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洛确仁波切:登马·洛确仁波切2006莅台弘法『三主要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洛确仁波切:登马·洛确仁波切2006莅台弘法『三主要道』

 

  登马·洛确仁波切2006莅台弘法『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

  顶礼至尊上师们

  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

  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我今应随己力而宣说。

  于诸三有安乐不贪着,为成暇满义利而精进,

  唯愿依于佛陀欢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善谛听。

  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何能息灭有海乐希求,

  由贪有乐众生遭系缚,是故先当寻求出离心。

  修习暇满难得寿无长,能断贪着此生耽着乐,

  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后世欲。

  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

  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虽已发生求脱出离心,若无菩提胜心所摄持,

  不成无上菩提胜乐因,是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四大瀑流冲激难遮止,业力绳索紧密所系缚,

  堕入我执铁网罟洞中,无明大暗周遍所蒙蔽。

  无边生死大海生复生,常遭三苦迫害恒无间,

  陷此境地一切如母众,情状思已策发殊胜心。

  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

  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诳,

  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

  现相缘起真实不虚妄,性空不执远离诸承许,

  若时见此二理各别现,仍未通达能仁深密意。

  空与缘起同起非更迭,若唯观见缘起不虚妄,

  即而灭除实执所执境,尔时正见观察乃圆满。

  又由现相断除有边见,乃由空性舍离无边见,

  了知性空显现因果理,不为边执邪见所劫夺。

  如是于此三主要道义,自若如实通达诸扼要,

  当依寂静处所起精进,愿汝速即成办究竟愿。

  第一天

  安立意乐:为利有情愿成佛,因此来闻法。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由闻知诸法,知诸法取舍,知可做不可做;由闻遮诸恶,知道业力内涵,守那些戒;由闻断无义,知暇满不空过,知佛法可救护;由闻得涅槃,知获得解脱不易,必须反复学习三学,若不听闻,不能得涅槃。

  佛教内涵:教证二字,教法:三藏经律论,学习及传授的内涵;证法:三学戒定慧,由自己内心修持来断证,有法师有讲授,必须在三学来串习。(修定或得四禅,外道所在皆有。)不能由外相看,59、60年中共入藏,破坏佛寺,僧侣四散,佛法似乎没落,但由于教法仍存在于心,所以佛教仍然存在。

  造者:《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所造,其造者殊胜如《广论》所述,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化身,直接由文殊化现讲法,能亲见文殊、大威德金刚等;老师也一直在心上。

  破题:《三主要道》道是现证、证得、证空的智慧。

  声闻、独觉、大乘道都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通达位(即见道位)】、修道【修习位(即修道位)】、无学道【无学位、究竟位】。

  出离心加上希求心,就会趋向目标。出离心加上希求声闻,就证得声闻阿罗汉;出离心加上希求独觉,就证得独觉阿罗汉;出离心加上希求缘他为主的菩提心,就能成就佛果。

  生起菩提心,就契入大乘资粮道;行六度四摄,就契入大乘资粮道;证得空性,就契入大乘见道;反复修习,就契入大乘修道;修习后,证量到圆满地步,就契入大乘无学道。

  道是现证的内容,简单讲就是道路,前人走出来,后人跟着走;道是传承,显密都有道,暇满等就是显教的道,密咒就是密教的道,佛法也是前面修行人的经验,我们跟着修;

  《三主要道》分为:对轮回的厌患:出离心;为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正见:空正见。

  没有出离心,就不能得圣果;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唯一的可能;证悟空性的智慧,轮回根本是无明,要破除无明,必须空正见,唯有空正见,才能破除无明。对《三主要道》必须有觉受,才能趣入密道。

  祝愿:使佛教更加弘传,众生证量,离苦得乐,佛法长久住世。

  皈敬:顶礼至尊上师们。有福德有资粮的人,所愿都能成办,障碍减少,顺缘倍增。

  造论宗旨: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我今应随己力而宣说。

  佛是胜者;一切至言心要义,是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不能获得解脱;贤善佛子所赞道,是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成佛;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是空正见,必须多生多劫在善上串习,证空、证无我。

  略说四部宗义:四部宗派谈空、谈无我。

  四部宗派是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有部就是说一切有部,略名有部。承许自证分,外境实有。(梵名萨婆多部,或毗婆沙部,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别立者。立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实有,且一一说明其因由为宗,故称说一切有部。又曰说因部。发智六足等诸论,皆属此宗。小乘部中最极旺盛。宗轮论述记:「说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说义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为名。」)

  经部不承许自证分,外境实有。((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四百年之初,由说一切有部别派者。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故名经量部,单云经部。宗轮论述记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即经部师。从所立以名经量部。」)

  自证分:自证者,自证所具之法也。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以能亲证自见分,故缘于相分不谬,是名自证分。

  小乘有部、经部承许一切法,无论色、心、三世、有为、无为都是实有的。

  唯识宗承许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外境空。是以「没有离开心识存在的法」为法无我,实际就是主张没有心外的法,至于不离开心的色等诸法,仍是实有的。(唯识宗: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中观宗分两派:自续派和应成派。先说两派通义:有自性即法我,

  无自性即法无我,故凡说「胜义自性」,就是法无我的「我」;心外的法缘起有故,心内的法胜义无故。缘起有故,不能否定其有;胜义无故,不能肯定其实有。

  两派的差别是:自续派说:胜义中虽无自性,但名言中是有自性的;应成派说:胜义中固然没有自性,即名言中也绝对没有自性。

  “自续”这个名词,就是承认诸法各有“自相”,自由“相续”发展的意思。自续派又分两派,瑜伽行自续中观师及经部行自续中观师,安立粗细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详细内容请看《土官呼图克图的四部宗义》P60、61)

