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 说 明 佛法广大,利益无穷,可谓法无不备,机不无摄。其原本无宗派之分,八万四千法门,乃佛陀应机而说。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有千差万别之法。佛法传入中国后,祖师大德依据不同经典,建立各自的修学体系,使不同法门的宗旨、意趣、力用、教相、摄机等得以大显,由此形成禅、教、律、密、净等宗派。 净土宗: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本愿为宗,以念佛为因,以往生为体,以成佛为果,以利生﹝回度娑婆﹞为用。其教理完备,自成体系,亦称净土门、净土教。虽由释迦所说,实为弥陀本愿所成就之特别教法,以弥陀本愿为发起因缘,以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大经》、《观经》、《小经》)为正依经典,由昙鸾大师开显、道绰大师继之、善导大师集其大成。因三位祖师一脉相承,灯灯相续,「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理得以弘开,由此而独立成为一宗。 净土宗行法极为简易,利益至为超胜。可谓「下手易成功高,用力少得效速」。士农工商,贫富贵贱,皆可遵行,皆可得益。一代圣教,法门虽多,唯此一法,不受时限,不择根机,通于正像末三时,契于上中下三根。因其简易殊胜,普应群机,自释迦宣说、祖师弘开以来,即成为八大宗派中影响最深远、摄化最普及、利益最弘深之一宗派,并终成佛法一大归宿、群生一大依怙。今藉整编《净土文献丛刊》之缘,就净土宗之根本、心要、传承等,作一简述,使广大行者,明念佛一法何以独立成宗,何以普利群萌,何以统摄圣教。 一、净土宗畅佛本怀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归宿何在?其本怀何在?于此诸宗各有所论,若通观圣教,佛出世本怀朗然自明。在一大藏教裏,多达二百余部经典宣说净土法门,尤其于重要的大部经中,处处指归。如「注重心法,以求开悟」的《楞严》,藉「念佛圆通章」特别宣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净土法门;又「导三归一,开佛知见」的《法华》,则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之极说,更有「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之导归;而纯为诸大菩萨所说成佛的《华严》,尤以普贤十大愿王摄华藏海众同归西方净土。如是皆诸大乘经于宣说他法之际,兼说净土、导归安养也,诚如古德所言:「诸经所讚,多在弥陀」、「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再观净土宗正依经典,此义愈明,大要有四: 一、弥陀本愿殊胜超越:《大经》明法藏菩萨于因地时观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结为四十八愿。明弥陀愿力弘深,总诸佛之心愿,别成一佛大愿。弥陀一佛即如经讚:「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二、五逆十恶具得往生:《观经》广开方便,化度一切,以五逆十恶之往生,大显愿力不思议之功。善导大师讚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三、一佛亲宣诸佛证诚:《弥陀经》中,释迦不请自说「执持名号,决定往生」一法,诸佛舒舌证讚,普劝念佛,如是同体大悲,将净土一门推之极致。所谓「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也。 四、特留此法住世度生:《大经》「特留此经文」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释迦一生说法虽多,其余法门,终因众生根机不堪,随时节因缘而逐一消失,唯有净土一门,易行功高故,蒙佛加佑,得以久远流传,恒度众生。 如是综观,即知释迦说法虽多,终极旨归,出世本怀,实在西方净土、念佛一门。无量法门,可谓净土一门之前方便、化前序也,如印祖《文钞》所云:「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法华》有出世本怀之说,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他力果地之法,可谓本怀中之本怀也,以愿力弘深故,易行功高故,三根普被故,诸佛同宣故,常久住世故。《大经》「出世本怀文」别显此义云: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此文意显:释迦如来出兴于世,根本目的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其「真实之利」,即弥陀本愿救度一切众生往生成佛之大利。所谓「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华严法华,虽亦真实之法,一乘之教,因其「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故其利益,获得者少。弥陀本愿之超胜,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真实之利,无过于此。故虽法无高下,应机有别,而「普应群机、同得大利」之法唯在念佛,如善导大师云:「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故知:释迦本师出兴于世所要开显的至极无上教法,在弥陀本愿,以此而惠以众生真实大利,此可谓本怀极致也。 二、净土宗之根本 净土宗经论众多,行持虽易,义理幽深,虽为一宗,而圆收万法。其根本何在?欲知此,须明净土之生起本末,众生之往生因缘。综观净土三经,即知极乐净土之缘起、十方众生之往生,根本在弥陀本愿。因有弥陀本愿之发起,方有极乐净土之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 阿弥陀佛因中号曰法藏比丘,依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为成就净妙国土,白世自在王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即「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四十八愿因兹而发,庄严净土因兹而成。以此可知:阿弥陀佛愿力乃由世自在王佛开启,集诸佛愿力之精妙而成;既为一佛之别愿,亦可谓诸佛总愿。以一佛摄诸佛,以一法摄众法。所谓阿伽陀药、总持妙法、他力果地之门,尽显于此。故由法藏愿力成就的弥陀一佛,圆摄一切佛,圆收一切法,圆具一切德。《观经》云: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又《经》云: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阿弥陀佛一佛一法一净土,圆摄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净土,四十八愿称为「超世愿」,即超越一切诸佛之愿,如经所云:「发愿逾诸佛」。《大经》讚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密意幽深,意显净土圆收圆超一切法也。 四十八愿虽广,意在化度众生,其摄化之法即六字名号。弥陀因中愿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此即法藏菩萨五劫思惟,选择以名号度众生也。何故别选称名一行为其本愿?