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北之行话佛教 07.20日 雨中参观古隆中 7.00点从襄樊友谊宾馆出来吃早点,往前行走10公里路,驱车进入古隆中风景区。大门有一副“曾经三顾问天下,今朝一路通秦巴”的对联。大路两边有山有水绿树成荫,路边建有襄樊学院,可见是借古人诸葛亮先生的灵气吧!真希望能够多出一些有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为国人才!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缘故。虽然是大雨天,亦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游兴。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字深深的吸引着我。诺大一个景区亭台楼塔、山水相连、石桥碑廊、古道幽径。两个人撑着一把伞,走在当年诸葛亮先生隐居之胜迹,内心里却时时发出思古幽情。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只有一个真正的宁静安详的“诸葛草庐”和周围环境相映成趣的一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今天可能也是与下雨有关,游人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冷清。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得出有不少是湖南口音,他们十分有兴致地观赏这个草庐和他的主人。这与早晨从友谊宾馆询问隆中在哪里都不都知道的服务员相比起来,我的心理在这里得到了极大慰籍。一个人只有爱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个城市才会有希望和前途。襄樊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古城,除了诸葛亮,襄樊还有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就是被梁启超称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的道安法师。我们对今天和历史应该有一个什麽样的比较,这些是我们应该知道了解的,不应该忘记的。 前来襄樊、看襄樊我更多的是想在襄樊这座,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几度繁荣与辉煌的城市,什麽时候再次重新焕发生机,再现历史的辉煌和现度崛起与复兴。 07.20日下午晴 参观东晋名士习凿齿的习家祠堂 14.00点开始与居士们见面,开示四弘誓愿一小时,听课的人有十几人。 15.30点过后,在李居士、敖居士还有市民宗局的胡科长陪同下参观砚山。只见一个大的碎石厂,除了一座厚度有一尺来高的大碑,有一大半埋进土里,不见有佛教遗留的其它圣迹。山上有一个古洞,见有“啸月”的摩崖石刻,他们讲有许多,但是我没有看见。随后又来到谷隐寺故址,此处是道安法师来襄樊安居的寺院故址,只可惜成了一所废弃的监狱,不让拍照。只见两棵古银杏,门外一棵门内一棵,大门上写着“弃恶扬善”,也是在开碎石厂。敖居士讲文革期间都没有破坏,这是八十年代劳改队搬进来之后把庙拆掉了。据说还有佛像,居然都毁了。兴冲冲而去,心情沉重而归。襄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的毁坏太彻底了,叫人心痛。 下山之后来到一个破旧的空军医院,已是断垣残壁破败不堪。胡科长讲,在这里建一座朝圣观光旅游区,山上监狱建成文化培训区,把习家即当年襄樊名士习凿齿的祠堂,建成历史名人故里三大功能区。 来到习家祠堂后,有一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铜牌子,不见当年的“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之丈夫气概。今日有幸睹故地,亦深感三生有幸,当时的名士,反衬今日的落败,真是世事多变,往事如云烟。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座水边的廊亭和一道门墙而已,名士、名居、名祠全毁了。这麽好的古建筑,保存下来该多有意义,拆掉了又重新盖成现在这个样子,什麽都不是,一钱不值啊!留下来这样一个徒有其名的古文化之名而已。 广德寺里的多宝佛塔 20日上午10点左右,从大雨中的古隆中出来就是广德寺了。只是多了一尊露天的石雕观音菩萨和大殿里面的十八罗汉石雕壁画。不过对于广德寺的庄严凝静,内心的感觉十分的舒畅。我讲不清楚,这就是宗教对人内心里产生的强烈的感动。圣君法师今天在庙上,我们有缘在这里又见面了。他依然带着我去参观多宝佛塔,这也是我对广德寺依恋的一个重要理由。这是一座砖塔,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汉传佛教寺庙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湖北省佛教唯一的一座五方佛塔,虽然仅有一层,但他的独特却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其它的佛塔,每方的每一个门,塔里、塔身,上塔之后的五方佛塔丰厚而不单薄,简约而十分大方。