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0集) 2012/7/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百九十三页,从第四行当中看起:

「又《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足证曹山只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传之心印。湛愚老人曰:曹山自比六祖,只是得此欛柄」。『自然之有根本』,末后这一段的解释,念老集《菩萨戒经》所说,我本元自性清净,本是本来,元在此地就是本来的意思。本来就是自性清净,自古至今也没有变化过,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跟这个地方的本元是一个意思。若识自心见性,若是假设,如果我们真的认识,认识什么?认识自心,自心本有,这就是见性。可是我们的真心现在被烦恼业障障碍住了,理上我们明白,从大乘教这些教诲当中都明白了,事上这个障碍没放下,所以它障碍住了。如果我们能放下,放下你就明心见性。识自心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心放光明,这就是心生智慧,这就是成佛,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

六即佛说得好!这是大乘教里非常著名的学说,说佛,佛有六种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从理论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理上讲,个个都是。万法平等,没有高下,所以佛法里头第一个就是讲平等。现在我们迷了,迷了变成凡夫,凡夫要回头,要修行再成佛,真正修到明心见性,天台大师说,这里头有几个过程,连理即佛往上去还有五个,一共就是六种佛。现在我们听到佛经知道有佛这回事情,这叫「名字即佛」,我们还没有真正在修。哪些是名字即佛?我们现在统统是名字佛,有名无实,没真干。真干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不是那个意思,真干是放下。不放下,念佛念再多也不能往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这都是名字位中。

所以佛法真正讲功夫,功夫浅深是放下多少,放下少了不行,出不了三界,必须得有一定程度的放下。这一定程度,我对这个世间,人间天上确实没有眷恋,我不再想了,这功夫就得力。还贪图天上人间的名闻利养,只要有一丝毫这个心,功夫就不得力。你这个念佛,我们可以说,在阿赖耶里头强化我们阿赖耶里面念佛的种子,给它增强,它不起作用。必须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至少不执着,这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叫「观行即佛」,观行是功夫得力。观行,一直到功夫成片,都叫观行。所以观行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观行真的自在往生,可以预知时至,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为什么?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念佛这个功夫可以把见思烦恼伏住,有,有它不起作用。这个不起作用是什么?它不障碍你往生。这样的功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古人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就说的这个。

也就是说,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不要很深的功夫,只要这一句佛号,这一部经的理论搞得差不多了,对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向往,对这个世间不贪恋了,这是初级的功夫,就决定保证你能往生,品位低一点不在乎。蕅益大师说得好,当年大师在世,曾经有人问他,你念佛往生希望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意了?他告诉人,下下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这个话说得好,叫我们对于往生,只要真正往生,品位不要去计较它。根本就不要想着,品位自然提升;斤斤计较品位,品位反而在下面。为什么?你还执着,对这个还那么执着!所以不要去计较品位,你的心更清净,心清净品位自然就高。蕅益大师这种心态好,真正是个念佛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如果真的把见思烦恼断了一品,见惑断了,见惑断了就是小乘初果,大乘像《华严》十信位里头初信位菩萨,这在净宗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有三品,这是下品,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小乘须陀洹、斯陀含,初果、二果都是方便土下辈往生;如果思惑断了几品,他就方便土中辈往生;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他是方便土上辈往生。如果是尘沙断掉了,无明破了一品,这叫理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头的下辈,都是在你放下多少。我们晓得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样?我们得尽量放下。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但世间法要舍,《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放下,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也放下。一切经教我只要一部《无量寿经》,八万四千法门我只要念佛这个法门,就成功了。这就是真正《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统统舍掉了,你的心都清净了,一尘不染,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得生,他一点障碍都没有。生活上所需不要去想它,那是鸡毛蒜皮小事,佛菩萨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真发心就有护法,经上讲的,真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守护你。你受了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就是二十五位护戒神,他们会照顾你。又何况后面有阿弥陀佛,有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全知道!我们是真的干,还是假的干?真干必然受感动,那就是我们的感他就有应。如果我们对这个世法还有贪恋,还放不下,那他想加持也加不上。必须要晓得大乘经上佛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这个力量是相等的,佛力、心力、众生的业力是相等的。今天我们的心是跟业力结合,还是跟佛力结合?如果跟佛的力量结合,那就超过业力。这个权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上,不在别人手上;换句话说,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们起心动念跟佛结合,不跟世缘结合,世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计较,遇到了都欢欢喜喜,不放在心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部经、一句佛号,平平稳稳走向极乐世界。