  随己力而宣说是自谦词。

  敦嘱劝听(劝勉听闻):于诸三有安乐不贪着,为成暇满义利而精进,

  唯愿依于佛陀欢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善谛听。

  三有就是轮回,贪着生活、健康、财富、家庭安乐等,仍在轮回中,要脱离轮回,要生出出离心,想想暇满义利,不要浪费,要依于佛陀欢喜道而精进听闻,意乐要去除不好的念头。

  释出离心:必须生起出离心的原因。

  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何能息灭有海乐希求,由贪有乐众生遭系缚,是故先当寻求出离心。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修习暇满难得寿无长,能断贪着此生耽着乐,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后世欲。

  灭有漏贪爱,以暇满、寿无长(念死无常),破除现世贪爱,不知后世会有什么后果,耽着就是执着;以业果、轮回苦,破除后世贪爱,此生苦乐,剎那即过,若要成佛,则很漫长;成佛是最究竟,不再被业及烦恼所转。

  无着到兜率天内院听闻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上续论》(即《宝性论》)一天讲一座法,却是人间五十年。《俱舍论》讲等活地狱,谓其中众生,互相瞋忿,斫剌磨捣。死已复活,活已复死,故名,其苦如是。至其寿命,更为可惊。计人间五十岁,为四王天一日夜;此狱以四王天寿五百年为一日夜,如是积数,至五百岁。四禅天以上寿年都是以劫来算,这样思惟,现世都度日如年了,等活地狱寿年最短,那么就不会计较现世安乐。

  乐用掉了,就只剩下业。业果实不虚诳,业有前后世的关系,业有引业、满业;如宠物就是引业恶、满业善;轮回苦,要圆满就要跳出轮回。

  第二天

  安立意乐:为利有情愿成佛,因此来闻法。

  作任何事都要了解为何而作?有什么好处?如同商人将本求利。

  听闻很重要,必须先有欲求之心。

  《听闻集》云﹕「闻除痴暗为明灯,」如暗室开灯,知取舍;成佛要反复学习,破除障碍我执、无明,这些可怕的束缚,使我们沉沦于轮回中,才能不造作罪障。

  「是摧愚怨器开示,」十二因缘始于无明,是过去世无始之烦恼;器是武器,要摧毁敌人,听闻是武器。

  「虽贫不变是爱亲,」有些人是为了名利作你的朋友,达赖法王的一位老师,开始没没无闻,身无分文,求法有困难,舅舅都不理他,后来他成了达赖法王的老师,地位高了,舅舅也来了。听闻就不会如此,它会永远伴随着你。

  「过诸善士为胜礼,」听闻是最好的礼物。

  讲述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上)五、安忍品58.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剎p.372-p.386(p.378-p.386)

  无量劫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国王名为瓦拉玛达,他有次集合起四种军队率众前往园林游玩。途中遇到一野兽,众人便开始跟踪追击,结果国王单枪匹马就追至密林深处。他从马上下来休息时,一母狮见到他后贪心顿起,就将尾巴翘起紧跟国王。国王心下明白母狮已对自己生起贪欲,他想:这只野兽狂暴凶猛,如我不满足它欲望,它肯定会将我吞食。于是在极度恐怖中,国王与之行不净行。

  母狮离开后,手下人追踪前来,他们又将国王接至王宫。

  母狮后来怀上身孕,待月数圆满后就产下一人身、但脚有斑纹之子。母狮心想此为国王之子,便背驮着小儿将之送往王宫。国王也明了此乃自己太子,就开始精心抚养,并为其取名为斑足。

  斑足非常勇敢、坚强,他于父王去世后继承王位,又娶了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两位王妃。一日,他准备前往花园游玩,就告诉两王妃道:「你俩在我动身后开始追赶我,看谁最先找到我,我就天天与她共同享乐。后到之王妃,我从此不愿再与她接触。」国王于是先行出发赶到花园,两王妃梳妆打扮后也同时骑马出发。

  路上遇一天尊像,婆罗门种姓王妃便下马顶礼一番,后又上马赶路。但她最终还是比国王种姓王妃略迟一步,国王就不再与她接触。王妃马上对天尊生起大嗔恨心,她愤愤不平说道:「我对你又是恭敬、又做顶礼,而国王却不愿再接触我。如果真有本领,为何不肯帮我?」她不禁内心暗想:我一定要害死国王。

  回到王宫后她告诉国王:「我有一请求,请国王与我享受一天幸福生活,不知国王能否答应?」国王最终同意了她所提请求。王妃当天就派众人将天尊像摧毁并夷为平地。

  天尊满怀不悦,他于是就想加害国王。他动身前往国王那里,但保护王宫之天尊却阻止其进入。

  此时在一山上住有一仙人,他原是定期接受国王供养,日日飞进王宫享受蔬菜素食,然后再飞回山上。身像被摧毁之天尊得知仙人恰巧今日不前往王宫接受供养,他便变幻成仙人形象来到王宫门口。守门之天尊再次阻拦他进入,他便大喊道:「为何不让我进入?」

  国王听到后就让门卫放行,守门天尊只得放其进入。他进入王宫后不享用平日惯用饮食,反而说道:「你们所准备食物太为低劣,我要食鱼、肉等荤腥。」国王诧异说道:「大仙人,因你以往一直食用素食,我才未给你准备鱼、肉等荤腥。」假仙人说:「从今以后,我再不愿食低劣素食,你务必为我准备好荤物。」说完就转身离去。

  后当真正仙人来到后,众人便用鱼、肉等荤物供养他,仙人顿时生起嗔恨心。国王也觉好生奇怪,他问仙人:「你昨日不是亲自要求我们供养此类食物吗?」仙人不觉勃然大怒:「我昨日根本未至王宫,何来此等胡言乱语?你纯属捏造污蔑。」他随即咒骂国王说:「愿你十二年中只能以人肉为食。」然后就怒气冲冲离开。

