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3-24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3-24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A面 然后呢,有的时候送一点供养,一个红包,好了,就算啦!是的,这是结一个缘,就算结个缘,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胜意义。但是,是不是就这样能够增长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内涵,这个内涵是绝对的重要。假定你对皈依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马上产生效果,什么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经告诉我们的,必定要跟相续和合。这个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们说,弄了个半天,怎么个和合法呀?说实在的,这点我们都不懂。不要说初机的人不懂,乃至于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见得了然于心。可是这地方并不是那些久修上座,毫无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这个道理,这个倒是很普遍的。如果说,我们只求自利,那个没问题,你简单解决了以后,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觉悟了,叫他说法,他说不来,显一个神通给你看看。那么小乘的很多声闻圣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现在想学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彻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时候,你开不了口,这怎么办?所以关于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而实际上真正说起来,假定我们现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时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则的话,我们糊里糊涂,做了半天,不晓得我现在这一念,对不对?碰巧的碰对,碰不巧的,碰错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的硬来硬作。这样,这个东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时间是得到很少的效果。关于怎么样相续和合,这地方所以不讲,因为这地方,约略的大略的说一下,把那个纲要告诉你,这后面我们顺著这个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话,它会告诉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么?什么样才是皈依?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没有别的,就是皈依。还记得几年以前,那时候,我到台中去拜访李炳老,那么谈起来,谈起来了以后,这个我也给他说老实话。我说我学了这么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发现还在学皈依。他老人家听到了,很来劲!他也说,他修了一辈子也学这个,看看皈依两个字不是那么简单,就像我们昨天曾经谈起过了,说我们懂了,真的懂了吗?大成问题,文字上面懂,那个是世间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戏论、魔业,就是这个。那么,现在我们说,弄了半天,我们进不去,怎么办呢?它告诉你,原因是你这个助缘不具足。助缘有两种:障碍没有清除,那么要忏悔;资粮、顺缘,没有积聚,那么要努力,在这种状态当中,就告诉我们,修行那个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净治、调治,这就是十大愿王。现在我们看那个文,四二页第四行。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 支第一支,实际上这个礼敬支,包括了十大愿王两支,第一、第二,那么这个七支当中的,这个礼敬分成功三门总礼,跟三门别礼,总礼是一起的;别礼是身、口、意方面。那个颂字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就是这个颂。它那个“等”字的含摄,我想这个十大愿王,普通我们在座同修大部份都很熟悉,礼的对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师子,就是佛陀。然后礼的时候,我以清净的,“清净”的这两个字,要注意啊!昨天写在黑板上,清净跟寂静这两个字的差别。如果说,广义的来说,清净也可以含摄寂静;如果说仔细的说,清净跟寂静,不太一样。那么对我们现在凡夫来说,我们能走的,就是清净,这个非常重要!关于这个概念,我会一一指出来,真正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的,就是这个地方。你能够以一念清净的,礼一下佛的话,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不得了的大,经上面告诉我们说,你如果能一念清净的礼这个佛塔的话,那么从这个下面,向下一直到那个金刚际,你礼的这个范围之内,这个土磨成功细砂,细末,每一个末一个单位,你就将来得到如此多的转轮圣王位,不得了!你现在我们脚底下,随便挖一个土,不得了!然后像你身体当中,一直到金刚际,不得了的!然后磨成粉末,你能够清净礼佛之功德,这么个大法,所以说,这“清净”两个字,不要轻轻放过。礼的时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礼,没有一点剩余,这个是总礼。所以它下面解释。 【“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 然后呢? 【“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诚,“随他转”要了解,什么叫“随他转”?有几种形式,有一种随他转,属外境的随他转,别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这个地方,大家都在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这种味道,我们上早、晚殿,很多情况之下苦苦恼恼跑得去,那是随外面的他转;还有一种呢,虽然没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儿拜,但是随烦恼转,这个仍旧不相应,要怎么样才对啊?如法的、如理的那个时候去拜,那个时候就是清净的礼,这个概念。现在呢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会说要清净的,不要这样,什么是清净呢?假如你们已经懂得,非常幸运,去努力!如果不懂的话,好好的努力学下去。那个地方,我会非常细致,也可以说很实在,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那不是说文字上面讲的懂了!你真正做到了,你心里很清楚,随时随地一检查就晓得,现在是杂染、是清净的?是迷迷糊糊的?还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那个时候不要等到说临终的时候,然后看看,等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那有这样的事啊?那时候太晚了,你当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时候,你积累的就是,你摆的那个帐,就是摆在那里,你每天就算下来,今天赚?赔?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个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个时候,临终的时候,你自然很稳当,很有把握!这个差别就是差别在什么呢?一个是文字上面了解,一个是文字所指的我们相续。换句话,我们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 那位是个大祖师解释。 【“‘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拜一个佛,就不得了,刚才说的这个,是拜一个佛的功德就这么多,现在呢十方三世,无余遍礼,你能想像得到这个功德之大吗?那个还是七支当中一支哦!那么这是总礼。 【“三门别礼中”】 然后呢?身、语、意。 【“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那么,别礼呢?就是下面那个。“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几句,大家都了解的。这个意思说,一时方、“时”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这个包含了什么?包含了法界,无尽的法界,统统在这里。那么然后呢“一一”,你的观念去缘想这个,平常的我们那个“意”,是攀缘的什么?外境是一种,里边是一种;不管是,若外境,若内境,都是烦恼相应的,现在不是,我们要一心至诚的去缘这个,就像眼前一样。所以这个文字很容易懂,除了这个以外,还要以普贤的妙行,发净信力,这样。这个以我们的情况看起来,好像我们很难做到,是!的确,以我们现在情况来说,是很难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现在到这里来,学佛的凡夫,这是我最究竟的目标,所以我们盼望的是将来得到这个圆满的果。请问你要得到圆满的果,现在该下如何正确的因?了解吗?非常清楚,每个地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我是凡夫啊!”这句话对不对?对的。下面一句话,就不一样了,平常我们说:“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里,坐在那里,等那个佛果天上掉下来,完全错误。下面说:“因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积正因资粮。”这就完全对了,你要积正因资粮,要有正确的方法哦!那个时候你了解了正确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的向前上进。所以说:“我现在是凡夫啊!所以我要赶快努力!”你绝对不会停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赶快努力步步上升,所以不知不觉当中,慢慢、慢慢的,一步靠近一步,就接近了。就像我们平常念书一样,平常世间再难的东西,你没学的时候,停在那里,觉得难得不得了,它有一个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园里面去,他跑到幼稚园做一些什么?简单极了,小猫跳、小狗叫,来来来!去去去!这个不用幼稚园也会呀!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后,弄弄很欢喜。刚去的时候,让你有欢喜,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觉当中,到了二十岁,三十岁,你就成功一个大学者了,你样样可以行了!在你真正过程当中,你并不觉得这难得不得了,所以你们到这个时候,就信得过一句话:“修行不难,任何一个时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需跨一步。”这个时候你了解了,你跨了没有?这个跨跟原地踏步是二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经不可以,弄得不好,我们往往向后转,在向后退。