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世界粮食日”的反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切办法想尽之后,为了得到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人们不断烧垦森林,开辟耕地和牧场。世界上大约有2亿公顷森林被开垦为耕地,大约3亿以上的人以此为生。由森林支撑的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一、“世界粮食日”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FAO 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五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球有4.5亿人挨饿。当时世界只有45亿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增加到10亿。

  从19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两种粮食观,即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粮食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悲观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到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世界粮食形势的好转,悲观主义思潮也逐渐被盲目乐观情绪所取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性的干旱,粮食歉收,爆发了粮食危机。严峻的现实又把盲目乐观情绪一扫而光。“世界粮食日”的诞生说明人类对粮食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

二、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二战以来,每37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倍,再加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粮食供应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

  1955-1985年间,世界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但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5%。这些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粮食增产不仅仅由于耕地的增加,更多的是通过对土地的过分使用实现的;二是由于对耕地的过分使用,造成了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等,最后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耕地。

  土地的肥力主要是通过土地间歇休闲以再生养分来维持的。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休耕地的面积必须缩减,久而久之使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甚至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增加土地肥力,施用大量无机化肥是当今世界粮食增产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却被人们所忽视。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的化肥,都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各种农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50%。过剩的化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农药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如果不使用农药,全世界粮食总收成的一半,将会被各种病、虫、草害所吞嚼;使用了农药,却只挽回15%左右的损失。农药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给环境带来污染和危害的一面。目前,世界上农药的品种约有500种以上。真正作用与农业害虫的农药仅有10-30%左右,进入大气、水体的部分约为20-30%,残留在土壤中的约有50-60%。随着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结果往往是害虫、益虫一起消灭,而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后只好不断加大药量,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将逐渐加重。

  农业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农业灌溉加速了水冲蚀,致使土壤板结,盐碱化。灌溉水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淋溶,将夹带泥土颗粒、矿物质、碱分和盐分、细菌、病毒、农药和化肥、还有灌区周围的生活污水等,经排水渠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污染地表水,增加水的矿化度、混浊度、影响水的气味、PH值、温度、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灌溉水经土壤入渗后也会使地下水受污染。

  由于灌溉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而地下水的补给又很缓慢,深层地下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大量机井报废,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人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绞尽了脑汁。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了粮食增产。然而却又引发了称之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目前所用的塑料薄膜,大多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中极难分解。在土壤中的残膜碎片,可存在400年之久。太多的残膜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及肥力。

  一切办法想尽之后,为了得到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人们不断烧垦森林,开辟耕地和牧场。世界上大约有2亿公顷森林被开垦为耕地,大约3亿以上的人以此为生。由森林支撑的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

三、纪念“世界粮食日”时的反思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不仅动植物,而且农作物的品种也在日益减少。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的农作物,而现在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随着农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全世界粮食供应正变得日益脆弱。

  自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将超过生活资料生产的观点之后,人们对他的预言持不同观点。1968年,保罗•爱赫利奇发表了《人口炸弹》;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两部著作都进一步表示担心说,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将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对这种观点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人不仅仅消费,而且还能生产出比消费多得多的东西。70年代末,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来斯特•布朗争辩说,世界各地的农场主和农民已经用尽了能够提高产量的办法,但稻谷和小麦的产量正开始下降。在亚洲的其它地区,水稻研究人员20多年来也未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9100万的速度增长,地球提供给人们“足够”粮食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许多人正以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研究。

  基于人们对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的认识和了解,以及过度追求粮食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对于举办“世界粮食日”活动都很重视。有的国家首脑在这一天发表演讲,有的国家举行纪念会或发表纪念文章,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发表粮食和农业科研成果,举办科学讨论会等,以提高人们对粮食以及粮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前五篇文章

朱鹮保护加强国际交流还原历史分布

冰面渐远 北极熊几近累死

用生态的眼光看中国东部

不着于水

从慈济看公益环境营造(三)

 

后五篇文章

绝境考拉

川剧的形成及发展脉络

海豚为什么喜欢拯救落水人

论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

快乐地活在当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