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思想

蔡惠明

一、台宗实际创立人,理论奠基人

智顗大师(538—597)字德安,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今湖南华容县),祖籍颖州(今河南许昌)。父亲是梁朝的官吏,15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次年,依湘州怜湖南长沙)果愿寺法绪披剃出家,授以十戒,师命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20岁受具足戒。当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陈文帝天嘉元年(M0),获悉意思禅师从北方南下,住饧于光州怜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安乐行。他日夜勤习,精进不懈,造诣很深。学成之后,前往当时陈朝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大弘禅法,这是陈光大元年(567)意思临去南岳的咽咐,他就和法喜等27人一起东下,在金陵讲禅,影响极大。过了二年(569),他受请主持瓦官寺并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中国最先形成的宗派天台宗的理论基础。

智顗在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述《法华经》题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并撰述《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人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建伽蓝,栽植松栗,引人流泉,并在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勤修禅观。至德三年(586)三月,他仍回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恭请于太极殿宣讲《大智度论》题及《仁王般若经》题,当代名僧慧恒、慧旷、慧辨等均奉敕参加讨论。其后移饧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他所讲经,大都山灌顶随听随记。陈王朝覆灭后,他上江西庐山留居。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任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颉前往扬州传戒,他应请去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他为。智者大师。。次年(592)他回到故乡刑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并在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者又应杨广之请再莅扬州,撰《净名经疏》。同年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安居林泉,此时已五十八岁。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三论宗实际创始人),曾函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为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同年十月,杨广又遣使去天台山迎请弘法,他抱病出山,但途经石城(今新昌)病势转重,不能继续前进,不久圆寂于石城,世寿六十,僧腊四十。

智者所创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奉《法华经》为宗经,宣扬经中。会三归一。的理论,最先提出“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即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止观学说。其中基本命题有二个:一是“一念三千”,二是圆融三谛,而它的理论基础则是实相说。智者认为实相即是佛性,也就是佛心。他在《法华玄义》卷二上写道:。世界无别法,唯一心作。。因此心生一切法,“一念心即可生三千大干世界。。在《摩诃止观》卷六下,他又指出:“三谛具足,祗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不同,而只一念。”既然三谛可以一心观,因此三谛就圆融无碍。

智者的著作很多,小部份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山弟子灌顶随闻随录,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他的特点重在教观双运,解行并进。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来判释释迦世尊的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木迹释,四、观心释)诠经文句,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我囚佛教史L—发生影响极为深远。他的全部著作据《大唐山典录》着录称有“十九邢、八十七卷,他的中心思想是“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的两层实相说,主张诸法平等;并以此为止观正观的不思议(无待、绝刘)境,用作修证的最上乘。他一生造寺36所(寂前遗书请杨广按他的规划督造天台囤清寺,杨广实现了他的遗愿),建造佛像80万躯,亲度僧1万4千人。他并据《金光明经》中所说流水长者买鱼放生的故事,最早以天台山海曲为放生池,劝人放鱼介于此,并制订放生仪轨,发起组织放生会,于是放生活动在四明(宁波)等地流行。店肃宗时曾敕天下建放生池81所,又有僧法智在南湖放养水族,以后放生就成为佛事活动内容之一,应归功于智者大师的倡导。

二,智者大师的净土思想

智者大师曾着《净土十疑论》,从十个方面剖析对净土的疑惑。还着有《五方便念佛门》等,有些学者疑为后人伪托,但提不出有力论证。《净土十疑论》的末篇示欣厌二义,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山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粪尿,一切恶露不尽臭秽。《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常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脏,是住处不净。四、在胎唯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山,是初尘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是举休不净。七、死后膀胀烂坏,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尽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欣愿行者,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拔一切众生苦。即白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是轮转,无始以来,未曾休息,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尘,故《往生沦》云:“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众尘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离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谓远离三种菩提门法?一、依智慧门,不求白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尘,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大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足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融,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尘之意。其次,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也。”

这是《净土十疑论》最后的总结,非常精彩。欲生净土,只有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厌之又厌,才能欣之又欣。昔古德有言:“若人临终之际,有芥子计情识念娑婆世,断不能生净土。智者大师所示欣厌二行,确足对治良方,我们应当学习与体解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一精髓,信娑婆的足苦,净土的可归,炽然欣厌,临终时自无丝毫情识,念此身世,障碍往生了。

先师李圆净居士在给我的信中指出:“佛法为心地法门。明开遮、持律不难;辨本迹,随缘亦易。着迹固行不通,亦有必须遮之者,未可以略迹为借之也。昔印光大师曾诘学者:学佛究竞为什么,用功不得力,克实言之,只缘生死心不切耳。此心不在生死,便是敷衍门面,即使无意欺人,却系有意自欺, 经师这一问,应对无不目瞪口呆者。念佛一门,必仗信愿真切,如小孩失母,此时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切愿见娘。念佛人只要如小孩失母之信得及;平日糖果可哄诱,此时哄他不转一一是欢喜境界不能动;平口打骂可威吓,此时吓他不退一一是烦恼境界不能动。在这些时,信足真信,愿是切愿,毫无勉强,全不虚假。且举一例:欧阳石芝习气不小,但一提起四方净,则其快乐欢喜之情,不觉手舞足蹈,涕泅随之,与小儿忽见娘寸何别,余曾保此老决定生西。后来临终情况果然好极。—心不乱之说实无可疑。若知信愿与行具足,可悟一心不乱之说应摄此三。仅指行言,仍属自力。既兼他力,应含信愿。如上述小儿求母,圆具信愿行三。心无二用,自然不乱。藕益大师谓:“得生与否,全靠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上句看似易而实难,下句看似难而实易,倘明此特别法门之所以然,自不必在一心问题上斤斤计较也。发菩提心则是学佛之试金石,今之念佛者滔滔皆是,邪正之分必于此辨。……”

信中所述,强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纲,这与智者大师所示欣厌二行,名异义同。只有深信净土不疑,才生厌离娑婆之心。厌之又厌,才能欣之又欣。这才导致真信、切愿,笃行,也就是求生净土的三资粮。

智者大师著《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后二书依次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加上《摩诃止观》的圆顿止观合称天台宗的三种止观。“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泽,即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就是在“止”的基础,起观照作用发生智慧,悟性空而证菩提。这与念佛有密切的联系。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法门》说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性起圆通等五种念佛三昧就是以大台教观来融通念佛之理。天台系传灯主张以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即本此不可思议之一念念佛,有念白佛,念他佛和白他俱念三种念法(见《生无尘论》),后明代藕益特弘其说,认为念白佛在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横遍竖穷,百界千如,种种性相,自然具足,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得豁破无明,顿人秘藏。念他佛者,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门,或念实相,总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足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自身之理智,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议,足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与圆因,称理而映发(见《灵峰宗论》卷七)、这些都是智者大师净土思想的发展。

佛历2540年丙子寒露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前五篇文章

谈净土纲要及秘诀的我见

祩宏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制心念佛法门

印祖对净土行人的教诫

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

印光大师:绝对可生西方的修持(文白对照)

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

制定念佛定课,信愿才算坚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