真正重要的在这个地方,修学佛法,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就谈到什么?质正量圆、次第无误,等到你最后到等觉成妙觉的时候,还是跨一步!因为还是跨一步,所以我们释迦世尊,坐在那个菩提树下,抬头一望,成了佛了!不是吗?他也这么一下,但是他这个一下,怎么呢?就是这么一来,我们现在这地方,亦复如是,所以这个普贤的妙行,我们现在走对了,下脚的第一步,就是千万不要说,这十地菩萨的事情!对的,这是十地菩萨的事情,从那里开始呀?从我现在开始,你想不想学佛,也就罢了,赶快回家去,慢慢的忏悔,供养三宝,积了善根再来。跑到这个地方来的话,那就是正式走的时候。所以我这一点,为什么说,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个如实法师他说,他是在这地方该吃该坐的,我为什么赞叹他?他这样,他还是这么努力的在这里学,所以我们年青人,想到这里该惭愧。反过来说,这个真是我们的老师。那么现在我们下面说,我们能够这样的因地当中,有正确的认识,照著做对了,发起那个净信力,这样去,所以这个是产生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你有这个功德,对你以往的罪过来说,抵销了,净除罪障,抵销了以后,向前来说,资粮集聚了。那么这个别礼当中的“身”。意敬礼呢?“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那个就是于“一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个就是我们的概念,所以这意敬礼,任何一个最小的微尘当中,就有微尘数的佛刹,有微尘数的菩萨等等围绕。关于这个概念,应发胜解,在这一段话当中,重要的要发“胜解”。什么叫胜解?就是对你所缘的那个境,确定不移的,不为他转。平常我们心里面浮浮泛泛,这个不是胜解。胜解的话,就是确定不移的,那么这个我们现在就是马上用得上的,当我们有了这个胜解以后,尽管眼前我什么都看不见,可是我确定晓得:我,现在在无明当中,像一个瞎子一样,看不见,可是佛菩萨的光明,就像我虽然看不见太阳,像瞎子看不见太阳,可是太阳照著瞎子呀!所以你心里面,这么确定的这样的心念,当你想著,你虽然看不见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话,你自然的非常恭敬,非常至诚,那个时候,这个相应的功德,一一都启发增长,这个是意敬礼者。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那么这个,它下面说与汉文稍有出入,这个我们汉文系统当中,就是第二支,“称赞如来”,实际上呢它并归在礼敬支当中,礼敬礼“我们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就是这一个,这个内容虽然描写的时候,容有出入,可是它这个,你了解以后,照著去做的话,这是一样的,所以这是第一支,这个是礼敬,那么包括了十大愿王里头两支。第二支是供养,就是我们的第三支。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 供养分二个,一个有上的,一个叫无上的。有上的,就是我们普通的。 【“‘以诸最胜’等两颂。”】 那颂文是,“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亦供养诸如来。”就是这里。那么这个两颂,什么以最胜的妙华,最胜的香。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 “华”就是散的一朵朵花;“鬘”,就是把那个花连串起来的; 【“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什么是实?实在的;什么是假?那是观想的;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 “弦”,就是弦乐器,吹的话,就是管乐器、铜管乐器等等、木管乐器,都在里,萧、笛、喇叭都是吹的,弦乐器那是钢琴,那么小提琴,这是弦乐器,那么像我们这胡琴什么等等。 【“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 那个“香”,用在涂在身上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西方人用的那个雪花膏等等,那么印度当年,他很重视这个东西。 【“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燃烧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所有那些东西多得像那个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须弥山,那个,换句话说,不一定就像须弥山,既然是有上供养,拿我们世间来说,最多的没有再超过的,这个须弥山众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大的,就是它。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就是这个,这文字蛮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就是供养,反正是把最好的东西,我们有的最好的东西,人天当中,但这种东西并不是最超、最殊胜的,所以叫有上供养。那么下面叫: 【“无上供者,”】 看看什么是无上供? 【“‘我以广大’等一颂。”】 说我以广大胜解心,就是这个,那个才是无上的。 【“言有上者,为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这个“有上的”是世间的供养,现在的“无上的”是佛菩萨的神力供养。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这个神力?没有!不要愁,这个神力是果,我们现在能作的因,因绝对可以做得到,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因。这处处地方注意,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不认识把握不住这一点,总是离开了因果谈佛法,这个是一个修学佛法的致命伤。所以我们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问,说我现在当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对了,当然这因地上面做,也有迂回跟直接远近之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差别的,就是差别这些。第一个,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对?第二个这个虽然同样的对,是近、是远、是迂、是直、是大、小,这一个,所以虽然是诸佛神力,对我们来说,却也同样的可以做,所以在我们三慧当中,闻、思、修三个,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应的,我们现在呢,闻、思相应的。闻、思相应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这个办法,的的确确从我们想修行的人,下脚第一步,一直到最后成佛,一直成佛,然后跟它永远相应。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 就是说,每一句当中,都要把一切加在上头,统统包含,没有一点遗漏。 【“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这个上面说,所有的供养及等起,什么叫等起?大家了解不了解这“等起”的意义?我在这儿跟你们说一下,平常我们做一件事情,除了做这件事情以外,实际上,比如说,我们的心跟其它相关的,就是,同样的这个心情,由于这样的一个意乐,由于这样的志愿,所以引生出来的,相关的各部份,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那个以后有机会,再把它详细地说明。等流,等起,换句话说,你这个做的时候,若因若缘,都是圆满的,没有一点点杂染的,这个。那么这是“供养”。供养下面呢?忏悔。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 就是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这一颂。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前面这个几支,都是在顺缘方面的。这个是防制这个逆缘一支,还有防制杂染。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话,其它的都做不好,都杂的毒的!这个特别重要。那么“我昔所造诸恶业”,为什么要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分三样叫贪、嗔、痴,总纲提起来,叫无明,或者叫见惑,思惑,我们看得见,不管你用什么说,一百零捌烦恼等等,开合不同,内容是同的。由于这个,所以从身、口、意发出来的,无非都是错误。“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么,这个自己做的当中,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法三方面。这个地方,这个叫他作,见作随喜,我们不大注意,但是我们经常很容易犯,譬如说,我跟某一个人不大好,然后这个幸灾乐祸的心情,干什么?就是这个,你看见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里:“活该!活该!我真高兴,这个家伙,真活该!该受罪!”你还觉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干什么?所以这个戒经上面,不要说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语戒当中有一条。我当时一直不大懂,现在懂了。就证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证人,你看见的,你说:“对!我看见他。”不可以!我说:“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说实话,难道叫我说妄语吗?”你们倒想想看,为什么?要嘛佛不如你,你对,如果,你信得过佛的话,这个地方,它就有关键所在,所以不要说,他就是错的,我就在这个地方的话,好像理直气壮,就这个样,错了!我们不要说佛法,世法,记得不记得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一个人,他这个父子两个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然后他的儿子去侦察,说我的父亲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说,这个人很直啊!孔老夫子听见了,摇摇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公案,圣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B面 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这个父亲偷了人家羊,怎么办呢?这个儿子代父亲隐。反过来,儿子偷了羊呢,父亲要代他隐。那我们想不通。这地方我所以说这样的话,倒不在这里深一层的追究这个理论;说明不管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假定你自己觉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还强,那你愿意,你行你素,可以。假定你自己觉得,我们在无明当中,对不起,那么这种概念,第一个要先打一个问号;也不必马上摧毁它,先找,他为什么这个样,我为什么这个样?你这样的话,我想大概可以改变了。这点在这里不谈忏悔,不深究;将来真正谈到那个忏悔的时候,会特别的强调,特别的说明。