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九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九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卷上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善哉!第五问,可能我们都会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但是往往不能抉择清晰,因为我们对世尊思想的归依、运用,清晰度都不够。那么他设置一个问,来让我们清晰自己的心。我们若能抉择得清晰,那就是一个自觉者;抉择不清晰,就是凡夫,情执混乱,无有抉择。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们知道这是世尊在初次施教时宣化的佛教的一个最基础的知见。若没有这个知见,佛教无异于外道。

  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这设问是很清晰的。远劫以来应经历很多世尊如来出世,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出三界呢?“火宅”二字我们知道,是三界的一个别称。未出色界、无色界、欲界——不要说色界、无色界,欲界——我们看看自己对欲界有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很清晰,但我们真正这样思维过没有?若真这样思维过,一定会有警觉。我们看他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

  因为无始以来轮回的业力­——我们这种串习延续的力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以遮蔽为事实,以贪嗔痴慢疑邪见为根本,为生存的守护,你在这种感知中已经习惯了,在这习惯延续中不知不觉;若能知觉,那就不名凡夫。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在前面讲过,净土法门对教的判法是很特定的。一般接触过藏传佛教的人,知道判教判成二大类:即显教、密法,结束了;学戒律的人,他对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说法也有很清晰的评判:制、化二教,结束了;象天台呢,那就是五时八教(编注: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也就结束了。这评判很清晰,各个都有自己的评判。净土对一代时教也有个评判,就是净土与圣道二种教言。要是没有这种评判,我们对佛法的整体修持就有所混淆。拿藏传佛教来说,你要把显教学得通达了,你再来修密法。他很清晰地给你一个说法,给你一个交代。

  在道宣律师的判教中这样判:在制教中,必含三乘摄,所谓的实法宗、亦假亦有宗、唯识圆教宗,他用这三宗来判世尊的戒法。实际说,在制教中,抉择于化教方便;在化教中,决定有制教之根本。他是以这样的教言来摄化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土教言是剥离性的教言,把圣教都剥离开,你不要用圣教来跟我说,它是很特定的。好比我们说一生造恶必然堕落,没有什么好说的;不断见思二惑,必然沉沦于三界,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在圣道教言中这是勿庸置疑的,不需设立其它方便。因为你于佛法不相应,你就无了生死之机。净土不然,净土的判教和教言的摄法,就是令众生在无量劫以来的恶缘出现的刹那可以断除生死,在无量劫以来造虚妄之罪,依佛陀真实功德回施的刹那而成就无上菩提。这教言是令人震撼的。圆满力、真实力能直接回施于虚妄力,来摄化十方幻然有情,令其归入真实之教,出离生死。因为实无生死可得故,在无所得中,真正以佛陀的果德来作抉择。若是依自己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对待法则来作抉择,说没有生死可得,(可是)因为你的业习还在延续,你是不能出离的,你不敢出离,也没有出离的机会与能力。就象无始以来我们的业力使我们沉沦在生死轮回之中,大的轮回圈子已经把我们带进去了,我们没有出离的力量。你要是真正自身有力量,就是断除见思二惑。(若)你不断,那么这业力一直就衔接着你,蔽覆着你,令你在业力面前倒迷、轮转。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我们都知道,道绰禅师是唐朝时代的善知识,离我们现在有一千四百来年了。

  一由去大圣遥远,

  我们现在人可能说“一念三千,去圣无远无近”。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人的道德要与一千多年前人的道德比——我不敢比,比上一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我是不能忍受现在人的道德,就是说道德的底线是没有的。这圣道,必须得有一个可知的、可行的法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意识、道德的底线是没有的。我们到社会上可以看一看,许多事情你是不可以预测,不可以去了知的。象上一个世纪,人要做什么,你可以知道,可以交流,现在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知的。现在我们在安居,很多都是可知的,但一投到茫茫人海之中,五浊恶世之中,你到底是怎么个样子,只能你自己了解。

