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一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一天

 

  “我标所有烦恼敌”,此句的意思是,这些烦恼怨敌对我们的伤害不仅剧烈、且为时久远,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为烦恼所控制,倘若未来不解脱,还会继续被它伤害。无始,即没有开始和结束,时间是如此长远。世间一般的敌人,顶多伤害我们一生或几世,怎会像烦恼敌那样永久恒常地伤害我们?

  “若能随顺及承事,他人悉为作利乐。诸烦恼敌徒顺承,后仍若厄相逼恼。”世上的敌人,如果我们摇白旗投降,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反而利益自己。然而烦恼敌却不是这样,你对它再随顺听从,它照样逼恼伤害你;“如是恒时相续为怨敌,损恼大聚唯一增长因”,内心的烦恼随着时间的长远,永远相续做着我们的怨敌,而且是增长一切伤害的根本因,只要有烦恼,就一定有伤害;“若于我心不动常坚住,何能欢喜不畏生死轮”,烦恼敌于我们的伤害既巨大,又持续长久,倘若我们不去动摇它、令它一直安住于我们的内心,想要在轮回中得到欢喜、得到没有怖畏的心,这是毫无可能的;“此是生死坚牢巡逻者,亦是地狱等处行刑手。若住我心贪著缠网中,何由令我身心得安乐”,自己所有的烦恼,正如巡逻者看守我们,将我们束缚在生死的牢狱中。一旦堕落进地狱,行刑的刽子手也仍是烦恼敌。如果内心的烦恼置自己住于非理作意中,那么身心便永远不能宁静和安乐。非理作意,即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胡思乱想,例如对贪著的境界,我们内心就会编造出许多美好之处让自己贪著。嗔也是如此,自心编造出一些可恶之处让自己嗔恨。这些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只因自心中随便增益了一些,便生起形形色色的烦恼。既然烦恼对我们的伤害如此之大,所以在修行断除烦恼的难行苦行上,不应生起厌倦之心,而应该长久保持一颗欢喜的心。

  其二,于断除烦恼过程中不要生起厌倦。有如下颂文:

  乃至此敌未见决定降伏时

  一切时中我当不舍勤精进

  若人稍作损恼尚且发愤怒

  我慢盛者未降斯敌勿安眠

  不杀自死世间众苦烦恼敌

  对垒交锋奋力克敌欲致果

  纵为锋镞中伤创钜痛亦深

  所求大欲未成犹不甘退却

  况为长时一切众苦因 唯一自性怨仇欲摧伏

  纵令能生百千诸苦痛 应须勇毅不却何待言

  为无义事遭敌曾负伤 犹如严身之具常矜炫

  为成大义而奋正精勤 纵受诸苦于我何足恤

  若渔若猎或复事家田 仅为自身温饱支身命

  祁寒蝎暑逼恼犹堪忍 利众生故何苦不能堪

  十方虚空尽边际 有情烦恼誓愿断

  既发是愿而自身 不能解脱诸烦恼

  于己忖度不自量 所言安得非欺妄

  是故常应勤精进 摧诸烦恼毋退缩

  烦恼敌让我们产生诸多种种不如意的事。在我们未能彻底降伏烦恼前,都应该努力修行对治各种烦恼的善法,不应放逸懈怠。为什么?世间的人稍微对自己有点伤害,打一下或者骂几句,自己内心就非常生气;尤其嗔心或我慢极为强烈之人,如果对打骂伤害自己的人没有施予报复,就连睡觉也不得安稳,心里也始终没法安宁,竟到了这样的程度。只是世间上的一点小小伤害便会如此,更何况是长久伤害我们的烦恼敌,我们更应努力消灭它,不应懈怠。世间的敌人是怎样的?你不去杀害他,他自然也会死,况且他自身也被烦恼所逼恼。和世间的敌人交锋,就算身受重伤,在获得胜利之前也绝不会退缩。而烦恼是怎样的敌人?它是无始以来一切痛苦的根源,而且永远是我们的怨敌。要摧伏如此伤害我们的怨敌,我们就应对修行过程中一切难行之苦不去在意、轻视其存在,应该有强大的精进、不要退却。在修行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身心疾病或遭遇不愉快的事,这时应修安忍,祈祷三宝加持,尽力积聚各式各样的福德资粮因缘,尽己所能破除烦恼、让烦恼慢慢地被净化消灭。