正式说起来,我所以说随喜的话,你随喜的世间的染污之法固然增长罪恶;你随喜了妙净之法,妙不可言。我们现在十大愿王中,最容易修的那一支就是随喜功德。那我们现在不随喜功德只随喜罪恶,那真可惜呀!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时刻,你用对了都可以增长这个功德。所以,特别先说一下,所造的恶呢?“总摄一切……”下面这几句话,“应念此等所有过患。”他要我们忏悔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叫忏悔?就对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懊悔:我怎么这样糟糕,做这样不对的事情!因为你觉得以前不对了,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忏悔,现在我们常常说:“我惭愧,我忏悔”,你什么惭愧,忏些什么啊?他自己心里还觉得很得意。表示我能惭愧,我能忏悔。那个是跟忏悔跟惭愧是了不相干,嘴巴里面讲惭愧忏悔,心里面恰恰相反。惭愧的行相是自己觉得做的不对,欲治自己。但我们通常有这种毛病,自己讲惭愧的时候,表示我自己懂得惭愧;那完全是高慢之心,南辕北辙。所以你真的要忏悔,一定要晓得我什么东西不对,然后呢,懊悔这个。请问大家,忏悔的时候,你有懊悔的心情吗?也许有懊悔。你懂的懊悔些什么吗?假定你不懂得,请问你忏些什么呀?同时你忏悔不对的,一定有好的、对的标准摆在那里,那时候你衡量得出来,才比出来,这个对的,这个是不对的,就像比那假钞票一样,一比两张钞票,很明白。所以你真正的忏悔,必然是把对的行相清清楚楚;错的行相明明白白。然后那个时候,你晓得做对了有多大功德,做不对有多大的害处。你那个时候就是心里面好难受、好痛苦,这样叫忏悔。不是说,我现在每天拜八十八佛,拜多少遍,然后呢,拜什么经,一字一拜,是有功德的。始终记得这个话,我这个话绝对不是说贬他,但这条路远路,所以为什么常常说,我们修很多功德是杂染的。你做对的话:为什么他能够一生取办?概念都在这个地方。所以,圆教为什么好,他一开始不是马上叫你去修;开始先把那个理路分清楚,了解这个理路,这个行相很清楚,于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晓得这个对的,这个杂染的。杂染的马上拿掉,这样啊!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一念可以挡得住多少力量,一天可以挡得到多少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几劫就这样。所以我们以后慢慢的在这个地方学下去。到下士道讲完的时候,那重点的时候忏悔,那时候还可以,事先告诉你,假定你们学会了这个去忏悔的话,立刻见效,马上见效。绝对不要说弄了个十年、八年,那个看临终的时候,看看他到那个时候,他是不是正念分明?不,用不著,用不著别人来看你,你自己当下就清清楚楚。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说你早晨修,你晚上就晓得,晓得什么?进步了;你晚上修,明天早晨就晓得。何必等到明天早晨,当下修的一念,你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积聚功德是如此,忏悔业障也是这个地方。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至心”,那时候你就至心,真的,不会浮浮泛泛了。看见我以前做错了,做了错有这么大的害处,你无法容受自己的错误呀!那时候前面讲的话有道理,就像拿那个法镜一照,照你面孔上的黑点,照到面孔上的黑点,最多叫人家看一看,说你怎么黑的?现在你照到身心上黑点的话,这个地狱的猛火就等在这个地方,你简直受不了!这样啊!所以,一定会至心。现在所以不至心,为什么?不懂!叫我们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头就痛了,眼花了。身体好好的,吃的什么不营养了,大家都受不了,难道你受得了地狱的痛苦了吗?说来说去无知!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修了半天,修“我”,那里修什么佛法?修佛法容易极了,因为修个我,所以是难得不得了,道理就在这个上头。心就是提不起来,我要想打坐,为什么心这么乱?要想念佛为什么念不起来?下面都会给我们答案,你能够这样做:“昔已作,断其增长”以前做的一定可以切断,未来的一定挡住,那个时候挡住了。这个不再来了,然后你净除他的话,拿掉多少,就清净多少。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修了半天是的,说不定你赚了三块五块,可是你贴出来的本,三、五十块,乃至三、五百万,你还自己不晓得,这真是冤枉。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一声佛号种在这里,说经过无量无边劫,那个时候证个罗汉果,想想真划不来。差别在这个地方,不过这个地方,总则;细则,在后头讲。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这个随喜,十方一切……这个我一下记不住了,你们记得住吗?这个随喜支,“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这个,那就是下面这个五类,对,没错,就是这个随喜。那么这个随喜支下面会告诉我们这个随喜,这个地方好像单单就外面,实际上呢,自己也包括在里头。自他都在随喜,固然佛菩萨等等你随喜,还有你自己做对了你也随喜。妙了,做错了是忏悔,做对了随喜。我们任何时候,不外乎做错跟做对两件事情,并没有说这个时候,既不错也不对,没有这件事情,没有中立的。当你迷迷糊糊在痴痴呆呆,这个无明当中,就是错的时候;虽然是无记的,浪费、损失生命就是个错误。所以你一切时都在增长功德,或者忏悔业障;然后你把增长的功德、忏悔业障,再加上随喜,所以任何时候,至少可以得到两样完完整整的功德。下面是 【“劝请转*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在下面,就是这个请佛住世那一支。那么这就是刚才念的:“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这就是请转*轮。那么这个请转*轮,在这个地方,他这位,这个大祖师,解释的“现证菩提”来说,实际上呢,分证也可以,就是我们正式的修那个七支的时候,我们依意缘想,十方一切世界,这个法界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现在现证佛果的这个佛陀也是无量无边。这我们平常在任何情况之下还是可以,那怕这个法师,你劝请他,这也是请转*轮。不过呢分证的,分劝,若权若分,一切时处都可以这样;乃至于,劝请可以劝请自己:我在这儿马马虎虎懒懒惰惰的话,这个是损法;现在我如法去做,这不是转*轮吗?你只要正式的去做,对,*轮的特质,什么意思?第一个,摧烦恼。就是你能够把这个法,在你的身心上面,摧破烦恼,这个就叫做转。然后呢?把这个东西再运转到载众生。把这个法带到别人的身心上面,这个也是转。如果你能够这样因地当中去做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成佛啊!就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现在我们劝佛陀转,也可以说劝果上的佛来成就我因地的心。刚才这种,你这样的话,那正是我们因地下那个正因,将来感得佛的圆满的果,这是“请转*轮”。请佛住世呢,最后,这个第六支: 【“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就是那个,就是请佛住世。 【“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眼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这个也是缘想十方一切诸佛及劝。那么在正修七支的时候,平常我们怎么?很重要哦!我们任何一个行为,这个相应的就是劝佛住世,为什么?请问佛一个人,住在世界上能唱独脚戏吗?唱不起来,我们要种种方式去护持。譬如说,我们现在最简单的,这个道场吧!要想使那个道场成就起来的话,从最基本的开始,讲固然重要,听更重要!没人听,讲它干什么?所以我至心的去听,就是“请”,然后呢?听完了以后,它法的特质是干什么?要想把那个法慢慢的宏传开来,听完了以后,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那不是戏论吗?法的目的不是这个,所以你凡是能够这样相应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常常跟大家说的,说我们在这里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自己积累福德。大家不要说,我在家里做这个事情,跑到这里还做这个事情,那你错了。家里做的跟这里做的完全不一样,家里做的这些事情,成就家业,增长世间的染污;在这地方做了以后,使得佛法住世,想想看对不对?请问没有这个道场,没有这个,佛法能住世吗?那当然,一方面你这样去做是请佛住世,一方面你还可以随喜:我请佛来了,好!然后我自己做,好!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你懂得善巧用的话,那一个时候不在积聚功德呀?这个我们去做的时候,委委曲曲,嘴吧翘得老高,真是个大损失。你时间一样浪费掉了,精力一样浪费掉了,结果你心里面呢,做这一种事情,你想多可惜。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走远路,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的行,身体行为还是做了,所以这个种子还是,但是偏偏你那个意念不相应。所以你那个意念是错的,跑到那个弯路上面,不知道弯到那里去。好一点的,还可能人天;坏一点的,地狱。这样啊!假如你能够一下子转过来的话,每一个地方就这么好;所以你想乃至于扫地、打扫厕所都是,何况我们上殿、过堂。所以懂得了这一点的话,这个常住,这寺院,真是美不可言。这个是“住世”,下面呢“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 那是“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在我们十大愿王当中,这个有很长的一段,: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都在里头。那么他现在呢,总摄起来。 【“以上六支善。”】 把上面那个六, 【“表举所有一切善根,”】 的的确确,上面是所有的善根,通通包括在里头了。 【“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把上面的所有的东西,收集起来,回向于什么?回向一切有情,共同的,包括我在里头。以“猛利”的“欲乐”,这四个字,注意,前面已经说过了;平常我们为什么没有力量?心里面就是松松懈懈的,浮浮泛泛的,就这个样。是!这个就是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等流心识,就是提不起来。所以尽管你在这里浪费了你的生命,一点小小的善因,但是不能结善果的就在这里。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那个心就很猛利的在那里,全部精神去做。那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行了,行了。那么,这样去回向,这是大菩提心;平常我们回向的时候,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常随佛学那个也就是这个回向菩提;最后的普皆回向,也可以分,也可以合,是回向实际。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么了解,了解了以后,这样的文,这样的义,彻底了解了,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内涵说些什么?这个内涵:你如果真正了解了那个猛利欲乐去做的话,那个就是你相续跟他和合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假定你那个相续,身心跟这个你所念的和合,你所念的这个文字了解,那个是心里面跟他相应的话,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得了的功德。