置身于佛塔其中,瞭望周边的环境,对于这座塔又在思绪上又增添了几份神秘感和对历史的深思。 襄城观音阁上的凤林寺 在汉江滩头,江对面是鹿门寺。这里的观音山上修复的这个凤林寺,目前在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但是这座千年古寺,有了大殿和佛像。站在汉江的庙门前,看着宽阔的江水,川流不息。滩上白鹭在高空飞来飞去,不由得不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情景。人生如梦,而对浩瀚宽广的山川河流,人怎能不有如此的慨叹。天地是如此之高深,人生是如此之短暂,人心是如此的无常,人生是如此的不平静。如果没有佛教出世超脱的出尘之心,怎能不叫人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呢? 相传梁武帝在此组织二十几位法师,在这里把《金刚经》分成了三十二分,当然这是当地居士讲出来的。我问他根据,他回答在市县上有记载,我没有见,不得而知。 对古城襄樊的观感 也许是昨天讲了一天的课,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只好坐起来一个人静静地看电视,证道法师早已呼呼大睡进入了梦乡之中。早上起来,离开安陆宾馆。我们一行四人直奔李白公园。安陆是李白的第二故乡。路过大桥远远望去河对面的寺庙。来到金泉禅寺,只见新修的山门有两块牌子,一块是公园,一块是寺管会。里面有大殿,还有上十栋新修的配殿,有斋堂、延寿堂等。只有天王殿是旧的。有些建筑仍然没有竣工。整个寺庙看不见一块匾和一幅对联,打听到有一位老和尚叫德如法师,是武昌宝通寺过来的,一大早就出去了,偌大一个寺庙空空荡荡。这是我们从襄樊过来见到过最大的一座大庙了。守在天王殿二位老婆婆讲:是出家师傅在1996年过来后修起来,我们赞叹不已。来到斋堂前,一位老头讲:这是政府投资修的,政府现在也拿不出来资金,由老板垫资在修。两种说法截然相反。 10:00点左右赶到孝感董永公园,没有什么遗留的东西,只见一棵没有几年的槐荫树,我们转过一圈就出来了。在公园门口打听到玉泉寺南路有一座广化寺。驱车三五分钟就找到了。我们与普有法师(尼)聊了起来,他说有十几位师傅,住持是一位50多岁的男众坚量法师,今天不在家。了解到孝感市是在1996年成立,市佛教协会会长是悟缘法师,至今没有换届,所见只有一座宝殿和一个念佛堂。很有意思,普有法师在网上见过东方山的三楚佛教网。 三天的襄樊之行,只能说对于鄂西北的佛教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我们从鄂东南横穿至西北行程约500公里。所见所闻是不一样。一是感觉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实的反差是这样之大,令人感慨。站在汉江边上使人发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004.07.22日晚 拾起这颗尘封已久的心 心经》告诉大家这样的道理,学佛首先是要善于把握,觉察自己这颗飘忽不定的心。善与恶,上升与沉沦仅存一念之间。顺乎《心经》的思路,踏上回家回归智慧的彼岸,返回到我们迷失久远不归的心岸之岛。 自从每个幼小的心灵,跟随大人们一路上哼哼叽叽的过来了。这颗心也随着活跃起来。年复一年,悠悠岁月忙碌而充实。现实的生活使脚步不能停留一下,只有岁月告诉我们,你长大了。只有时间知道,我们已经走过了人生很长的旅程。 突然有一天,安静下来之后问自己,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吗?难道人生仅此而已……久久思索,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跋涉在人之旅途上,体验着快乐与辛酸,在平凡、平淡的生活里找寻着人生新的起点。靠着一份自信,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在工作上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骚动的心时不时的给自己抚平了。也可以算是一个有为青年了,不是吗?为何不能得意呢! 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整体,我甚不以为然。为此,这些年我在佛教里面找到了答案。人生的境界,不要在世俗功利的商品里头迷失了方向。理由很简单,这不是生命的全部内涵。我追寻的是整个的,全身心的拥抱生命的真实性。佛教的《心经》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你所得到的地位、财富、功名、事业等等这一切,不等于你就永远地拥有它,永远不变的。《心经》接着讲“度一切苦厄”。在你拥有的同时,不要忘记你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人,提醒众生不能自私自利而忘记受苦受累的广大众生。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帮助他们,那该有多好。 在众生的眼中人们总是把人,分为富有与贫贱,有地位与没有地位等,不明诸法平等无性。《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诸法之相,皆是因缘际会,“缘聚则会,缘尽则散”的原理。