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七章 人类的道德基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七章 人类的道德基础

  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类是进化树的果实。人类有这种成果、更应该去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和生命的意义。

  假如你希望了解什么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你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从内观的洞察力去发现。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你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其他人做为向导,只能为你提供部份的必要条件。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必须先了解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真相,也必须接受宗教做为向导,并学会如何使你的心宁静、平和。当这些条件都具足时,答案就在你身边。这有如因缘成熟时,雨水就会从天降落一样。

  了解人类的本性:

  人类已经有足够的智慧登陆月球了,可是仍然无法通过内观的洞察力了解自己的本性,因此误解了这世间的一切,而这一切见解都建立在误解上,这种错误的见解使他自我膨胀,提高我见,做出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事。

  人类应该摒除愚痴的无明,努力去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发展觉悟。所有的伟人都和我们一样从母胎出生,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道路发展而成为伟人。真性或觉悟不能像水一样灌入我们的大脑里。就算是佛陀,也跟普通人一样,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去体悟真正的人性。

  一般人,只要他能从自己无明的梦幻中觉醒,都能证悟涅槃。一个人必须明白,他的今天是无数的思维和行动,不断反覆作用的结果,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变化而形成的,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中。人格也是通过自己的身、语、意的抉择后而奠定的,因此,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是自己的决定。人类是进化树的果实。人类有这种成果,更应该去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和生命的意义。

  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

  大多数人无法面对生命的真相,他们宁可沉迷于美梦或幻想,把虚幻当作事实。他们不愿去了解生命的无常,而死却是必然的事实。了解生命的无常,就能轻易的面对死亡。一般人对死亡有恐惧感,但是,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都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可以给人勇气、安宁和了解生命的本质。

  在了解死亡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并非按照我们的意愿一帆风顺的。我们经常受到很多问题的困扰。我们不需要害怕或逃避种种的问题和困扰,这一切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生命的洞察力。大多数人在财富、权势、地位中寻找幸福、这种物质文明的发展造成人类追求虚幻的幸福,同时也造成了安眠药的销量直线上升,精神病院病人的增加和自杀率不断的上升。

  宗教的需求: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必须鼓励他追随一种伦理道德的系统,让他从邪恶变成善良,使他净化自己的思想。这个系统就是──宗教。

  宗教是奋斗者的表现,宗教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宗教引导人类逐渐的去了解自我。宗教可以化卑贱为崇高、化自私为慷慨、化傲慢为谦虚、化挥霍为节约、化贪婪为布施、化残暴为善良、化主观为客观。每一个宗教都希望能将人性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虽然无法尽善尽美。从早期的宗教可以看到,宗教是人类艺术和文化灵感的泉源。虽然很多宗教已经在人类历史中被遗忘了,但是,每一个宗教对人类的历史都曾经做出贡献。基督教带给西方文明,但是,在东方却发挥不了影响力。东方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受佛教的影响,甚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佛教还是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佛教并无一点与现代科学发生抵触,不但如此,佛教还包容和超越了现代科学知识,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体系能做到或曾经做到。西方人征服宇宙是为了物质的目的,而佛教及东方哲学,则努力与大自然协调,以寻求精神的解脱。

  宗教教导人类如何冷静的使自己的心识获得平静。使我们获得平静的秘密就在于如何使烦恼消除。如何获得满足,对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追求物质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烦恼,物质并不能使人快乐。今天,生活在世的许多大富豪,同样必须面对更多生理或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困扰,金钱,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反而,一些贫穷的人,他们懂得如何满足自己,他们生活得更快乐。著名作家瑞伊敏这么说道: 拥有太多的人,还在不停的追求,我只要求一点,不求多,拥有太多的人依然贫穷,拥有一点的我,却很富裕,他们贫穷,我富裕,他们索求,我付出,他们缺乏,我有余,他们憔悴,我精猛。

  寻找生活的目的:

  生活的目的因人而异,画家的生活目的,可能只是创作传世作品,希望在他死后,仍然能永垂不朽。科学家的目的,可能是开发新的定律、公式或理论。政治家冀求成为总统或总理。年轻的行政人员、向往成为跨国公司的经理或总裁。但是,当你问及画家、科学家、政治家或年轻的行政人员,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理想时,他们会毫无犹豫的回答你,他们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更美好更幸福。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这些理想是不容易的。