  后来有一天,国王厨师在做饭时恰好一时找不到肉,而他又碰巧发现一具刚死婴儿之尸体,他便把尸体手部筋肉割下后混和以种种香料做好供给国王。国王吃下肚去,顿觉此肉味道胜过所有以前品尝过之肉味,他便问厨师:「此为何种肉食?」厨师此刻则因胆战心惊而低头小声答道:「如果国王不惩罚我,我便讲明。」国王鼓动他说:「你照说不妨,我不会惩罚你。」厨师这才敢道出实情:「我找不到其他动物肉,加之时间又紧,恰好发现一具小孩死尸,我便把他身肉做成食物供养给大王。」国王在贪心鼓动下竟然对厨师说:「此婴儿肉非常好吃,日后望你能长期将人肉供养与我。」厨师为难说道:「以后恐再也找不到这种人肉。」国王似中邪一般命令他:「你定要严加保密为我好好做人肉饭食,我有办法,亦有特权搞到人肉。」从此之后,厨师受国王之命,经常于晚上偷偷盗走很多小孩,杀死后做成肉食供给国王享用。不大功夫,城中孩童便相继失踪。众人均感非常痛苦,就请示大臣。大臣们在协商后规定每晚在路口安排专人巡逻,后当厨师再次出动偷窃小孩时,众人将之抓获。

  他们将厨师押至国王面前说道:「正是此人偷走前前后后失踪之众多孩童。」国王听到后并不说话,大臣如是汇报、请示三次后,国王还是一言不发。大臣又说:「我们已将凶犯逮住,国王应以法律严惩,怎能如此沉默、一言不发。」国王最终只得说出真相:「是我命令他如此行事。」

  听国王如此回答,众大臣不由怒火中烧,他们满怀怨恨互相说道:「我们失踪子女均为他所残食,他乃我们大家共同仇敌,我们怎能替食人肉之国王卖命、效劳?」众人商量后都认为应判国王死刑。

  城市外本来有一花园,园中有一水池,国王每日都要前往沐浴一番。大臣们便提前于园中埋伏好军队,等国王赶来正欲洗澡时就将之抓获,并准备杀死。国王被抓后还想负隅顽抗,他问众人:「你们凭什么要在今日趁我洗澡时抓捕我?」大臣们义正辞严回答说:「所谓国王者乃应保护自己手下臣民,而你却将人们儿子杀掉吞食,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人种全部灭尽。我们怎能忍受这种统治与迫害,故而理当将你处死。」

  国王此刻不得不求饶道:「我以前所为确实不对,以后我定当努力改过。祈请诸位现在将我释放,不知可否?」众大臣义愤填膺拒绝他说:「即便空中降下黑雪,或你头顶生出毒蛇,我们也绝不会放你,你还是停止胡说八道为妙。」国王闻言深感自己目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就向众人请求:「你们既已决定要杀死我,能否稍微等我片刻,容我深思一下后你们再杀不迟?」大臣们便开许他稍稍思索片刻。

  国王则趁机在内心发愿道:「愿以我过去所做一切善法,诸如如理如法护持国家,布施仙人等所积福报,能令我马上变成罗剎、飞上虚空。」结果以其愿力感召,国王即刻就变为罗剎飞到虚空。他此时则向众大臣报复说:「你们试图杀死我,但凭我福德力,我现已变成罗剎、飞在虚空,你们又怎能奈何我?从今往后我要让你们好好看看,我如何吃光你们妻子、儿女!」罗剎边说边飞上山去。

  从此之后,此斑足罗剎就开始以人肉为食,结果众人越来越畏惧他、躲避他,并开始各处逃亡。他又与其他罗剎互相往来,不久即眷属成群。有部分未成他眷属之罗剎对斑足说:「如你欲令我等也成为你眷属,你应举办盛大宴会款待我们,那时我们自会成为你眷属。」斑足罗剎马上答应下来,他说道:「我会用五百王子人肉宴招待大家。」随后他便前往很多地方去将这些王子逮入山洞,前后共抓获四百九十九名,还差最后一位。

  被关押在山洞中之众王子互相议论道:「我等现已沦落至无依无靠境地,如月亮王子能到这里则为再好不过,因他有足够力量解脱我等冲出牢笼。」大家如此议论、商量后便决定以方便法诱使罗剎将月亮王子带至此处。他们告诉斑足罗剎说:「若你欲大摆盛宴,仅靠我们这些王子根本办不成一圆满宴会。我等身肉无甚声望、利益,如你搞到月亮王子人肉方才能举办起真正人肉宴席,因他具有殊胜功德。」罗剎轻松回答说:「这有何难办,我定会手到擒来。」说完便飞上虚空去寻找月亮王子。

  当时月亮王子已成为王位继承人,他有一日正与众多眷属前往乐园准备听法,有一婆罗门欲为王子宣说法要。此婆罗门说法目的只为钱财,他一看到月亮王子长相端严,便不由得专注观看起来。此时婆罗门还未开始讲法,但众人却突然哀号、放声大哭起来。王子诧异问道:「到底发生何事?」众人急忙说:「吃人罗剎现已来到此地!」婆罗门闻言顿感恐惧,大家也都在惊恐中四下逃跑。王子平日已了知罗剎恶行,此刻则想以饶益心度化他。他便对众人说道:「如罗剎到我们这里,我愿接待他。」于是他安排王妃、眷属及四种军队先行回去,自己留守观待。

  月亮王子在众人一片惊叫声中定睛观看,只见面目丑陋、身披铠甲之罗剎正气势汹汹、手执利剑追赶在王子军队后面。王子大声喊道:「大罗剎,所谓月亮王子就是我!你整日啖食人肉,做此等坏事到底有何意义?请直接过来找我。」斑足罗剎便回转身,他一眼就看出月亮王子行为寂静,于是就对王子说:「我正是特意为找你而来。」然后就无所顾忌地将王子扛上肩飞逝而去。王子心想应暂时随顺罗剎,因还未到度化时机,便也不加反抗,任由他扛走。

