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0/2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零三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前面我们读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供养,黄老居士引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段经文,非常的精彩。诸位要知道,不但是人生在世,无论是哪一道众生,两样东西不能缺乏,第一个是福报,第二个是智慧,这是从世间法说,福慧双修。在佛法里面是把它颠倒了,还是这两个字,佛法里面第一是智慧,第二是福德,慧福双修。你看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就在此地,但是这两个东西可以说都是属於第一,最重要的。人不能没有福报,更不能没有智慧,佛法之所以把智慧放在第一,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他要超越世间,世间法把福摆在第一,他没有想出六道。没想出六道,福就要摆在第一,要想超越六道轮回,慧要摆在第一,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重视智慧。

智慧跟福报从哪里来?给诸位说,全是从法布施来的,从布施供养来的。布施跟供养是一个意思,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说布施、说供养?用心不一样,平常心修这桩事情就叫布施,恭敬心修就叫供养,差别就在此地。譬如我们供养财物给别人,或者供养食物给别人,为平常心,这叫布施;为恭敬心,就叫供养。你看看送礼,譬如送给普通朋友,这是布施,或者送给贫穷人,那叫布施。你说送给有身分、有地位的,送给国家领导人,这个不能叫布施,这叫供养,道理在此地。对父母供养,不能讲布施;对老师、对长辈讲供养,这讲是用心不一样。《华严经》非常了不起,《华严经》里没有布施,都是供养。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供养,对阿弥陀佛供养,对毗卢遮那佛供养,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说是用布施还是用供养?全是供养!所以前面经文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统统是供养。这就是说完全用一个真诚恭诚的心来做,你所修这个得福多少、开智慧的大小是从你的心,你的心愈真诚修福愈大,开智慧也愈高,道理在此地。

如果没有真诚恭敬心,圣人来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书经》里面讲得好,不是《易经》,是《书经》上说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个道理是真的,这个杯子,这里面是满的,它就不能再盛东西,再倒下去就漫掉了。这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得利益,人家供养的东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无论是世出世间法,学习第一个就是谦,谦虚你才得益,恭敬谦虚才得益。所以印光大师非常慈悲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的心态,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的利益。同一个老师上课,几十个学生,学生得益各个不一样,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很浅,道理在哪里?对老师的恭敬心,对你所学功课的恭敬心,这敬业!老师没有偏心,都是真诚在那里教学,学生得益不一样。哪个学生真的得益,老师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为什么?看他言行举止毕恭毕敬,认真学习,这学生肯定得到了。

汉朝时候有个小故事,郑康成的故事,郑玄,这是汉朝的大儒,他的老师也非常了不起,马融。马融不但是学术好,官也做得很大,相当於现在正部级的地位。他教学,这是富贵人家,家里面养的有女乐,就是一些女孩子在唱歌的,他就很喜欢歌舞,连上课的时候还要让这些孩子们在后面唱歌,他在那里欣赏。他用个布幕拉起来,在这边上课,在幕后面她们是弹琴奏乐唱歌。你想想看那些学生,哪一个不想到幕后看一下,只有一个学生三年,那个心专注,从来没有在布幕看过一眼。马融知道,这三年下来,他自己一套东西都被这个学生学去了。人的烦恼习气不容易断,大儒也有问题,他对学生嫉妒,知道这个学生将来一定超过自己。你说一般真有德行的人,欢喜,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将来超过自己,这是自己的荣耀。他不是这么想法,他就有意想害这个学生,用的方法也很巧妙。放学了,回家了,学生毕业回家了,他带着同学在十里长亭给他饯行,给这个同学饯行,每一个学生敬酒三杯,中国讲酒的时候讲三百杯,典故就从这里来的。郑康成跟大家在一起喝三百多杯,不喝醉了?醉了在路上就有人下手,要整他。没想到郑康成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他说如果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五戒里酒戒就没有了,没有必要了。他不失礼,郑康成真是海量。所以走了之后,郑康成原订计划走这条路,大家知道,实际上他从小路走了。这就是专注,诚敬。对老师的诚敬,对学业的诚敬,你才真正能得到东西。没有诚敬,像现在一般人心浮气躁,他怎么能学到东西?他所学的东西,都是他眼前迫切需要的一些科学技术,圣贤的这些道理他学不到!伦理道德,特别是佛家讲「向上一着」,向上就是什么?就用现代的话来说,高等的科学,高等的哲学,那他没办法,我们这是借用现代人的话。

