亲诸论。传译来中国者,为世亲菩萨之十地论,此论于梁天监七年,即北朝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诸三藏法师,在太极殿翻译,魏帝亲为笔受,凡经四年始译竣。故此宗即以菩提流支为开祖。译出之后,光统律师即盛为宣讲,惠顺、道慎、诸师继之。在隋朝有灵佑、惠藏、慧远、智炬诸师。在唐朝有道宗、法侣、灵干、辨相诸师。皆为地论宗之哲匠,可是到了唐朝中年,华严宗勃兴,清凉国师着华严疏钞,将十地论融纳于内,此宗遂属于华严宗。别无以地论名宗的了。

四、禅宗: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密法门,今付于汝,汝善护持。”由是迦叶为第一祖。传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然在印度只是一代一代“传证”而已,并无所谓“禅宗”。传入中国,方立禅宗之名。梁武帝时,菩提达摩泛海来华。因与武帝说法不相契合,遂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慧可禅师传其心印。故禅宗以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自此以后,皆称禅师不称祖师了。六祖门下有二大禅师,第一是南岳怀让。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下分出二家,一为黄檗希运,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之开祖。二为沩山灵佑,佑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之开祖。第二位大禅师是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后有天皇道悟及药山惟俨。俨之法孙名洞山良价,价之法子名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天皇道悟后有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下又分二家,一、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二、玄沙师备。备之法孙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此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宗又分出二派,即杨歧派与黄龙派。合前五家号为七派。

五、摄论宗:以依摄大乘论建立,故名摄论宗。此论之本论,乃印度无著菩萨别释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者。世亲、无性二师各作释论,以解无著之本论。真谛三藏译无著之本论为三卷,译世亲之释论为十五卷,即为摄论宗之宗依。惠旷法师亲从真谛三藏听讲此论,同时有法常、智俨诸师互相研究之。其后道岳、惠什、僧辨、灵润、惠远、法祥诸师,师资相承于陈隋之间,此宗弘传极为昌盛。但是到了唐朝,玄奘三藏重译此论三部以彰显“唯识宗”,此宗遂属于唯识宗。乃无别立摄论宗的了。

六、天台宗:陈宣帝建德七年,智者大师入天台山以为终身道场,后人尊称天台大师。此宗乃天台大师所成立,故名天台宗。亦名法华宗,由于此宗依法华经以判一代时教,且最尊崇法华经,故得此名。但此宗虽以智者大师为大祖,而始由北齐慧文大师读中论、智论,悟一心三观之旨,以传南岳慧思,慧思大师依之悟法华三昧。智者大师从慧思修习,得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于是广宣教义,说法华玄义,以判教相。法华文句,以解名义。摩诃止观,以示观行。由门人章安大师集录其说,天台宗始卓然成立。然中论、智论皆造自龙树菩萨,故远推龙树为初祖。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而天台智者为四祖。智者传童安灌顶,顶传法华智威,威传天宫慧威,慧传左溪玄朗,朗传荆溪湛然,作诸部疏释,发扬宗义,使天台之学萎而复振。再八传至四明知礼,此宗藉以中兴。而“山家”“山外”二流亦分于是。山外一流,不久消息。其后以山家为正宗,至今传流不绝。

七、律宗:亦名南山宗。以此宗之开祖道宣律师恒居终南山故得此名。四分律虽属小乘,而义通大乘。故宣师所立宗在大乘。乃摄小于大,而非局大于小。后世传此宗者,若宋之元照律师、允堪律师,明清间之慧云律师,亦无不以大乘为归,故当属之大乘。道宣律师为玄奘三藏译场中之上座,故深通唯识。其专弘律宗之着作,有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舍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号称律宗五大部。实为融小归大之律宗开祖。设非此融小归大之南山律宗,则我国既不行小乘,而戒律或致随小乘而澌灭,故道宣律师之有功中国佛教,实非浅鲜!

