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D 四、阿兰那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D 四、阿兰那经

 

四、阿兰那经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诸比丘集坐在讲堂,共论人命极短,宜于力行善事。佛陀以净天耳听闻后,往而赞许他们。并述过去世为阿兰那梵志时,出家学道,为诸弟子说人命无常迅速之法,以及梵世法,然而都不究竟。今世为如来,乃饶益多人,所说之法为究竟,已得脱一切苦恼。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我们在佛经中也时常见到佛陀由衷发出“人生不过百年”的感慨。人生既然不会超过百年(当然也有活过100岁以上的,但极少见),那么在极其短暂的百年之内,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似乎可以大略地测算一下:从出生那天起,到二十岁左右,想要有所作为,恐怕有相当的难度;然而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有些人还要继续读书,要读研,要考博,不到三十岁,想做点事情恐怕有点难度。三十岁以后,一方面要找工作,攒钱买房娶妻生子。等到家族事业两丰收的时候,也就进入了不惑之年。到六十岁时,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开始走下坡路。就是说,人生虽然百年,但是真正能够让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去干事业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二十年。如此说来,人生变得更加短暂。

  那么,在极其有取的光阴内,做些什么事才是最有意义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回答。那么作为佛陀的弟子——比丘们是如何回答的?让我们来看一看:

  “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

  在有限的生命内,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呢?比丘们认为要多做好事、善事,多修梵行。可是当下的情形却是两回事,大家都不修梵行,不作善事,基本上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现实情况也正如诸比丘所说的这样。

  佛陀在远处的静室里,他以天耳听到了比丘们的议论,心里很是欢喜,心想弟子们能够领悟到这些,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光阴的宝贵,这已是很不简单的啦!于是佛陀来到讲堂,对弟子们是大为赞赏:“善哉善载!各位比丘,你们有此议论,真是难得!因为我的观点与你们是完全一致的。”佛陀开始讲起了他在过去世的一段因缘:

  在很久的过去世,人们的标准岁数是八万岁,活不到这个岁数,那就是短命。那时候人们不仅寿命长,而且生活快乐,疾病也很少。那个时候出现了一位转轮王,叫拘牢婆,很有智慧和本领。他的手下有一位梵志,叫那兰那长者。这位长者血统纯正,博闻总持,学富五车,手下据说有“无量百千摩纳磨(年青婆罗门)”跟随他学习经典教理。他很讲修持,没事时便独住静处,燕坐思惟。他在思惟什么呢?便是思惟与上述比丘们所议论的内容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就开始干坏事了,不过比现在的人要好得多——总的来说,那时的人思想比较单纯,再说有那些圣人们的悉心指导,坏也坏不到哪儿去。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当前这种人们不喜事善行的状况呢?于是这位阿兰那先生准备选择出家去修道。于是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他的弟子们:“我现在准备剃除须发,袈裟衣去舍家学道,你们意下如何?”

  他的弟子们说:“老师,你的选择无疑是极其高明的,在这个世道,出家修道将是最佳的抉择。我们都跟随你一起出家吧!”于是这位阿兰那便顺利出家,然后以他为导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僧团。作为导师,他经常为弟子们讲经说法——好像这位阿兰那先生出家后并没有皈依某位导师,而是无师自通,这有点类似于佛教中的圣位之一——辟支佛(缘觉、独觉尊者)。阿兰那尊者为弟子们说法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人生苦短,人生无常、诸法无我,并寻求最终的涅槃之道。他对弟子们说了种种譬喻之语——

  1、人命犹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则消,暂有不久。而人命则如朝露,乐少苦多,有大灾患。曹操的《短歌行》亦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名。

  2、人命“如梦幻泡影”,即犹大雨时,滴水成泡,或生或灭,极为短暂。

  3、人命如杖,投水出速——就好像将一根手杖扔到水中,手杖很快就会浮出水面,形容时间的短暂。

  4、人命如新瓦盂,水渍速燥,犹新瓦盂,把风水出速,著风热中,干燥至速——就好像新买的瓦盂(盛饭用),将之投入水中,很快便会飘浮出水面;而将它放到风热之处,很快便会干燥。

  5、人命如肉消,犹如小段肉著大釜水中,下炽燃火,速得消尽。

  6、人命如贼,缚送标下杀,犹如将捆绑着的贼人押赴刑场杀头,随其举足,步步趣死。就是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又向死亡的刑场步步迫近。

  7、人命如牵牛杀,犹如屠儿牵牛杀之,随其举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尽。

  8、人命如机织讫,犹如机织,随其行纬,近成近讫——我们生命就好像织布机上的布匹,待布织好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将宣告终结。

  9、人命如驶水流,犹如山水,瀑涨流疾,多有所漂,水流速驶,无须臾停——人生就像疾驰而去的山涧之水,一去不回头。故孔子说:“逝者如斯,不捨昼夜。”而人寿行速,去无一时住。

  10、人命如暗杖投地,犹如夜暗以杖投地,无法把握自己究竟是堕于净处,还是堕于不净之处(意指死后去处)。而众生被无明所覆,为爱所系,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饿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间。

  那么,面对短促的人生以及无法把握的命运,这位阿兰那尊师是如何修持的呢?

  1、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对于嗔恚、睡眠、掉悔、疑惑等烦恼,都能做到净除其心。

  2、努力修习慈、悲、喜、拾四无量心——此为升天之法。四无量心又称四梵室,为梵天所应具备的德行。

  3、并不以上升梵天为终极目标,再次广修自利利他之法。“我于尔时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因为梵天之法虽说可以获得很多快乐,然并不能脱离一切苦患。因此,这位阿兰那尊师的奋斗目标,就是成就无上佛道。不仅他自己最终成就了佛道,而且他还教导他的弟子们也努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那么,这位阿兰那尊者为谁?昔世的释迦牟尼佛也!(09.07.28)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1 一、分别六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2 说法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B 二、分别六处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C 三、分别观法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C 三、阿伽罗诃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B 二、头那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A 一、昙芦园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C 三、梵波罗延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B 二、须达哆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