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

 

  2010年7月16日上午9:30,上海市政协召开委员学习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作“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佛教文化走向”专题报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朱晓明主持会议,主席冯国勤、副主席周汉民、蔡威、高小玫,秘书长陈海刚出席,其他与会人员有驻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各区县政协部分委员、各民主党派市委部分成员等共约500多人。

  报告会主席台场景

  法师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带来空前便利,也带来空前危机。佛教能良好应对全球化的很多重大问题:如佛教能与科学深层契合、形成互补,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佛教的环保理念以及戒律传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有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和悠久的和平传统能促进建设持久和平;佛教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深层沟通等。师父澄清了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特别讲解了“知足常乐”的内涵和意义,还指出中国佛教经历了本土化、社会化,现在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佛教正在走向全球化,将在促进宗教和解、世界和平中发挥特殊的积极作用。

  法师报告到十一点,然后是答问时间。

  听众非常踊跃地提问。

  听众甲:“听您的报告很有启发,要觉悟,由修戒、定、慧,要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就是要克制欲望,如果克制欲望的话,社会的发展会不会缺乏动力?”

  法师:“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方面,商业社会容易诱发人的欲望。戒律就是来克制我们,不要让我们的贪欲膨胀。才会让社会走向健康、善良,才会在一个正确的轨道里发展。我们有了戒、定、慧,会让我们这个社会中很多异常的现象不要脱轨得那么离谱,不等于说有了戒、定、慧,人就没有物欲了。只是如果没有戒、定、慧,物欲太大。最后自我会很苦。”

  听众乙:“您的题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佛教文化走向》,以我的理解有佛教、佛法,佛学之分。您的题目非常大,为什么不将佛教文化提升为佛法呢?这当中有什么差异。”

  法师:“您提得很好!佛教、佛法、佛教文化、佛学,它的内涵、外延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佛学是我们国家各种学科的一科,有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各种各样的学问,我们国家将佛教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就定名为佛学。那么佛教是作为一种宗教来研究,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比如佛教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教理教义是的经典,有佛教信仰的人,包括出家人、居士。佛教有其活动的空间:寺庙、居士林。还有佛教参与服务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事业:教育、慈善、文化、公益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佛法是佛教徒用来修心、修行、证果的这样一套义理。这一套学问只有在庙里面有,只有在庙里面传播。因为今天我们是在政协这里讲,所以讲佛教文化比教合适。不过,这个文化里面也有宗教的部分,也有佛学的成分,也有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体悟,通过文化来阐述,所以文化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

  听众丙(财经专家):“世界的几大宗教都存在了很长的时间,而且还自成体系,您在报告最后提的观点,正是我要提的问题:您对当前存在的几大宗教文化有这样一种判断:佛教具有联系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包括天主教文化的这样一种功能,具体的展开,是不是从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产生的这种可能性,还是从对深层次的佛学研究而产生的这种可能性?”

  法师:“我们佛教里面讲‘觉悟’,觉悟不是一种知识的累积。知识的累积不会有觉悟。也不是一种经验的传承。经验的传承是过去怎么做你现在怎么做,也不会觉悟。觉悟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音乐家或者一个作家,有他的创意。创意怎么来的呢,是觉悟出来的。我的一些想法是因为我长期以来,自己看经,关注社会问题,会有这个想法,也很自然。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听众丁:“法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的问题。法师讲到佛教的作用,特别是能促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联系,这个确实功德无量。过去这个十字军东征死了多少人。佛教确实是讲和平的。我们现在的信徒,可能不少是居士,在佛教的内部、寺院或佛教协会的讲经的时候,如果能讲这些方面,也是功德无量!我接触了很多,包括庙宇、居士林的一些组织,我总觉的没有像学诚法师今天讲的一样将佛教与社会紧密的来联系起来。现在我们面临很多危机:金融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有人说一百年后地球会灭亡,我觉得学诚法师出来在社会上做讲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恐怕是要在佛教内部,使每个佛教徒都成为一个宣传的主力,让我们中国佛教走向世界,这样我们中国佛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起更大的作用。我就是这样意思,看这方面学诚法师有没有什么打算或者已经做了一些什么事?”

  法师:“你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们中国有众多的寺庙,三十多万的出家众。一个寺庙就应该是一个大学,虽然都是大学,但是是有区别的。一个大学的影响力以及它的学术水平,不能一概而论。寺庙也是一样,但是我们的寺庙经过文革的破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基本处在修庙的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开始,修庙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庙已经有了,那么这些出家人因为文革年间的中断,所以造成现在实际上的断代。过去八十年代是青黄不接,现在是断代,断代就是中间缺了一代人。宗教跟其他学科不一样,需要几十年长时间的修行、修心、累积,才有生命的体验。这就是说佛教缺乏人才。实际上很多庙里的法师本来是要学习、要修行的,应该跟外界绝缘,但是现在一方面他很忙,另一方面,每天到庙里面的人非常多,根本应接不暇,弘法的力量、条件都不具足。所以造成社会很多方面对佛教的不满意。有些是佛教自身的原因,也有有关方面的引导问题。我觉得佛教如何适应社会,既有我们佛教自身的问题,也有加大积极引导力度的必要。”

  听众戊:“很有幸向学诚法师请教一个问题:佛教是讲众生平等的宗教,但是还有很多信徒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寺庙的门票问题。国内我去了很多寺庙,国外也去过很多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现在看来国内寺庙收门票的寺庙很多。我看到您是三个寺庙的方丈,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不知道您对此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会不会成为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问题呢?”

