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2/23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请坐,大家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八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我们接着昨天学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的居民,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什么叫漏尽?在这里我们接着学习。「眼等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外面的五根,意就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意根,合起来称为六根。六根确实日夜的流注烦恼,眼见色,带给我们贪瞋痴慢,这都是烦恼;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可以说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带给我们烦恼,养成我们的习气,所以叫流注烦恼。在佛法里用一个「漏」来代表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漏就是一个器皿,像我们茶杯,如果这下面破损了,就有漏洞,它就失去它的作用,我们盛上水进去它就漏掉,这个烦恼就像六根的漏洞,把我们自性的功德全漏掉,取这个意思。所以烦恼我们认识它了,才知道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危害太大,我们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从这漏掉了,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全都从这漏掉了,这称为漏。

底下一句说,「圣智者」,圣人,有智慧的人,他们会把这些烦恼断掉,我们一般讲放下,不再用这些东西了。能断尽烦恼,那就叫无漏。漏,尽了,就是无漏。这智者是谁?小圣智者是阿罗汉,这个地方圣下面加个智,那就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称小圣,大乘法里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阿罗汉只证局限的解脱,法身没证得,智慧没证得,所以是小圣。圣后面加个智,这是大圣。大圣是什么人?是法身菩萨,这称大圣。为什么?他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了,真的是漏尽了,是指这一类人,真正转烦恼为菩提。我们六道的凡夫很可怜,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这一句话说得好,这六个字,「日夜流注烦恼」,所以智慧不开,德能、相好都不能够现前。如果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我们都会自愧,感到对不起自己,把自己有这么好的性德都丧失掉了。丧失是比喻,其实是障碍,障碍而不起作用了。

「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还有一个神足通,神足是飞行变化。像《西游记》里面讲的孙悟空,那就是五种神通具足了,他没有第六种,所以他不能称圣人。自称为「齐天大圣」,别人不承认,那是他自己封自己的,别人不承认。说明小乘阿那含之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他们所得的有漏的神通,唯有证得阿罗汉果,这才得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才称漏尽比丘,阿罗汉再前面都不能称漏尽,都是有漏的神通。

「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他希望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受乐无极」,无极就是没有止限,无论是从时间上说,是从身心各个方面来讲,决定没有感受到有苦,有苦有难极乐世界是没有这些事情的。「且於所受快乐心无染着,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是说的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专门讲凡圣同居土里头往生的,叫带业往生,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可是这些人在极乐世界所获得的享受跟阿罗汉相等,这是很值得我们思惟的。阿罗汉他所享受的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这底下几句形容,「且於所受快乐心无染着」,我们今天受的快乐有染有着,这染着是烦恼,乐里头夹杂着烦恼,所以古人讲「乐极生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享乐不会生悲,不会变成悲哀,这是跟我们这个世界大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这个世界享乐过分,肯定悲哀就出现。你譬如说吃东西,很乐!吃一碗不错,还想吃一碗,如果叫你连续不断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可怜了,你就苦了,所以乐到后面它就变成悲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他们决定不会有生悲的。这是什么道理?从一个总的原理上我们能够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还接受十方诸佛的加持,这个福报太大了,所以他们的心里是生智慧不生烦恼,念念都跟性德相应。当然他知道所有的现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对於一切境界相不执着、不分别,苦乐二边都不可得,这才叫真乐!所以「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诸漏是见思烦恼;「於诸世法不执不着」,再不会执着,再不会着相了。我们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只要不执着,现象没有障碍。

