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5-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5-2明 袾宏(莲宗八祖)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着称。邻居有一位老妇人,每日念佛号数千,袾宏问她是何缘故,老妇人说:“我的先生持佛名号,临命终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袾宏从此之后即归心于西方净土,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桌子前面,以自我警策。年三十二岁出家,拜谒融、笑岩诸长老大德,参究‘念佛的是谁’,有所省悟。明穆宗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乞食到云栖山,看到山水景色极为幽静,于是定居下来。云栖山本来一向多虎,袾宏为之放瑜伽焰口,虎即不再为患伤人。有一年大旱不雨,居民请求他为大家祈雨,莲池大师回答说:“我只知道念佛,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大众坚持地请求,大师于是就拿木鱼出去,循着田埂而行,称念佛号,即时大雨如倾盆般地跟着下起,随着大师脚步所到的地方即下起雨来。众人非常欢欣喜悦,于是互相聚起来为他准备建材、造立屋舍。四方的僧人也日渐地前来亲近归附,于是此处成为一丛林。莲池大师主张净土法门,痛斥狂禅。着作《阿弥陀经疏钞》,融会事理,统摄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内容极为渊博深奥。当时有一位名为曹鲁川的居士,写信给莲池大师,其中大略是这样的:“夫释迦牟尼世尊有三藏十二部的教典,这就是所谓在广阔的大海,张开众多的网,又所谓有大的仓库也有小的仓库。我们只应该谈大以包容小,怎么可以反过来举一而废多呢?最近我们乡里间有在倡说要经无量劫才可以成佛,只有渐次修行而没有顿悟成佛之事。这种‘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的渐教,虽然也是圣人说的,未尝有不是之处。但是以渐教而废弃顿教之法,那就有差错了!尊者(指莲池大师)您内心秘密地体悟圆顿的教法,而外在显示净土法门,诸佛也是有这样在度化众生,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奈何最近以来这些听教的信众,只想要以阿弥陀佛一位圣人,而尽废其余的十五位王子(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大通智胜佛有十六王子,皆已成佛,阿弥陀佛是其中之一。)。以净土一部经典,而废除三藏十二部的所有经典。那么这是不才如我者所不愿听闻的。当今虽然是末法之时,然而众人的根机,难道没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吗?有如释迦世尊,为大迦叶、为憍陈如,他的说法是如此。为善财、为龙女,他的说法又是另外一种。《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人,各个证得圆通,而文殊菩萨所称叹的,又是不一样。正是所谓的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而且又不是空;说:我是有,而且又不是有。这就是能够善巧方便应机说法,而不专执一门为主。活活泼泼地,如水上葫芦一样,按了就转动,限制不住它。假如像木桩钉住一点、守住一个洞窟,怎么能够利益人天大众呢?我所期望的,希望尊者您,为凡夫大众开示净土法门,而遇到利根器的就直指最上乘的佛法,能够圆融通达,不限制于一个立场角度。使得大鹏鸟和小麻雀,各自安适于自己的处所,这样不是尽善尽美吗?另外,佛陀所说的《华严经》,乃是无上的一乘圆顿教法,是如来称乎本性的究竟了义之说。尊者您却以之与《阿弥陀经》并称,这样好像已经有些不妥当。您又因此而着作论疏(指《阿弥陀经疏钞》)赞叹高推极乐净土,使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所谓的‘朱紫混淆’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形吧!因此我同时期望尊者您,为净土根器的人说净土法门,为华严根器的人说华严,大家不要互相讥诮攻击,但是也不要相互混杂纷乱,这才是真正的流通佛法,才是五教同时宣扬,三根全部摄受,何必一定要刻舟而求剑(指因无知而用错误的方法,去追求想达到的目标。),弹雀而走鹞(指因小失大)呢?”莲池大师回信曰:“华严具足了无量的法门。而求生净土,也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就时代的机缘而言,我们的本意是要藉由此净土法门而入于华严的境界,并非是要推举此一法门而废除华严。你来信说我以《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称,因此而有着作论疏,使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如果真有这样的论着,此论着又是谁作的呢?要知道,华严就如同天子,有谁能使王侯大臣种种百官,凌驾于天子之上呢?就算是我也不曾使之平等并称啊!我在《阿弥陀经疏钞》中,特别说明了华严是究竟圆满的道理,而《阿弥陀经》只得到此究竟圆满的少分,是华严经的眷属之类的,因此两者不是并称的。其次,来信又说,应当随着众生的根机给予教化,为适合净土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的人说华严,此意甚妙。但是其中有两个意义:第一、‘千机并育’,千种根机的人都能够得到教化,这乃是如来出现于世间的大事,并非敝人我所能作为的。因此曹溪六祖专弘直指人心的禅法,岂是六祖不能通达其他的教法?慧远大师建立东林的莲社,也不是只会接引钝根的人。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然五宗同出于曹溪六祖之根原,然而其教授指导众生的方式也稍有差别。各个门派祖师,施设不同的方便教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何况是像我这样一个凡夫呢?如果随便地学习古人,昨日定,今日又不定,散漫而没有一定的师承,多变纷乱而不专一。名义上说是要利益众生,实在是误人子弟。何以故?‘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只有法王才可观察众生根机给予不同的教化。