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五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五讲

  上次课讲了业力与因果。如果大家想了解什么是业力、什么是因果思想,必须正确了解业的本义、正因与邪因。由于时间关系,关于业的细微分类没有跟大家讲,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佛法概论》一书,比如什么是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另外如果对正因、邪因没有正确区分,就会导致邪因论或机械因果。机械因果把因果关系看得很简单,又很机械。比如说,在寺庙里面烧一柱香,根据机械因果,这样做将来必然会有什么结果;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根据机械因果,将来这只蚂蚁必然会踩死你。这种循环的机械因果很能误导一般的学佛人。

  六、缘起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缘起法。缘起法,或称十二缘起,或称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中最为核心的义理。就像地球的内核是最中心、最深层的一样。如果离开缘起法,那么佛就不会成佛了,佛所说的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了,我们依此而修行,也不能成就解脱果了。

  缘起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释迦牟尼佛是因什么而成佛的?凭什么说他成佛了?就因为缘起法。

  在《杂阿含?二八七经》里讲到:释迦太子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决定出家修道,成就解脱,经过六年苦行,后来发现苦行不仅无助于解脱,反而会增加身心的痛苦。终于有一天,释迦太子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的供养,恢复了体力。他回想起刚出家时,跟随两位外道仙人修习禅定,同时也回想起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父王和他的臣民们庆祝王耕节时,他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得到了初禅的喜乐。于是,他敷下金刚座,依次生起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觉悟了十二缘起。

  如果释迦太子只是修苦行,或者也修了禅定,但是如果他没有彻悟十二缘起,他就不能成为佛,即使他说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依这种不究竟的法修行,其弟子也不能成就究竟的解脱道。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觉者。正是因为他觉悟了十二缘起,才成就了圆满佛果。

  随后佛陀所说的四谛、中道等,都是依于核心思想、核心义理——缘起法而建立的。离开了缘起法,就没有佛法。对于佛陀的弟子来说,如果想见法,必须彻悟十二缘起。“见法即见缘起,见缘起即见法”。

  一个人对佛法没有了解,没有正确的知见,就好像他处在黑暗的屋子当中,看不见周围的一切,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无明,以此比喻对佛法一无所知,或即使了解一些皮毛,但把握不到位。如果屋里有陷阱,或有毒蛇,危险就在身边,但他一点都不知道。那见法是什么状态呢?——他找到了房间里电灯的开关,打开了,灯亮了,房间里所有的东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见法,就是对佛所说的法,有正确的、全面的、到位的了解,由此确立对法的信心,自然对佛就有信心、对僧就有信心,对三宝清净、坚定的信心就确立起来了。

  见法,对想成就正果的人来说,是不可跨越的步骤。如果没有见法想成就果位,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见法的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你对十二缘起必须有正确的、深刻的、到位的、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一)缘起

  1、缘起

  缘起,字面的意思,正如《大毗婆沙论》里说的:“待缘而起,故名缘起。”这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因果思想有关系。广义的因,包括因和缘。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安住、变化、消失,都必须依靠相应的因和缘。一切有为法,依因缘和合而成立、变化。其中隐含的因果的普遍理则,我们就称为缘起法。我们所说的有为法,具体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2、缘生

  缘起和缘生这两个概念,有时候是相通的,但还是有所差别。缘起是待缘而起,缘生是因缘所生。由相应的因产生相应的果,这由因至果的普遍的法则称为缘起。缘生,是依照相应的因果法则所产生的果。这种差别正如望满尊者在《俱舍论》里面所说的:缘起法由因而立名,缘生法由果而立名。

  就十二因缘当中,由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老死,所说明的这种因果关系是缘起法。而由无明所生的行、由行所生的识直至老死等十二支本身则是因缘所生法,也即是缘生法。

  也有时候,缘起、缘生、因缘这三个词不加以区别而互用。

  3、十二有支

  缘起法的具体内容,就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其所包含的十二法又称十二有支,十二支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性。揭示十二支的相互关联的法则,就是缘起法。十二有支具体所指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之间的关系,正如《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所说的。

  无始以来的无明,产生了行——身口意种种的造作,使有情在三界中继续投生轮回。此引生轮回的业引导有情的神识进入轮回而结生相续,所以十二支中的识是说结生识。结生识执取身心,产生了名色。名色,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投生后最初的身心。经名色位又产生六入,也就是六根。当六根完备,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六触。种种触产生种种受。种种可意受、可乐受产生爱。由爱产生执取、抓取,即爱缘取。取缘有,即有情造作有漏的业而导致来世继续轮回。进入来世自然又有生与老死了。

  十二支名相的具体含义:

  (1)无明

  当人处在黑暗中,对周遭的一切看不清楚。如果周遭有老鼠,对胆小的小姑娘来说,肯定怕得要命。即使是个小男孩,比较大胆,但如果身边有条毒蛇,给他带来致命的危险,他也会害怕。更何况还会有很多其它种种危险呢?身边没有光明,这是无明的本义,以这种状态来比喻没有佛法的智慧。