  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苦、无常和无我)时,我们还会像一般人那样,追求欲望的满足吗?我们理解追求虚无的幸福就好像在水中捞月,对欲望的渴求、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当人们无法成功的累积财富、满足于权力、地位和荣誉时,他们感到痛苦和憔悴,就算是那些「成功人士」也一样要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害怕失去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荣誉,他们的欲望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为什么了解生命的真相是非常重要的。

  宗教信仰,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让人类看清楚感官的欲求和自我的执着。譬如佛教,它告诉我们「业力」控制了我们的命运。要获得更大的快乐,就必须放弃短暂的快乐。如果一个人,今生过着善良和神圣的生活、享受着宁静与幸福,就算他不相信有来生,可是这一切善的果报却利益了自己和他人。拥有这些正面生活条件的人,能为自己带来幸福,胜于那些只想满足自我和欲望的自私者。

  如果,一个人相信有来生,他会根据自己的业力而获得重生。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善行,他将往生于善界,他将拥有财富和成功,俊俏和充满精力,健康和拥有良师益友。善行导致往生善界,恶行则往生恶界。当一个人了解「业力」后,停止恶行,努力于善行,最后所获得的果报,不仅是利益今生,也利益了无数的来生。

  当一个人了解人类的本性后,就能生起正知。他深知人类不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他意识到必须自我发展潜能、增长智慧和慈悲心。他同时也理解到,身为人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有机会接触佛法时,他完全明了生命是无常的,于是,他开始实践佛法。他意识到实践于佛法能断除困扰他一生的无明和贪欲。

  当了解生命的真相后,他更加注意于他自己的身、语、意三行,他知道透过善的身、语、意行,能够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他清楚的了解到自我价值发展的道路──八圣道。实践于八圣道,能协助一个人发展「戒」──将一个人的负面行为转化为正面行为,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力量,净化思想,发展心识,从而改变整个人生。实践「定」──能够获得人生的真正经验,了解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真性。当「定」获得全部的发展后,就会生起「慧」。当「慧」生起时,就会获得善心、欢愉和慈悲。这时,他更加了解生命的所有组成部分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动向了。

  当一个人获得自我的发展后,就不再执着于生命及无尽的欲望,他把理想订得更高,他以佛陀那纯净的人性境界为榜样,努力争取证悟于涅槃。他发展了对三宝的崇敬,以佛陀为精神支柱。他弃除贪欲,开发智慧和慈悲心,完整的从轮回中获得自我的解脱。

  佛教为广大社群而存在

  佛教不仅为修行者存在,同时也为广大社群而存在。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高尚和庄严的,并不是一般的人能理解的,因为想要成为一名佛教徒,就必须隐居寺院或清净偏僻的地方。

  这是由于对佛陀的教义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可悲的错误观念。这是由于阅读或聆听了一些有关佛教的教义,而这些教义并非全面的佛教观点。一些现代的学者或作家,由于对佛陀的教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造成错误的印象。佛陀的教义,不仅意味着只有出家人才可修持,任何在家的男女信众一样可以修持。八圣道是所有佛弟子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适合于全人类。

  这世间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出家为僧,或隐居于山林洞穴中。如果,他们不能在生活中体现八圣道的精神,那么佛教对他们是毫无作用的。但是,一旦了解佛教的真正精神与价值,你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义。

  或许,有些人会发现,在僻静的地方修持佛法,比较容易或更方便,也就是说,断绝了一切的人际关系和往来。可是,某些人却发现,这种修行方式,减少或降低了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对精神或知识一点帮助也没有。

  真正的出家,并不意味着身体将远离社会。佛陀的大弟子沙利子说: 「一个人隐居山林,可是心中充满了污染杂念,而另一个人,居住在城里或村落里,严谨的修持佛法,远离污染杂念。这两个人相比较,居住在城里,过着清净生活的人,远比隐居于山林的人,来得高尚和伟大。」《中部》

  一般人相信学佛必须脱离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拒绝和阻止在家人学佛。在佛教文献中,多处提到人们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成功的修持佛法而证悟涅槃的例子。有一回,苦行者瓦差哥达(acchagotta)很真诚的问佛陀:「在家的男女信众,真诚的奉行佛陀的教义,是否能成功的达到精神最高的境界。」佛陀明确的回答:「在家的男女信众,只要能真诚的奉行佛陀的教义,一定能成功的达到精神最高的境界。」