我们自知是平民,却要号称国王,这就不可不谨慎小心了!第二、演说华严则必然收摄净土,说净土也一样可以贯通华严。因此说华严的自己专说华严就好,说净土的就自己专说净土,这固然也是可以并行而不违背的。然而现今之人只知道华严比极乐净土广大,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另外,龙树菩萨入出龙宫诵出《华严经》,而却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为华严会上的法王长子,却又愿生西方极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同辅佐毗卢遮那佛,号称华严三圣,也同样愿生西方净土。这些都有确切的依据,就如同明月星辰一样的明白清楚。居士你将提倡华严使之风行四方,而却与文殊、普贤、龙树等菩萨的愿力相违背,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李通玄长者所着的《西方合论》里列出十种净土,极乐虽然说是权宜,而华严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此淫房和杀生之地无非是清净的道场,何况七宝庄严的极乐世界呢?婆须密多以淫欲度众生,尚且皆是古佛示现的妙用,何况万德庄严悲智具足的阿弥陀佛呢?居士你游戏于华严的无碍法门之中,而却碍于极乐净土,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和居士你同为华藏世界的莫逆之交、同道良友,而居士你却不明白我区区之心。而且我又愿意拉居士为极乐世界清净莲胎的骨肉兄弟,希望居士你不要置我于外啊!”曹鲁川居士又写信来说:“诸多不是究竟了义的经论,例如普贤行愿品和《大乘起信论》,都称赞演说净土法门,这岂是没有原因的?然而在《华严经》中,却未曾提及。这在《西方合论》中所列的第十净土就更清晰明白。《法华经》里所列出的十六王子,里面虽有阿弥陀佛,但是并未曾定为唯一的至尊。其中赞叹持经的功德,旁枝地说到极乐净土,实在是在说明女人往生净土的因果。《首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所证的圆通,文殊菩萨并没对其分别高下,只说‘方便有多门’,又说‘顺逆皆方便’。但是以修行的快慢不同,在没有高下差别之中,又未尝没有指示和归向的目标。因此归结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上,而不推崇赞许大势至菩萨为第一。又更加贬斥评论为:‘无常’,为‘生灭’。而像贤首、清凉等大师,极力地标示小、始、终、顿、圆等五教,这是大家都认为得体适当的,可是其中却未尝评论到净土。禅宗这个门派,尤其是特别地扫荡排除净土法门。例如齐己禅师说:‘唯有径路修行,依旧打之绕。但念阿弥陀佛,念得不济事。’又说:‘如果和以前一样地舍父逃走,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像这一类的语言,有人以为是太苛刻,可是难道是毫无原因的吗?而齐己禅师既然这么说,想必是有他的道理啊!所以通达佛法的人一再地说道:‘无量阿僧只劫的辛苦修行,不如于一念间证得无生法忍。’又说:‘于当下一念缘起悟入无生,就能超出三乘权巧方便之学。’何况无论三乘或一乘,主要就是在说明‘无我、无我所’,而今天往生净土的人,念佛的我为能生,极乐净土为所生,自他能所的分别极为清楚,生灭的现象极为明显,而爱憎取舍的心念又纷乱不止,这些种种的缺失,真是多得无法尽举。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必定说:‘华开见佛悟无生’,一定要往生净土见了阿弥陀佛,才能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教诲他一切法无生的道理,这个时候才能开悟,如此似乎是比较曲折迟缓。再说华严世界毗卢性海所现的法界全身,就如同人身有八万四千毛孔,而东方的药师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各各在其中的一个毛孔,说法度众生。假如我们抛弃掌握全身的机会,而入于一个小毛孔,这不但是把大海与水泡本末倒置,又像是苍蝇不投向广大的虚空,而猛穿窗纸以求出路,这些比喻大概就是在说这种事吧!先前不才我所写的书信中所说的:‘为适合净土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的人说华严。’我自认为是不违背诸佛的法门,也是为了尊者您本人的片片真心。而尊者您却想要牵引我入莲池苞胎,那就如同古人所说的:‘把人捉入迷途中’,以及所谓的抛弃金子而担取稻草一样。尊者您座下的听者徒众,从杭州来到苏州的人,无非津津乐道于九品往生。私下地和他谈论,只要一涉及上乘佛法,则骇然心惊、张大眼睛发楞而不知所措,有的更反过来嘲笑上乘佛法,像这种过失,是在弟子们呢?还是在大师您呢?大丈夫的气势胸量,应当浩然冲天,以广度众生为急务。既然已经舍俗出世了,也开堂授徒了,也敷座弘法了,不但不具有大丈夫的作为气度,反而只有街坊老斋公、老斋婆的行为举止,等到突然被伶俐的人问着,被明眼人逼到,不知道是要向虚空北斗中藏身,还是要向铁围山里藏身呢?佛法大事非同小可,希望尊者您重新审慎思量吧!”莲池大师又以书信答覆说:‘委屈您赐来的书信之中,玄妙的言词、高超的辩才,深沈广博层层无穷,实在是令人欣羡之仰慕之。然而我私自以您关爱我至深,而言词却太过浪费周章了,如果您想要弘扬禅宗、贬抑净土,也不必说很多,何不说:‘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然一佛也不立,哪一个更是阿弥陀!又何不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然寸土都没有了,何处更有极乐世界!只要用这两句话,那么你来信的内容就摄无不尽了。如果我现在要一一回答你,恐怕犯了斗乱诤论的过失;如果不回答,则此于佛法深义大有关系,终究不可以沈默不语,所以胆敢在此约略地陈述之。你书信说到不了义经典才谈说净土,而以(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当作谈净土的不了义经。《大乘起信论》暂且不说,(普贤行愿品)以一品而统摄八十卷《华严经》之全部经义。从古至今,谁敢议论其为不了义经典。居士您独推崇《华严经》,而却排斥(行愿品),(行愿品)是不了义,那么《华严经》也是不了义了!另外,你来信又说《法华经》授记往生极乐净土的,是女人修持的因果;那么,龙女成佛,也只是女人的因果吗?你又说阿弥陀佛只是十六王子之一;那么毗卢遮那佛也只是二十重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而已啊!