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3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3课

 

  略论·5月26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D、释十恶业的果报(课文75页)

  1)异熟果

  文:"十恶业道,一一依于大中小之三毒,而有三品也,彼中杀生者十,大者一一能感地狱,中十一一饿鬼中生,小十一一畜生中生。此《本地分》所说。《十地经》中,小中二果。其说相反。"

  解:这是正报。贪瞋痴三毒有大、中、小,感果亦如之而分大中小。在恶趣中受报,每一种恶业根据三毒的强弱分上中下三品,因此所感的果报也不同。本地分说杀生等十,大者一一感地狱果,中者一一感饿鬼果,小者一一感畜生果,十地经说的中小品感果相反。这是因为本地分指感果的多数言,十地经指少分言,所以有不同。

  2)等流果

  文:"出恶趣已,虽生人中,如其次第,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朋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嗔愚痴,三者增上。"

  解:等流果说明了因果的延续性,这是余报。分二,一因等流,二果等流。因等流,即造作之等流。果等流,即经过之等流。如地狱中四山逼合之苦,就是由作恶时的情状相似而来,造作在先即因等流,受面受报即果等流。正报受完之后,等流相续没有尽,还有余报,在恶趣受了正报之后,从地狱出离后,再来人中投胎受生,虽得人身,而生命短促,即杀业之等流;受用缺少贫穷,即盗的等流,妻不贞贤,即邪YIN的等流。妄语者遭毁谤,两舌者感亲友离散,恶口者感常常听到违背意原的音声,说绮语的感讲话他人不接受。即语四之等流。贪瞋痴,即意三之等流。一切皆由自业所招,不当厌天尤人。又于人之幼时,也可以观其等流,如喜欢杀盗妄语等,不用教就会的,就是果等流。

  3)增上果

  文:"杀生者,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乐果等,微少无力。不与取者,常值早潦,果实鲜少等。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等。妄语者,农事船业,不兴盛等。离间语者,地不平坦,高下难行等。粗恶语者,地多株杌荆棘瓦石沙砾渣垢等。绮语者,果不结实,或非时结果等。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嗔心者,多有疫疠灾害兵戈等。邪见者,于器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解:十恶之业在恶趣中感受完正报之后,生到人中受余报,与之相应的还有依报。依报就是生存的环境、事业等等。比如说:杀生者,能感所有的饮食、药材、水果等很少,而且质地差;偷盗者,常常遭受旱灾或水灾,庄稼收成少;邪YIN者感得周围处所污泥、粪秽充满,心里常常厌恶。妄语者农业耕作、以船只运载等事业都不兴盛;离间语者所处之地不平坦、高下难行;粗恶语者周围尽是枯树枝、荆棘、瓦石、沙子或渣滓垃圾等;绮语者往往碰上果树不结果实或不应该结果的时间结果等;贪心者报得一切盛事逐渐衰微;瞋心者多有疫病、灾害或战乱等降临;邪见者必然遇上稀有重要的资源逐渐消失等。

  (2)白业果

  文:"白业者,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中,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与防护、究竟之身业也。如是语四、意三亦如是配。其差别者,当说为语业意业。此《本地分》中所说。事及意乐、加行、究竟等,随类配之。如配断杀生业道事者,为他有情。意乐者,见过患已而欲断除。加行者,于杀正防护而行。究竟者,正防护圆满之身业也。依于此理,余亦当知。此中三果,初异熟者,以下中上善业,于人及欲天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二果,反不善业而配之。如理应知。

  解:十善业中,比如说对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思惟它的过失、具足善心进行防护,并正修护生、布施、梵行,这是防护圆满的身业。语业和意业也是这样搭配:事、意乐、加行、究竟,思惟语业和意业的过失,具足善心防护,并正修诚实语、诚恳语、和合语、柔和语、喜舍、慈悲、正见等。这是《本地分》中所说。十善业的果报也有上中下三品,分别在人中和欲界天上二界受报,同时获得殊胜的余报和依报。

  (3)业之差别

  A、引满之差别

  文:"乐趣引业为善,恶趣引业不善是也。满业则无一定,虽生乐趣,犹有支节及根不全者,颜色丑陋、短寿多病、贫穷等者。以不善而感也。于傍生、饿鬼,亦有受用丰绕者,善所感也。如是于引业为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引业为不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共为四句也。"