是,所以现在说求一个往生,哪有去不了的事情?道理就在这个上头。所以它告诉我们“意不余散”,不要让他漏一点点;那么这样去做的话,能够摄持无量德聚。所有的功德通通包含,这个是说明,在下面解释: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支,是为顺缘,积聚资粮。”】 原来是礼敬、供养、劝请,这个请白的话,那就是请住世等等,随喜,这个五样东西。“顺缘”,是“积聚资粮”的,忏悔是。 【“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 忏悔一定是要把那个现行挡住,不让他再来。这是所以刚才我特别说的,你忏悔要晓得忏些什么;假定你不晓得的话,那个病根始终在这个地方,你根本没捉到病根,你弄他没用。就像你堵那个漏洞找了半天,那里漏了你不晓得,你说堵了半天,那不行。所以这个我们常常说的蒙古大夫,蒙古大夫,这句话,他有一个笑话,有个故事的。说这个人,他跑得来,跟你医病。你身上生了一个疮了,他就弄点石灰涂涂,把你那个疮涂涂好,然后呢粉粉,涂得皮肤一样:“好了,好了。”有没有用啊?一点没有用,那个病根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那个忏悔都是这样,只求表面好看“他好了,他好了,没有问题。”那个病根在这个地方,发作得更严重!所以这样的话,罪障净除不了。 【“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刚才己经说过了,对自己作的善随喜也可以,对别人也可以。 【“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 回向有非常特殊的功效:平常我们,上面所说的,不管净除罪障也好、积聚资粮也好,乃至于增长这个善根也好,平常那个善很小;你如果能够回向的话,他把很小的东西呀,继续的增长,乃至于增长到无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不过这说到这里这个,说“回向”两个字,讲好容易,做的话,对我们现在来说的话,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的原因:不晓得,不晓得怎么个回向法,我们不能说不晓得,每次完了以后说:“回向忘记掉了。”大家站起来念他四句个八句,你不能说他不晓得。但是真正身心相续和合吗?不晓得怎么去和合法;就这一点来说,还没有。你身心真的和合了,那个功德就增长无尽;从这样的十大愿王开始,小到随便念一句佛号,都是这个。所以念佛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加一个“南无”两个字?这个“南无”两个字,这个回向的意义就在里头,就这么不可思议,这个道理以后再去说它。 【“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 妙啊!现在既然因地当中使你增长无尽,就是你以前造的这个因现在感了果,快要尽的话,因为你这样回向,又继续不断的增广无尽。 【“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把上面这个七支或者十大愿王,包含起来,变成功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呢,净治罪障;第二个呢,积聚资粮,但是,平常我们这样做都是有尽的;他现在加上一个回向,是增长无尽,这个才是究竟决定胜的特殊,这里也就是只有佛法的特质。请问,你现在所有的罪障,认得了从根本上拔除;然后呢一切的功德在这地方圆满的积累;又把这件事情增长无尽,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啊?没有啦。这样:而下脚第一步就是我们现在最后圆满的时候,当然成佛,所以这个导归极乐,不一定单单指我们现在这个狭义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广义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佛号叫什么?无量光寿。“无量”表示不是穷尽的;“光”是智慧;“寿”是福德。福德跟智慧两个彻底圆满的时候是什么?圆满佛,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这个地方叫做净土,所以我们现在,你这样去做法的话,这个要到达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最后的境界。所以,在华严上面,他的境界─回向,在这个华严当中出现,同样的华严当中出现的这个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出现的极乐世界,有这么一点差别:说他同,狭义跟广义是一样的;说他不同,狭义跟广义不一样。这个我想我们了解。很简单的一个比喻:我说我是人,反过来说,人必须是我,可以不可以?“人必须是我”,那你们呢?好啦,天下只有我是一个人,你们都是鬼怪,这个就是犯了什么?狭义跟广义不分,不辨之误。我是人没有错,你们也是人。所以广义的当中我是其中一个,这要辨别得清楚。是,阿弥陀经是进入这个的一个最善巧的方便,没错,但是里边有这个的差别,这里随便一提。那么这个是第五支,说:如果说,你条件不具足,修这个,修了这个以后,是不是马上就有皈依?不,还有一支。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 因为你经过了第五支这个修习以后,所以你皈依的时候,皈依得起来了。现在皈依三宝,当你念头一转,佛就现前;你要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起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会看见,这么个好法。是不是就这样?不,不就是这样;如果你就是这样的话,那是走的什么呢?一般来说的话,这个就是中、下品的发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说哦我想成佛,有很多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证二乘果,为什么?就是他因地当中,发的是中、下品的心;现在这地方因地当中不是,要发上品心。你看见了佛以后,然后那个时候,说“供曼陀罗”曼陀罗,我们称它为坛城,就是诸佛的坛城。换句话说,表示最圆满的一个报土,那时就供养它,那个曼陀罗,因为是我们观想的,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有。所以当年印度,尤其在密教里边,实际上,那个大乘里边己经有了;就是重要的时候,他往往,比如说忏悔,或者什么,随时随地,不一定是忏悔,乃至于求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供养,他现在除了这个供养:一般我们的供养,我们凡夫是有上供养;然后呢我们因地当中就学这个无上供养,学无上供养就是刚才供这个东西;然后就是把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佛土,一起供养。所以这个是一个仪轨;然后呢,怎么去观想。观想起来以后,最后“猛利欲乐,多返祈祷;”供养了以后,说你求什么呀?你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供养?我要求这个,这是我们希望的。 【“谓惟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 这个是违缘,是逆缘,净除它;说希望诸佛菩萨加持我,把我一切的罪障通通净除掉,那么,一切的罪障从那里开始啊?从不恭敬善知识开始。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修学佛法的根本,先要依止善知识;你如果说有不恭敬善知识的话,对不起,你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没摸到。你遇不到善知识,绝无可能修学佛法,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第一个要除掉。最后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要彻底的净除,我法二种障碍。所以乃至于,换句话说,从最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二种执著的相,彻底的消除掉,这个是违缘。那么下面呢。 【“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 把它反过来,逆缘是净除,胜缘呢增长。 【“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关的所有的障碍因缘,通通祈求佛菩萨加持,把它消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A面 祈求佛菩萨加持把他消除,能够消除掉了那么自然而然,你修起来的话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所以这个一段就是什么?我们正修的时候的前行,前面旳准备,因为你有了这准备,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做下去,马上见效,平常我们现在总觉得,好像这个讲讲没用,打七是比较好一点,是没有错,就错在什么呢?这个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请一个假,跑到那个佛堂里面去,然后呢第一天规矩怎么样,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以后,准备回家去了,回去了还觉得好高兴哦,我打了一个七,实际上真的相应吗?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准备的话,事先准备好了,跑到那佛堂里一天下来,马上见效。所以祖师们有很多这种公案,是要大彻大悟,何必那样,他很快,只要肯来,我一定能够使他得到什么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况我们现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那我们现休息几分钟。下面再继续。那么前面这个基础有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就正式的修行。所以叫正行,你把这个基础建好了,这样上去,马上见效。平常我们造房子也一样,如果我们画一个草图,画了半天,还在那纸上面,如果我们在工地实际上去做的话,你基础建好了造上去,马上见效,马上就上楼就现起来了,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假定说你把每一个次第弄对了,基础做好了,那个时候你做的时候,一样的马上见效。所以说,你任何一个时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钟修了,后一秒钟你觉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觉得又多了一秒了,这样见效法,这样快速法,这样踏实法!他绝对不是什么虚虚浮浮的,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修是怎么一回事情。 【“正行分二,一、是总共修法,二、是此处修法。”】 这个总共修法,就是把整个修行的这个大纲都是在这个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们整个以后要走的路子的原则,统统在那个地方提出来了,统统提出来。但是也不要把他单单看成这一段,前面那个准备如果没有的话,这一段话没有用。还有呢,就是这一段话跟后面那个话连接不起来的话,不圆满,这彼此间必定有关连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现在看目前, 【“今初”】 就是现在呢,对修这件事情,怎么一回事情?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就这么一句话。这修是什么呀?