居士您独尊毗卢遮那,奈何您却不知毗卢遮那与阿弥陀是平等不二的。来信又说到《楞严经》选取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而舍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更贬斥之为无常、生灭。那么憍陈如尊者体悟‘客尘’两个字,可以说是通达无常而不取无常,并以此契入不生不灭的深义,何以不能入选为圆通法门呢?果真说:‘观音登科中举,势至下第落选。’难道你不曾听说‘龙门点额’之比喻(龙门点额是古代传说,鲤跃龙门,若越过者鱼化为龙,若不过者则只是龙门点额,依旧为鱼,用以比喻虽是科举落第的人,未必无有真才实学。),而却作齐东野人之道听涂说!你的来信又说到齐己禅师,将古人劝人念佛的偈颂,逐句的注解其语,古人说:‘唯有径路修行’,则附注说:‘依旧打之绕’(依然轮回打转)。古人说‘但念阿弥陀佛’,则附注说‘念得不济事’(念了也无济于事)。居士您既然通达禅宗之法,为何不知道这是禅宗祖师当下为人解除执着、舍弃束缚的方便语,如今你却把它当作真实不变的教法去体会,而死在语言文句之下呢?若是如此,古人有言:‘踏在毗卢顶上行’,如此则不但阿弥陀佛无济于事,毗卢遮那佛也无济于事。像这样子的语言,祖师大德的语录传记之中,有百千万亿之多。老朽我四十年前,也曾用这些话来逞口舌之快,用之来自豪自己的文章。后来知道惭愧了,从此再也不敢如此去做,到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到羞愧脸红耳根发热呢!又齐己禅师说:‘求生西方的人,犹如舍父逃走,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现在我可以回应他说:“如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居士您且说说看,这句话和齐己禅师所说的相差多少?又来信说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居士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吗?如果已得,则不应该以念佛的‘我’为能生,以‘净土’为所生。何以故,即念佛心即是净土,谁为能生?即净土即是自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净土,故终日生而未曾生,这才是所谓真正的无生。如果一定要人不可以往生,然后才称之为无生,这是断灭空,不是真正‘无生’的旨意啊!来信又认为以‘华开见佛,才能够体悟无生。’则是曲折迟缓。居士您通达禅宗,难道不知从执迷而得开悟,就如同从睡梦中醒过来,又如同莲华开放。念佛的人,有现生见性的,是莲华顿时盛开的。有往生后开悟见性的,是莲华开于比较久远之后。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之别,功行也有勤奋与懒惰之分,因此华开有慢有快,怎么可以一概以为曲折缓慢呢?又来信把华严比喻为人的全身,把西方净土比喻为毛孔。往生西方的人如同把全身放入毛孔之中,是大海与水泡本末倒置,像这样子的大小比喻是没有错的。但是,居士您既然通达华严宗的思想,怎么只许以小入大,不许由大入小。况且大小相入,正是华严十玄门的一玄啊!举华藏境界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尽的世界,而入于极乐净土的一朵莲华中,尚且不能盈满此莲华一片叶子中一芥子那么微小的地方,那么又何妨把全身投入于一毛孔之中呢?来信又告诉我这个荒山野僧说,只要问到上乘佛法,就骇然心惊张大眼睛发呆。居士您不是说:‘适合华严的要告诉他华严,适合净土的开示他净土法门。’如今这些钝根之辈,正适合求生净土,你何不给他适应病症的药,而强要喧扰吵杂他们呢?你又说道,老朽我既然出世修行开堂授徒,不具有大丈夫的作风谋略,而作老斋公老斋婆的行为举止,一旦被伶俐人问到,被明眼人逼迫到,是要向虚空北斗里藏身呢?还是要向铁围山里藏身呢?老朽我从来不敢承担‘出世’之名,自己认为也没有什么‘大丈夫’的作风谋略,这些姑且放下不谈。而居士您把修行净土的人,贬斥轻视为老斋公老斋婆,那么就如同古人所说,这不是贬斥愚夫愚妇,而是贬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啊!岂只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还有慧远大师、善导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等诸菩萨、诸善知识,都是斋公斋婆吗?刘遗民、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诸大君子,都是斋公斋婆吗?就算是斋公斋婆好了,只要是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菩萨之地位,怎么能够轻视贬斥呢?况且斋公斋婆,虽然平庸无智低下卑劣,然而却是很恭敬地遵守戒律规矩,像这样是正确的,还是愚痴呢?而那些聪明智慧善于言词辩论的人,喜欢任意狂妄地谈论般若,在吃肉吃饱了之后,又来找僧人闲聊禅理的人,真是魔啊!愚人的长处就在于他能安于朴实木讷,我自己曾真心地思惟:我宁愿被说是老斋公老斋婆,也不愿做老魔民老魔女!至于所谓的伶俐人、明眼人来问到、逼到,那么老斋公老斋婆不须高登虚空北斗,也不必远赴铁围山,就只要在伶俐汉的咽喉处安单居住,在明眼人的眼珠里敷座而坐,何以故?要教他暂时闭住口头三昧,要他回光返照。居士您推尚华严而极力的毁谤净土,老朽我专修净土而不断地赞叹华严,如果居士你静下来的时候,暂且试着去思惟一下,此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又你来信说我劝你求生净土,就譬如叫你抛弃金子而担取麻草,是颠倒行事,太过于屈辱居士您了!但是我以为这样的比喻尚未亲切,现在代为作一譬喻:譬如有一农人,拜访于大富长者的豪门之前,拿出请帖,想要邀请大富长者到他的田园农舍。旁边听到的人都嘲笑他,可是农人却又重新再次打扫自己门前的小路,准备再去邀请富人前来游玩。在旁嘲笑这位农夫的人说:‘富贵的主人前一次没有责备你,已经是很幸运了,难道你还要再去邀请一次吗?’农人回答说:‘我看到很多富贵的人家,有的是虽然富有却没有仁义;有的是外表富有而实际上是贫穷的;有的是还未富裕就先骄慢了;有的是为富人掌管库藏财物,而却自以为是富人。况且像‘金谷’这样美的花园、像‘郿坞’这样巨大的库藏,于今又在哪里呢?而我以一介田园农舍的老翁,安享自在太平之乐,因此忘了自己的低下卑贱令人怜悯,而却去邀请大富长者与我同享田园太平之乐,我现在知道错了!’于是大家相视大笑而散去。”