现代高等哲学、高等科学所探讨的结论,跟大乘佛法所讲的渐渐趋向一致,几乎完全相同。那在佛法里他不及格,在世法里他了不起,在佛法他不及格。为什么?真诚恭敬心没有。他虽然发现了,科学用数学的理论,用高科技的技术,这些仪器观察到了,宏观宇宙,天文望远镜,用这个去观察;量子力学,高倍的显微镜,真看到了。但是怎么样?见不到性,探测到最后,精神现象、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说了无中生有,讲的是没错,无中生有。可是佛法讲的比它高明,佛法也讲无中生有,那个无不是有无的无。为什么说它无?它不是物质现象,我们五根接触不到,你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子也闻不到,手也摸不到,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你想也想不到。如果它是精神现象,第六意识能缘到。所以它什么都不是,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可是它能够变出精神,也能够变出物质,就无中生有了。佛法的名词称这个叫自性、法性,我们中国老祖宗也说人性本善,这是讲这个性,在哲学名词里面叫宇宙万有的本体。

本体究竟是什么?这个现代哲学家还说不清楚,佛法三千年前就跟你说出来了,叫自性、法性,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是六根缘不到,六根能缘到的是现象,从这个体里头出现了现象,你缘到了。精神的现象受想行识,物质的现象,这你能看到,极其微细也被你觉察到。这桩事情,佛在经典上也说清楚,一切众生用分别心,第六意识,用执着心,末那识,对外可以缘到宇宙,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就是缘不到自性,明心见性跟你不相干,你缘不到。明心见性才叫成佛,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现前,本有的德能,今天讲能量,科学家讲能量,我们一般讲能力出现了,本有的相好,你什么都不缺,自性里头圆满具足,所以你见到性。见到性,福圆满了,慧也圆满了。福跟慧从哪里来的?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大家都平等。上,我们跟诸佛如来平等;下,跟一切蜎飞蠕动平等,小动物。用佛法说,不但蜎飞蠕动是畜生,跟饿鬼、地狱也平等。为什么在相上不平等?在理上是平等的,相上为什么不平等?相上因为你有烦恼,你有习气,你带着烦恼习气多少不一样;带得多的就显得很愚痴,带得少的就稍微聪明。从这个地方显出不平等。

所以佛法修行,供养里头最重要的,你看供养是什么意思?供养是放下,真正的意思是放下,你能够肯供养,肯舍,把什么东西舍掉?烦恼习气舍掉,恢复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那就是什么?那就是真供养,那是供养如来。你这一供养,如来就出现了。如来是你的本性,是你的自性。这个东西一出现,你也是如来,你就成佛了。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这道理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佛法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到证得究竟佛果,修什么?放下而已。所以菩萨六波罗蜜,也就是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科目,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叫你舍。你今天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说破了,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这个东西它的总名称叫烦恼,妄想叫做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个东西要是放下了,自性就现前,如来就出现。所以佛告诉我们,放下见思烦恼,你就成阿罗汉,阿罗汉没有见思烦恼,他有无明、有尘沙。再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是菩萨,最后放下无明烦恼,你就成佛了。你就晓得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秘诀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愈放得多,你心愈清净。心愈清净,你的觉性就愈高,慢慢就达到圆满。所以布施供养要修。这里面供养也是的,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跟布施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门里头生财有大道,你想要发财你就布施。