我们看到金山活佛的故事,乐观老法师我跟他见过面,他跟金山活佛曾经在一起住过四个月。看到金山法师有一次跟大家在一起吃饭,信徒对他很爱戴、很热心,每个人盛一碗饭送给他,他很欢喜,马上就吃了,你看供养的人多快乐!结果大家一起来供养,一下吃了二十多碗饭。乐观法师在旁边说:你们不能害法师,你怎么可以让他吃这么多?活佛告诉乐观法师,不增不减,没事!着什么急?没事。那个就是什么,他懂得这个道理,吃再多等於没有吃,十天半个月不吃饭也等於吃了,这个妙极了,他就到这个境界了。我们凡夫看起来感到很讶异、很惊奇,在他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没有着相,我们是着相了。「不执不着,故云犹如漏尽比丘」,这是比喻受乐而没有乐想,苦乐二边都不执着,这才叫真乐。因为苦乐是相对的,那就不是真乐;离开相对,就是离开对立,才真正是得乐。所以诸佛菩萨的乐,我们凡夫不知道,从来没有过这个经验,跟我们讲乐,我们都是以为很快乐,苦乐的乐,我们想到这去了,怎么想想不到佛菩萨那个境界。这个对大乘佛法也得稍稍涉入一些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白。不是我们世间苦乐之乐,世间苦乐他全没有。

义寂大师,「名此为受乐无染愿」,这个说得好,受乐无染。受苦呢?也无染。不动心,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真乐。憬兴法师说「受乐无失愿」,这也很好。我们这个地方也说乐,乐过去就没有了,失掉了。而诸佛如来他那个乐是永远不失的,像泉水一样不断的往外面喷,那个快乐。世间圣人也有这个境界,像孔子在《论语》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乐,喜悦。这个喜悦是从哪里来?是从内心里面往外流出来的,永远流不尽。相信那个快乐它没有止住的,没有尽头的,不像世间欢乐的时候,散场之后,乐就没有了、就断掉了;永远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乐不是外面来的刺激,是内证的功夫。喜悦是性德,自性的性德它不断向外流,是这样的一种现象。所以受乐不失,都是这个意思。

再看底下这一段,「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这一愿是我们常常讲,常常提起,非常重要。「无起想念,贪计身者。」见性的菩萨叫法身大士,永远不会起个念头,我还有个身,绝对没有这个念头。像《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后半部,「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是什么?见就是念头。这些念头凡夫有,菩萨决定没有。连念头都没有,他怎么会执着这个身是我!什么是我?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过,法身菩萨已经证得圆满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这个里面每一种都有常乐我净四德,有我!法身里头有我,般若里头也有我,解脱里头还是有我。这个我,不是我们现在讲我这个概念。大乘经上讲,我是什么意思?主宰的意思。它有两个主要的意思,第一个是主宰,第二个是自在。如果用这两个意思来看,我们这个身体就不是我了,为什么?做不了主,也不自在。如果真做得了主,年年十八多好!它慢慢天天老了,这个做不了主,我不在。要自在,每天吃东西很讨厌、很麻烦,我不吃东西多好!身体永远健康、永远快乐,不需要饮食。有人做得到,色界天就做到了,这得禅定的,四禅八定他们不需要饮食,财色名食睡他都不要了,自在!可是他还是做不了主,他的青春留不住,还有生死轮回,所以也不能说真的有我。但是法身菩萨是真的有,他真的能做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法身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真行。所以这个地方说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大众,都不会有身的这个念头,这个难得!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

回头再说「凡夫修行」,这是讲到我们,我们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就是这一句佛号都念不好,什么原因?这两句话说得好,「多堕身见」,凡夫修行多堕身见,我们堕落在常常想到自己的身体。身体要好好保养它,要好好照顾它,把照顾身体、保养身体摆在第一位,其他是第二位,所以我们这个修行不能成就。修行要想成就,你像修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想将来我们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那要怎么修?要把身体丢掉,不能想身体,身体是附带的,不要去理它,不理它这个身体就愈来愈好。为什么?它回归自然了,自然才是最健康的。你天天要补它,它就养成一个习惯,不补它它就生病,它就得依靠你这个;你把这依靠断掉的时候,它不要了,它反而健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佛教弟子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刻意去照顾。日常生活随缘就好,随缘多快乐!不要去计较。清净心不接受病毒,我们今天医学上讲免疫力,什么是免疫力?清净心是免疫力。心地清净它不会感染,大慈悲心能化解一切病毒,你看清净慈悲就好!在这上要用功夫,不要在生活起居上去讲求,省多少事!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看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野外的生活,露宿的生活,晚上睡觉在树底下打坐,上面没有遮盖,不怕风吹雨打日晒,他不怕,过的是那样的生活。吃饭就托钵,你给什么吃什么,欢欢喜喜,他也不生病。这是什么?回归自然了。我们的心回归自然了,身体自然也跟大自然合而为一。最重要的是心,念头!心没有回归,身就不能回归;心回归了,身也就回归,得大自在!所以最健康的,是自然的。自然就是道,在佛法里头,自然就是佛。中国人讲道,讲到极处,道是什么?道是自然的规律,跟自然的规律合而为一,这是最健康的。自然有没有生?有,你可不要去执着它,这个才叫养生之道。