莲池大师平日广修一切善行,以资助净土的行业。当时戒坛久已停止而不传戒,莲池大师于是令求戒的人,自己具备三衣,在佛前受戒,莲池大师为之作证明。大师又订定《水陆仪文》、以及《瑜伽焰口》等仪轨,以救拔幽冥众生之痛苦。并开设放生池,着作《戒杀文》,因此而受度化的人甚多。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进入城里,告别弟子们和故旧朋友说:“我将往他处去。”回到山里之后,设茶点告别大众,大众都莫测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说:“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现些微的疾病,闭目静坐。等到城里所有的弟子们都来到山上,莲池大师于是又张开眼睛说:“大众老实念佛,不可捣乱作怪,莫坏了我的规矩!”然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时年八十一岁。(云栖法汇)明 如荣如荣。字大贤,杭州(浙江)海宁县人。壮年时从事屠宰业。有一天,为猪所咬伤,心中突然有所感触体悟,于是到县城之北的寺院,剃发染衣为僧。后来归投云栖莲池大师,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白天随着大众操持作务,夜里则持诵佛名,精进勤劳而不懈怠。明神宗万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生日的那一天,设置斋饭供养大众僧,长跪于佛像莲座之前,高声称念‘愿生西方’者三次,大众环绕着为他念佛,然后安详地合掌而往生。(云栖纪事)明 如清如清。字法原,俗姓阮,绍兴(浙江)上虞县人,刚开始出家于西湖的龙井寺,后来进入云栖山依止莲池大师,于是更加坚志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又诵《法华经》,六时礼拜。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得疾病,重病卧倒在床持续了数个月,有一天病危时,听到大殿中的念佛声,忽然张目注视地坐了起来。到了半夜,合掌恭敬地注视着阿弥陀佛的金容,头部向上仰慕企盼而往生。(云栖纪事)明 广制广制。字安庐,不清楚他的出身,年少时梦见进入‘金盘庵’合掌站立在琉璃灯下,面向着西方三圣的圣像,庵内寂静而无人影,心中非常澄净清澈,梦醒之后觉得非常快乐。年纪稍大的时候,又梦见进入‘安隐庵’,看见观世音菩萨作思惟忆念众生的相貌。自此以后发起了出世修行的志愿。年二十岁时出家,参拜云栖莲池大师,听大师开示说西方极乐净土没有生死轮回的痛苦,于是欢喜踊跃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归向栖息、安身立命的地方了!”于是专精研究净土法门,作怀想净土的诗,以及许多的词曲歌赋,大多是清新温婉朗然可诵,现在摘录他《怀净土赋》的序言:“所谓清净太平的国土者,即是西方极乐的珍奇世界啊!其中让人涉水游玩的是清净的瑶池和美玉的水洲,使人登高步履的则有七宝的阶梯和金黄的行道。极乐世界游化来去的都是证悟法身的大菩萨,是诸上善人所徘徊往来的地方。极乐净土其世界的繁华、宫殿的美好,超过了仙乡的玄妙广阔,远胜于天宫的庄严壮丽啊!所以诸佛交赞于十方世界,盛名记载于一切经典,难道不就是因为其国土的美妙殊胜,其修行成佛之简易快捷吗?不论是它的名声超越于其他所有的国土,不论是体性不同其他的世界(只要具足信愿行,带业伏惑亦可往生,此不同于他方净土。),只要一离开娑婆轮回的地方而往生西方,最后必然能够达到无生的果地。如果不是出离世间厌恶五欲、怖畏生死无常者,哪里能够欣向仰慕净土而志愿喜乐之呢?如果不是穷究玄奥的不可思议境界,深信佛法确定不移者,哪里能够遥远地怀想西方而爱好渴求之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神往思恋、念念系着,不论日夜梦醒之间心中总是怀想着西方,而好像我已经到了极乐世界一样的缘故了!我洗净了一切的根尘染污,将思念的心托付于安乐净土,由于实在不堪忆念思慕之苦,因此姑且书写极乐的美景以寄托我的情怀,其歌赋曰:真如本性寂静辽阔,始终不变而随缘感现,有流逸于秽浊而成为充满泥沙的世界,有系念于清净而成为黄金珍宝的世界。极乐世界所庄严的种种境界,实在是阿弥陀佛大行大愿而成就的。因着世自在如来的因缘而发起,托着法藏比丘而确定真实的正基。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或者在甚深的经典中被赞叹,或者受歌咏于种种的净土诗中,这些都可由圣者真心的如实语之中得到印证,千万不要以凡夫无知的妄想执着而产生疑问。极乐世界是那么地遥远幽深、玄妙美好,见识不广的人守着自己的邪见而不能深信,信根浅薄的人执着于自己的妄情而不能明了。就如同小鸟低飞于蓬茅野草之间,没办法想像大鹏御风飞行于长空的优游高远。理体如果没有事相就不能彰显,果地如果没有正因也没有办法显现。我顾虑到将来恐怕如同迷失的羊群一般、哭泣于生死轮回的叉路上,因此我坚守执持佛号回归极乐故乡的稳当易行之道。由于亲见了种种往生净土的灵验事迹而发愿西归,看破自己的生命无常而随时准备向西而行。依循着先圣修行的轨迹,栖息于永恒不死无量寿的庭园,假使诸上善人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与之相聚,又何必因不信而停留于疑城,刹那间解脱无始劫来生死的束缚,优游于诸法无生的高尚情怀。身披着轻柔的衣服随风飘拂,手持着振动的金锡铃铃作响,笼罩于宝树茂密枝叶的清凉覆荫,踩踏着清新美妙朵朵盛开的莲花。望着美丽蔚蓝的天空心情高昂想要飞翔而上,于高处回顾着虚空而迅速往返。登高于天际间飞行的楼阁,俯看着幽远深邃下界的大地,以任人高飞的蔚蓝晴空为宝盖,用高耸青翠的树林为屏障。牵引随风飘扬的绿叶枝条,抚摸含着晶莹露水万紫千红的花朵。虽然尚未登堂入室亲见佛陀,但已经先得到长生不死之寿命,心意既然已经契合于一切法无生的妙旨,于是可以如履平地的深入于极乐世界重重玄妙之境界。缓缓地优游于通达十方的道路,而条条道路毫无滞碍无不通达,任凭心眼空旷开朗地周视四方,随意自在地逍遥往来。?踏在柔软而轻勾衣裳的如荫绿草,步履于覆盖着脚掌的落花缤纷,看看鹦鹉们轻盈地舞蹈飞翔,听听迦陵频伽动人悦耳的歌唱。涉着莲池的八功德水而出浴,随着自己的意愿而高低流动,涤除身心种种尘垢的污浊,洗去五盖烦恼的昏昧迷蒙。追随远公大师的芳轨,步履于善导大师的玄踪,这个殊胜庄严的圣境,就是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地方。两旁的行树整齐夹道而为引路,美妙芬芳的莲华盛开相连以为居处。林间高耸着富丽堂皇的殿宇,四方座落着玲珑朱紫的楼阁,美丽的红霞流映在亭园的窗棂之间,明亮的金光透照于绮丽的门庭之内。