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浅谈“菩提心”(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一百慈悲与忿怒本尊的仪轨中,有一段皈依文如下:“愿我依止本质、真性与慈悲”,即是依止空性本质、清明本性以及无碍的慈悲与心性;“愿我依止常乐和无执”,这就是禅修体悟的三种特性;最后是“愿我依止果、法身、报身与化身。”
  因此,若我们能修持而且完成十万次的皈依文与十万次的大礼拜,便能得到大利益及受胜妙乐。这种看似简单的修行能使我们慢慢证得佛果,也能使我们逐渐解脱轮回之苦,此外,亦能使我们生生世世受加持力而永离恐惧、险境和苦难。
  若皈依的修持和真谛能融入我们的体悟之心流中,自然我们会对三宝及三根本生出信心,藉此信念,我们的修行便更容易自然地积聚福德资粮。譬如,我们通常是拿花、香、酥油灯等八供作为供养之物;但我们也可以用当下看到便起欢喜心的东西来供养三宝及三根本。我们可以拿看起来很漂亮、闻起来很香、听起来很悦耳等等的物品作为供养之物。譬如,我们沿著道路散步,看到漂亮的花或高雅的房子—任何赏心悦目的东西,我们可以当下观想为供品,拿来供养三宝及三根本。透过这种方法和行为,我们将能积聚大功德。
  因此,历代噶居派祖师皆是从皈依开始修起。他们以皈依为一切修行的根基,终究达到究竟皈依的了悟,即是依止自己法身、报身与化身的究竟成就。
  依我们现在身为人类的情形来看,我们自觉总明绝顶,觉得自己很自由自在,而且具有应付自己处境的能力。我们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每件事;但若我们好好反省自己的处境,便会发觉自己的身、心皆无自由可言,因为真正能控制我们处境的力量掌握在自己的业力、障碍与习气上。
  若我们身心已得解脱,便会感到常乐,绝不会沮丧,在我们心中也不会存有任何不愉快的事。若我们身心已得解脱,便能保持现状而不变,即是我们会永远青春不老。但事实上那都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这些东西。我们的生命随著每一秒而逐渐老化,终究还是要面临死亡。
  我们对上师具足信心,而且深信三宝,然后衷诚地向他们祈请,如此便能因三宝的慈悲加持力而减少我们的业障至最低程度。
  这就是皈依与发菩提心的真正意义,要想开悟就得往此方面去做。我们所谓心中生起的菩提心是要以所有众生为前提;而为一切众生著想的真正本质是慈悲,培养菩提心要循序渐进,我们必须从了解所有众生的实际处境著手,然后藉著禅修培养出菩提心,融入我们行径中,并且持之以恒。
  我们必需了解一点,那就是虚空之中遍满众生,数也数不尽。如佛陀所言,每一众生皆曾是另一众生的父母,错综复杂。同时,也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另一众生的父母。当某众生为另一众生的双亲时,他们会关爱子女,就像今生中你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这意思是说假若某众生曾在一世中身为人类,在那生中他的母亲会怀他十个月,而且不断的担忧他的生命,担心他是否存活,是否健康,她会为他牺牲以及忍受许多痛苦,以保存他的生命。一旦他生下来,父母还要照顾他,以及为了他的幸福而忍受一切痛苦。每个众生皆曾在我们过去累世中如此地保护和关爱我们。
  我们举例来说明轮回再生的情形。
  “在佛陀住世时,他的一位已证阿罗汉果的弟子-迦旃延,有一天出去托钵乞食,在路上遇到一个抱著小孩坐在路旁的妇人,她非常小心地呵护那个孩童。这妇人正在吃鱼,她也拿了一些鱼肉喂小孩,那时刚好有一只大狗想从妇人手中夺走鱼骨,她便呵斥那只狗,把它踢走,不想给它鱼吃。由于迦旃延有神通,他能看到这些众生的前世,原来这条鱼曾是妇人前世的父亲,那只被她踢打的狗是她的母规,而她抚爱在怀中的婴孩却是她最大的敌人-一个过去不断诽谤及辱骂她的人,亦是过去曾和她争吵打斗的敌人。”
  一切众生皆曾是某一众生累世中的父母,亦曾在无始劫中关爱过我们,如同我们今世的父母,而所有的众生也因此而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受无尽难熬的苦痛。轮回事实上是个痛苦之海,因为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都是一样痛苦。就如地狱道的众生,他们得忍受冷热之苦;饿鬼道的众生得忍受饥渴之苦;畜生道的众生得忍受为了食物与生存而弱肉强食和被宰杀之苦;至于人类得忍受生、老、病,死四大苦(另外还有八小苦或十六小苦);阿修罗道的众生得忍受嫉妒与相继争战之苦;而天道众生亦得忍受享尽天年和堕入下三道之苦。
  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些过去曾关爱过我们的众生正受著无尽的煎熬与痛苦,那么我们心中就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我应该如何去帮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如此,这便是发慈悲心的开始,然后我们要如此祈请:“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快乐之源是修持善行而得,痛苦之源是行恶事而来。因此,我们要了解这种心念是要自动自发地生出,那就是愿一切众生皆能当下离苦得乐,同时希望他们具足未来快乐之因,以及永离苦因,这也是慈悲心的培养。

 
 
 
前五篇文章

无常的定律

《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

柏林禅寺

禅 与 诗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后五篇文章

浅谈“菩提心”(下)

密宗白教传承介绍

小乘、大乘、金剛乘

密宗灌顶略论

圣凯法师:寻找苦难的净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