“数数”,就是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干什么啊?“将护”,保护我们所缘的行相,什么是缘?缘的相是什么?“缘”就是平常我们说,猴子攀,攀那个东西,那个手就缘树,古来人说文言叫缘,现在我们就抓住,就是这样,那个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现在呢,我们心也抓住一样东西,就这样,那个心抓住这样东西的这个状态,那个就是心里的行相,就是你的心里行为,那个相状就是这样,那文字很清楚。然后呢,我们内心上面的状态也应该很清楚,平常我们理论上面都是说,我,我们现在所以众生为什么啊?两种执,执的意思就是攀缘的了,你把握了把住。缘什么啊?缘我、缘法两样东西,所以现在我们修的时候去掉他,对不起啊!他并不是叫我们去掉,还是要缘,缘善所缘的,不过,以前我们所缘的是恶的。所以他这个修行一定的次第,就是说,以前缘的是恶的,这个恶的特质是什么?遭到自他恶果的,善的是自他善果的,那么这个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上去,从增上生然后决定胜,把我们现在的心里所缘,心里所缘,这个就是我们心里的行,受想行识的行,那个行的时候这个样子,这个就叫做行相。文字是这样,然后呢我们的概念,然后最后实际的状态,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现在的心理行相是什么?慢慢,慢慢的了解,在痴相当中。痴相当中的特征,你说不上来是好是坏,就是糊里糊涂、痴痴呆呆。当他生起比较猛利的状态当中,那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欢喜的方面,贪的现象;有一种方面呢,不欢喜的排拒,嗔的行相。如果说诸位,仔细的一检查,马上检查得出来,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会感觉到这个东西,而这个能够感觉到的这个特质就是人。三界当中,六道当中,“人”最强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当中能修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看见一个仇人来的时候,你一看见那个心里面火气就来了,就这样。然后你看见好吃的东西的话,一看见你口水就流,就是这个样。有的时候你没有看见,自己的心理行相,应该这样说,就是你没有注意到,好像你心里还没有动,细的地方早就动了,你们可以自己不妨试一下。我告诉你我一个经验,有一次,我就陪一个人去拍那个X光照片,那个照什么?照胃部,你们晓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点东西叫硫酸钡。如果那个X光透视过去的话,那个通通照不出什么东西来,吃那个硫酸钡以后那个X光片走不过,所以那个硫酸钡映出来那个影子,因为一定跟我们的胃壁靠近的对吧?所以那个硫酸钡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样子来。那天我去照的时候,我就站在那个医生后面去看,那个医生忽然就问那个病人,说“你平常欢喜吃什么啊?”然后呢这个人去想,想了个半天,医生也不问他了。我就奇怪,这个医生为什要问他一句“平常欢喜吃什么啊?”后来那医生就旁边敲敲我,指示那个东西,一看,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发现什么?在前面那段时候,他因为脑筋里没有想,所以那个胃,就在那里不大动,不大动的话你就看不出,因为这个死的嘛!所以在那个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问他说你欢喜吃什么,他想没有想出什么东西,那个胃就马上就咕噜咕噜动起来了,动得非常厉害。当时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后来学了佛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感受到,将来你们自然会有个体验,譬如说我们常常说,不要去贪,但是你在饭桌上面,要想不贪挡不住的,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这个行相已经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说,这个漏洞要补小的,等到大漏洞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心里行相也是这样,那个很小的时候,我还感觉不出来,等到现在我们跑到饭桌上那很粗猛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典型的例子就这样,他问他:“你欢喜吃什么啊?”他想了半天,脑筋一动,这句话一落到他那个耳识当中,落到那意识当中,那个就咕嘟咕嘟的就动起来了。然后呢他的确想吃什么,可是那个时候还可以挡得住,假如你把那东西摆在那里,有的时候他还可以挡得住,假定说吃饭的时候摆在那里就挡不住了。这个地方经过很长一个步骤,慢慢的我们会把这些事情都要说得很清楚的。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点醒大家,现在我们不要单单看那个文,你要认识你心里的行相。现在我们的心里行相是什么啊?瞪大了眼睛看那个黑板,看那个讲说的这个法师,这就是我们的心里行相。如果说旁边跑得来一个人,打一个闲岔,大家回过头去,干什么啊?这个就是你的心里行相。不谈不注意,一谈你马上清楚了,然后呢,平常我们心里的行相跟无明相应的,贪嗔痴三毒,现在要把他改过来,就这么,所以修,没有别的。什么叫修啊?修改以前错的,所以说受想行识。那么为什么要修行呢?不修那个想,不修那个受呢?不修那个前面那个色呢?答案在下面,我现在先问你们,考考你们,大有关系哦!他每一个字有他的特别定义,所指的行相一点都不能错,这句话我先告诉你们,那么现在说这个是善的,这个恶的,我了解了,把他改过来,修改过来。可是,因为他的无比的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性摆在那里,所以你不断的去保护他,“将护”的意思就是保护他,不断的修、练习,练习这个事情。他以前那个心,一天在散乱当中,或者缘这个,现在呢你要把那个心里从恶的拉过来,使得他安住在这个善的上面,能够不动,像你所希望的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一件事情。你现在想念个阿弥陀佛,你想观想一个阿弥陀佛,以前我们念的是念什么啊?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现在不要这个,要念这个无量的光、无量的寿,然后呢练习这个东西,他不听你招呼,你不断的把他拉回来,安住在这个上面,让他不动,对不对?是不是?就是这个,不管你用那一个功,你说参禅的,不,参禅的我不是观这个,观另外东西,说念佛的是谁?什么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归何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然后呢赵州说:什么是个无?总之一句话,以前缘这个三毒相应,现在是缘这个。说教下,另外有一套。实际上真的说起来,教下那一套,高明极了,善巧极了,不过我们因为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转。本论下面都会告诉我们,就是这么一点事情。下面的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做呀?那解释来了。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为什么啊?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希望的,谓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识心,要了解,就是我们的识心,我们说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我们流转生死那识心,无始以来都是这个东西,自在,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要睡觉了,你要他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说要睡觉的时候,你要他该睡觉,他又睡不著,那时候你又苦恼。你说现在晓得了不要贪,他就是挡不住,叫他不要发脾气,他又不行,我们偏偏平常就是,都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无始以来为这个私心所自在,你要想他听你招呼,说要念佛他念不起来,要他参禅他参不起来,要他定他定不下来,所以说心不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这我们颠倒,这个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们说做得了主。我是什么啊?主宰,我就是能主宰的嘛,说起来真可怜,这个实际上状态,他不但不听你招呼,还糟糕的是他所去的方向是什么呀? 【“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 这个才是真正严重的地方呀!他那个识心,一天到晚跟著什么啊?跟著烦恼在转,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无明,无明的行相,贪嗔痴,乃至于见思,十钝、十利、一百零八等等,开合不同。由于这个烦恼,造了恶业,种种的罪过,都从此而来,原因就是这样,否则他好端端的修他干什么?蛮好嘛,就照他去做。他因为不好,所以要修改。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它因为错芳,所以你要修改他,修改他什么啊?使得这个心识,能够听我自己招呼,想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够,能够想我所希望的,希望什么啊?“住善所缘”,简单极了,就是这个,你为什么要使他“住善所缘”啊?因为你缘在善的上头的话,就感得善果报,真正说起来,修学佛法,的的确确是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大家总觉得,你们这些迷信,说这个话的人这些人糊涂,大糊涂!请问你不妨问他,你在这里忙干什么啊?他要求快乐,怎么快乐?这地方告诉你快乐,这个是真正了解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一定选这一条路,修学佛法。所以说佛法的的确确是天下最伟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教育,就在佛法当中,其他地方没有,告诉你怎么得到快乐,告诉你怎么去掉痛苦,这不是世间所有的人共同的吗?岂但是人,所有的有情。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这个话,重要,上面那个正出,他的那个内涵,所谓立,还有呢,下面有些错误,我们往往犯了个大错误,这个要把他拿掉。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 就是我们普通的状态,那么我们说修了,那我去修吧!于是碰到什么你就修什么,“任遇所缘”,就是我们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这种状态之下,害了,下面告诉我们。 【“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是急急忙忙的去做,你要想快一点成就,但是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啊?不行,所以说对于在这种状态的,这么对于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别加一个“如是次第”,因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层次而来旳,因为你随遇所缘,你不了解,真正的去忙了。