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以及净土三大流 摘自深福《净土源流中国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弘传》 至北魏宣武帝的时候,菩提流支(508年至洛阳)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接著昙鸾为之注解,兼依“十住毗婆沙论”的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说法,而主张他力的本愿,开始阐明净土宗的本义。昙鸾以前,慧远等的念佛求生净土,是依般舟三昧,在禅定中念佛的,至昙鸾才专重持名念佛而求生净土。 昙鸾大师是后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四七六)生于雁门。十五岁出家,广通内外诸典,而于四论、佛性有所研究,欲造大集经之注解,但至过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无常,欲先学仙术,得长生以后,方祟佛教。梁大通年中,闻江南陶弘景有仙方道术,遂往度之,得仙经十卷。后欲往名山依法修练,行至洛阳,恰遇天竺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流支答:"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然能得长年少时不死,但终难免轮回三有。"即以"观无量寿经"授之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受后,遂即焚毁仙经,专修净土,而毕生致力弘通他力念佛法门,著有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等。(注二九)昙鸾的"往生论注"是解释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而依龙树菩萨的 "十住毗婆沙论"所造的,立难行、易行二道,判释释迦如来一代的时教。就是于五浊恶世中,无佛出世的时代,求到不退转地,在此土勤行精进,只靠自力证圣得果,如在陆道上步行,艰难困苦,是为难行道。但若以信佛的因缘,发愿欲生净土,乘佛的大悲愿力,便可以得到往生,依佛力的住持即人大乘不退转地,如水路乘船迅速且又舒服,称为易行道。 昙鸾寂后(东魏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六十七岁;一说北齐天保五年,西元五五四以后),弘通净土法门的有慧远(净影寺)、智额、吉藏等。当时对经文的研究非 .常盛行,所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的造疏与净土教义的著述很多。就中慧远著有无量寿经疏二卷、观经义记一卷,智颉著观经疏二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吉藏著无量寿经义疏等。又智颉、道基、智俨、迦才等,著有佛身土的论书,净土的教典与注疏,有如春兰秋菊互兢妍美之势。又当时之地论宗及其他的学派诸师,都兼有弘通净土法门,而倾向弥陀净土的信仰。 继承昙鸾的净土系统者,是唐代的道绰。道绰是昙鸾寂后二十年,于北齐天保十三年(五六二)生于并州汶水。十四岁出家,遍习经论,特精研大涅盘经,讲及二十四遍。后来亲近太原开化寺的慧瓒,修涉空理有年,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此寺就是昙鸾所建立的道场,寺中有昙鸾的石碑,备载昙鸾在此寺中,久修净土之懿业,至临终时,有种种的奇异瑞相。道绰见后,遂舍涅盘宗,而归向净土法门。此后若坐面必向西,每日口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七万数为限,六时礼拜供养相继无间;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导化有缘道俗,劝人弃除杂缘思虑,一心念佛,从者不计其数。著有安乐集一书,"安乐集"是道绰讲说"观无量寿经"时的别记。他著作这本书的意趣有三:第一为摧破异见邪执,第二为破诸师的谬解,第三是为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道绰出世的当时,三论宗刚兴起,摄论宗也非常盛行。三论宗诸师,皆以愿生净土为"取相";摄论学派诸大德,则对观经等,以凡夫发愿得往生西方,为"别时意说",这对净土法门的弘通,受到不少的妨碍,所以道绰著述此书而摧破之。如集中说:"或有人言:大乘无相无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 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顾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顾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当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注三O)这是道绰对三论诸师,以愿生净土为取相之破。对摄论学者,以凡夫发愿得往生西方,为别时意说的破斥。如集中说:"今观经中佛说:'下晶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即就得往生。'依摄论: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今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盘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数,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以此诸经未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去因不虚。若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念生路通,无复疑惑也。"(注三-)这是破除摄论学派诸师,以凡夫往生西方,为别时意说的主张,强调凡夫十念成就,得生净土。又道绰同时的先辈诸师,如慧远、智颇、吉藏等,皆判弥陀的佛身佛土为化身化土,阻塞凡夫人报土之道,所以撰述此书对破之。如集中对佛身土的回答: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注三二)由此证明弥陀净土的佛身土,是报身、报土。又于此末法的时代,众生出离生死的要路,非依净土一门而莫属,著述此书的目的,是为普遍地开示众生净土法门。·道绰继承昙鸾的教旨,强调依佛的本愿力,可得往生净土。并依昙鸾所著"往生论注"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于安乐集立圣道与净土二门的教判。说在于此土人圣得果之教门,总名圣道门;说往生到弥陀极乐净土而证圣得果的教门,名净土门。承道绰之后,弘传净土法门者,是弟子善导。 据"佛祖统纪"第二十六卷说:善导,不知何处人,于唐太宗贞观中,求道于诸方,至西河而遇到"道绰"禅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观无量寿经",而大喜曰:"此真人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就勤笃精苦,如救头然,昼夜礼诵,行念佛三昧,专修净业。后至长安说法,激发四众。