  最后到一环境恶劣、人骨架四散乱扔、人血到处染污之地后,罗剎才将王子从肩上放下。而月亮王子原本就身相端庄、善妙,罗剎此刻见到后不觉目不转睛仔细观看起来。王子则回想起来:婆罗门刚才欲为我说法,但我却被罗剎半中间劫走,婆罗门对我离去甚是失望,因他未得钱财、愿望未满。想到这里,王子心中深感难过,且因悲伤而落下眼泪。

  罗剎则讥讽他说:「久闻你颇具功德、威力,孰料今日却在我手中流下眼泪。你莫非因恐惧死亡而哭泣?或者因留恋其他所爱、所贪之境而痛哭?」「我根本不系挂自己生命,也绝非有其他可留恋之处,」王子斩钉截铁回答道:「只是刚才有一婆罗门本欲为得财富而准备于花园中为我说法,但我却被你抓走,婆罗门当然失望不已,我是想起此事才难过哭泣。如你信任我、就请将我释放,我回去再听他传法,并献上供养,然后我便马上返回,不知你能否允许?」罗剎略显怀疑:「若我放了你,你还会不会再返回?」

  王子坦诚答言:「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说过妄语。我自己所发誓愿,我根本就不会舍弃。再说若我不回来,你也有能力将我抓获,况且刚才就是我主动送上门来。」罗剎闻言就将他释放,王子离开时感觉就如从罗剎血盆大口中逃脱一样。周围人见到王子回来非常高兴,王子则将婆罗门唤来,在他面前听闻四偈,每一偈都供养一千两黄金,总共四千两黄金,尚有其他许多供养。

  父王感觉王子为一些小法就花去如此多财富以作供养太过可惜,他便以温和语气告诉儿子说:「你为听法进行供养亦应合情合理,否则,布施数目过大,再有钱财也会轻易耗尽。王宫、眷属等大小开支都需要财物,故而你平日之上供下施就应适度,以此才能安邦治国。」

  王子则回答道:「大父王,若与婆罗门所说善法价值相较,我连王位都可用作供养。听他所讲法后能生起智慧、摧毁无明,世上所有功德中哪有能与闻法功德想比者?听闻如此善法为何不能尽力供养?我根本不欲获取一切祸害之根源——王位,我还要落实我所做承诺前往罗剎那里。」

  父王听罢焦急非常:「我为你利益才好言相劝,你不要心生不悦。太子,有谁会自投罗网、前往怨敌面前?世上哪有这种道理?尽管你已承诺,但我断不会开许。在我们大智者所造吠陀论典中,都宣说为保护自己生命、为上师利益,即便说妄语也无过失。故而你不顾自己,也不怜惜我们,此等恶劣习气理当拋弃。若你不想违背自己承诺,我已准备好四种军队,他们到时可护卫你前往,这样也许能免于你被罗剎吞食。如此一来,你又维护住自己誓言,又能保护好自己。」

  王子再次谢绝道:「我已答应之事,就绝不更改。在这世上已入恶道、趋入地狱、无有依靠之众生,谁去度化他们?食人肉之罗剎宽容开许我回来,以他开许之恩德,我才能听闻婆罗门教言。现在我要想办法摄受罗剎,他肯定不会杀害我,请父王放心。」王子谢绝父王所派军队后,独自一人前往罗剎所居之地。

  罗剎很远就看到王子正向自己走来,尽管他心性长期都处于丑恶习气包裹下,但他看见王子后还是生起信心。他不禁说道:「奇哉!奇哉!真稀奇。」他心里想:这人真不怕死,竟敢冒死守护真实誓言。而王子见到他后则说道:「我已听闻教言,并做供养,心中非常喜悦,真要谢谢你大恩大德。现在我又特意赶回,请你随便啖食吧。」罗剎生起好奇心说道:「我当然可随时吃掉你,不过我想先听闻你所闻受之教言。」

  王子看到时机已降临,就对罗剎说:「你性格凶残,亦无悲心,只知为自己生存屡屡造恶。而我所听闻教言皆属正法,正法与非法怎能结合?对你们这种恶性罗剎宣说圣道有何作用?」罗剎听后不觉冷笑说道:「你们国王为戏耍、玩乐而杀害众多野兽,如果为生存杀食活人与正法相违,那杀害野兽难道就不与正法相违?」

  王子对他开示说:「杀野兽之人绝非行持正法,而杀食人肉之行为更是恶劣,特别是啖食种姓高贵者人肉更不应理。」王子尽管为调化他乃用讥讽语气如上宣说,但以王子慈悲力感召、他已成功压下罗剎嗔恨心,因而罗剎还愿意闻受。罗剎此时则面带微笑说:「我已将你释放,你本可在王宫中尽享各种快乐,但你自己却不愿享受,反而回到我这里,看来你并非精通论典之人。」

  王子继续说:「我并非贪图短暂安乐之人,我亦舍弃恶劣论典中只知维护自己利益之观点。而且我为信守真谛才回到你身边,这正说明我明了论典,如此之论典才与生活实际意义及客观现实不相违背。一些恶劣论典却处处与之相违,如你修持此种劣论,死后只能堕入恶趣。」

  罗剎则说:「将自己最珍爱之生命,以及亲友、王位、种种享受全部放弃,仅仅为得一句真谛到底值不值得?得到一句真谛跑来这里又有何用?」

  王子便向他诉说起真谛妙用:「真谛具多种利益,简单说来大致为:一切装饰中真谛最庄严,一切味道中真谛最甘美。不经苦行痛苦,真谛亦可成办福德,希求真谛者名声传遍一切地方。真谛能令众生超离三界,真谛是趋入天界门槛,真谛是渡过轮回江河之桥。」

  罗剎听罢竟也开始赞叹起来:「若是其他人落于我手定会恐怖、紧张,而你却表现英勇,似乎不惧怕死亡一样。」

  王子以轻松心态回答说:「对无论如何精进努力、最终亦不可能逃脱之死亡,再恐惧又有何用?而且对那些一直未行善业、只知屡屡造恶之人而言,死亡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里恐慌;但对我来说,我根本记不起自己有任何能令人引生后悔之恶行。我一直依法行持,并广行布施等善举,一想到这些,我就不再惧怕任何死亡威胁。所以你欲以我为供施品请放心去做,想食我身肉亦可。」