应该修的内容,要照著这个次第要修这么多东西,这个“善所缘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错了,所以他一定生不起来,“定不随转”,这个他的文字这样,我们不妨现在想想看,我们每个人经验,我想参禅,参起来了吗?我想念佛,念起来了吗?我想忏悔,有效果吗?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乱,偏偏要乱!你要想观佛,偏偏观不起来!你要他不贪,他偏偏要贪,你要他不发脾气,你就是忍不住,为什么?就这个,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缘境他定不随转,他不是用怀疑,他就告诉你一定办不到,善知识告诉我们的话,原因为什么啊?就是前面一句话,“任遇所缘”,我们碰见一点,我们觉得对了,修行了,不过这里要说明,到最后这个效果还是有的,这是转了无量无边劫以后,那时遇见了佛,他跟你讲了,成功了。可是要晓得,那个时候跟你讲了还是什么啊?还是把完完整整内容告诉你,你还是如其次第,那个时候才成功。中间经过这么大个圈子,干什么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说到那个时候,你坐在那里,那个罗汉果也好,这个佛果也好,天上掉下来,他说不定说偷一个懒,要去修很麻烦,坐在这个地方等到那个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了,我就不妨等他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如此这般一点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请问你为什么现在不做?一直要等到那个时候,吃尽了无比的冤枉苦头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论如此,你回忆一下马上晓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说到这里我随便一提,你们在座后面几位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吃过苦头,有很多还不一定了解,吃过苦头的人到那个时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两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见了出三十年家,还是这个样,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不是马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荡,关在山里面自己弄了一个茅棚,在那认真的修,大家都说这个人是个修行人。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缘境”是“定不随转”,拿我们的现在的话来说,你要想念佛的话,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乱,这偏偏散乱、昏沉,这样。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还是小事,还有个大毛病,这个毛病可怕。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你一开头养成功了这个习惯?这个是什么习惯,恶习惯,下面的恶习惯改不过来,尽管你的发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点结果都没有,一生就这样的空过,终生善行悉成过失,都错的。这个地方只告诉我们一生,就实说起来,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这个地方不改过的话,他生生世世继续下去。在这一点,也容或我们怀疑,我现在可以当下指出来这个情况。我们平常稍微了解一点的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们这一生所以感得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宿生的因哪,由这样的因感得这生的果,宿生的这个异熟因感得这个异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这一生的等流果,关于这一点我想大部分的人还听不懂。这两个什么意思?异熟因,就是你那个时候造了善恶之业,感得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狱饿鬼畜牲,这个!等流因,那你做的时候什么状态,现在这个心里面又这种状态现起来。假定我们宿生没有感得这个业的话,我们这一生不会跑上那个出家的路,如果说几百年以前,几千年以前大家都说出家好,我们也是就说出家,现在这个社会上面人家都说这个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结果你就偏偏走这个路子,没有一点特别的原因我想我们不会走,对吧?很明白,为什么我们走了,宿生一定有这个原因在这地方,但是呢妙了!我们现在大部分走的说念佛,这个念佛这个法门又说万修万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们这一生所以碰见,不是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从这个地方去想想看,既然这么容易万修万人去,念了就得,我们也有这种因,为什么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结果呢今生忙了个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还在那儿不晓得在那里,不是很明白?这个是我们要应该要很警惕的地方,我们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还觉得蛮好在这里修行呢!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后,你自己会著急得不得了,你没办法容你自己,那时候你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觉得我还是修行,现在我看看的话,只能这么说,好啊!种点善根,好啊!我在那儿随喜,这个善根再不再发芽、再不再现行啊?那值得我们痛哭流涕,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大家记住,“一生善行终成过失”,那么要怎么办啊?告诉我们。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第一件事情,对于你要修的这个内容,对于你所修的“诸所缘境”,整个的内涵不是单单的一点点。我们现在或者说修念佛的,好像很简单,只依阿弥陀佛,不那么简单,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愿行,信些什么?愿些什么,都要晓得。然后你在家怎么弄?出家怎么弄?敦伦尽分,在家敦些什么伦?出家尽些什么分?就是那么一个念佛法门,尚且如此。跑到庙里面的那个常住,然后我们从早晨开始到晚上,这么多的事情,都要应该了解,简单的念佛是如此,何况其他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说“所缘境”他的内容是什么?“数量”,这是质跟量,包含整个的内容,如果说这个质不对的话,那个根本不谈,所以“数量”两个字实际上呢也可以说,质,就内容体性本身绝对没有错,然后呢量要圆满。这个两个够不够?不够,还要“次第”,对于这个,事先先有圆满的认识,“先须决定”。我们就要去烧饭了,那么简单啊!烧饭,当然你说,今天要烧饭用米你一定要弄对,这个米弄成麦这个不行的啊,就算同样的米,稻都不行,何况是其他的,佛法里面常常就蒸沙煮饭,如果这个质不对的话,你载一大锅的砂子摆那里蒸,没有用,所以这个质要对,对啦,然后你就去煮。这里人有三十个,你烧了一碗饭,没有用,量还要对,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后呢次第还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对这个事先要决定,决定里边是一个学问,不是我们今天说听懂了,没有决定,根本没有决定!因为你真实修的时候,那个真正重要的关键在修的时候,所以你现在听的时候你听懂了,听懂了你回去的时候,你心里还是含含糊糊,那个没有用,这个主要的要到后面讲,所以什么叫决定?就是当你坐下来念这个佛号时,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你,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在这个环境安安静静是蛮好,烦恼来的时候挡不住,为什么?佛号他主要的目的是对治烦恼,烦恼生死的根,佛号是出生死的,请问你这句佛号挡不住烦恼,有用吗?假定你对前面的能够决定的话,跑到那个时候的烦恼来的,拿起来,一下,烦恼消于无影,所以古人说,这个东西放在手上像金刚王宝剑一样。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啊?那个东西拿起来他不管你任何东西来动不了你。这个所谓佛魔两样东西,广义的你要了解,顺好的,使你引发你贪心的,不动,逆境发你嗔心的,不动,这个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个时候就是你决定了,然后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么东西都不动摇,这样做,现在我们决定了吗?所以你说听懂啦!我要去修了,阿弥陀佛,还没有,那么,要什么呢?这个里边的次第,还有一步一步上去,这个决定好了以后,下面还有文章。 【“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 那个时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时候要修了,修的之前还要什么?发一个“猛利誓愿”,为什么要这个?平常我们碰见一点小事情就动摇了,要有了这个猛利誓愿,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那个时候才是。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口就说我们一门深入,真的一门深入了吗?那求之不得,现在我们普通的状态,一种状态,门外空转,不得其门而入,门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在那儿跑得很起劲,一种。还有一种呢,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B面 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天到晚被那个境风在转,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晓得什么是转的状态,什么是不转的行相,内心当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后呢那个时候虽然决定了,外面强烈的境风来的时候你还是挡不住,所以我发愿一定要这样,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其实这个不但是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师写的小止观,那个小止观叫童蒙止观是吗?那个小孩子,初机第一步,他也告诉我们,到那个时候你真正的前面的准备好了,然后发誓愿,决定要这样下去。如果看过小止观的一定有这个印象,没有一个例外的,好,决定不动摇,“修如所定”,就是前面决定的,“不令修余”其他的不动他。是的,的的确确是一门深入,你是摸到门了,然后是登堂入室的时候。现在我们真可怜,在门外空转,还自己觉得我在那儿一门深入,浪费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地方空流转。