下面说,「身见乃见惑之首,见惑不断,则不能入圣流」,这一句话也是我们常常提起来的。见惑,惑是什么?迷惑,见是见解,我们今天讲的看法。跟见惑相对的还有思惑,思是思想,你的想法,惑是迷惑,换句话说,你想错了。见惑呢?是你看错了,你把身体看作是自己,这是你看法里头头一个错误,叫见惑之首。这一条不断,你就入不了圣流,就不能成为圣人,换句话说,这是凡圣的交界点,突破这一关你就是圣人。什么圣人?在小乘就是须陀洹果,在大乘呢?《华严经》上讲十信里面的初信位菩萨,你是真正佛弟子,十信好比是小学,你是小学一年级。虽然是小小圣,他不是凡夫,他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就得了保证,绝不堕三恶道。在六道里面修行,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果,他就超越六道轮回。好像你进到小学念书,六年肯定小学就毕业了。

由此可知,这个身见是多麻烦,身见要不把它放下,我们永远不能进入小学一年级,那能毕得了业吗?小学毕业是阿罗汉,大学毕业是成佛了,小学没有毕业怎么能念大学?这是我们学佛最严重的一个障碍,很少人能把这个障碍突破。这个障碍突破了,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障碍就少了。而且诸佛如来对你的加持,你都能接受。佛很慈悲,普遍加持,我们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普遍加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们都在加持当中,但是我们得不到加持的利益,就是加持我们没有接受,天天在加持,从来没有中断,就是没有吸收它。为什么不能吸收?就是这个障碍,所以这个障碍去掉之后,我们就能够得佛力加持,我们世间人讲佛菩萨保佑,是真的不是假的。

不入圣流,「势必常沦生死,欲出无期也。」这句话是感叹!小小圣你不能证得,你肯定在六道里还继续搞轮回。什么时候你能离开六道?难说,太难太难了。下面这一句话说得好,说得很白,「贪计身者,谓执有我身而贪着计度也」,这是一般人的现象。什么叫贪计身?执着这个身是我,而对这个身生起贪恋,天天为这个身去想,怎样保养这个身体,怎样让这个身体过得很舒服、很自在,就想这些,让这个身去享受,这就造业了。天天喜欢吃美味,杀害一切众生,为谁?为舌头。我们常讲,舌头只有三寸,味道到喉咙下面就不知道了,就为了舌头这个贪图美味,造多少罪业!真正明了之后,就晓得得不偿失。要满足我们眼的欲望,要去看美色的东西;满足耳的欲望,要去听好听的,自以为好听的。身体各个部分,你都要去满足它的欲望,这个造业可多了,造业可重了。所造的业将来都有报应,不是造了就没事,造了以后麻烦多,不得了!你得在六道三途里去受果报。

如果要是真正懂得,佛给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是虚妄,都不是真的。真正通达明白了,我们就放得下了。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开真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不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己得大自在,也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他自己问题解决了,他的弟子当中,我们在经上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罗汉,那问题解决了。不是普通阿罗汉,普通阿罗汉是小乘,大阿罗汉是大乘阿罗汉,十地菩萨称大阿罗汉,十地上面等觉,再上面是究竟圆满佛果,距离究竟圆满两个阶级,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他算达到最高峰,这是大阿罗汉。所以他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有德行,能够帮助我们苦难众生。

