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7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三十二面倒数第二行,从《观经》这里看起: 「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大师注曰: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一段经文跟善导大师的注非常重要。修净土希望这一生稳稳当当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非常重要的开示,不能不知道。善导大师注这段经,他说: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定就是念佛三昧,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念佛三昧,得到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得到。怎么个修法?这就教我们,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跟这里讲的是一个意思,确实我们要把所有的念头停止、放下,只念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彼佛是阿弥陀佛,依报是极乐世界国土庄严,正报是阿弥陀佛与一切菩萨的庄严。四种庄严,正报两种、依报两种,正报两种大家都知道,佛、菩萨。依报两种,一个是大环境,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讲堂、道场。你看道场,道场树的庄严,举一个例子,包括道场前面七宝池、八功德水。阿弥陀佛的讲堂在哪里?不是一处,处处都是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分身说法。 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迷惑,烦恼习气深重。佛可不可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用很多分身?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做?做了就没人相信。为什么?佛是神,他能分身,我们不能,他能成就,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不但不能增长大家的信心,反而增长大家的疑惑。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原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佛的善巧方便。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用什么方法来分身?弟子,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常不断接受大众的邀请,各个地方去弘法、去讲经,用这个方法。西方极乐世界不必,阿弥陀佛能分身,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分身,这就好办。不像在此地只有佛菩萨能分身,凡夫不能分身,所以他不能用这个方法。我们都要能体会得到,这是如来无尽的慈悲。在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分身,阿弥陀佛怎么不能分身!於是我们就想到,西方世界到处都是阿弥陀佛道场,到处你都看到阿弥陀佛。依正四种庄严,你常常想这个。凡夫即使是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有能力每天去供养十万亿佛,怎么去的?分身去的。自己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动,就有能力分身十万亿去参访十万亿尊佛,供佛闻法,本身没有离开极乐世界,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常常观想这些境界,这个好,增长我们的正信、正念,增长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也能够消除我们的妄念、习气。不想别的,专想经里面所说的。 「坐禅,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这个字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译为静虑、思惟修等」。静虑就是思惟修的意思,静是清净心,这个属於止,虑就属於观,中国人常讲止观,禅跟止观是一个意思,止是放下,观是明了。确确实实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放下,你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放得愈多,看得愈清楚,看得愈广、看得愈深。用看破、放下这个名词,我们容易懂,用止观不好懂。章嘉大师,我那时候初学,刚入佛门,章嘉大师不讲止观,不讲禅那,他给我讲看破、放下,他一说我就能懂,能体会到。放下能帮助你看破,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习气,你再读经、你再听讲,你就容易明白,你容易体会、容易契入,体会浅,契入就深了。如果不能放下,现在人头一个必须得放下的就是心浮气躁、我慢无礼,这两桩事情不能放下,他听教,天天来听,可以说他愈听愈迷惑,他听不懂。圣贤教诲要从恭敬当中学得,为什么?圣贤人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性德,性德是真心、法性。对真心、对法性不尊重,你怎么能够体会到?所以尊重圣贤、尊重圣贤的教诲,实际上是尊重法性,是尊重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别的。真心流露就是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讲的诚敬,那是你的真心,真与真相应。妄心它跟真心不相应,所以你听不懂。 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文字,全是自性流露的,换句话说,你要能跟它相应也得要用真心,你用妄心跟它决定不相应。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用意识,用真心不用阿赖耶。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听教,就是我们讲听经,听教学,要用什么态度?菩萨用三种跟我们不一样的态度,不着言说相、不着名字相、不着心缘相。你看看这就是真诚恭敬,所以他听了会开悟、听了会证果。