鸟儿昼啼而夜息,花朵夕合而晨开,天乐繁绕于微风树叶之际,经典演说于流水响动之间。庭园内充满着蓝田的美玉,流水间浅沈着赤水之明珠,举起衣祴以盛着供佛的花,飞越虚空前往诸佛身旁去听法,突然地从此消失而出现于彼,恍惚之间时有而时无,任意地于刹那之际神通变化,就如同十方三世万亿的佛陀一样。内心寂静气定神闲,身心与世界都舍弃忘怀,凡事没有任何的挂碍烦恼,在所有的因缘中,寂静的真心从不生起一切相的执着。长饮般若智海之波涛,如大鲸一般吸食百川。驾御着清风而行,衣角随风地高飞飘扬。法鼓琅琅清脆地振动回响,异香芬芳浓烈地四处飘散。由林间经行而出的是莲池海众,于空中散落缤纷宝花的是天外飞仙。聆听水鸟之法音,唱和着石中迸出的流泉,同时宣说空有之理,疏通圣教第一义谛之篇章。深入即相离相的境界,妙用出入于有无之间。齐一空有的差异而达平等之旨,忘情真假之分别而悟得甚深妙道。既然所谓的中道也不存在,同时也泯除了一心三观的圆修。谈不二之法于毗离耶城,推崇维摩诘居士的沈默不言;合万物于自己之一心,回归于同体本然的佛性。”后来不清楚广制法师的去向。(净土杂咏并序)明 真缘真缘。字慧广,俗姓姚,常州(江苏)无锡县人。年三十岁出家,周遍地参访于诸方的长老大德,经过了十六年,终于修得念佛三昧。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居住于浙江明州的阿育王寺,亲眼见到佛陀的舍利放光,光中现出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是发愿要燃身供佛,逐一地去请求众僧,希望大家布施枯木柴火,当时每个人都布施给他一束木柴,堆积起来而成为一个高座。真缘于是取香油涂满身体,结跏趺坐在木柴堆上,合掌恭敬称念佛号。当火势烧到身上时,身体马上变成灰烬。此时大众皆看到五色的光,从真缘法师的顶门放射而出,光中现出菩萨的金身,高二尺多,光明照耀于四方上下,久久之后才灭去。(狯园)明 传记传记。浙江宁波鄞县人,个性喜好独居,每日以课诵《法华经》为主要的功课,读诵的总数达到九千七百多部,世人称为‘法华和尚’。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官员虞淳熙举办法华三昧忏,传记法师长期禁足修习三次,总共修行了九个寒暑,屡次获得祥瑞的感应。后来居住于杭州的西溪道上,亲自挑水背柴,做种种的佛事,有人说:“和尚您还在作这些有为的功德啊!”传记法师大声的喝斥说:“无为法的功德岂在有为法之外吗!”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西元一六一三年)七月,辞别弟子们,称念佛名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经题四次,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第二天,顶门仍然有暖气,异香满室。(法华持验)明 德清德清。字澄印,晚年自号‘憨山老人’,浙江金陵蔡氏的子弟。母亲梦见观世音菩萨抱个童子送给她,然后怀孕。等到诞生之时,有白色的胞衣重复地包着。年十九岁出家,精进用功专心念佛,有一天晚上,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站立于虚空之中,正好就在日落之处,阿弥陀佛的面容及相好光明,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此以后,阿弥陀佛的圣相灿烂耀眼,时时显现在面前。不久之后至五台山修习禅定,体悟明白了本有的自性。后来又刺血书写《华严经》,每下一笔,同时念一声佛号,久了之后,动静一如佛号不断。明神宗万历十年(西元一五八二年),清简地闲居于牢山(山东胶州湾),李太后命令人送金银给他建造寺院,并赐寺院名为:‘海印寺’。太后曾多次派遣宫中的使者前往修造许多塔寺,当时有些与这位使者有怨仇的权贵人士,唆使东厂的太监假扮道士前往击鼓鸣冤,以侵占的名义上报于朝庭。这件事牵连到了憨山大师,因此被判处‘私造寺院’之罪,命令还俗并从军驻守雷州(广西)。憨山大师随着他所到之处,穿戴着儒士的衣帽为众生说法,又发下弘扬经典的大愿,造论注疏《楞伽》、《楞严》等经典。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奉皇帝的诏令,恢复僧人的资格,退役回来时经过庐山,结茅庵于五乳峰之下,效法慧远大师,依照六时的次序,更加精进地修习净土法门。当时有一名为海阳的参禅人,向憨山大师求受戒法,因而问到修习净土法门的要旨,憨山大师说:“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修行了脱生死的方法,虽然说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只有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最为直捷简要。这个法门,乃是佛陀无问而自说,三根普被,四众全收,不只是权巧为下根人施设的方便法门而已。经典说:‘若要清净佛土,应当要清净自己的心。’现在要修行净土的功业,必定要以清净自心为根本。要清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身的杀、盗、淫三业,口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四业,意念的贪、瞋、痴三业,这十种恶业,乃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途的苦因。而今持戒的要点,首先必须三业清净,如此则心地自然清净。于此清净心中,厌离娑婆世界的痛苦,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念佛的正行。然而念佛必定要生死心切,先能断除一切的外缘,单单提起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命根,念念不忘失,心心不间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论是拿起汤匙举起筷子,身体的转动回旋俯仰上下,或者动静闲忙之间,于一切的时刻,不愚痴不迷糊,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所缘。如此地用心,久久之后自然纯熟,乃至于睡梦之中亦不忘失,无论清醒与睡眠一样都能念佛如此则念佛的工夫绵密不断,打成一片,这就是念佛得力之时也。如果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极乐净土的境界现前,自然而然不被生死所拘束,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是必定往生的有效验证。