  斑足罗剎此时已对月亮王子完全生起信心,他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且暂时熄灭恶心,一直注视王子说道:「在此世间,谁会故意损害像你这般胜妙之王子?你从婆罗门处闻听之教言能否再传与我?我非常愿意闻受。因你谆谆教导,我现在已深感惭愧,并为自己所作所为万分忧虑。」

  王子此刻已了知仙人以前对斑足所咒骂之十二年期限已经圆满,调伏他、并使之趋于佛法之因缘业已成熟,就对罗剎说道:「如欲得法,必须拥有与所闻正法相应之威仪。正所谓: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故而你应以清净心,就如病人听从医生教导一样,恭敬闻法。」

  斑足罗剎马上脱去上衣铺于大盘石之上当作坐垫,恭请王子端坐于上,然后仰望王子脸孔说道:「大菩萨,请为我说法。」王子便开始用清晰声音将在婆罗门前所听闻之教言向他传授。

  王子所说第一首偈颂为:「所有正士前,接触仅一次,无需精勤修,自心获稳固。」罗剎听后点头称赞,又打响指,并非常高兴地再三请求王子继续传法。于是王子又说第二偈:「正士谁亦撼不动,如同天鹅行善法,何人如果亲近他,功德自然能获得。」罗剎听后再生欢喜,他对王子请求道:「你通过供养财物而获得智者教言,行如此供养而得如是教言太有意义,不知你能否再为我继续宣说?」于是王子又宣说第三偈:「国王马车金宝饰,身体衰朽亦丑陋,正士所传法不老,善根功德永稳固。」罗剎听罢再次弹指赞叹,同时内心法喜充满,就如降下甘露雨水一般,身心得以享用无尽。他又请求王子接着传法,王子就开始为他宣说第四偈:「天地之间距离远,大海两岸望不见,东西两山难睹面,俗人佛法相隔遥。」

  斑足罗剎此时已是欢喜难言,他恭恭敬敬对王子说:「你为我传授四偈,我欲供养你四种殊胜以报传法之恩,不知你欲何求?」王子正色答言:「你干尽伤天害理之事,连我也被拖累受羁绊,你所积善根全为颠倒错乱,又怎能对别人行四种殊胜供养?即便我开许你可对我行殊胜供养,但你从内心来说就不喜布施,你还是免谈什么供养不供养吧。」

  罗剎听后羞愧难当,他低头说道:「你无需担心,我现在连自己性命都可以舍弃,我定能供养你最殊胜之物,请你务必接纳。」王子看时机已到,就对他说:「你既然愿意供养,那就自此之后,一定不得妄语,还得断除杀害众生之恶习,且需释放所有被关押之人,并戒断啖食人肉之丑陋习性,以此为四种殊胜供养,我方才可以接受。」

  罗剎面露为难、痛苦之色道:「前三项要求我都可以做到,只是第四条能否替换一下,因我实在难以做到。我不食人肉根本无法生存,这一点想必你以前就已了知。」王子进一步剌激他说:「我就说过你根本不可能供养我四种殊胜,若不能戒除食人肉习气,不妄语、不杀生等项又怎能落实?你刚刚还信誓旦旦说可舍弃生命对我行四种殊胜布施,现在看来岂不又成空话?」

  罗剎为自己辩解说:「我现已舍弃王位,于森林中感受种种痛苦,又远离正法,众人围绕我而起之谣言可谓四处飞扬。此种境况下,我怎能舍弃最后一条生存之道?因我已无任何可依靠处。」

  王子因势利导说:「你确确实实已将佛法、王位、名誉、安乐尽皆失毁,而所有这些根源全在于你自己贪食人肉。既然如此,那又有何难舍之处?你必须戒除这食人肉劣习。你以前也曾享有王位,后正因吃人肉而成食人罗剎,此乃你自己未调伏自心所致。你从现在起就应力争趋入不违佛法、世间法之光明正道。」

  经王子如此循循善诱之教导后,罗剎终于拜倒在王子脚下顶礼忏悔,又发誓愿再不吞食人肉,并落实释放被关押之人等各项要求。

  月亮王子来到被关押王子所居山洞中,众人都为自己能获解脱而欢欣鼓舞。王子又要求他们勿损害罗剎,在安慰他们时又让他们发愿。从山洞中获得释放后,五百名王子就将斑足罗剎护送回国,并让他继承王位。从此以后,斑足国王以正法主持国政,众多王子都欢喜承侍他。也有一些王子于其他国家中登上王位。

  当时之月亮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斑足罗剎即为后来之指鬘比丘。任何人如果遇到大正士都能获取极大利益,因正士乃按诸圣者教言行事,他总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即便他遭遇再大困境也能安忍不动,遇到再大痛苦也不失毁正法,永远都能以稳固信心、不退转地利益自他事业。思维这些道理,人们理应对佛法功德生起恭敬心。

  佛为了听闻,供养,也愿舍命。高尚好客最好的礼物是听闻,听闻四句偈等若能给予贵客改变心意,就是听闻功德。听闻对现起、究竟都很有帮助,因此应希求听闻正法。

  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再多说明,轮回是反复流转,在六道中反复流转,菩提是直道,从轮回中解脱。《释量论》:「虽广修慈等,终不断重过;为有无明故,宜勤求正见。」有漏的数取趣,补特伽罗Pudgala,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有八苦、六苦、三苦;三苦包含苦苦、坏苦、行苦。

  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四十九天没有说法,经梵天请求,才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一、示转,此是苦胜谛,此是集胜谛,此是灭胜谛,此是道胜谛,此示四谛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劝谛之修行。三、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为证也。于此三转,上根者以第一之示转,中根者以第二之劝转,下根者以第三之证转,而各悟道。