  我们不反对某些人在宁静偏僻的地方过隐居的生活。但是,更值得称赞和鼓励的是,那些和一般人打成一片,又严谨的修持佛法、帮助社会、服务人群的人。隐居一段日子,增益心灵和个性的修养,当获得道德与心智的发展,和坚定、充实自己之后,再回到社会,服务人群,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假如,一个人整个人生都脱离群众而独居,只为自己的安乐和解脱着想,不愿利益他人,这与佛陀的大悲心和服务人群的精神背道而驰。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在家也同样可以修持佛法,为何佛陀要成立僧团,披剃僧众呢?」僧团和出家制度是为那些肯献身、肯牺牲的人而设的。他们不仅为了个人心智修养,同时也为了服务大众。换句话说,出家人没有家庭责任,没有社会拖累,他们可以无私的奉献,甚至奉献生命,为更多的人谋求福祉。

  为什么说,出家能利乐众生呢?僧众虽然不能给予信众物质的满足,可是,他们引导信众在心灵和精神的修行,解决信众精神的困扰。出家人追随和实践佛陀的教义,再把自己所学到的教育群众。如果信众拥有大智慧,也一样可以和出家人研究,切磋佛陀的教义和自己的心得。

  在佛教国家,僧人负起了教育的责任,在佛教国家佛学的普及,精神及道德价值的提升,都是僧人做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僧人并无金钱收入,他们的衣着、住处、食物和药品,都有赖在家人为他们提供。在佛教的修行,在家人有义务维护出家人的健康,出家人同样有义务协助指引在家人精神的需要,及教导他们如何净化心灵。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佛陀认为经济利益是人类幸福的泉源。但是,只有道德和心灵的发展,能让人活得更快乐、安祥和美满。

  有一回,一位名叫迪噶伽努(Dghajanu)的人,问佛陀:「尊敬的佛陀!我是一位拥有妻子儿女的普通人,请您指示我如何使我现在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快乐,及如何获得未来的幸福。」

  佛陀告诉他,在这世间有四种方法,能使人活得更幸福。

  一、要有一技之长,工作要有效率、有热诚、有干劲,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有认识和内行。

  二、要辛勤的劳动,以正确的方法赚取及保护自己的收入。

  三、要结交耿直、有智慧、有道德,能够协助自己弃除恶习,辅佐自己走正道的良师益友。

  四、理智的处理自己的收入,不奢侈也不吝啬,要布施,不要浪费,要适当的节制自己。

  佛陀也推荐了四种有益于在家人未来幸福的修行方法:

  一、信心(Saddha):一个信徒应该对道德、心灵和智慧的价值,具有一定的信心。

  二、戒行(Sila):信徒应该持戒,不杀害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

  三、布施(Càga):信徒应该学习如何仁爱、慷慨、不执着也不挥霍自己的财富。

  四、智慧(Pa¤¤a):信徒应该发展智慧,通过智慧的发展,进入无苦、无烦恼的清净涅槃。

  有时,佛陀也开示了有关节省和消费方面的问题。有一回,佛陀对一位年青人夏嘎拉(Sagala)说:「应该把收入分为四份,一份做为家庭的正常开支,一份发展自己的生意,一份做为应急之用,一份用来布施。」

  有一回,佛陀对给孤独长者(Anàthapiõóika,一位富翁,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祇园精舍的创建者)说,有四种幸福等待人们去发掘。

  一、享用以正当手段赚取的财富。

  二、以宽容的心对待自己、家人、朋友和眷属。

  三、不举债度日。

  四、不要犯身、语、意三业,过着清净无瑕的生活。

  请注意,这四点中的前三点,都是物质或金钱带来的快乐,这些都不是提升精神生活,以臻完美境界有价值的部分。

  从以上的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佛陀认为经济利益是人类幸福的泉源。但是,佛陀也认为,只有通过道德和心灵的发展,才能让人们活的更快乐、更安祥和更美满。假如只有物质的享受,缺乏心灵和道德的基础,就无法了解真正生活的意义。在鼓励物质生活的同时,佛陀为了社会的安宁与幸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促进人类精神的文明与道德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要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就必须放弃一切物质的需求,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佛陀认为我们可以享有物质带来的快乐,但是不要过于执着。在享受物质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心灵的发展。唯有心灵充分发展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不偏执于物质或心灵,这就是中道,也就是八圣道。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三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五

 

后五篇文章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序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六章 佛教与其它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五章 佛学基础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四章 永恒的真理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三章 佛陀入灭之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