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应常住大众之请,近日每晚于寺内组织常住大众学习《净土宗判教史略要》一书,为方便学习,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供参考。凡有心者,每晚(19:00-20:30)可于UC大厅「净土导航」聊天室听闻。

壹、书名简介

一、净土宗

十方净土很多,这裏特指西方净土。大分七点来说明净土宗特点:

1、 果地法门

净土者,佛之世界。唯佛有净土,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知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其他法门为因地法门)。果地法门,即他因自果──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心顿同果觉。有三特点:

⑴他力: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大经)、观佛本愿力(往生论),亦称大愿业力。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⑵易行:但称佛名,一向专称。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易)

⑶疾至:即入必定,直入报土。(现生不退,往生成佛。)(胜)

2、 法门特质

以「弥陀本愿」为核心,以「念佛往生」为宗旨,以「净土成佛」为目标,以「还来娑婆」为究竟。

3、 最大宗派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之一,最大宗派(不但此方,乃至十方)。

五方面显示其大:

⑴所说经典最多:

正依有三经,旁依达二百余部。

但一大经,即十二译之多,少出其右。

⑵流传时间最久:

通于正像末三时,法灭尚存。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乃至经灭,名号犹存。

《如来会》:「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梵文《大经》:「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

⑶传播时空最广:

此世他方,无不宣说(释迦宣说,诸佛讚歎)。

法照:「弥陀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⑷信仰众生最多:

十方共往:

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大经)

九界同归:上至等觉,下至五逆。

⑸自他各宗普弘:

净宗祖师专弘,他宗祖师兼弘。

印祖言:「恒沙如来,出广长舌以讚扬;诸宗尊宿,发金刚心而流布。」

又云:「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也。」

4、 形成最大宗派原因:寻根究底,有以下原因:

⑴弥陀本愿最胜: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大经、四十八愿)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大经)

⑵弥陀光明最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大经、十二愿)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大阿弥陀经)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

⑶极乐净土第一:

国土第一,而无等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大经)

最极清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大经)

最极庄严: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善导)

最极平等:五乘齐入,同生报土。(善导)

⑷国土广大无边: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大经)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往生论)

⑸名号传播久远: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大经、十七愿)

⑹度化众生最广: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大经)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大经)

⑺了脱生死最易: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十八愿)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庄严经)

⑻成佛度生圆成: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十一愿)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二十二愿)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庄严经)

5、 亦宗亦教:

净土宗亦称净土门、净土教。就浅而言,与他宗并列之一宗;就深而言,则为不与他共的独立教法——其他宗派为释迦教法,净土宗为弥陀教法。善导大师言:「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二尊教:释迦教法(圣道门),弥陀教法(净土门)。故大而言之:净土法门非为一宗,乃弥陀无上大教,与他宗不可等同齐观。如印祖言:「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若以释迦教法而言,不妨视为一宗。

6、 立宗原意:

善导开宗,意在显示凡夫入报。如法然上人曰:「我立净土宗之原意,为显明凡夫往生报土也。若不别开宗门,何显凡夫生报土之义乎?」

7、 宗门根本:

净土宗内涵很多,如正依经典、祖师传承、相关教义等,判教则是其核心、根本、支柱。

二、判教

「判」者判别,「教」者教相。亦称「教判」,详称「教相判释」。教相者指佛所说教义之相状,亦即各种教义的特质、差异。《法华玄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阐释、区别各种教相者,称为教相判释,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即种种教义之特徵或差异。判教可谓中国佛法的特质,是各个宗派独立的根本、核心,所谓一宗的大根大本。教判目的在于指归相应之行门,所谓依理起行,依行证果也。如是顺教之行为如法之行,不顺教之行则为不如法行。(见专杂利弊)

因有「正依经典、判教、传承、宗名」等因素,方构成一独立宗派。

1、 判教源起:

释迦自彰--应机施化,法本如是。

祖师开显--顺时应机,善择教法。

2、 判教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

3、 他宗判教:

天台—五时八教,华严—五教十宗,禅宗—宗门教下……

以天台(法华)、华严(贤首)为主。

他宗判教有以下特点:

⑴但明教相,不辨难易(大小权实);(教门)

⑵但明教行,不涉根机(六度万行);(行门)