  解:引谓牵引,即善法引入乐趣,不善法引入恶趣。引业是强而有力的业力,能引导有情去感受五趣中某一趣报体。满业是报体在一期生命中应该圆满受报的业。引业有定,而满业则无定。如生乐趣中--这是引业;五根不具、形貌丑陋、寿短、病多、贫富等不满--这是满业,这是因为引业善而满业不善所导致。又如傍生饿鬼中,也有受用很丰富的,这是由引业不善而满业善所导致。所以引业虽为善所引,而满业中,仍然有善和不善的差别。引业为不善所引,满业也有善与不善二种。所以分为四种。简而言之,善引业中有由不善满业而不得圆满,所谓美中有不足。而不善的引业中,也有由善满业而能得圆满者,所谓不足中也有美事在。比如能持戒而不能布施,即感人身而贫乏。得人身,乃其持戒之善业所引,感贫乏,由悭吝的不善所感的满业。如能施而不持戒,则如畜生道中之龙王,和饿鬼道中的阎魔王等,各由不善引业所感,而受用势力,又为善业所满。一般的人大多是善恶业相间,所以感得的引业满业,苦乐顺逆,也互相间杂。

  B、定不定受差别

  文:"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作与积聚之差别中,作者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积聚者,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

  解:定受与不定受,又视"作"与"积聚"而有差别。身语七支所造作者,为作。意之三支,恒常发起猛利思作者为积聚。积聚与造作二者兼具,这样的业定受无疑。依《净业经》说,经忏悔、发露、防护未来者,为作而未积之业。反之,未经忏悔、发露、防护者,为作而又积之业。数数思惟、发起、形於语言而身未究竟作者,为积聚而不作之业。比如说无心偶作,一作便止者,作、积两支分都不完备,为不积不作之业。如挤牛乳用力过猛,因而致牛于死,本属无心,即是其例。在广论中又称此为善巧业。身语七支具备四支,(上述四种作积情况)意三支具备一支,作且积,积而不作者,一定受报。作而未积、不作不积不定受。   C、决定受差别

  文:"于决定受中依受果时期有三,谓现法受者,彼业之果,于彼生受之。顺生受者,二世受果也。顺后受者,三世之外而受也。"

  解:定受的业依受报的时间又分为三种:一现法受者。现前受业即当生受果之业;二顺生受业,即下一生受果之业;三顺后受业即第二世以后受报之业。现法受有八,善不善各四一、执此身而作不善。二、于有情猛利残害。三、于上师三宝猛利残害。四、于父母猛利残害。此四不善,现法即受。反上四种而作善业,亦现法即受。一般人善、恶业多半相杂而造,据经说:(1)视何业力大,何业先熟。(2)如业力相等,则视有情临终一念注於何业,则何业先熟。(3)如临终时善恶两念并陈,则视念何业力强,则何业先熟。(4)如两念力同,则视何业先作,则何业先熟。

  二、思惟差别相

  文:"思惟差别相者,断十不善,虽亦能得贤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习一切智之身者,则修道之进步,非余能比。故应修求如是之身。"

  解:断十不善业,虽亦能感得人天贤妙之身,然此尚非堪修种智之身。欲得能修种智之身,尚须具八种圆满德相。

  1、异熟之功德及业用

  文:"初中有八:一、寿量圆满。以先引业,感得长寿,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二、形色圆满。形色姝妙,根无不全,竖横相称,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听从教授。三、种族圆满。于世间尊重,其所称赞之高姓中生。以是劝导无所违越。四、自在圆满。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五、信言圆满。由以身语不诳他故。令诸有情信受其语,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令其成熟。六、大势名称圆满。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诸众生供养处,以是于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他便为欲报恩故,速听教化。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进增长智慧,处众无畏,与诸有情,能为共行,或处闲静,无能为碍。八、大力具足。以先业力,性少疾损,或全无病,以现世缘,有大勇悍。以是于自他之事,无所疲厌,坚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证通慧。"

  解:八种圆满德相就是(一)寿量圆满,(二)形色圆满,(三)种性圆满,(四)自在圆满,(五)言信威肃圆满,(六)大势名称圆满,(七)具丈夫性,(八)大力具足。这八种功德称为异熟功德,由断除十不善而行十善,感得人身所有功德。   一、寿量圆满。由过去引业感得长寿,如业所引,安住其寿。这样在自他方面,能得长时间积累福善业。如果不能安住,虽具足引业可得长寿,而其中杂以恶业,就不能使寿量圆满。

