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与宗教及哲学(贤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宗教及哲学(贤悟)

 

  佛教是不是宗教?又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在通常一般学者,以及评论家,大都没有详细地加过一番的定义,下个正确的表决;或竟偏执着:佛教就是宗教,就是哲学——或其它。

  看到公论复刋第五期裹头鸿慈君的一篇「佛教在宗教上的地位」,他对于佛教的见解是这样:「我的薏思,佛教在外表上(仪节形式上)确带有宗教的色彩,但在心核上是哲学——人类最高尚的哲学。」

  究实呢?佛教只可叫仿佛教,佛教的教理就是佛法,佛法的理说单能称为佛学,是绝待的,不能比拟的,超过一切和包弭一切的,倘然一定当它是宗教,是哲学——或其它,那根本就失去了它的真义和价值!不过你假如是一位宗教的信徒,你不妨便认它为最高尚的宗教;你假如是一位哲学家的学者,你便认它为极精髓理;你假如是一位科学的门人,那你便认它为顶详细的科学都得。但只可意领而不能言及,否则只有逊色它的光辉,蒙蔽它的精彩。

  大凡许多人把佛教当做一般宗教看待,其最大原因,也许就在仪节形式上的这一点,此外或者没有什么。但是说到佛教的旨趣呢?无非全靠各人内心自力去修证,并不同他教的(指宗教)只依赖神的救主!不信我们只看佛经中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那有仗托他力而依于外行仪哩!故此在维摩诘经里头就说:「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为什么?如华严经:「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以佛教的眼光,这个心不但是为众生与佛的根母,而也是为依正果报的本源。所以般舟三昧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

  由此看来,我们总可知道佛教是绝对非「心外求道心行理外」的一般宗教(在佛教则称此类宗教为外道),而是一种不离一心——不出唯心是求,唯心是道,唯心是行,唯心是证的「内教」了。因此,在宗门,则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表语;在净土,则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话头;在教下,则有「狂心若歇——歇郎菩提」的警句:除了修习止观以外,身行上的任何作为可以说没有。

  然而,在佛教上到底有什么所谓仪式呢?——上香、设供、拜佛、诵经、祈祷、祝圣……大概就是这些吧?也如其它宗教一般的,应有尽有。不过并不似圣经上说的:「你所求,上帝必赐你!」固然,上帝赐我们衣,我们自不能忘其恩典:上帝赐我们食,我们自也不能忘其恩典,所以必得时时的来感谢它,这不能说不是一宗美事!但如果是用来要求上帝赐我们衣食,更希望上帝能将所赐我们的衣食加上千百倍;直至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永永远远的衣食充足,像这种不自悟性以狂妄的态度来对待上帝,在佛教上是绝对没有的!而是佛陀所最悲惜龙天极为厌恨的。

  如果确定认为凡有仪式都是属于宗教的话,那末,例如:社会上的婚礼丧事,以及学校里的开学休典,岂不也都有仪式吗?然则佛教的这些仪式就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作为,和带着迷信的色彩吗?我想:或许是错见了吧?误会了吧?我们试看现在我们的国家社会,无论在一个什么机关团体内,是不是都挂有着孙国父的遗像?在开会时要不要恭对遗像行致敬礼?并恭读遗嘱及默祷三分钟?像这样「行礼如仪」之式,倘然要说是一种精诚的表一下,有诸内必发诸外,理所当然。但佛教的供奉圣像,献花敬佛,烧香礼拜,遶唱诵经,岂不也理所当然?……

  要明了佛教非宗教的一句话,就得先知道宗教的起因:——原来在原始时代的人类,竟日只与畜兽为伍而互相食嗷着。眼前自顾尚且无暇,那末再还有什么心思来窥测到大自然界里头的什么情理上去呢?直至后来,人类的智识便渐渐地趋于发展了;生命就由危险而转安定,生活也由困苦而为安乐。然而,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根本是逃不掉了苦苦相间患患无尽的。所谓去一而知一,到此更明白了天地间还有一种水火风旱的灾难,还有一种瘟疫饥馑的祸患,以及感触到人身上死病寒热的痛苦。于是便认为在这大自然界里头是有一个统一人类生命的主宰者,是有一个比人类更伟大的操纵者——这就是所谓「神」了;以为要得离一切患难逼迫,则只有叩求于神的庇佑。

  然而,人类的生活是无日不在进步中的。因此,以前所有的灾患也就无形的消踪了。可是人们还以为这是神人所赐予的。

  人类的自私自利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欲望非常强烈!想生其自我,想实现其自我;人类的生活虽渐趋于安定,但还希望更有超过于安定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汲汲于脱灾离患的心理,便一变而为植福树禄的欲求了。于是就加上产生许许多多「祭祀」的繁重仪式来。更因知识的回异,思想的复杂,就由一神而生出多神,由拜神而泛成拜物,形成了现在许许多多的宗教来了。

