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问曰:若是破戒之人一观见佛陀的庄严相好,将来皆可成就正觉,那么固然是不可轻慢,此是可以令人相信的。但是如果是现在正处于火汤地狱之中的众生,或是蒙受饿鬼道之痛苦者,其菩提心难以发起,就如同黄河要澄清的日子一样难以期望,怎么可以如同念佛之人而恭敬尊重之呢?

对曰:你难道不曾听说,想要采集良药者,必定在于高山险难之处,不是华丽的厅堂中所出产的。积集佛法良药功德者,必定在于危险的三有六道之处,不是无所作为而自己生出功德。那么《首楞严经》中说有四种授记:(一)未发菩提心者之授记。(二)初发菩提心者之授记。(三)秘密与予授记。(四)现在当下授记。如今虽然现前处于鬼道、地狱之中,即是尚未发菩提心,佛陀授记其将来必定发大菩提心,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修行真实的菩提行,还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故不可以轻视也,此即是未发菩提心之授记也。

释迦牟尼佛说四种授记时,迦叶尊者白佛言:‘我等从今日开始,应当于一切众生,生起当作世尊之想,若是生起轻慢之心,即为自己伤害自我。’佛言:‘善哉!此是明快之说,人们皆不应当称量分别众生,唯有如来乃能称量分别众生也。以是因缘,故我教敕诸声闻人,以及其余的诸菩萨众,于诸六道众生,应生佛陀世尊之想。’《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破百万障碍之门,亦用此种观想。若是如此,则现在虽然居于三恶趣,而却承蒙佛陀给予授记者,就如同屋宅内的宝藏尚未开启,而不妨碍宝藏在于屋宅之内;额头上的宝珠因打斗而没入皮肉之内,又如何能否定宝珠隐藏于额头之中呢?

若不思惟忆念众生为当来之佛,则必定以六尘境界为寇贼,如是则犹如自己预设魔军而来防备之,正好是自己求取他人来败坏自己的城墙堡垒。自己把他人当作敌国,使自他常起于怨气、仇恨,因此金枪兵器的战争革斗之所以没有办法宁息,争战的鼓声于是常常振起,那又怎能使自己高枕安逸于其间呢?若是能够以德服人,使不投降者自来投降,不服顺者咸皆服顺,则能使天下平定而一统也。随风飘荡的猎猎旌旗又有什么用处,乘风御马的翩翩飞将又要奔向何方呢?我将使诸兵将、卸下战马之鞍革而以之耕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有如同帝尧之圣人来治天下,于我又有什么影响呢?百姓日日生活而不知圣人之治,如此才能明了圣人教化的广泛普遍了。

若是能够悟到色声而皆是佛者,思惟忆念众生为当来佛者,必定不会建立自心前之凡夫境界也。或者观想自身即是本尊,此乃与瑜伽真言宗的深妙观想法门,不谋而合。而因为观想而有者,哪里不是缘起即空呢?如是则大鹏将和小鷃鸟齐等,泰山之高大与秋毫之微细、将同一而无差异。那么便无夷山填坑之过失,亦无接续凫鸟之尾、而使其加长之忧虑矣。

问曰:火场地狱之众生,完全尚未发菩提心,而释迦如来法中之王,原谅其过失而给与授记。佛陀的光明如同千光散射,佛之十号圆满明了,佛所说的真诚之言,谁敢不相信呢?只是此恶道众生从来不悟佛法,从何而得清醒以至发心呢?

对曰:说恶道众生尚未悟道者,也有其深意。长江之源流,来自其量稀少如一杯之水;众生无始迷惑之根本,存在于人我能所之二见。若以为在心念之外另立一个无念,在生灭之外另立一个无生,则生死便异于涅盘也。那么即使是一万尊佛的洪大法音,也没有办法教化训示了。若是了知心念的当体即是无念,观知生灭之当下即是无生,烦恼即是菩提也,无相一相之功德庄严,如此才能够了悟。又如同山岩上的群蜂,已经蕴酿储存了浓醇的纯蜜;失落于古井中的七宝,如何废止称其为珍宝呢,此皆是本来皆有之事,不是如今才出现的。忆念未来之佛,罪过又从何而生起呢?我放任我的心,遍于一切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所谓佛道从贪爱、嗔恚等境界生起,于是乎便有这个道理存在了!

《如来藏经》当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在贪欲、嗔恚、愚痴等诸烦恼当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于其中,俨然不动,乃至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如我释迦牟尼无异。’乃至广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并以九种譬喻来形容之,《宝性论》曾解释之,而归结作偈颂曰:

枯萎莲华中的诸佛,粪秽染污中之真金,大地中的七珍宝藏,诸果种子中之苗芽。腐朽老旧的弊坏衣,缠裹着真金的佛像。贫穷卑贱的丑陋女,腹中怀着转轮圣王。焦黑的泥土模型中,有上妙的金宝佛像。众生贪爱嗔恚愚痴、以及诸妄想烦恼等,六尘劳苦诸境界中,皆有本具的如来藏。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亦皆具有如来法身、一心真如清净之法,是故名为如来体性。

以此经文证明,火汤地狱众生之授记,顿时觉得非常明了。念佛三昧之法门,自然洞然开启。

问曰:至人之用心,淡泊清净,攀缘之念永远断绝。如今却说放任其心,普遍缘于一切境界,而于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教典之根据何在呢?

对曰:亦有教典说:起心动念遍缘一切六尘境界、身口意三业,而心中仍然发起妙愿,入于诸佛之境界。于一一之缘起,不离于如来,名为悉皆见佛矣。此乃是佛眼圆满之见,并非由于肉眼也。是故《涅盘经》云:‘声闻之人虽有天眼,而名之为肉眼;学大乘佛法者,虽然只有肉眼,而名之为佛眼。何以故?以大乘人晓了自己之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善巧之力,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于一切法之中,心缘于法而能自在。缘一切色,愿得诸佛的微妙色相,以心中无所得于外色故。心缘于一切音声时,愿得如来微妙之音声。心缘于种种香气之时,愿得如来的清净戒香。心缘于诸味时,愿得如来法味中之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之时,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之时,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于自身之时,愿得佛陀庄严色身。心缘于自己之口时,愿得如来清净之口。心缘于自己意念之时,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没有任何一个心念,任何一个业行空过,而不趋向于诸佛萨婆若一切智者。&rsquo

遍缘一切法,而能不执着于外境;观见一切诸法,而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境之缘而得成立。又如同大地,住在于水轮之上,若能挖凿水池水井,即得净水之用。如果不能努力挖凿者,便没有办法可以见到水。如是诸佛圣智境界,遍于一切诸法之中,若有精勤修行般若波罗蜜方便之道者,则便能够得到智慧。如果是那些不修行的人,云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缘于诸法之道理,岂不是非常深奥广大呢?

 
 
 
前五篇文章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正行第十三

 

后五篇文章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檗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念佛三昧宝王论自序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五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执持名号第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