  《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是这样说无明的:“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前际,是过去。后际,是将来。前后际,是过去和将来。“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内,是身心内部。外,是身心外部。内外,是身内身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对业、业产生的果报、业为什么产生果报,都不了解。对佛、法、僧也不知道。对苦集灭道这四谛也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就是说对于以上所说的法义与道理,不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通晓、了达。这种状态,就是无明。

  (2)行

  总的来说,无明就是对于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四谛、修行解脱,都不了解。由于对这些不了解,必然起惑造业而导致生死轮回。这种导致生死轮回的业,在这里称为“行”。“行”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十二支中的“行”支,跟五蕴当中的“行”蕴,含义是不一样的,广狭有别。行蕴,是心的种种造作,相当于行支中的意业。

  (3)识

  身口意的种种造作,导致有情在三界中继续轮回。轮回投生时,引业牵引有情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身心而结生相续。所以称这投生的神识为有取识或结生识。身口意造作轮回的业因,牵引神识去投生、去轮回,所以说由行而生识。识细分有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蕴当中的识蕴,与十二支中的识支,其含义广狭是一样的,但是侧重有所不同。识蕴强调六识具有了别的作用。十二支中的识支强调识能执取身心、结生相续的作用。“结生”,是指有情轮回时其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名色而顺利投生,这样使得有情由前世进入后世而相续不断,所以又说为“结生相续”。

  (4)名色

  就人类来说,结生识一入胎,就执取父母的受精卵,受精卵进一步分裂,成为胞胎。其发育的最初五个星期里,手足还没有出现,六根还没有完备,在这个阶段称为名色。胞胎的精神活动为名,身体为色。名,是受想行识等种种精神活动,也就是心法和心所法。识是心法,受想行是心所法。色,是四大(地水火风)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与四大所造色不是同一个概念。四大这四种基本元素,我们是不能眼见的。我们见到的种种物质,都是由四大所组成的。

  (5)六处

  人类胞胎进一步发育,六根逐渐完备,产生了六入,又称为六处、六入处。一般是发育到第六周出现毛发,到第七周六根完备。如果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出生后六根不完备,这对他将来出家是个障碍,他不能出家。

  (6)触

  六根具备了,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在这里所说的“触”,是指根、尘、识三者交合而产生的精神作用,是心所法。它与十二处中的身根所对应的触尘,含义不同。

  (7)受

  由触产生受。受分为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对内外境的领纳、感受,让你愉悦的,是乐受。让你苦恼的,是苦受。介于苦乐之间、不苦不乐的,是不苦不乐受。

  (8)爱

  对三受中的乐受,如果产生贪著,就会产生爱——对可意境产生的染污希求,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想持久。对内外境的这种染污的希求,称为爱。爱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对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欲爱。对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色爱。对无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无色爱。

  (9)取

  基于对内外境的染污的欲望,就会用各种方便和善巧去执取、抓取。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欲取:对欲界中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妙境去执取。

  见取:对持有的不正见坚持不舍,比如身见(认为五蕴身心是你或你所有的)、边见(如常见、断见,执取一边)。

  戒取:执取那些不是导向解脱的戒(比如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鸡戒),认为是导向解脱的戒。把非解脱之因当作解脱之因。

  我取:基于我见、我慢,对自我的执取。

  (10)有

  取产生有。由于不断地执取、抓取,而造作了种种生死业,由此引发生死果。有,存在义,即指有漏的生死业果。有分为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即是三界。

  (11)生

  有产生生。从无到有称之为生。有了三界,自然就有了有情在三界中不断投生。

  (12)老死

  接着是老死,即衰老、死亡。衰老,皮肤变皱,头发变白,牙齿会落,行走艰难,四体无力。死亡,一般表现是身体变得冰冷,没有呼吸,因为神识已经离开原来的身体了。现在,医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指脑死亡,没有任何脑电波了。

  4、三世两重因果

  十二有支及其关联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最初的原因是无明,人们由于对佛法一无所知,起惑造业,业因牵引识投生,结生识入胎,产生胎儿,六根完备前是名色位,六根完备后产生六触,由触产生三受。

  初生的婴儿为何啼哭?就是因为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挤压,感到了苦受。如果小孩出生后不啼哭,那他不正常。婴儿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需要母乳,这对他来说是段食;他也需要触食,需要父母经常把他抱在怀里,这有助他健康成长。种种触带来种种受,比如穿的衣服让他不舒服了,这是苦受,他会因此啼哭。父母的拥抱、抚摸、亲吻是他的触食,给他带来乐受。婴儿从出生到两三岁时,对身触非常敏感。婴儿期是触的阶段。

  由三四岁到十三四岁,是儿童期、少年期。这个阶段,基于他六根对内外境各种新鲜的领受,使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同时由此带来的各种感受让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独立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想摆脱父母、躲避老师,会有叛逆心理,同时心理敏感又容易受伤害。如果这时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的需求,他就会健康成长。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理成长不健康,叛逆心理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也会产生人格上的障碍。他的性格、气质,在这个阶段成形。这是受的阶段。