然而一心念佛执持名号固然是正行,又必须以观想作为资助,如此则更为坚实稳当。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开示十六种妙观,便能于一生之间所作皆办了生脱死。现在你应当于十六种观法中,随意选取一种观想,或者单单观想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的妙相庄严。或者观想极乐净土清净的境界,就如同《阿弥陀经》所说的莲华、宝池等等,随着各自的意愿作一种观想。如果能够观想得清楚明了,则二六时中,好像现在就在极乐净土中一样,那么临命终时,于一念顷顿时就往生西方。应当要这样地去用心修行,并且精持戒律言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清净的本心,观想忆念阿弥陀佛而相继不断,往生净土的真正因行,不外乎就是这些了!”又有一位名叫净心居士的人问到:‘念佛的工夫不能够相续成片,请法师开示。’憨山大师说:“修行第一个要点,就是要‘生死心切’,想要了脱生死的心不真切,如何能够念佛相续而打成一片呢?况且众生无量劫以来,念念妄想纷飞,情执的爱根坚固障蔽了我们的本性,即使今生出家修行,何曾在短暂的一念之间痛切为了解脱生死。日用平常之时念念随顺着情执之流,未尝反省思惟。今天只以虚浮的信心,就想要断除多劫以来的生死,这就如同所谓的以一杯水要救一车木柴的火一样,那里有这种道理呢?如果真的是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发燃烧之急,只恐怕一失去人身,百劫再也难得人身。而将此一声佛号咬住不放,一定要敌过纷飞的妄想。于一切处,念佛的心念念现前,不被妄想执着所遮蔽障碍。如此痛下苦到恳切的工夫,久久之后必然纯熟,自然相应,不求工夫打成一片,而自然成片了!此事全部要靠自己着力用功,如果只是将念佛做表面工夫,那么你修到驴年,也没有得力受用之处,现在必须要勇猛精进,千万不要再拖延怀疑了!”憨山大师在庐山住了几年,后来又到六祖慧能大师的曹溪道场。明熹宗天启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十月,示现些微的疾病,告诉人们说:“老僧世缘将尽矣!”然后沐浴、焚香,端身正坐而往生,当时有一阵光明照耀了整个天空,享年七十八岁。(梦游集)明 传灯传灯。俗姓叶,浙江衢州人(即今衢县)。年少时跟随着进贤映庵禅师剃发出家。随即参谒百松法师,听闻《法华经》时心中恍然有所领会。接着又问百松法师何谓楞严大定,百松法师瞪大眼睛四顾而视,传灯随即契入。百松后来以金云紫袈裟传授给他。传灯一生修习《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法,不曾虚度一日。后来居住于幽溪的高明寺。在此之前有一位当地人,名为叶祺,把亲人埋葬于高明寺的后面。有一天叶祺梦到神人告诉他说:“高明寺这个圣地道场,将会有肉身菩萨在这里大作佛事,你应当把坟墓赶快迁走。”当时叶祺并不相信。不久之后全家人都病得很严重,于是心中恐惧而赶紧迁移墓地。隔天,传灯就到了高明寺,随即在当地建立天台宗的祖庭,风闻而前来学法的人,从四方聚集而来。传灯曾经在新昌的大佛之前登座立义说法,大众都听到石室之中有天乐响亮和谐共鸣的声音,一直到说法结束之后才寂静下来。传灯曾经着作《净土生无生论》,融会了空、假、中,一心三观的义理,阐述发扬净土法门。又有一篇法语,最是恳切精要,其文曰:“杨次公(杨杰)曾经说过:‘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对娑婆世界有一个爱念不能放下,则临命终时必定为此爱念所牵引,何况是有众多的爱念执着呢?求生极乐有一念不专一,则临终时必定为此散乱之念所转,何况有多念的散乱不一呢?所谓的‘爱念’,有轻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报的,有依报的。如果一一列举它的项目,则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诗词文章、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宅田园、山林流泉花草树木、奇珍异宝古董玩物,实在无法一一数尽。有一念之心不能忘怀,这就是爱念。有一念之心不能放下,这也是爱念。有一个爱念存在心里,则心念不专一。如果有一念不能专一,那么就不能够往生净土了!”有人问:“淡薄爱念有什么方法呢?”回答说:“想要淡薄爱念,无过于专一心念。”又问:“专一心念要用什么办法呢?”回答说:“想要专一心念,莫过于淡薄爱念。凡是心念不能专一,都是由于散乱心向外攀缘他物的缘故。心念散乱攀缘他物,都是由于向外追逐境界而使心念纷纷扰扰的缘故。娑婆世界有一个境界,则众生就有一念执着之心,众生有一念执着之心,娑婆世界就有一个境界,众缘和合在心内挠乱动摇,趣向心外奔驰放逸,内心与外境交互的驰逐,纷纷乱乱犹如滚滚的尘沙。因此,想要淡薄爱念执着,则莫若断除外境,一切的境界皆空,则万缘自然寂静。万缘都寂静,则自然能够专一心念。既然能够专一心念,则爱念攀缘的心就全部止息了。”又问:“断绝外境有什么方法吗?”回答说:“断绝外境者,并不是摒除放弃一切的万有,也不是闭起眼睛而不看事物。而是在当下的境界里,了知其虚妄不实之性,契入真实的本体,而空去其虚幻的枝末。一切万法本来不是自己而有的,所以会‘有’是因为情执的关系。因此情执在则外物存在,情执空则万物空。万法既空,则本性自然地显现。本性显现则情念自然地止息。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勉强而得来的。《楞严经》所谓的能见之性与所见之外缘,都是妄情想相而成,都是如同幻化于虚空之华,本来一无所有。此能见之性与所见之外缘,原来都是菩提觉性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有非有好有坏呢!因此,若是想要断绝外境,则没有比体悟万物的虚幻不实更好的方法。体悟到万物的虚幻性,则情执自然就断除。情执一断,则爱念就不会产生,而所谓的‘万法唯心’就显现了,心念专一的工夫也就成就了。因此《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妄心一去除,真心自然显现,这是没有一点间断差错的。功效的迅速,犹如击鼓即出兵一样。学道之士,在这个地方应当尽心尽力去下工夫!”问曰:“淡薄爱念的方法已经听法师您的耳提面命了,而‘专一心念’的方法又是如何呢?”答曰:“专一心念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信、二是愿、三是行。