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法门法师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2015/5/23 22:09:1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正法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 201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六十四页,第三行看起:

「此愿下明,国中人民寿命亦皆无量。澄宪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接着解释,「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这一段说得非常好。世出世间法无一不是把寿命摆在第一,如果没有寿命,一切诸法都等于零,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你的相好,你的地位,你的财富,没有寿命,全就落空了。寿命第一!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第一德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这是极乐世界的第一德,也是极乐世界这个极乐真实能够落实就靠寿命无量。所以这一愿比什么都重要,四十八愿没有这一愿,全部落空。

接着澄宪师给我们解释,修行佛道,不仅是修行佛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死魔为恐。魔,佛法里头把它归为四大类,叫四魔。第一个是烦恼魔,烦恼能障碍我们、折磨我们,所以烦恼是魔。第二类五阴是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东西要有智慧去调理,它不致于造成障碍;如果没有智慧,烦恼来当家,这些东西都不能调和,里面就乱了,那造成严重的障碍。第三种是天魔,天魔是指身心以外的环境,环境能诱惑我们,如果你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你会受它干扰,它就起了作用;你有定功,如如不动,你有智慧把它看破,它就不起作用。第四个就是死魔,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寿命要短促,修行道业没有成就。寿命终了,来生纵然再接着来修行,至少要中断二十年。二十年的中断,前世修行这个功力几乎都退化掉了,要从头来起。所以修行人,经上常讲要修无量劫,并不是真的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你退失的时间太长。真的所谓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进得少,退得多,退的时间比你精进的时间要长很多倍。净宗这个法门虽然容易,缘分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这一生把持不住,临命终时又去搞轮回去了,来世再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谁都没有把握。那你要修到哪一辈子于净宗善根福德因缘才有决定性的成就,那个时候遇到就可以不退转,遇到就可以不变质,这个很难得、很难得。所以这四种魔当中,死魔最可怕,最为恐怖。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为什么会退?寿命终了就退了。尤其是寿命短促的,真的是苦!

下面告诉我们,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你能够遇到善知识、善友,通宗通教,这些人给我们的帮助就太大了。在此地这些众圣多指介绍接引。我们对于圣教不认识,尤其在现前这个时代,误会就非常非常之多,不要说社会一般人,入佛门来这个里面,无论出家在家,对圣教怀疑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教衰,兴不起来。那他为什么还要来出家?我们细心去观察,有很多人在社会上不能独立。那为什么出家?为生活而出家。出家这一行虽然没有很高的地位,没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一日三餐可以维持,为这个!经教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也不知道。每一天五堂功课算修行吗?不是。所以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正行为。起心动念错了,这是心理行为,话说错了是口业的行为,身体造作错了是身业的行为,行为很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这三业的行为,什么叫正,什么叫错,有什么标準?有,绝对的标準就是自性,与性德相应是善,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恶。性德我们不知道,那些过来人知道,那些证得佛果、证得菩萨、证得阿罗汉,这些人他们知道。于是乎他们就把性德的标準具体告诉我们,我们就用这个标準来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佛法最低的,《十善业道》,标準!起心动念与它相应,言语造作与它相应,这叫真修行。入佛门,十善是普世的教育,无论你学不学佛,你都应该要遵守,不是说我不学佛,我就可以不必去照做,错了,那是性德,基本的性德。修行见性从这入门,你没有你就入不了门。入门之后那就求佛了,佛首先传授你三皈。三皈是什么?三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的目标,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章嘉大师过去告诉我,三皈依,他那个时候用比喻给我说,譬如我们在台北到高雄坐火车,三皈依就是这个车票,你上车好好的把它保留到,一直到下车都不能丢掉。用这个来比喻这个东西重要!你所修学的一切法,与三皈相应的就是与自性相应,与三皈不相应的,那你就错了。

三皈是用佛法僧为代表,可是许许多多的人从佛法僧里头把意思解偏了,三皈变成有名无实。我们看《六祖坛经》,深深有感触!为什么六祖传授三皈不说佛法僧?你看《坛经》里头,六祖传授三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皈依佛法僧。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佛法传到中国到六祖那时候差不多七百年,七百年这样长的时间,愈传愈讹,大家对这个意思产生偏差,着了相。皈依佛,把佛像看作佛;归依法,把佛经看作法;皈依僧,把出家人看作僧。这着相了,这不是真的三皈,真的三皈是皈依自性,叫自性三宝,这是我们修行终极的目标。