《菩萨戒经》跟前面讲的《维摩诘经》,《净名经》就是《维摩经》,里面所说的就足以证明,曹洞宗的这一位开山祖师,曹山,只要知有便是。知有本体、知有真如、知有自性,知有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任何一法里头都有自性,这就叫明心见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看《五灯会元》、《传灯录》就能看出一点门道;不明白这个道理,你看这些书里头的问答,你就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所说的完全是见性,性在哪里?你拿来我看看,就这个意思。五花八门。从什么地方看?从他的态度真诚,不是开玩笑的,于是随拈一法无不是见性!曹山开悟了,自比惠能大师,确实开悟之后都是一个境界。惠能大师开悟了,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能大师当时,在他会下开悟的一共四十三个人,真的,在中国禅宗史上空前绝后,在他之前没有,单传,一个传一个;在他之后也没有,有三、四个就了不起了。禅宗在能大师这一代盛极一时,就是知有便是。

下面这一句经文:『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这是什么?变化。变化不是自性变化,是自性随缘变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着一切众生的心念起变化,也是《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第一种是「周遍法界」,这是讲信息的传递,念头一动周遍法界。这个速度没有能比的,念头动了周遍法界。我们的物质现象,物质现在知道都是波动现象,每个波动现象都周遍法界,所以我们求三宝加持,这不是假的。身体不好,身体不好肯定是业障。怎么办?求佛菩萨加持。我们身体一切状况,每个细胞的状况他都知道,真的都得到加持。绝不为自身求安乐,为自身求安乐,佛菩萨不会加持。自身受一点苦难是什么?消业障,不是坏事情,好事情,千万不要埋怨佛菩萨没有保佑我,现在在受苦。你现在不知道,你现在在消业障,不是受苦。真有障碍,自己没有法子,佛菩萨来了。就像虚云老和尚朝山生病了,文殊菩萨真来了,帮助他、照顾他,十几天身体恢复了,再继续朝山,文殊菩萨就不见了。能够忍受的你得要忍受,对你决定有好处,没有坏处。

「自然光色参回」,什么叫参回?「参者入也,光光相入」。像我们讲堂的灯光一样,十几盏灯光同时都开,光光相入,这是参。「回者回转。周流不息,变化不拘」。参,我们能体会到;回,不容易看到,很难体会到。这是《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出生无尽」。这个出生无尽是什么?就是变化无尽,千变万化。从什么地方看到?从极微色,这是佛学名词,极微色,就是现在量子力学家所说的微中子。微中子的变化,你看看,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变化,里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这是回,变化不拘,周流不息。周流不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波动现象,它不停止,前念息了,第二个念头就生,永远是这个样子,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叫念念不住,住就是停止,它不停止。这个现象?现象绝对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所以叫相似相续相,前面我们读过,真的相似相续相。这《还源观》上讲的变化,说明这个变化是随着念头,这桩事情今天量子力学家知道了。

第三个周遍是讲心量,这一点我们要知道,第三个周遍叫「含容空有」,说的是心量,原本的心量。大乘里头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原本的心量。中国古人常说「量大福大」,心量要拓开。含容,含是包含,包含虚空,虚空大了,我们心量比虚空还大!容是容纳,容纳万有,没有不能容纳的,没有不能包含的。这是本性、真心,这么大的心量!我们今天见这个人喜欢他,见那个人讨厌他,这个不行,这心量太小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入了这个境界,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量统统恢复了,所以这些人得大自在。我们务必要把心量拓开,常常想到量大福大,学如来、学法身菩萨,没有不能包容的。为什么会包容?因为知道是一体,这就是看破。知道万物跟我是一体,所以那个小心量就舍掉了,就真能放下。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常寂常照」,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对于诸法实相要用什么态度?完全用清净心,不要在这上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所以第一句把它否定掉,非寂非照,第一句非寂非照,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复常寂常照,那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懂得了!「寂而常照,故从法身流出报化佛身」。在诸菩萨实报庄严土,佛就现报身;在方便土、同居土,佛就现化身,报身、化身是一不是二。「从理体出生无量微妙相用」。后面又说,现相起的作用微妙到极处,这些统统说的是我们自性,统统说的是我们本人,这一点一定要直下承当。他说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不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无量光明色相,相参相入,回转变化,超逾十方」,所以称赞它叫「最胜」。