如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界阴晴圆缺的现象,都是情绪在时刻左右着。本来风平浪静。所谓是非止于智者。一些流言蜚语、是是非非,在有思想的人一笑了之,随他去吧! 《心经》明白告诉我们作人的一种超然心态。在当今信息社会,尤其值得去体会、感受。如果缺乏训练,对身心健康将十分不利。那就是宽容、慈悲、超然物外不为物、为情所困扰而不得安宁。“以无所得故”(心经语)不要以为你现在所得到的,就是永远不会失去的,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曲终总有人散的时侯。你我终究什么也没有失去和得到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生之中,随境而转来转去找不到庐山真面目。几十年里,周旋于不实的六根、六尘、六识的世界上颠倒黑白,六根不净。故“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语)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恐怖,有太多的颠倒梦想,尽早回头。作一位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觉者!把握人生的方向,提升生命的质量,不要停留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之中。从拥有了的到无所得故。这种精神境界整个过程,都告诉我们生命的真实不虚。要如《心经》结尾所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人们的追求和人生的境界,始终要以无所谓、无所求的心态去进取、去提升。 2004.07.22日晚于三楚书斋 居山寺庙的生活 每一次外出回到山上的寺庙,心情稍许平静下来之后,老想着要写点什么,心里只有这样才感觉到更踏实。可是又往往老是想往后拖延时日,有时借故身体的疲劳,或者是庙里其他事务性的问题而耽搁了。总之有种种自以为十分充分的理由,而让自己不能随自己的意愿,把这种想要写点什么的欲望延续坚持。每每过后因为没有把当时的感受,表达出来而又十分地后悔。这些年来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放纵自己的思想言行,浪费了人生当中和生活里面许多值得自己去回味,值得记录下来和应该写下来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不应该忘记,甚至不记录下来都是十分可惜的。好比我们来到一座风景优美,建筑古朴的寺庙,如果当时没有带上照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下来,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可能有人会说,留一点遗憾下一次再来。是的,下次可以故地重游,但是我们现在的心境可能与下一次大不相同了!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世事的无常性。一个人在人生和旅途当中,时常需要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有心、用心的人。你的人生,也许因为你的有心而改变,也许因为你的用心而充满乐趣。也许正因为你的有心、用心努力和付出而得到收获。 2004.09.05日于三楚书斋 警惕假和尚、假尼姑骗取钱财 近一段时期,假冒和尚、尼姑上门骗取钱财的事情时有居士、香客上山反映。这类事件在以前也有,说近一点,主要是在去年。他们骗取信众钱财的方式方法,主要以某某地方要建庙、修佛像,甚至演变为印制请柬,请你参加某某法会为由,或者印制名片什么的。哪个寺庙名声大,哪个住持有名气,他们就以此编出一些能令人相信的话来,骗取民众的信任,他们主要到乡村、乡镇企业和城市居民区等地方行施骗术。 有一次,我发现他们手段容易骗人相信,这次主要是骗大家农历九月十九提前派车接人到寺庙过观音七,这使信众们更加容易上当受骗了。更有甚者是对人家说吉说凶,吓得人家糊里糊涂,骗得上当者急忙掏钱,手段十分卑劣,可以说,十分缺德。 以上种种打着佛教旗号在社会上招摇过市,骗取钱财的行为,已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假化缘者在屡屡得手,钱财来得十分容易的情况下,胆子愈来愈大,目前已有团伙时常出现在乡村、城镇上撞骗。 再有一种现象,就是打着少林寺的旗号,在全国各地叫卖什么狗皮膏药和祖传秘方的一些不法之徒,对佛教形象造成极大危害。或者是少林功夫和马戏团等形式,经常在马路上见到剃着光头,穿着僧衣,着装不整的队伍在大街招摇过市,开着几辆大解放,行走在大街上,或大路边卖艺的,甚至有一些不健康的表演等等。 目前,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影响着佛教徒和佛教界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依我看,佛教界也要站出来依法打假了,只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打击非法,保护合法的正统佛教。 