求生极乐世界,以切实深信为开始。此必须遍读大乘经典,广学祖师的教法。凡是开示阐明净土法门的书,都应当一一去参究研读。如此则能了悟:极乐世界原来是我唯心的净土,不是心外的他方国土;阿弥陀佛原来是我本性的自佛,不是心外的他佛。第二是修行,修行的法门有二,一是正修、一是助修。正修行又有两个,一是称佛名号,二是观想。称念名号的,就如同《佛说阿弥陀经》所说,七日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如果口里称念佛名,心中系念于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此声声相续,心心不乱。假使心念攀缘于外境,即时收摄令其回到佛名。这个必须是要发决定心,断除对未来的妄想,远离世间俗事,放下攀缘的散乱心。使念佛的心渐渐增长,从渐渐到持久,由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定要成就一心不乱的工夫才停止,这就是所谓的‘事一心’了!如果能够如此,则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因已经成就,临命终时必然有正念,那么想要亲见阿弥陀佛垂手来接引我们往生净土,也就是确定不移的事了。而所谓的‘理一心’,也没有别的,只要在‘事一心’时,念念之间能够明了通达,能念佛的心,所念的阿弥陀佛,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平等,十方世界互相含融,不是空也不是有,没有自也没有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这一念念佛的心,便是未来往生净土之清净世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能念所念之间,而精进热诚地念佛,于一切法无生无灭之际,不昧事相地努力求往生。这就是从‘事一心’之中明了‘理一心’!其次,正修行中的第二种:‘观想’,完整的解说就如同《观无量寿佛经》中所开示的。所观的境界共有十六种,其中观想阿弥陀佛是最重要的。应当观想阿弥陀佛一丈六尺的身高,作紫磨黄金色的形像,站立在莲华池上,作垂手接引众生的姿态。身上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一相有八十种随形好。这两种‘称念名号’和‘观想’的正修行,必须要互相辅助而行。凡是行住睡卧之时,则一心称念佛名,凡是静坐的时候,则心心观想阿弥陀佛。经行疲倦了,就坐下来观想佛,静坐之后起座,则经行而持念佛号。如果能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修行而不间断,那么往生净土就是必然的事了!‘助行’也有两种;第一,世间的助行。例如孝顺父母,行世间的仁慈,慈心不杀生,圆满受持种种戒律。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若能回向往生西方,则无非是助道之行。第二,出世间的助行。例如六度万行,种种的善行功德,读诵大乘经典,修习各种的忏悔法门。同样也必须回向往生净土以资助正行,如此则一切出世间的善行亦无非是净土之行。更有一种微妙的助行,那就是每当经历一切的外缘境界,应当要处处用心。例如见到眷属,应当把他当作西方的法侣眷属来想,以净土法门来开示导引他们,令他们减轻爱念而专一佛念,将来永远作同悟无生的法侣眷属。如果生起恩爱的念头时,应当思惟忆念极乐净土的法侣眷属,是没有情执爱恋的。何不应当得生净土,而远离此种贪爱执着。如果生起瞋恚的念头时,应当思惟忆念极乐净土的法侣眷属,绝对不会有冲突恼害,何不应当得生净土,而远离此种瞋恨恼害。如果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果受乐时,更应当忆念西方净土之快乐,是无止尽无对待的。凡是经历一切的外缘境界,都是以这种意旨而推广之,则无论一切的时间处所,无非都是往生净土的助行。第三,发愿。往生净土的舟航,要以‘信’为船舵,‘行’为船只的竹篙、木桨、桅杆、绳缆,以‘愿’为风帆。如果没有船舵,则无有方向指南。没有竹篙、木桨、桅杆、绳缆,则船只不能运行。没有风帆,则不能乘风破浪快速地到达目的,所以在‘行’之后要说明‘愿’。但是愿有通别之分,有广狭之分,还有普和局限之别。所谓的‘通’,就如同古来祖师大德所立的回向发愿文。所谓的‘别’,则各随自己的意思而发愿。所谓‘广’,即是四宏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所谓‘狭’,是衡量自己的力量,先求决定往生净土。所谓‘局限’的,例如依照定时的课诵,随着大众一同发愿。所谓‘普’的,是时时发起信愿,处处标定心志,决定要往生净土。但是必须要合于四宏誓愿之体,不得擅自任意地立愿。如果依此‘信’、‘愿’、‘行’三种法修行,必定可以往生净土,急速得以面见阿弥陀佛。一切的净土法门,都不外于此三者也!”传灯每年都修行四种三昧,自己身体力行率领大众,精进勇猛修行不懈。曾经注解《楞严》、《维摩诘》等经典,每当注疏书写时,必定披穿受戒的袈裟。传灯法师前前后后应邀讲经有七十多期。年七十五岁,预知临终的时间已至,亲手书写‘妙法莲华经’五字,又一再地高唱经题,然后安详地圆寂往生。(法华持验。净土法语)明 古松古松。山西平阳人,幼年时出家于五台山的罗寺,每日不断精进修行,因而证得念佛三昧。他所居住的山上多虎,古松为老虎说戒,并为其命名,虎群从此不再伤人,而且一叫它的名字就马上来到。明神宗万历十三年(西元一五八五年),到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建立净业禅林。古松法师平时常常潜居山谷,坐在树下修习禅定,如是经过三十九年。有一日,合掌举手,向大众告别然后往生。往生后只有入龛柩,并没有建塔。明思宗崇祯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四月八日,龛中忽然现出五色的光彩,打开龛柩一看,只见古松法师的色身依然结跏趺坐端正庄严,面貌如同生人。到了清世祖顺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十月二日,又再次地现出宝光,异香满室,经过三日才散去。(镇江府志)明 仲光仲光。字法雨,号佛石山侬,浙江钱塘戴氏的子弟。母亲梦见有僧人以袈裟覆盖她的身体,后来就生下仲光法师。仲光从小就厌恶荤食腥羶。年十四岁,投靠静明法师剃度出家。十八岁,受戒于云栖寺。游历参学于各个讲经道场,学习天台宗的教观思想,深入一佛乘的义理。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在金陵参拜了紫柏禅师,亲自承受他的授记印可。