「经中常以宝珠喻自心」,宝珠光色参回,只要它对着光明,角度不一样,你看到颜色不相同,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般富有人家大厅里面挂的水晶灯,就看到这个现象。许许多多不同的水晶片装饰这个灯,灯光开开之后,你从各个方面去看,各种颜色都有,这是光的折射。《观无量寿佛经》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一一宝珠」,每一个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异是不相同,金色光明。「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各作异相」,宝土是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显现无量无边无尽不同的形相。底下举几个例子,「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这个以前印的是个错字色,不是色,应改作花,杂花云。这上面没有改,这杂色要改过来,杂花。)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随意,随众生的意,这个要知道,佛没有意,佛已经转识成智,众生才有意,佛没有。施作佛事,这句话的意思,起心动念,出生无尽,是故自行化他,无有障碍。

「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什么?这是佛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完全是佛的化身。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阿弥陀佛怎么接引?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每天去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阿弥陀佛一个一个去接不累坏了?阿弥陀佛接引是化身去的。你看看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好又放八万四千光明,每一个光明里头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你看看,他有这个本事。所以十方世界所有念佛人求往生,他全顾得到,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要知道,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有阿弥陀佛这个本事。那接引众生我们得要问,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帮不帮助阿弥陀佛去接引?我有理由相信,这些菩萨们都会帮助阿弥陀佛去接引,接引的时候现阿弥陀佛的相。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一样,看不出来,凡夫看不出来,菩萨知道。下面说,「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太好了、太妙了,没法子说!

「上之经文深显光明色相微妙难思,随意变现。光中有色,色又现相。珠网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显」。这一句是说的依报放光。就像《楞严》上所讲的,无一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在极乐世界,可以说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能力跟阿弥陀佛非常接近,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只有这些大菩萨他们自己知道。依报如是,极乐世界六尘皆作佛事,这是十方世界没有的。底下再说正报,「佛相具好」,佛相不是三十二相,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具足八万四千好。「好中放光,光复现佛,皆极显参回之意」。什么叫参回?这是参回,这就说得非常明显,在极乐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都是光色参回。「至于施作佛事与摄取十方念佛众生」,这就是非常明显的说明来接引,接引十方世界念佛众生到极乐世界去,「正是最胜也」。

「又参照上引经文中,可见极乐种种依正庄严」,这说出来了,有依报、有正报,「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现。此正是《往生论》所云极乐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就是国土庄严,说了十七种,阿弥陀佛庄严说了八种,菩萨庄严说了四种,总共二十九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论中之一法句也」。《往生论》上讲的一法句,一切都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一法句也就是这一句六字名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是真实智慧、是无为法身。经上所说的自然之根本就是说的这个,它起作用了。我们再看看底下这一段,「性德妙用」。请看经文: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六句经文说性德的妙用。请看念老的注解,『郁单成七宝』。「郁单具云」,具是具足,就是详细的说,是「郁单罗究留」,这是梵语音译全部翻出来。中国人喜欢简单,省略把它翻成「郁单越」、翻作「俱卢」。「此其略称」。什么意思?「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个小世界,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四大洲。我们这个地球是南赡部洲,这个四大洲是分在须弥山的四方,我们这是南方。北方我们通常叫北俱卢洲,俱卢就是郁单的意思,北方大洲的名称。它的意思是「高上作、上胜生、高胜」,在四大洲,它非常殊胜,福报比其他的三洲都大,其余三洲比不上它。「又云俱卢洲,此云上胜,亦云胜生。又《起世因本经》谓此洲于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胜彼」。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