  二、形色圆满。诸根具足,横竖匀称。能使所化有情,见之生喜,易於信受。如阿底峡尊者,形色庄严,历事百余师。无不喜之,及在西藏所作宏法事业之大,和形色有关。

  三、种族圆满。世间习俗多看重种姓,根器高贵,以此观导有情,易得信仰。如释迦为净饭王太子是。

  四、自在圆满。自具足势位富厚及大朋翼,如此摄受有情,容易成熟。

  五、信言圆满。由语无欺诳,有情易於信受,能使四摄成就。

  六、大势圆满。凡夫中,能於布施功德等类,常时勤行,著大名誉,由此使有情生感恩图报之心,而乐于从教。

  七、男性具足。男根为出世之一切有功德之器。无论处众处独,皆无所畏,能作精进,从闻思修得大智慧。

  八、大力具足。身无疾病,因此有大力量,勇于任自他利益,作为无厌,速证通慧。   2、异熟之因

  文:"初者、于诸有情不加伤害,及远离伤害之意乐。如有颂云:'若到杀生埸,施放作绕益,遮止害有情,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医与乐,不杖石损他,当感得无病。'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如云:'依于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垢果者,说感妙同分。'第三、摧伏我慢,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绕益。及于苦恼及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第六、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且于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阇黎称诸师长所,而修供养。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于诸贪著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男根者,为作解脱。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于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   解:感八种圆满德相的业因也有八(一)不伤害有情,感长寿因。此为长寿正因。(二)布施灯衣,感形色圆满。可以推广到塑绘佛像,供衣庄严,对他有情,形色妙好及受用丰美者,不生嫉妒,反加随喜,如是则能感得妙色。(三)摧伏我慢,感尊重果。慢心,多从富贵,或学识、眷属、名誉等而生,感果卑贱。反之,能敬人者人恒敬之,尤其对师长,时申敬礼,乃至师长的仆役犬马,亦加敬重,则感得尊贵果报。(四)施不悭吝,感受用自在圆满。这是富饶正因,菩萨摄有情,先断不予取,继以财施,最後始用法施,故感受用圆满。(五)修习语业,言论自然威信。谓不欺诳,不詈人,不挑拨是非,不说无义空语,自然言论日趋威肃。(六)常发大愿,于恩德田勤修供养,摄持当来功德。(七)乐丈夫身,感得男根。称诸佛菩萨名号,而礼拜之,亦感得男身。(八)扶人施物,能感大力具足。如是等等,能感得大力具足。对三宝上师恭敬承事,供五妙味(糖、蜜、果、乳、酥),亦感此果。又大力中,分身心之二,身力大如前述,心力大,以发增上心为正因。   文:"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三缘者,心清净中,观待于自有二,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观待于他有二,见同法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妒、校量、毁訾,心生随喜。若不能者,亦应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

  解:由上八因,得八种果,但得八果後,又不定能即入於善,或反以之造恶者亦有之。为防止以八果造恶故,应再发愿,加上三缘,始能感得殊胜异熟。三缘者,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力清净。心净清中,分自他之二。观待於自有二:(一)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二)以纯厚意、决定意、猛利修善。观待於他有二:(一)见同法者,如自行施,他亦行施,同心一德者。上中下三品,断除嫉妒校量、轻侮攀比之心,勤修随喜。(二)假如不能这样,应日日多次观察他所作事,见贤思齐。加行清净中也分二:(一)自方对八因长时殷重修习。(二)他方未修八因者,赞彼令修,已修者,赞之令增。田清净中,即彼意乐加行所得之二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故称田清净。   三、思已应行止之法

  1、 总示

  文:"《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当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复,难获决定故。如《三味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妄语。'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前经又云:'如同幻泡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秒,微细难见佛行境。'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一法为何,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谛品者》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护惜,以是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于十不善等诸罪,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普穹瓦云:'我于老时,唯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

  解:一切善法的根本,在胜解业果,而业果胜解的根本,又在常常修习异熟果的道理,才能生起取舍胜解心,由取舍胜解心,才能生起一切善品。业果理极隐微,极难获得决定。业果非同空性,不能用非一非异来比知无自性,业果不可依理依量抉择,惟有依圣言量。如於业果未得决定,任修何法,等於修贪瞋邪见,欲得诸佛欢喜,决无是处。以未得业果决定见者,对於佛语即未深信,未深信佛语,则自修皈依起乃至空性,皆无从生起。真达空性,必信业果,如谓已达空性,於业果无所碍,善不善一切皆空,因此任意妄行,不择善恶,及谓但达空性,一切法都不需要。这种种见解,恰恰和空性相反。这就是前面说业果非同空性,不能用非一非异来比知无自性。真达空性者,知一切法依缘而生,在空的一面并不丢掉缘起有的一面,对于业果更加生信。

  2、别以四力净修之法

  文:"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处遮障然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然,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遗除。"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起形像也。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出者。余亦多矣。第三、遮之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从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然论》(《烧戏论》)中说也。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经(《研磨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如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知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大家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令增长

 
 
 
前五篇文章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4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5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6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7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8课

 

后五篇文章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2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1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0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9课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