以称名易故,称名胜故。捨难取易,捨劣取胜,此弥陀本愿选择之深义也。 由四十八愿成就六字名号,由六字名号成就众生往生,此四十八愿之心要,善导大师释此义云: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云: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故知弥陀本愿在称名往生,称名得生之愿在第十八愿,所谓「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虽广,核心在此,归结在此,善导大师开显此义云: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故知:四十八愿之根本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之根本在念佛往生。净土宗之根本在于此,净土宗之建立源于此,净土宗之传承依于此,净土宗之修学本于此,捨此即非净土宗矣。 三、净土宗之心要 净土宗义理丰富,内涵深广,于学修净土而言,最要在明了净土胜境及往生方法。对净土胜境有一定了解,自会发起欣慕之心,以离娑婆轮迴之苦海;对往生方法有明确认知,即会如理依教而行,以达往生净土之目的。此二者为净土宗心要,亦为学修根本。今就「净土果报」及「往生方法」略而论之。 1.报佛报土 西方净土,由弥陀愿力所成,是法性之土,是清净之地,是妙相之境,无染污相,无轮转相,无颠倒相。非但远胜人间,乃至超越三界,《往生论》云: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因净土胜过三界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亦称「极乐」。所谓「极乐」者:至极之乐、无苦之乐、无衰之乐、无比之乐、恒常之乐也。《无量寿经》云: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阿弥陀经》云: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如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之境,即谓之「净土」,善导大师谓之「无为涅槃界」。如是清净无染、无忧无恼之净土,自受用与他受用一体,只要往生,皆得身心清净,受用法乐,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大经》云: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综观净土三经可知: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衣食自然,随意自在」、「鸟能说法,水能悦体」、「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六通具足,愿行圆满」、「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常乐我净之德,尽显其中;自利利他之道,圆彰无遗。那是弥陀愿力所成无为涅槃之境、是自他解脱究竟圆满之地、是十方诸佛共讚劝归之方、是一切众生安身立命之处。因其独特超胜,易往易取,故诸佛净土虽多,西方净土独超众外,自成一宗,以一佛土而圆摄诸佛国土,以一妙法而总持无量法门。 其他法门,重心不重境,依因而取果,故常言心净国土净,以此而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此通途法门「修因证果」之理念。净土一法,以果觉摄因心,以事相显理体,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此「他作我受」之特别法门也,所谓「以果觉为因心,因心顿同果觉」。 净土法门理事圆融,究竟圆满,但为化度十方,尤其大悲于苦者,故所重在事不在理﹝理在事中﹞、在境不在心﹝心境不二﹞、在果不在因﹝因在果中﹞,特指方而立相,示以依正庄严,明标往生处所。此可谓于无方中说方所,于无相中立妙相,于无生中示往生也。以此而建立法化,摄归净土,此至极善巧之处,极方便而至真实,所谓大圆镜智者,莫过于此。又因往生而证无生,因见弥陀而明心性,因自成就而游化十方,此至极圆满之处,所谓同体大悲者,尽显于此。悲智双圆之法,体用无二之道,生佛一体之用,尽收于此。故古德讚此法为「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华严奥藏,法华密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如是高妙净土,是何境界?古来诸家各有论述,有报土论﹝圣人可往凡夫无份﹞,有报化二土论﹝圣人生报土凡夫生化土﹞,有四土论﹝佛入寂光净土、菩萨生实报土、声闻生方便有余土、凡夫生凡圣同居土﹞。其论虽多,都是依众生自业所感之理来论净土者,虽各不同,有一共性,即不许凡夫往生报土。唯昙鸾、道绰、善导所判与诸师不同,明弥陀为报佛,极乐为报土,凡圣通往,五乘齐入。昙鸾祖师虽未直言,但义理极明,如《论注》云:「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又以二十二愿为证,明标此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明判为报佛报土者,是道绰大师,其《安乐集》云:「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若弥陀是报佛,极乐为报土,自有疑云: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音菩萨次补佛处?道绰大师释云:「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善导大师为显宗要,更引三部经文,详明报佛报土义:初引通途《大乘同性经》为证,明「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此与道绰所引是同。若单以此证弥陀是报佛报土,则弥陀报土与他佛报土无异,非凡夫所能往生。为释此疑,更引《大经》为证,从法藏菩萨酬因感果之愿行上明报佛报土义:「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以此明弥陀报佛报土异于诸佛报佛报土,乃生佛一体之报佛报土也,所谓「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最后引《观经》为证:「《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如是从报身兼化来迎之事相上明报佛报土义。 善导大师所引三经之证,通别互显,因果俱明,理事并彰,至此,报佛报土义可谓通彻明了,了无疑义。善导法脉失传后,报佛报土义鲜有人明,后来弘化者多依天台四土之说,至蕅益大师,始有融四土为一土之势,所谓「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也。印光大师亦有「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由同居而顿证寂光」之说,并有「如水入海,同一鹹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之喻,此皆有隐显报佛报土义,未直说而已。 2.凡夫入报 西方净土既为佛之境界、高妙报土,普通凡夫,如何得入?若凡夫不能往生,则失去其度生之妙用。若依自力,报土自非凡夫所能入。诸师判极乐有多土,即因不许凡夫入报也。他方净土类多如此,如善导大师云:「十方佛土虽严净,乱想凡夫恐难生。」西方净土之超胜即在仰仗弥陀愿力,凡夫可入报土。道绰大师首明此义,《安乐集》「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