我们要成佛,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所以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现在不觉,迷了,泥塑木雕的都认为那是佛像,把它当神明看待,求它保佑,你说这不是迷信了吗?它是表法的,是个代表,代表什么?代表觉,自性觉。皈依是什么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所以我们初学佛依止一个老师,老师头一个就是把这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你一生无论修哪个宗派、无论修哪个法门,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你的方向就正确,就没有偏差。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走这条路,这条路多重要!第二是法,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宇宙自然的规则,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创造、哪个发明的,不是的,大自然的规则、规律。十善业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国老祖宗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与觉正净决定相应。我们用佛法的标準来衡量,字字相应,这是性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是法,没有偏,没有邪。第三个字是僧,僧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清净,一尘不染,第二个是和睦,所以僧叫六和,六和敬的僧团,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总原则,总纲领!诸佛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决定不违背这个原则。所以一进佛门是第一个把这传授给你。

佛教确实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从前小朋友上学,教科书是《三字经》,前面八句就是佛门三皈依的意思。把什么?把修学的纲领全部传给你,第一句话说得那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就是皈依佛。你细细去揣摩揣摩,那是皈依佛。告诉你什么?你性是本善的,恶是后天的习性。为什么要学?学就是让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就这个意思。前头八句,「性相近,习相远;茍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前面八句,中国传统学术的大根大本,就跟佛法的三皈依性质相同。

皈依,这才正式成为佛的弟子,成为佛的弟子一定要遵守,永远遵守这三个原则,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弟子。然后告诉你,人不能独立生存,必须是依众靠众。我们每天吃的这一碗饭,你知道多少人的辛苦,多少人努力才有这一碗饭;我们穿这件衣服,这件衣服是多少人心血的贡献,你怎么能离开人群独立生活?不可能!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人感恩的心生起来了。首先是父母养育之恩,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长大的,那是母亲付出多少来照顾你,你才能长大。人要是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孝顺的心就生起来了。从孝延伸悌,悌是敬爱一切长辈,年岁比我大的,都像父母一样的敬爱,像长兄一样的敬爱。这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离开群体。

所以过去家庭是家族,一个家那是一族。你进入这个人家,你都能看到五代同堂,你看他自身,他有父母,他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再往上去有高祖父母。二十年是一代,古人重视生育,多子多孙。结婚送礼,石榴是不能免的,石榴就是多子,多子多孙,象征这个。古人十八、九岁结婚的就很多,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八、九岁,所以到八十岁的时候肯定有五代。所以中国是大家族,这个外国人没有的。中国家庭是社会行为,是过团体生活,所以他不能够离开群众。群体生活,圣贤教诲就是必要的,非常重要。你要能够遇到圣贤,能够遇到圣贤的教诲。

供养诸佛。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法供养,如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里头的第一供养,如教修行。所以家家重视教育。古时候不认识字的人很多,但是虽然不认识字,他明理,他懂规矩。他从哪里学来的?生活当中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传统教育在生活当中,他在生活当中学会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接物。但是我们传统东西丢掉两百年,要讲疏忽两百年,真正丢掉是八十年。总得八十四、五岁的人,你问他,他有一点印象,如果住在农村里头。住在城里的人不行,住在城里的人,应该在九十岁、一百岁,他知道童年那时候的状况。一般小城市还能保持一点传统的遗迹,抗战胜利之后完全没有了,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看不到了。我们家乡江南农村里面房屋还在,人没有了,因为家人都散掉了。所以家道、家学、家规、家业全都没有了,那社会就变成乱世,人民生活就很苦。亲情没有了,人与人的关系一团混乱。