接着返回武林山,走到十八涧的时候,由于喜好其林木山谷的幽深不凡,因此就在当处诛除茅草堆叠石块,建构了一个小屋舍。有一天因为耕作掘地,挖得一块残缺的石碑,知道是古代的‘理安寺’,因此而重新建筑之。后来四方的僧人竞相聚集而来,而成为一座丛林道场。仲光法师随着根机而引导教化众生,于禅堂之外,另外再开设念佛堂。当时正好憨山德清大师到来,因而与之商订念佛堂的规约制度,将一天分为十二时,人众平均而分为六班,每班各六时,经行念佛,礼拜回向。其他班的人员则各个静坐,随着听闻的佛号而跟着默念,或者学习观想,动中和静中的修行两者兼得。明思宗崇祯九年(西元一六三六年)七月十五日,忽然示现些微的疾病,告诉弟子说:“今日天气晴朗,我想要到远方去!”弟子说:“师父生病,想要到那里去呢?”仲光说:“你认为我生病吗?”说完就拄着拐杖走出寝室,然后结跏趺坐,集合大众,交待吩咐后事。正好有蔡居士来到,仲光高兴拍手笑说:“居士你正好来为我证明,其他的人则来不及等待他们了!”因而书写偈颂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写完毕后,转头看看左右,然后投下毛笔而往生。(净土全书。理安寺纪)明 金童庙僧金童庙的僧人,不知道他的法名,金童庙位于江苏常熟的北门。这位僧人每天持着一个板,在街头巷尾之间打板,然后高声的唱曰:“无常迅速,一心念佛。”大众都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异的。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三月,突然向所有的邻舍告辞说:“好好念佛,老僧去矣!”众人都不了解其缘故。第二天,僧人在佛前拈香,合掌称念佛名,然后端身正坐而往生。(净土约说后跋)明 海宝海宝。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常州(江苏武进县)的天宁寺。相貌甚为朴实,人家和他说话,从不回答一句话,只是微笑而已。残破的僧服充满了虱子跳蚤,有空时则面对佛像席地而坐,上上下下地捉着虱子,但是都未捉离他的身体。海宝常常募钱买蔬菜豆腐,供养寺里的僧众。又聚积受布施的金钱,恳请众僧诵经礼忏,自己则一心念佛回向,每年都是如此。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三年),翰林学士郑胙长,邀约海宝法师朝拜南海普陀山,海宝先是答应,但不久又跟他推辞掉了。郑胙长起程之后,常常见到海宝在前面的陆地上行走,想要追又追不上。等到登达山顶进入大殿,海宝又在大殿里面。派人邀请海宝法师一同回去,又不愿意。等郑胙长回到常州郡时,即到寺里等候海宝法师回来。海宝的弟子说:“师父重病卧床已经一个多月了,昨天才起床呢!”郑某于是向人叙述海宝法师的神奇特异,常州郡的人因此才恭敬信仰。有一天,海宝自己盘腿端坐,安然地念佛而往生。(净土晨钟)明 大云大云。字万安,俗姓郭,仁和人(浙江杭州)。出家于永庆寺,受具足戒于云栖寺。平日居住在北郊,专志修习净土行业,前来依止的人非常多。因此募款建立吉祥寺,殿宇寮房灿然兴盛,于是成为一个大丛林。其共住的规约,完全依秉云栖寺的制度。不久,示现些微的疾病,于是断绝饮食,专意称念佛号。如是经过一个月,其间如果有人前来探视他的,大云就说:“阿弥陀佛不忆念,想念我作什么?”临命终时,告诉弟子智经说:“为我洒扫乾净,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说完就端坐念佛而往生,时年五十九岁。(灵峰宗论)清 无名僧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张献忠攻打黄州城,无名僧被捉坐在城上,半夜里高声地念佛,吵得官兵不得睡眠,众人恨之,把他绑起来从城上丢到城墙下。可是不久又见到他在城上念佛,如是丢下又上来有四次之多。每次从东边的城墙丢下,就从西边的城墙上来,从南城丢下,就从北城上来,总兵听到这件事之后,才开始恭敬礼遇他。有一年,黄州闹大饥荒,人们相杀而食。一日,无名僧走出城外,饥饿的城民持刀来乞求他舍身,无名僧脱下衣服告诉众人说:“等我念佛一千声之后,就可以吃我!”当念到三百声的时候,众人等不及急而想杀他,此时忽然有神兵从空中而来,饥民因此惊怖四散逃回城里,却看到无名僧已经在城中了。当时山中有猎人捕得一只大老虎,无名僧想要买来放生,猎人要求三十金,僧人只有四金而已。猎人说:“如果你能够捉住老虎的耳朵,提起来绕行三圈,我就把老虎给你。”无名僧于是嘱咐老虎,然后捉着老虎的耳朵绕行三圈,猎人因此把老虎放了。可是老虎却跟着无名僧不肯离去,僧人于是和老虎一同前往黄麻山的金刚洞居住。巡抚卢象升,率兵经过黄州时,到山里拜访他,想要见老虎。无名僧一说话叫它,老虎就把头探出窗外。卢巡抚想要见老虎的全身,老虎于是大叫地跳出来。卢巡抚因此而向无名僧拜师送礼,自称是弟子,然后才离去。无名僧有一天行走于街道中,见到一只鸡,他高声地念佛,那只鸡也随着音声而唱。清世祖顺治七年(西元一六五○年),无名僧想要到武林山,路过白门(江苏江宁县)这个地方,寄居于秦淮河旁的房子。那天正好是端午,无名僧看见游河的船中有钱姓儒生,是他的弟子,因此就呼叫:“钱某,阿弥陀佛!”钱某于是上岸拜见无名僧。僧问钱某的同游朋友,知道是某某人,因此放声大哭说:“众生以苦为乐,乃如此啊!”钱某恳切的请示修行的要旨,无名僧说:“一心念阿弥陀佛!”又说:“我走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可以问觉浪禅师,此是明眼人!”无名僧后来不知所终。觉浪,名道盛,曾经主持金陵天界寺,杭州崇光寺等诸处道场,禅门的宗风因此大振。(净土晨钟)
 
 
 
前五篇文章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9-1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5-1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8-2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4-2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4-1

 

后五篇文章

净土圣贤录易解3本-2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3)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4)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1)

百日共修—上师开示:往生法(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