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四章 永恒的真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四章 永恒的真理

        狮子吼

  听了佛陀开示后,很多人放弃了原来对宗教生活的错误观念。佛教是一颗闪亮的宝石,他深深的吸引着人类。它能为正见的人带来福利和了解心灵的真性。

  佛陀本来是一位尊贵的太子,为了解脱人类的痛苦,经过长年的实践和追寻所觉悟的真理。当这位生活在荣华富贵中的王储,了解到他被各种不同的烦恼所包围时,他毅然的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寻求真理,去为病态的社会寻找诊治的良方,去寻找脱离「苦」的道路。在长期的摸索中,他发现传统的宗教无济于事。经过六年的心灵锻炼和思索后,他终于达到了目的──证悟正自觉。他开始教导他所证悟的学问,这学问就是──佛法。

  佛陀曾经说过:

  「僧众啊!狮子是百善之王。就算潮水从牠的洞穴里涌出,牠还是行动自如。牠能够这么做,是因为牠善于观察四面八方,牠能发出『狮子吼』,牠能冲出浪潮寻找猎物。」

  「僧众啊!当百兽听到了『狮子吼』,都心惊胆颤,赶紧找地方躲藏。水生动物沉入水底,森林动物潜入森林,鸟类飞上天空。」

  「此外,在村庄、城镇或王宫里饲养的大象,也被粗大的皮带缚紧,以防牠们因害怕而挣脱,或在恐慌中排泄。狮子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被称为『百兽之王』。」

  「僧众啊!同样的,佛陀出现于世间,他是一位大阿拉汉、一位大觉悟者、一位德智完备的世间智者和稳健者,无人能胜的调御大夫,是人、天之师,是佛陀,是世尊。他弘扬佛法:『从认识自我的本质到舍弃自我』。」

  「不管是什么神,当祂们在听佛陀说法时,都感到震憾,祂们说道:『我们以为我们是永生的,其实我们也无常,我们以为我们是稳健的,其实我们一点也不稳定,我们以为我们是无终结的,其实我们也一样有终结的一天,看来,我们真的是无常、不稳定和有终结的。我们一路来都以自己作为准绳。」这是佛陀对天人及人类的开示。 《增支部》

  什么是佛教

  佛教就是神圣的真理。

  什么是佛教?这个问题使人混淆和困扰。因此,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佛教是哲学?宗教?还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简单的说:佛教博大精深,再巧妙的人也无法把它规划到固定的、狭窄的范畴内。当然,佛教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生活方式,可是,佛教并不限囿于以上的范畴。

  以固有的范畴或标签来规划佛教,就好像在张贴海报,告诉大家,他们现在在传什么法。如果以药房比喻佛教,我们将会更清楚。药房的告示牌不能治疗人们的病,而药品确实是有治疗作用,我们以药品来治病,从来都不去理会告示牌说的是什么。同样的,如果认为佛教是有效的,就利用它,不要理会它的标签和范畴。不要把佛教硬塞进一个简单和固定的范畴内或任何广告形式的框框内。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里。对佛教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佛教可能只是一大堆迷信和仪式。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佛教可能是获得短期利益的方便工具。有些人认为佛教是古时候流行的时髦玩意。而有些人认为佛教仅仅是对知识份子有意义的思想体系。有些人把它看成是科学的发明。而虔诚的佛教徒,却把佛教看做是他整个的生命,是值得他牺牲一切来完成的人生大事。

  某些知识份子把佛教当作是古印度环境的产物,或认为是印度宗教的另一类产品。事实,佛教却不是这样的,佛教是神圣的真理。佛教是获得觉悟、智慧的途径。佛陀觉悟世间的烦恼与困苦,并不纯粹来自知识或理性的过程,而是来自心智的发展和净化。以知识性为立足点,使人联想到科学态度,因此,终于使佛陀成为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宗教导师。当然,佛法的曙光在印度出现,是有其智慧探索和伦理建设的社会背景与条件。数百年来的宗教和哲学的发展,孕育了印度本土富饶的土壤,在这种肥沃的条件下,佛法的种子才得以萌芽。在同时代的希腊、中国、埃及及巴比伦,虽然都有其富饶的思想宝藏,但却无法和当时的印度相比。思想启蒙的种子,好像长了翅膀一样,从世界各地,数不清的遥远时空,一齐飞到印度的东北角来,这独特的种子,在佛陀身上获得完整的发育和成长。

  佛陀透过觉悟于正自觉的经验。他不以教条或神秘性来获得信徒的追随。他采取了一种有效的,你我都可以证实的经验来阐明佛法。他用最正确的字眼来给予佛法下了一个 实实在在的定义,那就是神圣的真理(圣谛)。我们要知道佛陀不是透过学术理论来教导我们,而是从他的觉悟,他的理解以及他所证实的真理的成就,来教诲我们。

  佛法开始于二千五百年前苟答马佛陀的身上。佛陀在阐释他的教法时,并不仅仅要我们理解生命和世界,而是指出他所发现的真理是正确而实际的解脱之道。

  佛陀原始的教义,包括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佛教的开创是扎根于佛陀的教义(佛法)。