  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第二性征出现,产生对异性的爱恋。十三四岁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离。而性成熟后,就变得相互吸引而不是相互排斥了。如果没有控制好这种贪爱,可能产生早恋、早孕。但由于心理还不成熟,感情不稳定。另外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理想慢慢确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将来对生活、事业的各种追求。这是爱的阶段。

  二十岁后,他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开始实现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婚论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行业,开创自己的事业。男的娶妻养家,女的相夫教子。这个成家立业、为家庭为事业打拼到老的时期,就是取的阶段。

  “取”之后是“有”。一个人经过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种种业也引发了种种果,而最大、最深远的业果就是在死之后继续在三界中轮回。来世继续轮回,这就是业有。

  当进入下一期生命时,自然又有了生与老死。

  无明与行是过去世的惑与业,从而引发了现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这是一重因果。又由于现世中爱与取使有情造作生死业而来世还要轮回,也即是由爱、取、有引发下一期生命的生与老死。这又是一重因果。由此成立三世两重因果。

  具体见下表:

┌无明─惑(缘)─┐
├行──业(因)─┴过去世二因─┐
├识─┐ ├一重因果─┐
├名色│ │ │
├六处├苦(果)──现在世五果─┘ │
十二缘起┼触 │ ├三世两重因果
├受─┘ │
├爱─┐ │
├取─┴惑(缘)─┬现在世三因─┐ │
├有──业(因)─┘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来世二果─┘
└老死┘


  缘起法是基于有情的身心活动,来解释有情如何不断轮回的。以此来培养我们的正见,指导我们修行解脱。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缘起的,但其中的有为法,不是指山河大地,也不是指日月星辰,而是特指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通过缘起法十二支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把缘起法理解为佛陀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外界世间的解释,那是我们对缘起法的误解。缘起法解释的是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但是我们现在理解缘起法,通常会把它涵义扩大了,说房子、柱子等是缘起的,其实这不是佛陀宣扬缘起法的本意。

  5、流转与还灭(二门四观)

  缘起说明了有情如何轮回,同时,缘起也说明了解脱的道理。所以缘起法包含了流转门与还灭门。在《杂阿含?三五八经》中,把流转门说为增法,把还灭门说为减法。

  (1)二门

  流转门:通过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老死,说明有情是如何轮回的。所以流转门是染污的、有漏的。

  还灭门:通过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到老死灭,说明有情如何跳出三界轮回、达到解脱的。所以还灭门是清净的、无漏的。

  (2)四观

  佛陀当初是怎样觉悟十二缘起的呢?他是依上述二门而起了四观。

  四观分别是:杂染逆观、杂染顺观、清净逆观、清净顺观。

  所谓杂染的,是依流转门而作观;所谓清静的,是依还灭门而作观。所谓逆观,是从老死到生到有最后到无明;所谓顺观,是从无明到行到识最后到老死。

  佛陀以此起观,确信有情是由于十二缘起而轮回,而过去有人成佛,也是因为觉悟十二缘起而解脱,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证悟、解脱之道。

  阿含经中多处讲到缘起法。比如佛说缘起法“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十二缘起不是佛陀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创造的。又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无论是佛出世还是没有出世,缘起法都是潜在的普遍的规则。又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诸佛如来都是觉悟了十二缘起而成等正觉,此为诸佛常法。又说“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如果大家能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即能见法。

  我们要反复思维十二缘起,可以模拟佛陀在树下敷草打坐,依二门而起四观,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见法了,成了辟支佛了。

  那我们现在学习了十二有支及其关系,是不是就能见法了呢?没有这么简单。所以佛陀说:“缘起甚深。”不是仅仅了解其字面意思,就能见法的。

  佛陀为什么要说“缘起甚深”呢?那是因为侍奉佛陀二十多年的阿难,听佛陀讲了缘起法后,觉得道理好像很简单,一听就明白了。佛陀就批评他不要这么说,其实十二缘起包含的道理非常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演说的。

  如果有情没有基本的正知、正见,就会对自己的身心根本不了解,更何况是身心产生的活动呢?基于身心活动导致的三世轮回,更无从了解。对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也就难以掌控自己。对他人更难以了解,也就不了解整个人类,不了解其他动物,不了解傍生、饿鬼,对地狱众生更无从了解。对自己这一生都不了解,过去世、将来世也就更不了解,更何况对过去的过去、将来的将来。所以说缘起甚深,我们不要轻视缘起法。

  部分提问:

  1、缘起法的本意不在于有情身心以外的器世间,不是用来解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怎么产生的。依报是有情依住的器世间,并不是我们身心的投影。关于净土,这里有另一个问题。净土之所以清净,是因为有情的身心清净,如果有情的身心不清净,那不管国土怎么样庄严,也不能称为净土。“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还要落实到有情的身心上。

  2、关于神识是什么时候入胎的,在有些经典里讲到,人在中阴阶段投生前会见到亲生父母在行房,如果他对父母中任何一人产生贪爱,就会上前想亲近,当父母精血和合,这时候他的神识就入胎了。所以无论胎儿是否成形,只要是有意堕胎并导致胎儿死亡,就犯杀人戒。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六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七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八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九讲

要小心生活中常见有毒的花卉!

 

后五篇文章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四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三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二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一讲

与学佛朋友谈神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