⑶但论法益,不论时节:

(人天果,小乘果—声闻缘觉,大乘果—三贤十圣);(果德)

⑷但论自力,不涉他力(自力断惑)。(力用)

4、 净宗判教:

有正脉(有相续传承),有旁流(无贬义,依史实而论,有别于善导法脉,无相续传承)。

正脉:有正依经典,有相关传承,有完整教义,有行门仪规等,开显一宗法要。

⑴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然)。

⑵教判──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⑶特点──圣净通判,独立宗门;

机法并彰,特标念佛;

权实废立,畅佛本怀。

旁流:与善导法脉无传承渊源,融会诸宗,各成一家者。按影响之大者,大分三个阶段:

⑴万善同归(永明)。

⑵一超独妙(莲池)。

⑶回归本源:横竖二途(蕅益)、通别二法(印光)。

本书以正脉为主,兼涉旁流,统摄无遗。

三、史:

即开显、发展、成熟、演变之过程。判教本为一宗系统思想体系,因其非一人一时完善,所以有一循序渐进(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过种,权称之为「史」。表面虽有一演变过程,而其内在则有一不变宗旨,所谓「弥陀本愿」也。

四、略要:

略是简略,要是纲要、大要、心要。此书即略述净土宗判教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一史实过程。

五、总结

此书以时间先后、教判顺序为次第,以「判教」为主线,融摄相关教义,有主(善导)有从(传承祖师),有正(善导法脉)有旁(其他法流),是了解净土宗一纲要性的书。

贰、目录纲要说明

目录有三部分:序言、正文、附录。

序言有二义:一、简单说明判教的基本概念,二、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

正文依判教时序(先后),大分五章

1、净宗先驱法门基柱——(开显)

先驱者:首开净宗先河、奠定法门基础之人。基柱:基础,支柱,一宗的大根大本。

印度龙树菩萨:首判难易二道,奠定净土法门判教基柱,为净土法门先驱。

昙鸾大师:继承难易二道,开显自他二力,承接印度法脉,开启中国净土宗判教之始,可谓中国净土宗之初祖,故与龙树并称为先驱。

影响:净宗先驱,承接法脉,开启宗门。

2、圣净决判确立宗门——(发展)

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确立宗门。教赴时机论,立定宗旨。承先昙鸾启后善导,谓之继祖。

圣道有二:大乘圣道,小乘圣道。

净土亦二:十方净土,西方净土。

影响:确立宗门,继往开来。

3、弥陀垂蹟大成净宗——(成熟)

善导大师:弥陀示现,集净土大成,谓之开祖—开宗祖师,净宗实际开创者。

教法三大集成:

⑴教判集成(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⑵教义集成(大分七条,详见目录)

⑶仪规集成(行疏—般舟讚、法事讚,往生礼讚、观念法门),此书略

个人三大成就:

⑴开创宗门:于教理行门仪规,集其大成。安心(三心)起行(五正行)作业(四修),一体完善。

⑵自行精严:大师行持精严,证悟甚深,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念一声佛,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此,故称光明和尚。日念佛三万声,一生手书《弥陀经》十万卷,画西方变现图三百余幅。(按四十年计,第日抄经至少七遍以上,每一个半月左右画一幅变相图。)

⑶教化普广:满城长安,悉皆吃素念佛,屠夫悉来归命。长安城可谓一净土大道场,念佛之声盈于道理(国都几成弥陀城)。(教化达此功效者,有三位祖师:道绰、善导、少康)

莲池讚:「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影响:大成净宗,法门弘开,影响深远。

4、法益广被万善同归——(演变)

弘愿广大,法门弘开,广度有情,故得万善同归。

「万善」与「同归」有二义:一、万善为不同教法,同归于净土,即「要门」所摄。二、万善指不同根机之人,同归即同归于弥陀本愿,则为「弘愿门」所摄。此二义并收,是净土法门弘传的一特别时期,宋明以来的融合齐归思潮——齐归净土、齐归弘愿。

由同归净土到同归弘愿,有一渐进过程,时间发展较长,大分三阶段:

⑴导圣归净(慧日、法照、永明、莲池),

⑵力脱融混(蕅益),

⑶夺圣显净(超越圣道,别显净土)(印光)