  佛陀的教义并非专门为佛教而编制,而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文明。佛陀的教义成为文化的主流,走进历史,成为许多国家的文化。他在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和文明的建设都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过去的好几个世纪,无数的国家、社会和教育都和佛教扯上关系。在这些国家的历史中,都光荣的记载了佛教友善和友爱。佛教徒信仰和实践佛陀的教义,他们远离物质生活,享有实际和科学的宗教生活,他们的灵性获得充份的发展。在佛法的指引下,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佛教对文明的冲击:

  今天,佛教已形成了文明的主流。这股主流的文明唤醒了无数自大和自我的人们。以心灵的发展唤醒了人类对权力的执着,提升人类的素质,使他们获得宗教的自 由,拥有锐利和纯净的思想,放弃了狭隘的国家和种族的观点。佛教徒理解「我执」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们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洞察力「观禅」以求获得最高的境界。二千多年来,佛教满足了超过三分之一人口对心灵的需求。今天的佛教比以往还要来得强大。佛陀的教义使人类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发展。佛陀的人生观普遍的被接受,佛陀的人生观也使人类获得超凡脱俗的成果。

  佛教也令人了解这世间和生命的真正意义。佛教不鼓励人类生活在愚痴的天堂,指示他们远离畏惧和幻觉。佛教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宇宙观,指引我们如何获得真正的和平、平等和幸福的解脱之道。

  人类的今天,依然从宗教中获得道德标准。佛教是最有效的舟乘。佛教是属于人类的宗教,人类从佛陀的教义中获得生活的定律。当一个人成就于成功地控制物质领域时,他会回想他是如何的克服种种困难而获得这一切,而最难克服的就是他自己。一个现代人,很容易的就能在佛法里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自己所有疑虑的方法。

  今天,佛教受到西方文明社会的欢迎,就是因为透明度高,充满科学性和心灵性。他倡导放弃「我执」和一切不善的行为,符合了现代人的科学观。佛教指出正确的人生,不在于自我造作和自我幻想的境界里。而脱离这一切,就是佛陀的本怀。佛陀那慈悲、关怀与和平的信息,引导着数以百万计的愚痴人类,带领他们走向宗教生活的康庄大道。

  佛教对人类的贡献:佛教给予人类美好的希望和鼓舞。他孕育了社会组织中最值得称颂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灵的和平与满足的社区精神。它为人类带来最大的福祉。

  即使在政治上,佛教也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突破。包括了平等的对待一切生命,民主程序和基本的道德价值观等等。佛教赋予东方国家一种光辉的特色。佛教为人类提供精致和道德性的基本人际概念。

  事实上,对于那些只撷取部分佛教教义的人来说,佛教巨大的潜力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个人和一般的潜力已被佛教艺术和文学所隐蔽。佛教最大的潜力奠基于它对理性的实践。理性却经常被人们的嗔恚心所排除。理性是属于人类的,理性可以为人类带来文明。不管理性如何被人类的情绪所蒙蔽,理性还是最大的力量。如果佛教的价值观要获得重新的肯定和再发挥,也绝对不是透过世俗的权威或超自然的神祇启示,佛教本身就具备了自我复兴的种子。

  佛陀对社会和人类精神领域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的信息传遍了亚洲许多国家。赢得无数人的爱和感情的奉献。佛陀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

  究竟的真理

  究竟的真理,可以在佛陀的教义中发现。

  佛教承认两种真理的存在──普遍性的真理和究竟的真理。究竟的真理不是理论性或推测性的,唯有透过观禅的训练才能获得。

  佛陀的教义是这世间最究竟的真理。佛教不是一种天启或有组织的宗教。他是人类首创以纯粹科学探究终极存在的本质的例子。这种超时空的教义,是佛陀不经任何外在因素所发现的。这教义强而有力,足以面对任何挑战,而不需要改变其基本原则来适应种种的变迁。许多宗教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被迫更改或放弃原有的教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缺乏固定的基础和究竟的真理。在目前世界困难普遍存在 的情况下,佛教还是能够照样的保存佛陀原始的教义。

  佛陀不曾介绍过与道德或宗教无关的个人或世间修持。对佛陀来说,这些修持都是没有价值的。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区别佛陀所说的佛法和一般人所说的佛法,以及利用佛陀名义的修持方法是些什么?