  为什么是苦胜谛?唯有圣者才能真实了解,谛是谛实,真实细微的内涵。对于行苦,一般人如小孩一样,很愚昧,没有感觉,如手掌上的毛;但圣者却好象针在眼中,很透澈的看见行苦的内涵。

  苦苦: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众生都有。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是有漏、不究竟、会坏、相似快乐,如吹冷气,没有了就热,外道也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剎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五蕴被业、烦恼所转,只有佛教有。

  祝愿:众生心想事成,成就圆满佛果。

  生起出离心的量: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修习完了后,对于轮回之中的各种好东西,就会不再希求,也不会有短暂的生起,更积极的白天晚上都想求解脱心,就是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由轮回跳出,脱离了苦。

  世间种种圆满,一定会失坏,高者堕,生者死,积者散,聚者离,对世间盛事不要太执着,感情重分开就会很痛苦,很多事都是如此。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只有求解脱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释菩提心:必须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虽已发生求脱出离心,若无菩提胜心所摄持,不成无上菩提胜乐因,是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虽然有出离心,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的心,仍然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位,证一切功德,断一切烦恼,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应发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四大瀑流冲激难遮止,业力绳索紧密所系缚,堕入我执铁网罟洞中,无明大暗周遍所蒙蔽。无边生死大海生复生,常遭三苦迫害恒无间,陷此境地一切如母众,情状思已策发殊胜心。

  由因果的角度、自他换,《广论》、《入行论》的教授中学习。

  《大乘经庄严论》说:「若无大悲根,无忍难行者,具慧不忍苦,不思利有情,若离此思心,于清净善生,发愿亦不成,若不得善生,不能熟有情。」又说:「悲悯于众生,当得诸成就。」

  如果生不起大悲心,就无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大悲心的生起很重要。

  四大瀑流: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帕绷喀大师讲授)

  被四大瀑流冲激难遮止,牵引着。

  福业:感福德之行业。非福业:罪感三恶道之苦。不动业:修有漏之禅定感色界无色界之果

  (三行: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间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恶等罪感三恶道之苦者。三不动业,又曰无动行。修有漏之禅定感色界无色界之果者。是为禅定不动之行,故云不动,又感果不动,如福行罪行时,非如异变,故云不动。见智度论八十八。)

  业力绳索紧密所系缚,入地狱出来很困难。

  《入行论》第二品忏悔罪业52(p26):「皈依金刚持,怀嗔阎魔使,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我也要皈依金刚持菩萨,心怀嗔恨的阎魔使者,见到他便心生畏惧,吓得向四方狼狈逃逸。此处以一颂专门提出,忏罪者须皈依金刚持菩萨(即密乘中三怙主之一——金刚手菩萨)。因为他是十方三世诸佛勇猛力之总集,能以其无比威力降伏一切恶势力。在显宗经典中,金刚持菩萨是十方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乃至证道、转*轮、涅槃之间的护持者,如同每个人从出生至死亡皆有俱生神护卫,金刚持菩萨也是趋入菩提道有情的“俱生神”。我们发了菩提心后,金刚持菩萨便在恒时守护,只要自己以无伪的信心祈祷他,菩萨藉此便能遣除我们修道中一切违缘和魔障,在中阴时,一切阎魔使卒也不敢靠近、恐吓自己。从密宗的观点看:十方三世诸佛为金刚持菩萨作秘密灌顶、加持,使他成为坚固不毁之金刚,成为三世诸佛无坏之金刚本性。他也可说是三世诸佛之大悲显现的愤怒形象,极为猛烈威猛,能摧坏一切魔众。在《中阴窍诀》里有许多修持金刚持本尊的仪轨,修持者可得加持,忏除罪业,脱离中阴怖畏境界,迅速抵达安乐的彼岸。

  但这只是祈求语,并不实际。琉璃王要灭迦毗罗卫国,佛陀也不能改变这个业。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着第四十三章 迦毗罗城的悲运

  佛陀应身的年龄,随着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态度,更慈和、更沉着、更庄严。

  外面有异教徒的迫害,内部有提婆达多的捣乱,伟大宗教家的佛陀,虽能使异教徒的迫害,徒然显出其笨拙和愚昧;提婆达多的捣乱,徒然是自取灭亡;但世间上绝不会因此就相安无事。这个世间是光明与黑暗的世间,是善与恶、佛与魔的世间,娑婆世界上永远是不会没有问题。

  佛陀对宇宙观的说明是成住坏空的相续,对人生观的看法是生老病死的轮回。世间上的一切森罗万象,没有一项能脱出佛陀对宇宙和人生所下的定律!

  佛陀早就知道一件不幸的事情终会到来,这与佛陀本身虽然无关;但与佛陀的祖国却有存亡的关系。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时常发生战争,大小国家林立,做王的人总是有占领他国的野心。

  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因为近邻强大的憍萨弥罗国的兴起,常常威胁其安全。好在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大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后,就从未想到要发动战争。

  而且,迦毗罗卫国自从净饭大王逝世以后,王族中英勇的摩诃那摩大将继承政权,因此,迦毗罗卫国还能维持着小康的局面。可是世间法总是无常变幻的,那还是波斯匿王没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向释迦族的女子求婚,释迦族中一面自尊心很强,觉得自己是优等种族,不肯把女子嫁于他族;但一面又畏惧波斯匿王的势力,那时王族的摩诃那摩就自告奋勇的说道:『万事皆由我来负责,给波斯匿王发怒起来很是麻烦,在军事上我们是不能胜过他,在政治上我们没有他的国家安定,我想出一个办法,我家中女侍奴隶之中,有一个叫做末利的女孩,十分美丽,就说她是我的女儿,把她嫁给波斯匿王!』