  “一由去大圣遥远”,因为贤圣的摄化之力在这个时代丢失得太厉害了,各人强化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实在是很强的。我遇到一些善知识,很中肯、很彻底、也很了解我地来教诲我,让我去做什么,我基本都要疑惑三五年,就不愿意去做,基本上按照自己的业习去徘徊,徘徊一段以后看到它是个弯路了,再回头按照善知识的教诲来做。这是我自身的感受,多有乖戾之心。我的剃度恩师不在了,当时他对我的要求很简单:“你学戒要学五年,没有学五年你不要离开。”我只学了一年就跑掉了,拿着一点学的东西混饭吃,这么多年就混呗。后来又到一个地方,这个善知识说:“你最少念五年佛,你在这个堂口里五年不能出去,你一定要答应的。”那是很清晰的路子,我念一年又跑掉了。很清晰的,(念佛)不是没有受益,你很安心,你也得到这种心智的改变。我看到很多菩萨写的文字说修什么法会出现什么样的境界,瑞相一个接一个的,身心很轻安,但一年还是逃掉了。后来又遇到善知识说:“你应该好好地住山,住五年,在一个法则上锤炼五年,没有五年不要出去跑。”好了,老老实实住了一年,又到社会上混去了。基本上走几年路看看是个弯路了,又回来去走这个路了。又遇到一个善知识跟我说:“慈法师,你一定要建五年庙子,这五年中什么事情也不要干,你就踏踏实实建庙子。”我没有建庙子,我也没有踏实,五年了,一年我也没有建过,就又东游西荡的,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一些善知识的教诲,很真诚的很透彻的教诲,他能把你的业相指出来,(但)就不去遵照他的教诲去做。

  我遇到一个藏传佛教的善知识,别人说他很厉害的,他一看:“哎呀,慈法师,你现在最要紧的事情要闭关了,要不然你小命难保啊!”结果恶业一来,又到社会上去腐朽自己了,又流浪去了,根本没有闭关,什么活命啊,也感觉这条命不值钱了,就去社会去红尘滚滚去了。实际说我们(要)在一个法则把握自己,很多人真是看到一些业相了,给你指出来了,(可)你就是没有办法,不要说证圣道了。我这种事情经历了很多次了,的确是善知识看到你的因缘了,给你讲得很清晰,你就做不到!

  我是举的自己的例子,可能在座的善知识有不同的身份与愿力,善根比较深厚吧。我在很多法则上的确是把握不了自己,很清晰的路子,看得到,做不到。象这身体跨掉了,别人早在几年前就跟我说出来了:“你这个身体,一定会跨掉。跨在什么地方?一二三四五……”我说:“一二三四五,我也知道,但是管不住。”很多事情,你没有力量去做,你要鼓一口气去做一个事情,这一口气一松,就象泄气的皮球一样,呜——就没有了。

  为什么说去圣遥远啊?就是于圣者、智者、师长的话,多不作随顺啊!我感觉到去圣远就在这一点,你根本不信服!所以现在别人说:“法师我依止你学法吧。”我说:“我们慢慢在一起提示提示,你观察观察,你感觉到可用你就用,不可用你BYEBYE……”我只敢这样说了,为啥呢?我知道很多事情我自己做不到。看得很清晰,交代得很清晰,(做不到。)象以前很多来发心出家的,我说:“来出家,行啊!”我说一个最简单的说法:“三年沙弥生活,你好好地过,你不让我操心行了,沙弥该做什么你做什么,三年。”没有一个做到的——也有比较听话的,但是我也没有心力去照顾他,因为啥?没有力量啊。

  “去圣”,什么叫“圣”?你看释迦佛在他方施教的记载中,为了度化一个人,他可以守八万大劫,等到那个与他有缘的有情从无色界天“嘭——”落到人间来了,把他度化掉再取灭。八万大劫等一个有缘有情,去度化他!现在要说我帮助一个人——我读《净心诫观法》的时候,每读一篇一观,我心就给自己打一个叉。我说要让我给一个人写信,一篇我都不会写,心力不及,真是不敢开玩笑。以前我给人写过信,写四、五句话、二十句话,再写就很难了,起码这几年是这样的。你看道宣律师就给慈恩法师写了一封信,三十观,很简单啊!那是什么?那是圣心,那是智者之心,那是入骨入髓的责任感,真能令对方成就圣果,若不成就圣果誓不罢休的。现在我们有这种力量吗?有这种圣缘吗?

  我现在遇到一些收徒弟比较多的法师或者喇嘛,我跟他说:“你要负责任,你滥收徒弟一大堆,你收了不负责任不行,你敢收你就要敢负责任。”他们说:“你鼓吹别人负责任,你怎么不负责任?”我说:“我自己的责任感不强,很弱的。”

  一者去大圣遥远。现在圣者摄化有情之因缘薄少,我们要遇到一个道宣律师,你也认不得!你也肯定把他当成凡夫的老头了,“你上一边去吧,我比你强呢,你看你啰哩啰嗦地说这些腐朽的教言,我学的都是大乘的,都是高尚的。”你不相信。现在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状态——我要去学什么最上乘的教言,最大的法则,于平常如实的法则、细腻的法则反而不愿意去踏踏实实地实践!我感觉到我就是这样子的。