  所有宗教的弘法,并非由创始人独立完成的。有时候,弘法的任务也交由素质较高的弟子来执行。而宗教的创始人,也未曾制订弘法章程或教育方案。但是后来的宗教领袖却制定了种种方案来防止信徒的叛离。就算在今天,佛教在形式上也已经和早期不同了。经过了数世纪的传播,缅甸、泰国、中国、西藏、斯里兰卡和日本的佛教,就已呈现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混乱,因为佛陀所教诲的究竟是真理。这究竟的真理体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显示出来。

  佛陀入灭后数百年,他的信徒们开始将他的教义组织起来,形成了宗教。他们掺杂了其它信仰,各种奇迹、神秘、占卜、符咒、灵符、坛场、祷告和各种仪轨。这些未曾出现在原始佛陀的教义里。当这些外来的宗教信仰被纳入佛教体系中,很多人忽略了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发展。人们不再修持佛陀原来的教义,反而花费大部分的精力去向邪恶的神灵寻求庇护和追寻财富及运气。渐渐的,他们对佛教失去了兴趣,变成只是一昧追寻占卜、魔法,或摆脱恶运、晦气或病魔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修行与信仰,就局限于一般的、世俗的追求了。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外来的力量而摆脱他们种种的困扰。只要人们继续追求这种信仰,他们就无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智慧与学识,以及其它有关人类的优良本质。换句话说,人们开始利用佛教的名义, 滥用人类的智慧与学识去追求仰仗外力的信仰。他们也因此污染了原本纯净的佛陀教义。

  我们可以在许多国家里找到这些现代的宗教,这是因为人类所居住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不同的关系。即使把佛教当作宗教,它也不是一开始就从天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很长的历史,和在诞生的过程中加以发展的。在它演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抛开佛陀原始的教义,而创立了许多不同于佛陀教义的新宗派。其它的宗教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只观察到那些挂着佛教名义的盲目信仰,就骤然给宗教下了一个不好的结论。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本质,必须研究和考据这个宗教创始者的原始教义。

  现在我们面对后期佛教所发展的各种不同的宗派和思想。我们有必要回到正确和究竟的佛法。不管人们信仰和实践的是什么样的佛教,佛陀原始的教义完完整整的保存在经典里。

  佛教的两大部派

  一个真正的佛教修学者,不应该执着于任何宗派。

  佛陀入灭后数百年,已出现十八个不同的部派,有各自的不同观点。这些不同的部派,基本是因为对佛法有各自不同的阐释而成立的。过了一段时期,这十八个部派逐渐的合并成为两大部派:上座部与大众部。今天,极大多数的佛教徒都分属这两大部派。

  上座部追随佛陀的教诲,透过自身的努力寻求解脱。大乘佛教则是以圆成佛道为修行依止。大乘佛教认为可以透过菩萨行来圆成佛道,对他们来说,菩萨就是未来佛。菩萨为了悲悯众生,发愿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因此延误了成佛的时机。但是,这种说法并未见于上座部巴利文经典里。佛陀教诲弟子要认真的看待佛法,只有在真的了解佛法时,才能对它自由的发挥。但是,总的来说,上座部和大乘佛教都隶属于尊贵的佛陀。

  从以下数点,可以看出部派都能达到共识。

  一、两个部派都是以释迦牟尼佛为导师。

  二、两个部派都同样尊崇四圣谛。

  三、两个部派都同样实践八圣道。

  四、两个部派同样以十二因缘为基本教义。

  五、两个部派同样反对有超自然的造物者缔造世界和统治世界。

  六、两个部派所接受的无常、苦、无我和戒、定、慧的观念完全一致。

  有些人认为上座部的思想较为自私,这是因为他们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但是话说回来,一个自私的人能证悟觉悟吗?两个部派都接受三乘思想(正自觉、独觉和声闻觉)和菩提(觉悟)。而上座部坚信菩萨只是证悟佛道的前行。只有证悟正自觉的佛陀,才能为这世间的所有众生带来幸福和快乐。

  上座部追随正统的宗教传统,盛行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他们以巴利语作为宗教活动的唯一语言,以达到涅槃,完成正自觉(佛陀)、独觉(独觉佛)、或声闻觉(阿拉汉) 为最终的目标。但是,在上座部大多数人都以成就阿拉汉为目标。在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的佛教都属于这个部派。

  大乘佛教已经改变了这些古老的宗教传统。他们以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从事宗教活动。他们修持的最后目标也一样是涅槃(成佛)。因此,他们崇敬佛和菩萨(未来佛)。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佛教徒属于这个部派。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徒属于金刚乘(密宗)。

  国际佛教学者稍后终于接受了大乘和上座部的观点。对历史而言,上座部成立的历史最久。上座部以佛陀原始的教义为依止。在公元前三世纪,阿首咖时代,斯里兰卡接受了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那时候并没有所谓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出现比较晚,大约是纪元初。佛教和三藏经典于三世纪传入斯里兰卡,当时并没有大乘或小乘的存在。从这点看来,上座部的存在,较这两种概念的存在要来得久。1950 年召开的佛教大会,明确的规定对南传佛教的称呼,无论在西方或东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大乘经典里,也明确的指出「声闻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里,对这三乘之一的「声闻乘」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不同的部派对佛陀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两千多年来,并不因此而导致佛教分裂。这体现了佛教徒独一无二的容忍精神。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五章 佛学基础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六章 佛教与其它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序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七章 人类的道德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

 

后五篇文章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三章 佛陀入灭之后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