  上面所说的,便是宗教之所由来的一个大概。总之,从上面看来,我们所得的结论是这样:(一)宗教的成立都是由于起初的神学而来的,(二)以后虽也由个己转变而为谋众人幸福,但还脱不了自私自利的心理(所以不能治本)。原因宗教的要求,总不外乎「神人合一」的要求;在宗教生活中,对于超个人的绝对统一的生命,却只有神,只有神的儿子。

  这裹我们很明透地,得窥见一般宗教的内容实不出下面三点:

  1.是以神道设条

  2.有铁定的信条

  3.神圣不可侵犯——或独一无上

  至于佛教的起因呢?这里用不着多说。第一佛教并不是神道设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世尊他也是一个人,无非将他自己所证得的究竟真理说了出来,教人依他的法子去修学,假如你能明白了这真如妙理,你便是觉悟的人,便是证得佛的果位了。并非有个权威者可以赐你幸一福、赐你痛苦、赐你罪恶和受报!所以佛说一大藏教,不出道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已。使你知道一切境界只是唯心所现的,一切事物只是唯识所变的,此外并没有创造和转换万有的操纵者;创造万有就是你的心,转换万有就是你的识。那末你能了解这个道理,则一切种智便可现前,根本烦恼就得除去,即是常住的佛了。

  佛教有没有信条?有是有的,但无非说说叫你要当心,不要被邪魔外道所惑,绝没有如宗教一般的叫人只可信仰其主而不可信仰任何其它的一切神,否则主是不救你且是要罚你受罪的,所以我们试将一本圣经打开来看就好。说来说去总不出「信得救」三个字,根本没有理由,实在不过广纳信徒以充权力而已,不信我们只看竟也有一手拿着可兰经一手提着剑用来执行它的教义的回教主穆罕默德就晓得了。而佛教呢?只有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并不是教人盲从迷信;你能够对于佛法有理解的话你就信,深信。至于你或执迷不悟,我就尽力的开导你,使你猛醒过来!而在信仰当中,还是教你于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多的生疑问,不可猫虎的瞎信下去。所以在教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否则如果给你勉强的信和附和的信、无智识的信,是只有使你堕落,失去了你的性灵!故绝对不勉强人要信。

  湼盘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作佛的可能性,只要你自己去证得。又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足以拿来证明佛教有平等平等的了;自没除了上帝就没有更上的神——也没有「神圣」是不可侵犯和不可闻问的思想,谁能觉悟谁就是佛,对于佛是谁也得以拟议和探讨的,这又可见佛教的自由了。因为这正是启蒙你的智慧,发展你的见地,就不至于堕落邪见与盲从的信赖。假如你有相当理由的话,你尽可提出来质问于佛,他是绝对接受于你的,而且都能不惮麻烦的给你个详细的解答;在佛典中的三藏十二部教籍岂不都从这样而来,但是你如果将一个问题去求上帝解答,或质问于上帝,或拟议上帝一句,你就得受上帝的白眼及怒目与责罚了。不信你试把一个圣经里没有说过,或者说不通的问题去请教于牧师,那么这位牧师一定答你说:「这是默示录(非启示也),这是神秘的话(妙哉),你们不觅知的。」假如你是个不知趣的人,再要噜哩叭苏,那么你便得受责斥了;说你是诋毁神圣;轻慢神圣,你是要受罪的!自然,一生一世你也得不到个明白只有使你性灵永远蒙蔽,的确,这就无怪只有上帝才是天地间的万知万灵了。

  现在再来谈谈佛教舆哲学的问题——

  佛教与哲学,这似乎是更进一层的认识:原来以哲学的对象是绝对的实在,迥别于一般宗教的对象就是所谓神。因此哲学则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用学问上最严密的方法来认识它的对象,所以哲学对于对象的认识算最完全;照这样看来,则宗教就不能不成一个劣等的认识,不能不成一个低级的宗教,不能不成叔本华所谓「民众的形而上学」了。佛教既可被尊为哲学,且是最高深的哲学,则它实际的体会,真正的理解,自不待说而得以知其底蕴了。

  然而佛教固然是具尽哲理的精髓,但只有供给一般哲学家用以作研究材料,而不能便认定它就是哲学——最精微的哲学。否则如果决当它也是一种学理的话,则也只可称它为佛学。现在约略地可以举出四点于下:

  一、佛学是有定论的:考据哲学,始自希腊以来,历今已有数千余年了;其所讨论问题,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二种,都是要探究事物的本源。在这悠久的经过时期,哲人辈出,新说蔚起,著作斐然,可说洋洋大观!但是对于从来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有没有个究竟的解答?所谓一元啦,二元啦,唯心啦,唯物啦,自由啦,定命啦;你也一个是非,我也一个是非,到底那个对又那个不对呢?说到佛教,虽然「门开八万」但法总归一源。所以佛陀一生除了横超三界及直入圣地的教外别传外,其横说、直说、长说、短说的一大藏教中,固则法法无尽,源源不绝,但总也有个归纳;说来实不出性相二门。而性相二门,无非显示生减与真如的实相——以真如门而显示不迷的体性,以生灭门而显示一心有随缘染净的妙用;结果会相归性,实只「一路湼盘门」哩。故经云:「归源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岂如哲学般的样样没有结论,终成什么学说呢?

  二、佛教的理说是不能更改的:哲学既没有个结论,自非真理,自然是一种可以破坏的学说。且哲学的兴起,只是受着时代的影响,故其学说自身的方圆长短,在在得受时代的范畴,因此既乘时而起,则时过境迁,其学说的效力也即丧失而必归于尽。所以哲学凡有所说的问题,绝没有得经过数百年或数千年而不变更的;旧的去而新的来,甲的学说刚存在,而乙的理论又兴起,甲的学说便被推翻。但等到丙的学说昌明了,乙的理论又被埋没,日新月异,无日不在簸覆中。至若佛法呢?就如经中说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十界同轨,千古良规」;是「三世诸佛,皆如是说」:是「旦古今不变,历万劫长存」;既成立后则后世的学佛者只有袭而行之,可见佛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问答不变,宗旨不变,方法也不变;既不因时代的变易而兴,也不因时代的演进而亡:说一句,佛学是从佛陀的圣智中演绎出来的,而佛陀所证入的究竟觉悟境界,就如虚空大圆镜一般的无不含照;在佛陀的无上正觉中,是无一刹那不在彻上彻下、彻内彻外的,所以一切完全觉知,根本都能洞达透澈,并不是前一念间知一后一念间又知一。这就是佛学的所以超过其它的学识学理等以及哲学。

  三、佛学可以解决哲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哲学既以实在为认识的对象,以现实做讨论的前提,则它所欲探究的就不出宇宙人生的两大问题。然人生最大问题无非是生死,宇宙最大问题不过是蕴奥,如果能够如实地得以彻底了知,则余外的一切问题,都是属于宇宙人生的范围内,都可以不解而自决,自用不着多以顾问。但哲学对于这重问题就没有把握。原来哲学家们他以为真理是纯由观念上思索而得,不然郎在论理推论而得,所以不过是依一种丰明不明的常识推究所成;最多只是把抽象的普通内容认识清楚而已。因为哲学既是依据常识以立说,而常识这本来就不真实,依不真实以求真实,便不冤要加以妄情卜度,巧思穷辩,以自己所知推自己所不能得得知既自身立说失去所据,岂能得到究竟呢?佛教既非主义的哲学,也非主理的宗教,自然重实证而不重情理,更不重信仰,我们如果知道佛教是以解答人生为对象,阐明宇宙为前提,证真如为究竟,则可明了它能不能解决。

  四、佛教的理说是包摄一切的:从三面三点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佛教是超过于哲学——更超过一切学说的,因为佛教的理说,是由佛陀亲证宇宙实体相得来的真理,更不须学识学理学习学作的学说,故可以叫做无学,是绝世间出世间的一种学说,不但世间的学说无不包含尽藏,即出世间的学问也都离不了佛学。佛学究竟是不是,我们且不谈,但凡世间学问甚至出世间的学问有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在佛学里面不要说教外别传的究竟理,只在三藏十二部中已尽够世出世学者所需求了,即以其所阐明的义理来与世间一切学说互相比较研镊,是从没有能破坏的,是至极圆满的,所以世间的一切学问,如科学、哲学、法律、政治、文学、宗教……等的一切学理学说等,不过只是局部的,只是佛学的一部份,而且都没有佛学的来得究竟、完善、真美。

  末了,从上面所说的看来,到底佛教又是什么呢?目为宗教吧?很是不配,目为哲学吧?太过勉强!目为其它的一切学说吧?那更谈不到。不过佛教的所以由起,只是供给人们的需要、人门的研究,如前面说的,只能以采取的态度,而不可有丝毫定断的见解。

 
 
 
前五篇文章

从宗教哲学观佛法(睿理)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

佛教哲学的逻辑结构(宋立道)

佛教养生观 目录 引言:佛教养生的意义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

 

后五篇文章

佛教舆实验主义(念生)

东西哲学与佛教(铃木大拙)

佛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

佛学舆哲学(张尚德)

佛教与哲学(子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