日常行持精严,每人室时,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不暂睡卧,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晶丝毫不犯。曾抄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所至之处,寺坏塔废皆修建重造,然灯续明常年不绝。长安一带道俗度其化者不可胜数,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者;有念佛日课自一万声至十万声者,其间亦有得人念佛三昧而往生净土者,难计其数。有人问:"念佛生净土耶?"善导答说:"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自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度口中出,十声乃至百声,皆有光明度口中出。曾作偈劝人念佛,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来忽于一日对人说: "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上柳树向西唱愿说:"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自绝。唐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舍身精至,则赐号其寺曰"光明"。(注三三) 又有一说善道,临淄人,于大藏经中信手探取经卷,而得"观无量寿佛经",自此以后乃专心念佛,修十六妙观,后往庐山观看慧远法师遗迹,豁然增思,不久遁迹于终南山,精修般舟三昧数载,曾于定中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后往晋阳侍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经常入定数日,有一次依道绰之请而人定,观想是否可往生,而知道绰之三罪,把此事告知道绰令修忏悔,然后又人定,知其罪已灭,出定后谓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白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后来善道行化于长安,皈依者如市。(注三四)善导与善道,究竟是一人,抑或是两人?这在古来的传说上与日本净土宗系统上来说,皆认为是同一个人;但究竟是否同一人,尚不得而知。 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为正行与杂行两种。正行,就是专依往生净土圣典所修的行业,共有五种的正行:(一)读诵正行,这是专读诵净土的三部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二)观察正行,就是心中时时刻刻思维观察怀念弥陀净土的正、依二报的庄严;(三)礼拜正行,即是专心礼拜弥陀一佛;(四)称名正行,为一心称念弥陀一佛之名号;(五)赞叹供养正行,是专赞叹供养弥陀一佛及极乐净土的庄严。此五种正行,更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之两种。正定业,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圣号,念念不舍,即上面的第四称名正行;助业,即礼拜、读诵等其他四种正行。杂行者,则除去上面正定行、助行的两种以外,其余一切诸善万行皆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于正行中,专修正业,傍修助业;称佛名号,以期往生,就是此宗的修行法门。这是上承昙鸾"往生论注"所立的难行、易行二道,及道绰于"安乐集"中,·立圣道与净土门的教判而来的。净土教义的基础因此而巩固,净土宗也由此而大成。 善导的净土系统,是以凡夫往生为主·旨,以为三辈九晶,皆是五浊的凡夫,乘佛的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的精勤修学,以期能断惑证理,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而若在净土的法门中,则托弥陀本愿之他力,所以虽一毫烦恼未断的凡夫,也能得与地上菩萨,同人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所以善导与慧远、智颜、吉藏等,对弥陀净土的意见,相违者很多,就教说,是自力与他力异;就机说,是凡夫与圣者的不同;约身土说,即应佛应土与报身报土之差别。慧远等皆以自定散修力往生;以观经九晶通凡圣,又以韦提为圣者;以弥陀是应身应土,就是以他力为自力,凡夫为圣者,报佛报土为应佛应土。善导的意见刚与他们相反,主张以佛的大悲愿力而得往生;九晶唯是凡夫,判九晶皆凡夫,以成立凡夫人报土义;又以韦提是烦恼具足的凡夫;弥陀净土是报身报土。善导以教是他力,机是凡夫,佛身土是报身报 i,显示由他力教,凡夫得往生报土,这是弥陀净土的判释,在当时争论得非常激烈。 中国净土宗在唐代形成为三大流:第一是庐山慧远法师的系统,第二是善导大师的系统,第三是慈湣三藏的系统。 一、慧远派:慧远的念佛,是一种"观想"的念佛,即人三昧、见佛、往生为目的,慧远是依"般舟三昧经"建立中国净土教的主流,于庐山创立白莲社,聚集清高信士,精修念佛三昧,以期见佛往生,此派是以知识义解为主,所以他们(尤其是净影法师)的净土观,是把净土看做应土。为业报所感的净土;因此后世唯识系统诸家,都把弥陀净土看做是方便的"别时意说",三论、天台、唯识等系的净土观,莫不如此。 二、善导派:此派始于昙鸾,而昙鸾的受法来之于菩提流支,道绰承其学传于善导而成立。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皆弘传"本愿"思想,依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道",主张"口称念佛",容许凡夫得往生报土。此派由于"口称念佛"的修法薄易,所以极受一般信众的欢迎,把高山深远的殿堂宗教,普遍地成为现实社会的宗教,这对人生精神生活上的贡献很大,为此派特质之一。 三、慈湣派:此派是慧日(慈憨三藏)从印度回来后,看见当时禅宗诸大氟把净土认为引导愚人的"方便虚妄说"的见解,慧日激烈反对此种学说,提倡禅净双修念佛往生所形成的一派。慧日的思想是一种佛教的综合思想,他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的修行,最后都要回向于往生净土。他的念佛往生思想,是由万行所归纳出来的,称名念佛即是万行之重心点。其称名念佛凡夫往生净土,类似善导;但主张事理双修、教掸合一即与善导不同。慧日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华佛教影响很大,宋、元、明、清各代的净土大德及各宗诸师的归净,莫不受其影响。 净土宗虽有上面的三种不同,但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皆以念佛往生净土为本,见佛、离苦得.乐、求得永远生命的解脱为目的。 净土宗在唐代,先是道绰、善导的致力弘扬,继而有意日、承远、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造章疏或著述,阐扬净土的教义。又法常、智俨、道宜、道世以及玄奘、窥基等其他各宗派大德,都有发表有关净土的教理,著述流通;因此净土的信仰,在唐代极为隆盛,遍及各宗,流传各地。 原载《中国净土宗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