  就是这样,波斯匿王把末利立为第一夫人,迦留陀夷常称她是天下第一美人。

  佛陀成道后知道这件事,对于用欺骗的手段来做人,来从事政治,其结果一定是非常不幸,佛陀深深不以为然。佛陀认为欺骗的种子种下去以后,迟早总要结出灾难的果实。

  末利夫人在波斯匿王很多妃子中被立为第一夫人,波斯匿王就是因为她是释迦族中的王女。

  末利夫人生了孩子叫做琉璃太子,到琉璃太子八岁的时候,奉他父亲波斯匿王的命令,到射术有名的迦毗罗国来学射。

  那时,适值迦毗罗城新建成一个巍峨堂皇的讲堂迎接佛陀说法,释迦族中把讲堂当为神圣之地,敷设整齐的坐具,挂着美观的幡盖,洒出芬芳的香汁,燃烧名贵的檀香,准备等候佛陀的圣驾光临。

  琉璃太子和其他的孩童一起在讲堂中游玩,释迦族中的人见到他时大怒,认为女侍奴隶所生养的孩子走入讲堂,污秽了圣地,着令把琉璃太子早日送回,凡是琉璃太子在讲堂中足迹所到之处,一律掘土七尺,重换净土。琉璃太子知道后大怒,他发誓说道:『等我做王的时候,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佛陀回国说法时,知道这件事,觉得释迦族在形式上这样过份自高自大,国家的前途一定会自取败亡。

  佛陀是体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要顺着法性生活,他对不幸的人不是没有慈悲,他知道真理是不应该执着,不应该分有你我的。但人间的佛陀,他的心里仍然是热爱着祖国。

  众缘和合,不幸与灾难的果实真的快要成熟。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外巡视,琉璃太子和叛逆的迦梨耶那大臣忽然集合军队就把王的侍卫杀死,夺去王冠与王所佩的宝剑。

  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见到侍卫被杀是出于琉璃太子之手,大为惊慌,他懊悔似的对末利夫人说道:『早知如此,快点将王位传给他就好。』

  末利夫人用种种好话安慰波斯匿王,劝他先到迦毗罗卫国暂避琉璃太子的锋芒。

  波斯匿王的年龄已八十岁,不久因病死在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中用王者的葬礼将他厚葬。

  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死讯以后,认为今后应是自己的世界,他就公然的宣布继承王位,他的哥哥祇陀太子他都不放在眼中。

  迦毗罗卫国的悲运就这样的注定而不能避免。

  琉璃王有一天问大臣们道:『如果有人侮辱尊贵的国王,轻视国王是不净的人,他的罪应该如何处罚?』

  『他的罪应该万死!』众大臣的回答。

  因此,琉璃王坚决的发出宣言道:『释迦族伤害我的自尊心,侮辱我的人格,把我看为不净的人,他们罪该万死,我一定要讨伐释迦族!』

  琉璃王要征讨迦毗罗卫国的风声传出以后,释迦族中得悉这个情报,异常惊慌!

  当佛陀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认为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佛陀叫人不要造业,播下种子一定会有现行。佛陀能救人,但人的业报不能不受。有罪业的人,不忏除前愆,佛陀虽可救度一时,但最后他还是要受完业报。

  佛陀想到为了祖国,只有尽心帮忙,因此就独自的离开大众,一个人在琉璃王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一棵枯树之下静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军队。

  琉璃王对佛陀没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车不行,因此勉强的下车说道:『佛陀!那边的山上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坐在那边才荫凉,这棵大树已枯萎雕零,坐在这儿给太阳晒,非常不好。』

  佛陀威严的回答琉璃王道:『你说得不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

  虽然是凶恶残暴的琉璃王,听到佛陀这慈悲的声音,也不能不感动。佛陀的话中是指他要灭亡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祖国和亲族之荫都没有,还要其他的甚么荫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过去,国与国用兵,遇到沙门,总是回兵,何况现在遇到佛陀?他这么想后,就告诉佛陀愿意即刻下令回军。

  琉璃王回军后,佛陀没有欢喜,更没有兴奋,他知道因果、业,是世间上自然的法则。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带兵征伐迦毗罗卫国,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只得再回军;当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时候,还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他仍然下令回军;琉璃王第四度出军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不忏悔觉悟,致有今日的危难,很表惋惜,又很同情。

  阿难看到佛陀像有甚么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的问道:

  『佛陀!自从我跟随您出家学道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您的面容,像今日这样的不高兴和没有精神。』

  佛陀轻轻的回答道:『阿难!七天之内,释迦族中要遭遇悲运,佛陀面容颜色的改变,是为国家和亲族服丧!』

  目犍连尊者进言道:『佛陀!为了营救迦罗毗罗城,我们应该出力帮忙!』

  佛陀看看目犍连尊者,然后就用仁慈的口吻说道:『目犍连!释迦族中受宿世的罪业之报,这是因缘果,你不能为他们代受!』

  目犍连尊者凭着自己的神通,对佛陀的话不能完全接受,他要发起保卫迦毗罗卫国的运动。

  琉璃王第四度出军,包围了迦毗罗城。

  目犍连先以神通力营救城中的人民,用钵盛装五百人的释迦族从天空出来,出得城来一看,五百人都化为血水,到这时候目犍连尊者才真正觉悟到佛陀所说因果法则的真理不可违背,就是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释迦族退在城中,关闭城门,起初还能以射术制敌,但后来觉得敌众我寡,逐渐的感到不支。

  琉璃王传令对迦毗罗城中的臣民说道:『开城门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赏;否则,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城中的臣民,互相计议,有的主张开城投降,有的主张抵抗到底,有的则忙着私自逃命,大家都不听指挥,摩诃那摩到这时候也无法统领大众。

  在这紧要的关头,有一个只十五岁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奋勇的从军参战,他听说琉璃王亲自在城外督促指挥攻城,即刻爬上城楼,他的射术神出鬼没,敌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险。但释迦族中这时有人批评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别国逃亡。

  留在迦毗罗城中的人都是一些无勇无谋之人。

  主张降与主张战的人分成两派,会议的结果是开城门投降的人多;当城门开放的时候,琉璃王带领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琉璃王入城以后,把守卫城门最坚强的五百人杀死,把主战的三万人生擒俘虏,琉璃王要想杀死这么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预备把这三万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来践踏而死。