我们不会听,不会听,佛菩萨也慈悲还是在照讲,听得懂、听不懂不管,佛菩萨总照讲就是。听不懂也好,为什么?阿赖耶里面种一个菩提种子,种一个善根,生生世世,遇到缘你就会听、你就会读诵,久久培养成善根。然后再遇到这个佛法,善根现前,诚敬就生起来了,这么一回事情。诚敬、善根是要靠长时期去培养,不是天生的。尤其是我们在六道迷的时间太久,染污的习气太重,纵然遇到佛菩萨、大善知识来教诲也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恭敬已经失掉。在我这种年龄、年代,可以说是我四、五十岁以前,社会上大众对人都有尊敬、尊重心,写个名字都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没有潦草的。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写个东西潦草,草的字你不仔细观察你不认识;这在从前决定不许可的,在从前叫大不敬。以前老师看卷子,字潦草就不看,你的分数就没有了。写得不好没有关系,要写得工工整整的,工整这是古时候所要求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整整齐齐,行列整齐。哪像现在?现在年轻人这种态度,古人不教。 这些基础的训练,在过去全是家庭所承担的,叫家教。现在在这个时代,家教没有了,所以这些年轻人你都不能怪他。整个社会的文化、文明崩溃了,社会大乱,人心没有依归,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这人活在世间多苦,有时候实在讲连畜生都不如,这个时代我们遇到了。非常幸运我们遇到圣贤的教诲,我们遇到佛法的经典,这是无比的幸运,为什么?可以依照这些典籍教诲走出我们现前的困境。遇到净宗尤其难得,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一生当中能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遍法界虚空界多少人所向往,而遇不到这个缘分,一生圆成佛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机会?真的找不到。这个法门,凡夫一生成就不难,条件非常简单,真信、真愿意去、真肯念佛,就能往生。这个里头关键,我讲的话就是「真」字,你要用真心。妄心、不恭敬、不尊重,像儿戏一样,那是不能往生的,那是种个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能成就,就真干,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去、我真念佛。 所以坐禅这个坐不一定是指打坐,是取这个字的意思,坐是什么?坐是不动,坐在这里就不动了。不是身不动,身都不是我,它动不动有什么关系?重要是心不动。所以大乘经里常讲「行住坐卧皆是禅」,你走着,住是站着,坐着,躺在床上睡着,全是禅,心不动,心住在一个境界上。我们今天坐禅,就是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行住坐卧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就在禅定当中。这个禅,释迦牟尼佛赞叹,在《大集经》上,佛说「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禅在大乘,一般说比别的法门都高一等,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比禅又要高一等。 「具曰禅那」,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就用这禅字,意思是「静虑」,静是清净心,制心一处这是静,所以它是止;虑,它是观。他的心不是死的、不是空的,他有境界,你就守住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人境界,就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一切时一切处,你念念守住这句名号,不允许任何杂念夹杂在里头,你念佛功夫就成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保证,决定得生。这个时候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叫会念。大多数人不会念,口里念佛,还有很多很多的杂念在里头,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坏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还认为我是念佛人,我天天念佛,我每天念佛多少万声。不晓得多少万声里头有怀疑、有夹杂,破坏了,那种念佛就不是禅。如果念佛专注这一念,没有怀疑、没有夹杂那是禅,那种念佛就是世尊所讲的无上深妙禅。所以要懂得禅的意思。大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部都是修禅,就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修静虑、修思惟修,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都能得禅定,都能开悟,都能明心见性。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修学就有难易的差别,许多差别。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他提出一种方法,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容易、简单,什么人都能修,而且无比的殊胜,只要如法,如理如法它就是无上深妙禅。如果念佛夹杂那就不是禅,禅里面不许夹杂、不许怀疑。不怀疑、不夹杂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的一心就住在名号上。 现在这个时代,我不懂电脑,我听同学们告诉我,网路里头许许多多的信息,尤其是种种不同的预言来讲灾难,我们得到了一些。它的总结论很简单,人要为自私自利,大概这个灾难都逃不掉。人要没有自私自利,善心的人、念佛的人,在这个灾难里面都能够保全,诸佛菩萨、天神、鬼神都会保佑,几乎都是这个讲法。我们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这些资讯我们就可以不要了,不要去看它,看它不就打闲岔吗?把我们念佛功夫里头就又夹杂,就又破坏了。我们从此之后不看了,一心念佛,认真的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你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就行了。什么样灾难不惊不怖,完全用平常心来看它,灾难是共业所感,如果我们不免,也不在乎,身不是我。