万善同归,圆摄要弘二门,目的在于摄万善之机,同归净土,同归弘愿,回归善导。

5、结示宗要垂範永代——(总结)

结示一宗心要,永远垂范于后世,以为净业行人指南。

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唯在念佛;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一、选择本愿,唯在念佛(大经三选择,观经三选择,小经一选择,般舟三昧经一选择)

⑴弥陀四选择:选择本愿──大经、选择摄取──观经、选择我名──般舟三昧经、选择化讚──观经

⑵释迦三选择:选择讚歎──大经、选择留教──大经、选择嘱咐──观经

⑶诸佛一选择:选择证诚──小经

二、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⑴胜易二德

①称名最易:

不论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不论罪福多少。

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

②功德最胜:

多善根多福德(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

芬陀利花,与观音势至为胜友;

托佛强缘,五乘齐入;

凡夫入报,上善聚会。

⑵巧应时机

①摄机最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

②应机最深:本为凡夫,大悲于苦者。特留此法,止住百岁。

③应时最久:通于三时,贯彻始终;正法久住,唯赖净土,永作伟大赠物。

◎ 附录说明

附录一:净土宗相关祖师的一些资料表。

附录二:净土宗相关祖师判教对照表。

附录三:本书的一些相关参考资料。

参、序言内容

序言大分两大部分,细分八点。

两大部分内容:

一、简单说明判教的一些基本概念——缘起、目的、意义

二、正明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传承、纲要、核心。

细分八点:

一、判教兴起源由:

应机施化,法本如是。(1页)

二、判教目的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1页)

三、判教导致宗派林立:

八大宗派,两小宗派。(2页)

四、各宗判教虽异,目的是一:

出生死海,入涅槃城。(2-3页)

五、净土宗的殊胜:

简单容易超胜,契理契时契机。(3-4页)

六、净土宗判教渊源:

从龙树至善导。(4-7页)

七、净土宗判教纲要:

分述判教(教判、行判),

总论大义,

流传演变(中土、异域)。(7-16页)

八、总结判教史之不变宗旨:

弥陀本愿。(16页)

第一章 净宗先驱法门基柱

一、龙树菩萨:

简历:公元二~三世纪,印度,释尊第二,八宗共祖。

代表作:《易行品》

判教:难易二道判

影响:净宗先驱

法语: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1、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难行道: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难易对比:

⑴难行道:陆路,步行,苦——自力

易行道:水路,乘船,乐——他力

⑵难行道: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⑶难行道:勤行精进——诸、久、堕——难

易行道:易行疾至——一、速、必——易

3、影响:净宗先驱

彰易行之教门,开净宗之先河,

建法门之基柱,畅如来之本怀。

德光遐被,万代崇仰。

4、讚辞:

本师龙树菩萨者,宣说大乘无上法;

自己证得欢喜地,偏劝众生念弥陀。

龙树大士出于世,教导难行易行道;

流转轮迴我等众,应乘弘誓大愿船。

二、天亲菩萨:

简历: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千部论主。

代表作:《往生论》

思想:一心五念

一心:一心归命。五念:礼拜、讚歎、作愿、观察、回向。

影响:正依论典

法语: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三、昙鸾大师:

简历:476~542,中国,四论师。

代表作:《往生论注》

判教:难易二道(释)、自他二力判

影响:首开宗门

法语: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1、难易二道判释: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2、难行道说明:

⑴五浊之世,无佛之时。

⑵难有多途,粗言五三: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⑶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⑷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3、易行道特点:

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⑵佛力住持,入正定聚。

⑶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4、自他二力判: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详见书中)

5、自他二力说明:

⑴速得菩提原因:

问:有何因缘,速得菩提?

答: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⑵三愿的证:

第十八愿:缘佛愿力,十念得生。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第十一愿:缘佛愿,必至灭度。

第二十二愿: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⑶结论:

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⑷二力对比:

自力:修戒定慧,游四天下。——(圣人根机)

他力:乘转轮王行,游四天下。——(凡夫根机:劣夫,跨驴不上。)

⑸总结:

12345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

法语——生活教育

法语——护生与素食

印光大师:如何善处逆境?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安心篇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1

印光大师念佛问答

复兴净土宗

净土行人皆向净向善之人

同念弥陀同生净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