  这样的死法是非常的凄惨,因此摩诃那摩执政不忍的对琉璃王说道:『不管怎么说,名义上你总是我的孙子,现在最后我对你有一个要求!』

  『甚么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的问。

  摩诃那摩说道:『现在你要杀死这么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们放去一部份,让我潜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们逃命,等我从水底下上来,没有逃得及的,请你再杀!』

  琉璃王大笑着说道:『这很有趣,我答应,你就下水去吧!』

  当摩诃那摩潜入水中的时候,琉璃王当即下令准许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击,奔走呼号,有的跌倒,有的从身上而过,那凄惨的现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却笑着以为好玩。当三万人奔逃的所余不多时,琉璃王才着急起来,他奇怪摩诃那摩怎么这样长久的时间都不出水。

  琉璃王命令一个水手到水中去调查。

  潜水的人上来流着泪,感动的说道:『启禀大王!摩诃那摩王爷是永不会出来,他为了帮助救济他人的生命,把头发缚在树根上,抱着树根死了!』

  残暴的琉璃王,到这时候才黯然的没有开口。

  摩诃那摩的孙儿,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这样占有了迦毗罗卫国。

  琉璃王极为专横,后来杀死他的长兄祇陀太子,疏远谏臣,怠于政治,不久,宫城忽然被火焚烧,琉璃王和他的爱妃都被大火烧死。这时,已向佛陀忏悔皈依的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受着情势的需要,就把憍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归入自己的版图。

  没有一个补特伽罗,能够脱离业。必须「观业忍受」,我们在我执,无明大暗中,都是因为业的力用。

  因此我们必须有两种欲求:

  要拔除一切有情痛苦,给予快乐。

  我必须要成佛,才能成办。

  释空正见:必须生起空正见的原因:

  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

  轮回我执是三有根本,虽然修习了出离心、菩提心,但是没有具足通达空正见,仍然没有办法断绝轮回。

  生起空正见的方法: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诳,

  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

  因果法则是不虚诳的,苦因所感,必有苦果,业所感,必须不断受身,要息灭苦因,必须修持解脱正道。

  众生执着的是一切法是自性的,真实存在的,要加以破除,从缘起的角度,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实际上没有真实的东西。

  自性空的内涵,不是很容易看到,在一切法存在事物中,有现前分(现在目前)、隐蔽分;空性无常法,不能真实感受,很难了解。

  《稻秆经》(《佛说大乘稻芋经》)说:「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

  要如何证明芽与行等是自性空?芽与行等若有自性,那么,应不依观待种子与无明等而有。可是,须观待彼等种子与无明而有故。芽等有唯是观待而有,非自性有。

  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都必须靠施设的事互相观待才能产生;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都必须靠施设的法互相观待才能产生。

  以芽为例,并非自性有,因为它是缘起故,就是必须依靠其他缘由而存在的事物,所以可证并不是自性的。

  唯识的缘起,局限于有为法中;中观的缘起,则一切法都在缘起中。唯识是因果缘起,中观则是施设的事、法互相观待才能产生。

  佛陀早期的说法就是说的「缘起法」,缘起法也成为佛教尔后各学派所共同遵守之教义。尽管各学派对于「缘起」的范畴与程度各不相同,但一般说来,仍然认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对因缘所下之定义。

  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可以说是自性空,如果是自性有,则不须观待其他的事物而产生。由于万事万物必须观待其他的事物而产生,因此是自性空。如果以现量见缘起无自性理,愚痴则不生,由于愚痴断尽,其他一切烦恼随即而断。

  正见观察尚未圆满之量:现相缘起真实不虚妄,性空不执远离诸承许,若时见此二理各别现,仍未通达能仁深密意。

  对现相、空性都要同样对待,都要在同等的角度,不能看成两个不同的事物。名言谛、胜义谛都是要同样对看待,月称菩萨认为:名言谛、胜义谛不能平衡、交融的看待,就会落入边地。现相缘起,是名言谛,因果缘起的道理是真实不虚妄的,性空不执,性空是自性空,远离诸承许,承许是承许自性有、寻找假义、施设。若时见此二理各别现,仍未通达能仁深密意。各别是指二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东西,对缘起、性空要当作朋友看待,绝对不能分开,如果分开,就完全不懂能仁深密意。

  正见观察圆满之量:空与缘起同起非更迭,若唯观见缘起不虚妄,

  即而灭除实执所执境,尔时正见观察乃圆满。

  缘起、性空要同时现起,当证入空性,就能现起缘起的感受,当你观见缘起不虚妄的时候,也能现起空性,才能圆满。

  应成派不共特色:又由现相断除有边见,乃由空性舍离无边见,了知性空显现因果理,不为边执邪见所劫夺。

  缘起必须观待其他的事物而产生,因此是自性空,这样就能断除有边见,空性是一切法,一定都必须在现相上安立,兔子角、天上花,因为都是不存在的,一切诸法都存在,这样就能断除无边见。性空安立因果缘起的道理,就不会被常见、断见等边执邪见所劫夺。

  得定解已策励修行:如是于此三主要道义,自若如实通达诸扼要,当依寂静处所起精进,愿汝速即成办究竟愿。

  了解三主要道义,要去寂静处所起精进,希望速能成办无上正等菩提、解脱、圆满佛果的究竟愿望。

  出处:由宗大师传承,亲近依止宗大师的弟子,如大师所愿,不做纷扰的事情。回向:生生世世教法弘传十方,宗大师降生汉地,常转*轮,长久住世。
 

 
 
 
前五篇文章

洛确仁波切:实执诤论 第1讲

洛确仁波切:实执诤论 第2讲

洛确仁波切:实执诤论 第3讲

洛确仁波切:实执诤论 第4讲

洛确仁波切:实执诤论 第5讲

 

后五篇文章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附录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十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