  “唯一自性怨仇愿摧伏”,自性怨仇,是说一旦生长起来,便除了伤害无有任何利益,会带给我们种种的痛苦。此处的“自性”不要理解为“自性成就”中的自性,从而误以为自性怨仇就是自性成就。它的意义是烦恼一旦生起便伤害我们,令我们内心得不到安宁。

  “为无义事遭敌曾负伤,犹如严身之具常矜炫”,这两句是比较,讲述世间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常争斗,为此受伤反而将此当作庄严品。例如世人常常炫耀当年如何如何与敌人英勇作斗争,而实际做的都是毫无意义的小事情罢了。就这样的事,尚且光荣炫耀;“为成大义而奋正精勤,纵受诸苦于我何足恤”,何况我们修行人要成就圆满的无上菩提,即使在精进时受一点苦,对于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损害呢?我们也说一切都是因果所感,现前受的违缘、疾病等,都可以思维是过去恶业现前,通过目前的苦受则可以完全净化掉过去的恶业,未来生便不会堕落于地狱恶趣中受苦。将未来的剧烈大苦化为现前少许的苦受来感果,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所以,在我们修行过程中碰到身心的不如意时,都应以欢喜的心去对待,这样反而让内心的修证不断增长,而对于过去恶业也是一种净化,不复成为我们修道的障碍。

  下面便用更多比喻来说明应努力安忍。

  “若渔若猎或复事家田,仅为自身温饱支身命。祁寒蝎暑逼恼犹堪忍,利众生故何苦不能堪”,世间人生存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打猎、捕鱼、屠户宰杀牛羊、农民于田地中耕种,这些不过是为了温饱,却为此无论多么寒冷炎热的天气、以及其它各种痛苦都能忍耐。而我们修行人所思维的是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若产生苦恼的事,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感觉无所谓——因为这件事是如此有意义,即便有点痛苦产生也更应堪忍。比起世间人,我们所受之苦是非常微小的,因此应发起广大堪忍的心力来。

  “十方虚空尽边际,有情烦恼誓愿断。既发是愿而自身,不能解脱诸烦恼。于己忖度不自量,所言安得非欺妄”,之前说过,我们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誓愿断除十方一切有情的烦恼,令他们没有解脱的得到解脱、没有涅槃的证得涅槃。这个誓愿十分强大,而若自身不能断除烦恼、一点苦都不能忍受,未免太自不量力!如此一来,前面说过的话、发过的愿岂不都成了欺诳?正如脑筋糊涂的人说的诳话一般!为自身的利益,尚且在梦中都没有梦到过菩提心,又怎么可能为了他人发起菩提心?虽然前面说的话很漂亮,但只是一些欺诳、一些疯话而已。想要利益他人、断除他人的烦恼,首先自己要解脱这种烦恼的束缚。“是故常应勤精进,摧诸烦恼毋退缩”,通过如前思维烦恼的过患,自己便知应在精进努力、断除内心烦恼上去用功,不要退转、不要怯懦。

  其三,说明断除烦恼的方法,共五个颂文:

  我于此事应贪著 怀恨不舍而遣除

  虽如是具烦恼相 能断烦恼非所断

  刀锯鼎镬加我身 虽断吾头亦易事

  终不应于烦恼敌 甘心俯首而归顺

  世间怨敌被驱虽出境 还于他国潜伏收残余

  养精蓄锐卷土复重来 烦恼怨敌其相不如是

  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 从何心中遣除更何住

  住于何处还来为我害 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是诸烦恼不住于境不住于根不住中

  此外亦复不住他处依于何处损有情

  彼如幻故心离怖畏正知不倒勤精进

  为无义事地狱等苦何能侵损及我身

  “我于此事应贪著”,此事,便指断除烦恼的对治品——善法。我们应对善法贪著、在此事上去投入心力,依着这样的心态来断除烦恼。有的人认为,对善法贪著、对烦恼怀恨不舍,这种耿耿于怀也是一种嗔心,也应断除。此地的“怀恨不舍”,有些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错误心态。下面两句便是解释这样的疑惑。

  “虽如是具烦恼相,能断烦恼非所断”,虽然我们对烦恼敌怀恨不舍、对善法贪著,然而这和我们平时讲的贪心、嗔心也只是形象相似而已,关键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断除烦恼,而不是生起烦恼。“非所断”,不是真正地断除烦恼。我们对烦恼敌怀恨不舍的心,并非应断除之处,而且应该具有。

  在断除烦恼的过程中,虽然遭遇种种伤害,或是刀具鼎镬、乃至于危及性命,我们也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烦恼敌永远视为怨敌、与之奋力搏斗而不归顺于它。前面的颂文中,有很多“我”字,此“我”并非“我执”的“我”,只是一种世俗名言为分辨而安立的“我”,即造业之“我”,而并非所执著的“我”,后者是不存在的。我们应经常返观自心,不要顺应于内心的烦恼,即便遇到伤及生命的事也不应为烦恼主宰和控制!要怀着正知正见,来返观内心的起心动念。

  烦恼的怨敌一旦连根拔除,就再也不会卷土重来,如阿罗汉,断尽烦恼就不会再生。世间的怨敌被破坏后,还会伺机反攻,烦恼敌却有这个好处:一旦破除就永远消亡,不会再在内心上生起。

  “世间怨敌被驱虽出境,还于他国潜伏收残余。养精蓄锐卷土复重来,烦恼怨敌其相不如是”,世间的怨敌被驱除后,尚可在他国潜伏下来,搜罗残兵败将、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但烦恼怨敌却非如此,一旦连根拔除就永不再来。

  “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第一个“烦恼”,是说依此从根本上断除,便不会再来。烦恼是由颠倒的心而产生的,倘若这个烦恼从根本上连根拔除——我执生起是因为颠倒的心,此颠倒之心贪著的境本来是没有的。如贪著一个“我”,此“我”本来便无。而能看清烦恼本来面目的智慧证空之眼,便能以相反的方式观察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因此烦恼自然便不会生起,因为明白自己贪著之物是不存在的——他便自然不会生起烦恼。烦恼,即执著一个“我”,用证空的智慧一旦观察到所贪著的“我”不存在,烦恼也就自然熄灭。

  烦恼一旦从自己心中遣除后,内心生出证空的智慧,烦恼我执自然就会消失;烦恼我执的消失带走根本烦恼,随烦恼又住于何处?又岂能再回来伤害我?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只要自己真正发起精进,生起证空的智慧来断除我执,一切的痛苦和烦恼也都会消失。正是因为自己怯懦、没有精进的心,所以还会为烦恼所伤害,而且安住于自己内心中不动。烦恼也是靠因缘产生,有人认为既有因缘法便一定是自性成就,即认为它有自性。倘若没有自性,因果是无法产生作用的,正是因为有因缘、因果的作用,它才是自性成就。有部、经部即持这样的观点。但如果像这样去认为烦恼有自性成就,烦恼便没法断除。《四百论》便讲到:“只要是因缘产生的,便不是自性成就;如果是自性成就,即是和因缘相反。”缘起的作用和自性是相违的,有自性成就就没有因缘的作用,有因缘的作用就说明它不是自性成就。烦恼也是自性空,没有自性的成就,因而可以断除。烦恼不住于外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上,也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内在六根上,也不住在中间,同时也不在其它的地方。自性成就的烦恼在这些地方根本找不到,如此,它又能住于何处伤害有情呢?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六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十六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