八、唯识宗:亦名法相宗。此宗乃由玄奘三藏,从印度那烂陀寺,承学于戒贤论师。更参学于龙智、胜军、众称诸师。学成归国,广译经论。其门人窥基大师,从奘公禀受唯识宗旨。将所闻之“成唯识论”,作“述记”六十卷,发其蕴奥。又大善因明,广疏经论,此宗始卓然成立。窥基弟子淄州慧沼,着“了义灯”以伏邪显正。慧沼弟子濮阳智周,作“演秘”以解释述记。故此宗以玄奘为初祖,窥基为二祖,慧沼为三祖,智周为四祖。

九、华严宗:亦名贤首宗,以此宗至贤首国师始为宏备,故得此名。此宗远承印度马鸣、龙树为祖。中国则以杜顺和尚为初祖,和尚居终南山,依六十华严精修解行,制华严法界观,五教正观,及十玄章等。智俨尊者为二祖,着六相章等。贤首国师为三祖,着六十华严疏。又尝同译八十华严。他若大乘起信论义记,五教章,金狮子章等,着述宏多,此宗宏扬始盛。清凉国师为四祖,着八十华严疏钞。圭峰大师为五祖,着圆觉经疏钞等。宋朝有子璇法师,着起信论笔削记等。清朝有续法大师,着贤首五教仪科注,五教仪开蒙等。通理大师,着五教仪开蒙增注等,均为华严宗之要典,至今弘传未泯。

十、密宗:亦名真言宗。以依秘密真言为宗,故得此名。所依之经,即大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远溯印度之传承,则释迦真身之毗卢如来,于法界心殿,开理智之秘密,即是密宗始祖。金刚萨埵,亲受灌顶之职位,是为二祖。萨埵承持秘法,于南天竺铁塔,待人传弘。至龙勐乃开塔,亲礼萨埵,受传法仪轨,是为三祖。龙勐传龙智为四祖,龙智寿七百岁。传善无畏“胎藏界”密法。传金刚智“金刚界”密法。善无畏与金刚智二大士先后来中国。善无畏大士未开宗立教。唯金刚智大士携不空大士同来,传弘密教,蔚兴一时,为中国密宗初祖。不空大士返回印度,重遇龙智菩萨,秉受胎金两界秘密,再入中国,广译经论,是为二祖。其门下有惠果阿阇黎者,不空大士一见异之,曰:“我密宗法,汝实兴之!”遂将秘密法要,尽传授之。惠果住长安青龙寺东塔院。为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之国师,威德高于朝野,教化被于四众。密宗教法,因而大兴。其门下有:义明、义圆、辨弘、慧日、义操、惟上、政台、操敏、坚通等诸阿阇黎。堪称此宗之全盛时代。

十一、净士宗: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为宗旨,故名净土宗。亦名莲宗,极乐世界称为莲邦,往生之土莲华化生,故名莲宗。此宗所依者有三经一论:即曹魏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刘宋疆良耶舍所译之观无量寿佛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之佛说阿弥陀经,及菩提流支所译之天亲往生净土论。后加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愣严经之大势至圆通章,及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为净土宗之五经四论。其他若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暨大乘起信论、十住毗婆沙论等大乘论,无不称扬之。自东普慧远大师于庐山东林寺创立莲宗以来,弘扬净土之高僧甚众。宋朝石芝大师尝定莲宗七祖: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三祖衡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大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七祖武林照庆省常大师。明代众举古杭云栖莲池大师为八祖。清代复举凤山梵天省庵大师为九祖。化遍全国而流传今世。

二、八宗并重

前面所写的是中国佛教十三宗的略史。我所以要写诸宗略史的意义有二:第一、菩提树刊出十宗专辑,我来介绍各宗的历史,藉以增加阅读各宗论文的兴趣。第二、欲令大家知道中国佛教的十三宗,皆是中国高僧弘扬、发展起来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十三宗之中,有两宗是小乘宗。虽然我们不应当轻忽小乘经论,但却不必要努力复兴小乘宗派。因为小乘不与国人之根性相近,即使努力复兴之,恐只落得昙华一现。倘若努力复兴大乘宗派,定有事半功倍之收获了。大乘宗共有十一宗,归并融合,只有八宗。我们对于这八个大乘宗,应当并加尊重,其理由有二:

第一、为增加理解:我们信仰佛教以后,理解是一步最重要的工夫。我尝研究中国佛教之所以兴盛,其功德在于禅净两宗。因为禅净两宗的修行方法,简单明了。禅宗只参一句“话头”。净宗只念一句佛号。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正合国人的根性,以此得能风摩全国,遍及社会。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句话头一句佛号后面,是预备好了各宗各派的理解的!否则,如何能以建立自宗?如何能以对抗他宗?所以禅净两宗的祖师们,无一不是饱学之士!不幸的是,后来的学人,只重行而不重解。孤陋寡闻,愈趋愈下。甚至禅宗的人不了解金刚经。净宗的人不了解阿弥陀经。过去禅净两宗兴盛的时候,占有了整个佛教。现在禅净两宗衰落了,也就是整个佛教衰落了。所以说中国佛教之衰落,其原因也在于禅净两宗。但是两宗的本身并无错误,其错误在于学人之一味的修行而不求解。现在要革其弊而兴其利,即应当行解并重。我们欲求理解,当然要研究经论。研究经论,就必须研究八宗的注疏。倘若重此轻彼,研究这一宗不研究那一宗,简直是自生障碍。例如我是学净土宗的,假使不研究天台宗贤首宗的注疏,当然不了解华严法华。方自以为华严法华是彼宗的本经,岂知华严法华亦复赞扬净土!华严法华乃是“圆教”的经典,圆教经中有称扬净土之明文,真是“一言九鼎”,其有利于净土宗太多太大了!赞叹净土的要典,都不去研究,不是自生障碍吗?所以说欲增加理解之故,应当八宗并重。

第二、为避免诤论:我们乍读古人的着作,似乎都有门庭知见,在那里互相毁谤。这是我们对古人的误会。要知道建立一个宗派,必须“能立能破”才能成功。在佛教兴盛的古时,各宗都有大祖师,各宗都有道场,都有出家的门人,在家的信众。祖师们除了讲解自宗的要义外,必须兼破他宗;如是方能坚固门徒的信心,领会自宗的理解,依着自宗所指导的修行方法,以了生脱死。古人们的彼此辩论,只是为的弘法利生。并非出于门庭知见,互相毁谤。然而这在佛教兴盛时则可以,在现在则切切不可。大家都说现代佛教有了复兴的气象了,可是我们未见复兴的事实在那里?某宗的道场何在?有若干出家门人?有多少在家信众?既无道场,又无徒众,则这位复兴祖师怎能称得起一个宗呢?自宗尚不能建立,云何能以破他?是以古人的诤论,只是辩理。因为自宗“能立”之故,不怕他宗破法。其结果是“真理愈辩则愈明”。现代的人,诤论不是辩理,简直是毁谤。因为彼此皆无“能立”之基础,所以受不起对方的攻击,其结果是“两败俱伤”。佛教刚刚有一点复兴气象,我们何必忍着心自己毁灭自己呢?所以应当八宗并重,以避免诤论。

总之,八宗的着述,皆是祖师们的心血结晶!皆是佛教的丰富遗产!我们能以通统接受下来,才是我们大大的享受哩。

三、一门深入归净土

求解固应八宗并重,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因为学佛法的目的,是在“了生死”。修行即是了生死的方法。修行不是容易的事,尽毕生之力,一种方法尚且修不成,何可同时修两种?又何可同时修八种?譬如渡水,应当认定一只船,方可到达彼岸。“脚登两只船”尚且不可,又何可脚登八只船?所以修行必须一门深入。那么,究应深入哪一门呢?我自己是希望深入净土门的。但这只是一种希望,入既未能,遑云深入。或者问我为甚么要修净土门呢?我的答覆是:我的根机愚钝,别宗的法门固然高妙,可是我修不来,因此才定修行净土的。至于诸位应当依着哪一宗的方法修行,则请诸位自己决择。种种法门,皆可入道,固不必定修净土。不过,我要请诸位注意一点,了生脱死,真是一椿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出诸戏论!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而得到人身,又幸而闻到佛法,若不发心了生死。岂不是等于未闻吗?若是真正发心了生死,对于修行法门岂可不慎加抉择吗?诸位的根机,倘若与我差不多,对于各宗的高妙法门也是修不来的。我则竭诚劝请,还是依着平实的净土宗一门深入吧!(菩提树民国五十一年十二月八日出版)

 
 
 
前五篇文章

我所见闻的印光祖师

邢州开元寺与天宁寺、净土寺

印光大师行解之纲要

如何把四念处导入念佛法门

从“中阴得度”和“念佛救度”看佛教的死亡教育

 

后五篇文章

阿弥陀佛的一封家书

念佛与十大愿王的道理

念佛法门是现代应机之妙法

念佛的好处

净土宗与佛教之世界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