我想起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出家不久,有一个地方有一个法师跟我说,现在出了家什么都放下了就是一样─嘴巴,跟我说,当时候我听了心里面好像是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过了二十年以后,我觉得什么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么都没放下,这张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目标没弄清楚,这第一个;第二个目标弄清楚了,内容没弄清楚,不晓得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从那个时候一直,后来我看得很多人很好的,他说起生死心很切,内容呢跟这句话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个同修谈论的这句话,现在真是感觉得内心很惭愧很痛苦,所以说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你真想的话,这个毛病都指出来了,改过毛病就对,那么是决定要照这个次第,那么这个次第怎么办呢? 【“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那时应该具足,一点都不能少,什么“忆念正知”四个字,整个的修行就在这四个字当中,一个念一个知,这个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时候非常清楚,如果说你念佛的话,当下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正念,然后你也晓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让它去,因为你有正知在,所以他如果说对的你让它去,如果不对你随时拉回来,这个叫做正念正知,但是这二个一样东西,他是个大学问,一直要到最后讲到奢摩他的时候详细讲,我们现在是听见了照著去修,对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没善根,听见了这个你去摸,怎么摸就怎么错,这个大祖师们,每一个人的过来的经验,没有一个例外的,这必定要对这个每一个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的清楚,而这个之前还要各式各样的准备,到那个的时候的话,你那个正念跟正知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就提得起来,提得起来的就能够成就,是应具足,忆念正知,这个是正修习,对了,如法的一点都不错。下面又补了两句,“如所决定”,像你前面所决定不要增也不要减,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这是个大学问喔!后面会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么这个是整个的修学的全部的纲要,这个地方是个总纲,真正的细目,还没有摸清楚之前,我们还谈不上修。狭义的修谈不到,可是广义的我们正在修,我们整个的认识了解这件事情就是在闻当中,听闻,然后呢?如何听闻?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那么现在呢?进一步说。 【“此处修法者。”】 那么现在我们这里修什么呢?这里是告诉我们对善知识修净信心,这件事情,这个事情怎么修呀,告诉我们了。 【“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 一步一步来,说明一下,说我们现在这里了解了这个修行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要修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缘的行相是什么?就是怎么样依止善知识,启发这个信心,决不动摇等等,它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这个殊胜的利益,它举一例说,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说,你能够想到这一点,一下心里面就能够把握的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总是找跟你自己相应的这种。他主要的目的在什么?如果你跟他相应了这个概念能够生起来的话,他有强烈的力量,他会引动你,一心一意去求这个事情。虽然我们在佛法上面容或还没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而且很强盛的这个能力,你只要把这个能力稍微转变一个方向求佛法马上成功。这个能力是什么?就是你的好乐要求的东西。譬如说我们现在听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大法师,这个法师好了不起,或者说这个地方打七怎么好,或者这个东西怎么好,你心里想我一心一意要去求他,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这个美国好,大家想留学;然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话,男女之间,做梦也要梦到她,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啊!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啊?它有殊胜的好处在。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错了,现在你只要把它改过来。它改过的一个方法还告诉我们思惟,关于这个道理后面会详细讲的,所以我这里原则告诉你们,你了解了原则,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现在为止,在座的大部份,这个方法还不懂,所以到现在为止虽然去修还没用。我们不急,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么这个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够了,但是后面还要一样,推的力量,有的时候我们好像向后面退,他就告诉你,如果你不亲近善知识有些什么害处,这个害处能够引发现在的、后在的大苦,你一想到这个,你就不敢不去亲近,所以后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决定可以成功。同样的道理,佛法上面虽然没有这种感受,但是我们心里这个能力是千真万确,譬如说这地方一杯毒药叫你吃进去要死的,当然我们不要去吃;或者说这个毒药的话,风吹的话马上吹过来让你中毒的,你赶快逃都来不及,一定是这样对不对?叫你来不可以,这是后面推的力量,当你想到亲近恶知识对你有那么大的害处的话,你一碰见他躲得远远的。这个就很容易了,所以记住这个地方现在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这二件事情,什么是恶知识?不信,如果他不信的话,这个信字不是普通的,什么是善知识?他能够净化你的就是这个,我们修的也是修这样。那么,有了这个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后面推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有了,那么正修的时候修什么?修: 【“次应多起防护之心。”】 防护以前错的不要,以前错在那里啊?专门看他的缺点,现在不可以,所: 【“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对于那个尊长的过失这个心理,千万不可以起,万一起来了以后,心里一定要拔除掉它,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的时候注意喔!为什么菩萨戒上面特别强调告诉我们说四众过,为什么自赞毁他万不可以,四众是什么?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是三宝之立,他是个清净幢相,你说他的过失,那就是这个地方,真正说起来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现在总是坐下就谈那些事情,错了。现在你能够避免这些,这些都避免了,当然善知识你就更容易避免了。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善巧的方法,实际上理论上面我们也了解,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众生,十恶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况已经出了家的清净幢相?他如法你赶快跟他学,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护他,这个才是啊!因为你要如法去救护他,你觉得自己内心当中还欠,悲心不够赶快学慈悲,智慧不够赶快学智慧,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哪有什么坐下来说他不对说他不对的。普通的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你的尊长?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去想,实际上很容易,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 这个过失方面防护,功德方面增长,就是尽你所可能尽量想他的好处,多想他,这个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了,只要你心里生起,引发你的好处的话,想到这个他功德的长处,虽然有一点小小的过错,它不会挡著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见那个子女总是可爱的,也许我们没有做过父母,可是我们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啊?就是这样,你能够对这个东西觉得有功德有好处的话,过失就看不见,现在我们学的就学这个,那么学到什么程度啊?下面说: 【“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你一直这样去修,一直修到什么时候啊?你内心当中这个信清净了,清净的信的行相生起来了,那个时候可以了。进一步,这个清净行相生起来,你随时随地觉得,这个善知识好,一切都靠善知识,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觉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处都得到,实际上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无比的功德。关于这一点,以后慢慢的讲,那么这里的主要的就是说要修到什么时候呢?要修到这个时候。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清净的行相生起来以后,还够不够!不够!还要像前面所说的念他的恩,这个师长对自己的已经做的恩以及当作的恩。已经做的恩固然要,当作的恩同样要,实际上同样的重要,因为已经作的恩,所以你会一心一意的依靠他,因为你还要求的更多,所以你绝不想放弃他。已经作的什么恩?今天我们有这个机会在这里,都是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绝不可能,我们现在还在恶道当中;当做的什么啊?你不是要成佛吗?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没有一个例外的,你能够这样想,那么下面就行了,我们想想看,假定这种心理真正的形成了,你心里会不会起一念的恶念啊?找不到一念恶念了!不清楚明白吗?现在那个菩萨戒上面,我们说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难之又难,你了解了这个道理,轻而易举叫你不作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萨戒如法去持好的话,那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八关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况持了菩萨戒哪有不往生的?