中国人,现在我不晓得,我知道古时候供财神,供谁?范蠡。吴越春秋诸位要是读过,就知道这个故事,吴先是灭了越,越王勾践真不容易,受尽耻辱,最后他成功了,他复兴了。在历史上说国家亡了再复兴,太少太少!他这是一个例子。他有两个好帮手,一个文种,一个范蠡,这忠心耿耿的两个人。可是范蠡很聪明,范蠡知道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国家有灾难的时候他用你,言听计从。国家复兴之后,他告诉文种,我们要赶快离开,不离开就会有灾难来了。文种不相信,结果文种真的勾践赐一把宝剑给他,让他自杀。范蠡就逃走了,范蠡带着西施逃走了,改名换姓叫陶朱公,做生意。做了几年发财了,发了之后,把财统统布施,布施给贫穷的人,财散光了,从小生意再做起,做几年又发了,叫三聚三散。这说明什么?你命里有这个财,你舍不尽的,你舍了之后,马上就来了,愈来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供范蠡为财神,有道理。你真正想发财,你就学他财布施。

佛给我们讲,用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什么叫无畏?众生有灾难的时候,你全心全力帮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免除这个灾难,这就是无畏。别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特别是病苦的时候。你真肯干,你修这三种布施,你得三种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谁都要,不管你是哪一国的人,哪个族群的人,哪一种信仰的人,他统统都要,你说这三样,他没有一样反对的。佛法里面教人,一点都不错。所以在这里说,菩萨行法供养,这是求智慧,在佛法里是把智慧摆在第一,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个如来是谁?是自己。你自己有成就了,你就可以影响别人,一切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会跟你学,他就会效法你,他就能成就。为什么?你做出样子出来了,做出好榜样。

法供养怎么修?我们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身行言教,我们要把这个法做出来,这法是什么法?戒是法,定是法,这在佛法里面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呢?老祖宗教导我们呢?五伦是法,五常是法,四维是法,八德是法。中国一般人讲五千年的文化,其实不止,五千年是有历史记载的,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发明是黄帝时代,黄帝以前有没有?也有,有人刻在甲骨上,刻在石头上,但是没有形成普遍的文字,不是没有,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印度婆罗门教一万多年历史,我们中国不会少於它,有文字之前的文化,我相信已经相当丰富。我们从孔夫子的言论上你去观察,夫子自己告诉我们,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去玩味。述而不作,就是说明他老人家一生没有发明、没有著作。换句话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老祖宗的东西,世世代代相传。他那时候已经有文字,把它用文字记下来,所以我们后人称孔子为集大成者,他是集古文化的大成,他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伟大!后头他又讲,信而好古,对於古圣先贤所传的,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好是爱好、喜欢,喜欢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圣先贤东西他全都得到了,为什么?他十分诚敬心,信而好古,那就是真诚,他全都接受了。

古圣先贤的东西,不能怀疑!怀疑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把自己的门封起来,把自己这个碗盖上,人家东西吸收不到,那就错了。我们相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肯定一万多年前就形成了,口传,那时候没有文字,世代相传,愈简单愈好,你记得住,你不会记错。你看五伦就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四个字,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个字。这还能传错吗?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五常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四维就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是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你看看就这么简简单单几个字,这是中国千万年的道统。你看以后把这些道理详细再发挥说明,四书五经、十三经,到清朝干隆时候是做了一部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哪一种学术、哪一种著作能超过古人这个范围?找不到!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这四科,很简单,让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块宝土千万年来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礼义之邦,和谐之国,就这么一点东西。

关键在哪里?上行下效。从前做帝王的,他自己先做到,老百姓就跟着学,家家都能落实,人人都能做到,那不叫供养如来吗?这个社会,圣贤的社会,这个地区的人民都是圣贤人、圣贤君子,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菩萨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有财供养,为什么?身行,你做出样子给人看,把五伦做出来、五常做出来、四维八德做出来。我身体做出来,身是内财,我做出来给你看。佛家讲,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表演就是做出来,人家看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你再跟他说明。看懂了,明白了,他不会问你的,他有疑惑的地方向你请教,你给他解释。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这个方法,经典里面所讲这些理论,所讲的方法,他全做到了。看懂的,根利的人就开悟了;中下根性的人,看了不懂,不懂向佛请教,佛就给他讲解,经典是讲解。这里面所讲解的,佛全做到了,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摄受的力量,让人跟他一接触到,不能不佩服他,都愿意跟他学习。所以你自己不做到不行,这叫做菩萨行法供养。如是修行,这真供养!明白之后,财供养他自然就做到了。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八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二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