我们这些苦难众生为什么还学不到?不能怪他们,他们没有过失,身语意三业都没有过失,要怪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肯好好的学。我很认真,我很努力在学习,为什么说我没有好好的学?世出世间圣贤都告诉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心态,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想想我们有没有诚、有没有敬?诚是讲内,内心;敬是外面,外表,两个都没有。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很好,他读书笔记里头给诚下了个定义,跟佛法讲是一样的,「一念不生是谓诚」;《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个一心是诚。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是三心二意,哪来的诚?一天到晚打妄想,妄念纷飞,不诚!里面不诚,外面就没有恭敬,所以佛菩萨亲自来教我们,我们都得不到利益。佛菩萨教导我们的,那是很好的养分,我们自己接受不了,毛病在这个地方。《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诚,一向专念是敬,做不到。

现在人看到古人说的这些东西不相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努力了一辈子,没开悟,还是迷惑颠倒。如果你相信佛菩萨,十年决定有成就,什么成就?开悟了,得定了。得定开悟,神通一定现前。天眼开了,你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空间维次突破了;你能够听到凡人听不到的信息,对你就帮助大了。破身见的人,这两个能力就恢复。六神通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能,自己统统有,一点都不奇怪,而是什么?见思烦恼障碍住了,你有烦恼习气,你的能力不能现前。能力不是失掉,是有障碍,它不起作用,只要把障碍放下,作用就现前。所以经书不能不读,不读不知道。读了之后明白了,明白之后依教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放下,就是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是属於禅定,是清净心、平等心,看破是大彻大悟,一直到明心见性。

现在的物质现象,科学家告诉我们,跟佛说的是一样,我们现在知道了,对佛所讲的我们生起,叫增长信心,信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还不到位,为什么?没得受用。真正得受用,就是真正尝到法味,这才算得上是受用。我们这味道没尝到,听说,听说这东西好吃,没吃到嘴里,不知道什么味道。那叫法味!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身是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近代量子力学家他们看到了,真正看到物质的本质,原来是念头,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累积的现象,正是跟佛经弥勒菩萨所讲的是一桩事情。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一弹指的时间很短,有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一个念头多长?一个念头是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是一个念头。我们算弹指弹快一点,我们现在算秒,一秒我相信有人可以弹五次,那五次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钟,你在一秒钟里面看到的物质现象是一千六百兆累积的连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上的银幕一样,电影上的银幕一秒钟是二十四张幻灯片,一秒钟二十四张幻灯片,我们就觉得好像是真的了。现在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的现象(物质现象),一秒钟是一千六百兆的,我们用幻灯片来比喻,一千六百兆张的幻灯片。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所以不可以叫相续相,连续不是相续,相续是前一个念跟后一个念是相同的,不相同,真的像电影的底片一样,张张不一样,只是速度太快,我们觉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佛、菩萨他们看穿了,看到真相,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你就不能执着它,你执着它毫无意义,你决定得不到它。这身体我能得到吗?得不到。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错了,说它没有也错了。这个东西是个假东西,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假东西管用,你要懂得的话,借假修真。我要利用这个假的工具,在我这一生当中修成,把真实的自性找到,回归自性,对了。回归自性是难,真的太难,那我借这个假的身体,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求得西方净土跟明心见性没有两样,这做得到!所以我们要用这个身体干什么?念佛,忆佛,就是想佛,要利用这个身体去想佛、去念佛,利用这个身体去拜佛。阿弥陀佛在哪里?这句话很重要!我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阿弥陀佛,你能不成佛吗?你能不往生吗?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自性!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阿弥陀佛。万法从哪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切万法就是自性,就是阿弥陀佛。这一个认知,你要是肯定了,里面的真诚现出来了,外面的那个恭敬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看我们多辛苦,用多少时间,实际的利益没有得到。这是什么?古人讲的,错用了心。经上教导我们的太好了,我们天天读,没有看懂,没有听懂,一向专念!古人教给我们修学,一门深入。我们学得太杂,学得太乱,意志不能集中,用一生的功夫,一无所得,这一生就空过了。会用心的人,修净土法门,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三年成功。看《净土圣贤录》里面的记载,古人,远公大师建立东林念佛堂开始,到现在大概一千七百多年,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统统都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学得很多、学得很杂的,还在六道里搞轮回,还在贪计自身,还在搞这个,这能成就吗?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二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四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