这不是清楚明白极了吗?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是绝对正确没骗我们。可是我们在文字上空转戏论,那有什么用?所以他这里告诉我们有了这个,至诚恭敬都来了,那好,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后如何? 【“后时如何行者。”】 这是狭义的修,广义的是一切时都包含。广义的来说,这后世也在修当中;狭义的来说就是我坐在这里,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你做早晚课的时候,或者早晚课完了以后,你自己定下来拜佛打坐那个时候,我们剩下来的时候,说我拜完了佛,做完了早晚课,剩下来吃饭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于睡觉等等,该怎么办?告诉我们了。这里,应将所集,噢!这个还没有完结的时候,是正修完结以后,未修中间者还要下面一段,这个下坐的时候。 【“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详细讲。简单的说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的做,有无量无边的好处,那么那个时候要回向,那个回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几位还没有听过的,把以前的录音带好好的听,那个时候晓得,“猛”是什么行相?“利”是什么行相?“欲”应该是什么状态?如何回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当然你可以照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七十愿各式各样,回向到什么呢?现时的、毕竟的,现时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毕竟究竟决定胜。换句话说,我们从凡夫地步步上升,一步一步上去,统统在里头,如果拿次第来说,那就是说现在回向的是,资粮位应该什么?加行位应该什么?见道、修道应该是什么?一地一地等等这个就是眼前增上生经过的,究竟决定胜─圆满的报身,圆满的报土,回向这个。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这印度的正统的做法,我们每天作这个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里修的,据我所晓得的,他们的确这样,正规的,晚上睡四个钟头,六时当中,那个时候是睡的,然后呢?早晨起来,通常都是二点多钟,第一座,他们这么一坐那是很长,三个钟头,三个多钟头要。然后呢?早晨早斋,早斋完了以后,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时。所以说午前一座、午后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觉的时候,每天修四次。下面这一段话,初修的时候该怎么办?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沈自在而转。”】 要晓得,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如果你时间长了以后,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转,“自在”就说你不知不觉当中在这里边。什么叫“掉”?什么叫“沈”?这里不详细说,这个奢摩他,那个地方说得非常清楚,对我们已经有经验的同修,我指出来你们马上晓得的。现在我们所以没办法得到定,乃至于不能一心不乱的,心理有几种状态,有一种呢,散乱,胡思乱想,东想西想。这个里边不是一般的散乱,特别讲“掉”,“掉”是什么?跟贪相应的这种心里面攀缘相,想这个想那个,这欢喜这个、那个这种状态,心里面向上扬的时候这种状态,还有呢?等到你想想,想累了以后向下沉了。向下沉是什么?先是细昏沉到后来是粗昏沉,到后来睡著了乃至于,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在普通状态是什么?就是这个,自己还说我一天可以盘那个腿,双盘一个小时,是,把那个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里在干什么?非沉即掉,不是在胡思乱想,就是在那儿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经不晓得到那里去了,细昏沉。你们要想认真学的时候,千万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学到奢摩他,那个行相,说得非常细微,随便心里面的一点一点的样子,他告诉你的,清清楚楚,你自己认识了走上去的,那的确是安稳得不得了,这里我不详细说它。你刚开始养成了习惯了以后,好了。 【“此若串习,极难医改。”】 一但养成了习惯,你要改,好难好难,结果是一生善行终成过失,然后那生生世世拖在这个地方,这么严重。所以我记得,十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也是莽莽撞撞的去到处乱撞。那个时候,我因为看过一点那个本论以及其他的善知识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晓得关起门来没用的,茅蓬里面不行。禅宗说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参不住山,要破了本参以后才住山,你没有住山本钱不行。那个时候我已经了解了,现在我们,什么是本参连它梦都没梦见,就要去住山,没有用。所以我那个时候到处去跑参访,结果遇见一个我那个时候觉得善知识,然后呢?我就跟他去,非常好,他也承蒙他摄受,二个人关在一个地方,人家借给我们的一个地方,我们去修行。然后呢?他告诉我,这个禅堂里规矩,早晨起来怎么样,这个挂,临济挂钟板怎么挂,然后呢?曹洞怎么挂,然后等等。到禅堂里边一副怎么板那个香板应该打几下,怎么弄几下,我听了好有劲,好!这个规矩美不可言。到时候去坐,坐在那个地方一坐,结果一坐,绝没有三分钟,一看他在打瞌睡,我那时因为多少转过几个圈子,多多少少,还晓得一点怎么坐,所以坐得蛮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的坐,因为我要学他嘛!所以有时侯要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么来的,不对啊,怎么一回事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柱下来以后,他就那里?弄到后来干脆口水直流,就在那儿睡著了。起来了以后,他觉得这支坐得很好,那么吃饭时候就随便谈,他大概也听出苗头不对,他就跟我说,早晨刚起来有一点昏沉。我想没错,那个时侯我的心里面,当然虽已经动摇了,但是不会太……怎么说,我也说不上来了。吃饭的时侯就跟我说,有一点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应该好一点。结果吃过饭,如此这般,还是老样子,下座了以后,他说吃过饭后容易昏沉,没错没错!结果那一座完了以后下来,然后呢?先洗脸或者什么等等,我想这座应该好一点吧,结果一样,一天六支香,没有一支香例外的,就这样,结果就这么睡了二天,回去啦。我心里就怀疑就这样吗?那个时侯我已经看过了,看过了可惜的是没有人真正的讲,所以这个重点还不大知道,一直到后来,我自己那时侯,我前面真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前前后后,看了这个论,从头到尾看过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时侯,一窍不通,但是看了很欢喜,那个离开现在已经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记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虽然不欢喜我还是咬紧牙关看到底。以后不断的看,看一点欢喜一点,但是重点都看不见。后来我自已一个人跑去用功,用一点味道,再翻,那个时侯才了解原来这样,他这上面告诉我们什么,你一旦这恶习惯养成功了,改不过来,他自己不晓得,他虽然晓得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么经验几十年,但是我们在座的,前面的同修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你说你念佛提得起来吗?到那个时侯你就是胡思乱想,你就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再不然他就是昏沉,你依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养成了这个恶习惯,“极难医改”,你要怎么办呢? 【“故应时短,次数增多。”】 不要时多,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学问,他真正叫我们上座的时侯,后来我遇见了善知识,他告诉我们这样,四、五分钟,他前面的那个道理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道理根本都没听懂,听没听懂试都没用。告诉你了以后,当然一定是这样的,告诉你在这个地方,然后你试了以后,这个时侯,关系重要了,所以我们现在听过了以后,听过了就算了没有用,听过了以后,不断的去想他说的什么,然后呢?用!到那时你心里面开始很难捉摸,到那个时侯多多少少有一点影子了,他会盘问你什么状态?你要告诉他,真正想学的不用他问,你自然去问他,说那个时侯做的这个状态,他觉得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告诉你,然后呢你很清楚安住在上面没动,让你试几分钟,到那时你很清楚,“掉”怎么跑的?“沉”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学的时侯,他告欣你五分钟。有了五分钟,然后呢你回去十五分钟,到了那时侯,他下面等到你慢慢的行了,慢慢的增加,这个括弧里面有一段话。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这个文字先不解释,我把那个内容说一下,你们自已一看那个文字就懂了。说你假定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以后,你上去坐的时侯,这个行相就很清楚,你晓得作些什么,然后呢因为行相很清楚,做对了你会很欢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你跟他学,他做对了你觉得很欢喜,对不对?然后呢开始摸的时侯,你摸来摸去,就是摸不到这个窍门,到后来你摸到了,心里好欢喜,那个时侯你欢喜得觉得对了对了,譬如说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乱想,到那个时侯一下这个佛号提起了。你觉得欢喜,如果修过行的人,认真过的都有这个经验,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时侯胡思乱想,到那时侯你拜的心里非常宁静,觉得那个时候,或者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觉的欢喜心,乃至于拜的时候,不知不觉会痛哭流涕,虽然痛哭心里却是欢喜的,样样东西都是这样。结果我们会碰到这种情况之下,那好了继续下去,他不是。等到你发现这个欢喜你会觉得这下对了!这下要修了,这个叫欲修心。妙了,我们碰到这种欢喜情况继续下去,他叫我们停下来。我们想看看,碰对了为什么要停下来,大善知识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对了叫你停下来,停下来是什么状态啊?你下来了以后你心里想,这么好,虽然下来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