我们善心善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灾难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在空中来迎接我们去,好事,不是坏事,这个才重要。一心一意读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完全放下,不要再去忆念了,我们会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度过这个大灾难。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有自私自利的行为,遇到众生有苦难,随分随力去帮助就很好了。全心全力去帮助,都不干扰自己念佛,这是个原则。如果障碍我们念佛,使我们念佛的时候不能专一,有夹杂,这就不能做了。一定要知道,没成佛之前自度第一,自度优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全心全力去帮助苦难众生,那不在乎,你有这个能力。纵然在灾难当中跟大家一同遇难了,各人有各人的去处,业力在做主宰,自己做不了主宰,业力做主,佛菩萨也不能做主,看到你随业流转。我们自己坚定的信心,这个时候起很大的作用,真信、真愿感得佛来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功德圆满。 所以思惟,就是此地讲的,「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就依《无量寿经》就好。东晋时代,中国净土宗第一位开山祖师,慧远大师就是依《无量寿经》。他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所以提倡念佛就依《无量寿经》。我们今天提倡建弥陀村,就跟当年远公在庐山建念佛堂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集合真正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求往生。东林念佛堂规矩很严格,它外面有一条小溪,小溪为界,参加念佛的同修都不准离开这个界线,心是定的。进入念佛堂就是一个目标,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外缘全放下了,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成就,真叫圆满功德。我们遵照印光大师的教诲,在现前这个环境里头不要太大,小小的,二十个人,真正修行的二十个人。真正发心护持的,也不要超过二十人,这个小道场四十个人,二十个是护持的。虽然不是闭关,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住茅蓬,比闭关的范围大一点,这个小范围,是我们活动的范围,好事,肯定能成就。一切放下,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了,想到什么?我就要死了,我死还能想什么?一样带不去。所以都不必过问,随他去吧,这是大事因缘,真干! 底下还继续跟我们解释,禅的意思,禅那翻译成中国是静虑、思惟修等。底下,「静虑者,禅那之体为寂静」,这一定要知道,禅的体是寂静,也就是总的原则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禅的体,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它起作用就是观照,它不是不起作用。观照是什么?观照是明了,明了里头没有作意,他不用意识,他用自性。用见性见外面的色你就见到色性,用闻性你就能闻到声性,这就是明心见性。如果我们用眼识见外面,那是分别,用耳识去闻声尘,这也是分别执着,执着就是染污。我们就晓得了,禅定一般讲是有一定深度的止观,止观就是修禅定,该放下的要放下,该提起的要提起。你看念佛人放下万缘是寂静,提起佛号是观想,你可以思惟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可以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这叫思惟修。所以它「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定慧一定等,平等的,这是禅定境界。如果定多虑少,昏沉的现象就起来,定多慧少;要是慧多定少就浮躁,叫掉举,就是妄念太多,那都是修禅的障碍。我们今天是用执持名号来修禅,是修禅里面无上深妙禅,这不能不知道。禅是很令人羡慕、令人向往,而许许多多人不知道,持名念佛是禅定、是修禅,很少人知道,修学净宗的人也很少提起。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对於禅就不羡慕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修的比他那个还殊胜,比他那个还高明。 「如《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俱舍论》这几句话解释得很好,依什么意思立静虑的名,你给它起这个名字?下面是解释,由此寂静能审虑故,这个审虑不是分别、不是执着,是自然的明了,这是智慧。大乘教里面回向偈「愿得智慧真明了」,这是静虑。由此可知,中国古老的教学,我们不谈佛法,谈世间法,世间法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悟性,记性在第二,悟性在第一,悟性是慧,记性是知识,悟性是智慧,不一样!有智慧的小孩,老师特别珍惜,教好了他有大成就。有知识,博闻强记,我们讲理解力差一点,这个人好好的培养不失为君子,圣贤没分。有智慧的人可能到圣贤,就是什么?他心清净、心善良,纯朴厚道,清净心就生智慧,六根一接触他就通达明了,不需要去思考的。我们现在的名词叫直觉,不用思考他就能明了,大家同样看一桩事情,他看得很深、他看得很透。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有障碍,障碍就是心浮气躁,妄念很多,他用分别心、用执着心,这是凡夫知见。他不用心意识,那是自性的知见,我们一般讲圣贤的知见,不用心意识、不用阿赖耶,这厉害。阿赖耶是什么?落印象。不用阿赖耶是什么?不落印象,没有染污,落印象就染污。他不接受染污,他不分别、他不执着,一接触通达明了,这就是禅。所以寂静能审虑,审虑是真实了知。下面举个比喻,譬如「心在定,能如实了知」,他听到这句话,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们今天就是心中有阿弥陀佛,「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做开示所讲的,「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依正庄严就在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