经上所讲的,这真叫太平盛世,你能够遇到众圣,世出世间圣人;你能供养诸佛,福慧双修;能亲近善友,往来的人都是善知识,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这个其德不只一种,很多很多。如果寿命短促,那就很遗恨,遗恨几计。几计是难以计算,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长恨,遗憾,将来永远得不到了。我们回想童年的社会,童年的欢乐永远得不到。现在年轻人跟我们比,我们就觉得他很可怜,真正好的东西、善的东西他一点都没有享受到,没有见到过,没有听到过,没有接触过。底下有个比喻,如玉杯无底。玉是非常珍贵的,这个茶杯底没有了,遗憾,它不能作用了。此愿最至要者,这一愿就是长寿,寿命无量这一愿太重要了。底下念老有个简单解释。「玉杯实为良材」,这好东西。「若无底则不成器」,不能成为一个器用,它不起作用,它没有底,这可惜。

又望西法师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享乐无尽,根本就在长寿。如果没有寿命,极乐世界再乐,你一样都得不到。「又如《群疑论》谓彼国人民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究竟成佛」。还入变易这有解释,「了分段生死」,这前面我们介绍过,讲过。分段生死没有了,就是长寿,就是无量寿,无量寿他有变易生死,还有变易。究竟成佛,一生就圆满了。变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盖生极乐,见佛闻法,一切时处皆是增上」,在极乐世界,一切时、一切处,无一不是增上缘,无有退转。为什么?你眼见法、耳闻法,没有中断的时候,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上妙法;没有烦恼,你见不到,没有邪恶,没有是非,统统见不到。你所接触到的全是正法,所接触到的全是性德,所以「无有退缘」。这就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没有退转,只有进步。有人进步得快,有人进步得慢,这个有,退转的没有,一个都找不到。「寿命复又无量,故不论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称之为净土第一德,良有以也。」不是没有道理,真有道理,这肯定了寿命是在学习当中确实它是第一德。

那我们要想找个修学环境,修学环境里头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寿命长久,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寿命无常,那不是个好道场,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亲近道场,心里也应该有数,哪个道场是第一道场?念佛的道场是第一道场。古时候念佛没有讲经的,顶多念佛堂讲几句开示,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不打閑岔。看到大众当中有几个人昏沉,说几句勉励的话提醒他。现在的念佛堂,我觉得要讲经,为什么?他对佛法不了解、不认识。古人进念佛堂的时候,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不需要听经了,一句佛号念到底,他确实在修,老实、听话、真干,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只想往生净土亲近弥陀,除这一念,他没有第二念。这样的念佛堂可以不必要听经。

如果还有疑虑,还有妄想、杂念,听经有好处。听经第一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真正信心从这里建立。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一点都不怀疑,死心塌地念佛,修这个法门。这个一般对于知识分子是有必要的。听经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我们断疑开悟,这是第二步。开悟之后你的功夫就不会退转了。功夫会退,信心会动摇,听经很有必要,不深入经藏,保不住你不退转。听经,我修这个法门就听这部经,不要涉及、涉猎其它,一定要相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信佛给我们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相信「一经通,一切经通」,这全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门通,门门都通,这叫真通了。你说我门门都通,还有一门不通,那就是印光大师的话,你根本就不通。真正通了是一切都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为什么?它是性德,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是心现识变,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祖师在这里说,不论根器如何,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这个法门。只要你往生,必定成佛,没有一个是有漏掉的。第十五愿我们就学到此地。现在再看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愿文里头「国中声闻天人无数」,这一句在前面一愿后头,移在这个地方就很容易懂得,就加这一句,「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缘觉」比阿罗汉高一层,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没有断习气,缘觉断习气了,就是辟支佛,能力比阿罗汉强。我们看批注,「澄宪云:阿弥陀佛,弟子无量。三无量中,其一也」。这个三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眷属是学生。十方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所以阿弥陀佛的学生无量无边。我们知道十方诸佛剎土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剎里面的众生听到本师讲经教诲,都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都知道有阿弥陀佛,而且本师肯定劝导大家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不退成佛。那我们就知道,极乐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有多少?无法计数,没有法子说的,成年累月。世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开张到现在十劫了,这十劫有多少人去!极乐世界真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以光明做佛事,以音声做佛事,光明跟音声都超越时空,都是不可思议。我们如果能稍稍体会这种盛况,参与的念头就会生起来,我也想去。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五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九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慧思大师成就佛国净土的理念

用心念佛(清虚)

印光大师朝五台(昌莲)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八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十二、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三、美妙绝伦的极乐世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2007年4月20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200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