  法师:“门票问题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新产生出来的一个问题。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我住持的也是我出家的寺庙——福建莆田广化寺是从来不收门票的。第二个,05年在北京接手的一个寺庙——龙泉寺。这个寺庙在公园里头,当时我还没进驻之时就跟他们签了协议:第一我这个庙不卖门票;第二我也不与你分成;第三,只要是到我们庙里的客人、信徒、参加活动的人一律都要免票。这样就达成这样一个协议。至于法门寺,因为在我去之前,它就卖门票,。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寺庙卖门票,特别是高额的门票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会阻隔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宗教感情,因为宗教信徒来寺庙参加宗教活动本身就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参加宗教活动还买门票,这是不符合情理的。”

  听众己:“学诚法师您今天这个题目非常好,《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佛教文化走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我们中国文化不被全球接受,或者你不接受全球的文化,那自己会在全球化当中被边缘化。我的问题是:我们去寺庙里的信徒也好、教徒也好,去寺庙一般就三句话:求菩萨保佑,一个保佑爸爸妈妈,一个保佑自己生意,一个保佑孩子,求生儿子啊,孩子上大学啊。如果都是这样一个概念的话,我想和我们佛教主导的概念应该是不一致的。我想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思考,我想这种现象应该超过百分之九十。

  法师:“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如此流行,深入民心?实际上士大夫的佛教和民众所信仰的佛教是有差别的。士大夫的信仰是从哲理的层面来认识佛教的合理性和对道德建立的作用的。民间老百姓的认识实际上是和儒家文化交融在一起。他们到庙里求保佑自己的家人,因为儒家的文化缺乏了宗教的这一块。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儒家的对家庭的孝道、情感和佛教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也有它的好处。如果现在没有寺庙,也没有祠堂的话,我觉得人们这种儒家的家庭伦理情感没有地方可以倾诉。”

  听众庚:“我请教一个我感到很困惑的问题:中国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东南亚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在佛理上他们有没有什么区别?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也是我的困惑所在:号称是全民信佛的泰国、缅甸,其佛学修养应该是全民化的一个水平,为什么他们的国内矛盾、冲突比中国还厉害?既然大家都讲究和谐,讲究修身养性,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激烈的冲突?”

  法师:“佛教里面有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中国属于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叫做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通常认为,升天,做人很快乐,这是人乘佛法。声闻乘,独觉乘认为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所以过一天就少一天。大乘佛法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改造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快乐的,他的宗旨是利乐有情,是过一天多一天。这个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一样。

  至于说,像缅甸、泰国虽然是佛教国家,但是现在矛盾重重,这里面的因素是很多的,不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因素。这些南传佛教的国家我经常去,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要懂科学,要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学科学,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落后,要学科学就要和西方社会发生关系。比如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琳琅满目,但是我们的身边依然发生不少问题。社会有问题不等于说我们文化有问题,这里面原因有很多。”

  听众辛:“向您请教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全球佛教徒四亿人,请问大陆有多少?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法师:“这个数据是国外的统计,不是我们的统计。至于中国有多少佛教徒,这个我们没有统计过,也不好统计。不好统计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统计的很好方法。第二,有很多人即使信仰佛教,也不会、也不愿说我信仰佛教。你说中国有多少佛教徒?但是一个事实可以说:在中国五大宗教里头,肯定佛教徒是最多的,信佛的人数也不断在增长。”

  快到预定报告会结束的时间——十一点半,虽然有好几位举手想要提问,主持人说只给最后一个提问机会,让一位举手的法师来提问。

  听众壬(法师):“感谢将最后一个问题留给我!据我的观察,近百年来,西方的基督教在我们中国发展十分迅猛。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特别是汉传佛教要传播到西方去是举步维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主要是在华人圈里传播,要传到西方人的圈子里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学诚法师对这方面有什么思考?”

  法师:“为什么佛教往西方传播举步维艰?因为欧洲、美国主要就是信仰基督教,少数信仰佛教者属于少数民族、少数人口。再加上我们中国本身在发展、在学习,西方本身就对我们很警惕,所以这不能相提并论。有一次,美国的一个牧师到北京来,我接待他,我们在一起交流。他也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他说:佛教在中国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基督教虽然也在发展,但是会被很多人误解,而且说它发展没法跟佛教相比。他说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像佛教一样,在中国发展得非常的好、非常的快。我说:基督教要想在中国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必须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能发展得越多、越快,后果可能越严重。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个文化必须与那个国家、那个民族、那个社会的文化相融合,这样的话,才可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前途。至于说为什么说我们佛教在西方那么慢?实际上我们在国内的发展也是不能满足于这个时代的要求。实际上很多信徒,包括很多很有层次的对佛教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佛教不能给他们提供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需求?我们国内社会都不能满足,我们怎么能满足国际社会呢?这些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但是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谢谢委员们的提问!也谢谢学诚法师的回答!佛教作为一种现实力量的聚合体,不但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特质,也就有社会的特质。佛教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在调节个人心理、化解矛盾、平息各种冲突、维护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市政协委员,围绕‘十二五规划’,如何加快文化发展和城市软实力建设,进行协商议政,学诚法师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启迪。希望今天的委员学习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的学习会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百忙中的参与!再次感谢学诚法师!”

  会后,上海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顾宇珠主任发来短信说:“大家对讲座反映很好!”又有上海政协的干部说有人跟他反映希望这类主题的报告会以后多办。

  上海电视、《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对这次的讲座,给予了报道。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不动佛·文集 针对不动佛仪轨修持的开示

身教与言教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为人处世之道

广结善缘

 

后五篇文章

文化的力量(学诚法师与美国、新加坡客人对话录)

佛法与现代生活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

怎样亲近善知识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