  我抉择这个念佛法门,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抉择这一个法门,到底念佛不念佛?我老有疑虑的,我凭什么要念呢?阿弥陀佛能帮我吗?能使我真正把生死了了吗?疑虑得很哪!千佛都证,万佛都说,也不相信的!最后没办法了,抓阄才抉择下来的。疑惑心重,攀高啊,求大啊,贪大求洋,我的心以前就那样的,现在不敢了!现在知道贪高大都是自己欺骗自己,心不平和,于法没有生起抉择的颠倒相。

  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大集经》提倡大家读一读,它大部分都是授记的篇幅,就是对末法时代的授记——这些菩萨从哪儿来,这些佛从哪儿来,这些善知识从什么地方来,末法时代人会怎么样,会做什么事……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人读过没我不知道,一读跟现在人太契合了,一挂就挂上钩了。

  当今末法,

  在一千来年前说是末法,我们现在可能是正法,也可能是像法。我听有的善知识这么说的,“这个末法非末法,人心末。”我说也是啊!末法非末法,因为啥呢?正法末际,际者,在于心所维系。这是真实不虚的,但我们心是不是维系在自己的贪嗔痴慢疑邪见上?是不是维系在佛法上?若是维系在正法心智上,那你是正法。你能不能维系?一天之中你维系在佛法中,有几分?有几时?你自己看。

  现是五浊恶世,

  在唐朝提出来“当时是末法”,不光是道绰禅师、道宣律师提出来,当时这些大法师们都如实地严肃地提出来这个问题了,但是恰恰到一千多年以后,大家根本对这个末法不认取,何以故呢?不愿意把自己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去。什么位置?正法末际的时代。不敢如实地面对,你如实面对,反而好起修了。现在人眼高手低、心大福薄啊!我个人自身感觉,实是如是。以前感觉一口吞尽天下事,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事情,不过念佛久了,时间一久,老实得多了——还不是真老实——现在感觉老实得多了,如此而已。以前那种气壮山河的心智冷静下来一点儿了,慢慢知道这是五浊恶世了,知道这是末法时代了,自己的心、福德都很薄了,自己没有活八万四千岁的能力了。以前感觉八万四千岁算什么?不算什么!生死游戏算什么?自己在这游戏中自在得很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死就死呗,活就活呗,勇往直前。以前一点感觉都没有,嗑嗑碰碰……慢慢有点感觉,什么感觉?这个时代佛力是不可思议的力,业力若是你敢投入进去,也是不可思议的力。就是这么个感受。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不可思议。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这句话,我感觉到是善知识们的善巧也好,是引据经典来给我们作决定也好,都是方便,都是真实。若取用者,就是真实;不取用者,是方便。什么叫方便?唯此一路,令其度脱!要是有八条路,你没法走啊,菩萨!现在人脚下不是八条路,都是十六条路。象我们要去大理有很多路,从宾川可以走,从洱海、挖色可以走,从其它地方都可以走,每个人说的道路都是对的,都是可以令我们能达大理的。来鸡足山的路也很多的,前山后山,左山右山,都可以来。但是要一条路走下去就能到达目的路。学佛法亦复如是,一门深入都能成就。但我们现在脚下择路的心太复杂了,疑惑的心,看到从东面来的路能到鸡足山,从西边的路也能到鸡足山,路不一样,就开始产生疑惑,说这两个路可能都不安稳,再找一个捷径,今天说从南面来就对了,一走,北面又有一个路,又有矛盾了,永远在这种徘徊高低矛盾中疑惑自己,不能于一法抉择与深入。唯有净土一法,可通入路。这推我们一把,让我们在这一法真正去实践。不是诽谤其它法门,我感觉到一切善知识,各立教言,互佐互成,都是为了护持圣教。

  是故《大经》(卷上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教言,这教言在任何法上是不设的。我们可以观察。举禅宗来说,“你一生造恶,哪一天你悟了,你可以了生死了。”——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说的,也没有敢这样施教的。但净土法门就这样施教,你一生造恶,只要舍报之时能念佛,你一样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教言实在是很震撼人的!是佛的彻底悲心所感召啊!《无量寿经》讲“佛以无尽大悲矝哀三界,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者,就是彻底究竟抉择了,再没有保留了!对一切众生绝不保留了!对善根成熟的众生,是圣教中是作抉择的,对圣者、智者、善法守护者、善根成熟者,圣教是特别方便的,但是对颠倒浊恶世间之有情往往是无力的。

  我回忆自己出家十几年的因缘,若在圣道中,荒废了;在净土中,尚有一丝机遇,这一丝机遇是佛陀赐予的。你真正抉择了,这一丝就成为广大的实践,就是净土实践。

  时间又到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一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二集(空缺)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三集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八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七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六集(空缺)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五集(空缺)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