作为佛教界同时也要在媒体上,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怎样来应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要提醒广大信徒和广大市民不要相信化缘者,凡上门者,一律拒绝,不给他们敛财的机会。这件事情需要民众的配合,无论他们讲什么,都不要轻信,现在没有出家人外出化缘。若大家想捐款,可亲自把钱财施舍到庙上。我们想一想,你不认识他,怎么相信把钱放心给他。凭什么相信他,就单凭他手里的证件,我又不知道他是真的还是伪造的。再说,真正出家人,没有哪一个到居民家里去化过缘,上门向人家要钱的。比如讲:我出家二十几年,庙里从来没有一个僧人出去化过缘,都是香客、信众自愿、自觉上庙捐款、捐物。 2004.11.03日于三楚书斋 参访庐山东林寺 西林寺、无量寿寺随笔 11月22日 昨天是省人大召开第12次常委会第一天。昨天凌晨5:30分从东方山弘化禅寺出门,这时山上还都是黑暗的,只有庙里才有微微的亮光,一步一步小心地走下台阶,行走在山里面的公路上真是跟着感觉走!开完一天的会议,回到翠柳宾馆,吃过晚饭,也没洗一下,也没有出去到东湖边散步,回到房间就睡下了。没有想到,等我醒来时一看,已经是凌晨4:23分。这一觉真睡得香,从昨天不到19:00点一直睡到现在,可能是太累了,因为前天(21日)晚上喝功夫茶的原故,怎么也不能入眠。 11月23日 一大早醒来,冲完澡,头脑顿时清醒,浮现出昨天陪同居士们前往庐山东林寺、西林寺、无量寿寺、铁佛寺之行,将其记录下来,也不虚此行。这种习惯,已经融入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如果有可能,尽量写下来,实在不想写,也要记在记事日记本上,也不是想造作什么,其实只是我个人有这种想法,去了一个地方,看过一些特色的景观,应该记下来,理由很简单,我曾经来过,在我的人生里面,应该记住它。 我在想,人的一生还就是一件一件的锁事组成,系在一起才算是人生!不要把什么都忘记了,生活的痕迹亦是人生的过程吧! 朝礼庐山东林寺 约好是今天早晨6:00在黄石牛尾巴上车。凌晨4:00点时,弘化禅寺在寂静的夜空中传来做早课上早殿的板声。我习惯性地起床,洗漱完毕,就下楼到大殿门前广场活动一下身体。大殿里的早课已经开始了,大约快5:00的时候,叫醒司机和侍者用摩托车送我下山,然后转乘的士来到市内出发地点才5:30分都不到。不过路边的早点已经开门了,打听之下,我们不是最早的食客。这时的气温明显有些冷。吃过热干面,见有一中年妇女推过来一个推车,又喝了一杯,热乎乎的豆奶,感觉好极了。我们二人一直站在这里,到6:30分过后他们一行才过来,这时候我们等了已经有一个小时了。 大约近10:00,我们车子就到了东林寺的大门,停下来与售票员打招呼,突然看见郭校长出现在眼前,真是激动、高兴。说出来人们可能不会相信,昨天下午我到东林寺,给他打了几次手机但他已关机。现在突然出现在眼前,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可能就是缘份吧!上次约好在慧远大师诞辰一道前来,因为我有事,而没有成行。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来东林寺了。这次感受最深当然是东林寺正在筹资兴建的东林大佛。在观看阿弥陀佛小样陈列室前后五次的小样模型图,还有观世音、大势至等等的模型。我一个人静静地伫立良久,看看每一次的小样,感受着佛陀的慈悲,慈祥,安祥,厚重的慈容。这时我情不自禁的跪拜下去,发自内心的凝视着,感受着久久地不愿离去。尤其是第五次西方三圣的小样模型,既慈祥端庄,又威武刚毅,使人感受着佛陀思想的光辉和佛光普照的力量。 建议: ①东林寺在保护周边环境上,首先要规划设计好,不然与东林寺的核心很不协调,甚至会影响到东林寺中心景区的形象,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②东林寺的门前及周围水系应该尽快地保护起来,形成山水相连,依山傍水的人间净土。 ③寺中的地面铺石与绿化面积不相配套,导致人们觉得生机与活力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以上建议,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想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前四种的小样各有偏重,觉得在他们身上总缺点什么似的,可是第五次小样由孙纪元老师创作的阿弥陀佛像,真可谓万德庄严。可以说,的确不同凡响,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垂怜众生的眼神皆表露无遗。 西林寺的佛塔 从东林寺出来之后,我们一行走到西林寺,因为路并不远,司机把车子开到庙里,进门就看到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是当时与现在的时空发生了变化,现在我站在这里,联想着历史的变迁,亦有些感慨人生的无常,世事的沉浮。 我们绕塔三匝,口诵佛号,虔诚祈福,求佛保佑好人一生平安。礼佛之后,在大殿上供的尼师问我们在不在庙里过堂吃饭,大家被他这一问之下,欣然高兴地来到斋堂。大家在这里用斋,心情都很好。与东林寺相比,这里清静许多。初冬阳光照射下,显得分外幽静。古老的香樟,巍峨的宝塔,宏伟的古建筑群,慈悲的大佛等等和安祥的民众们,庙堂上的一切,使人们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平、安宁。在这一刹那中,整个人仿佛一下子忘却了寺外的尘世间,时间和空间顿然凝固了,感受着佛陀的精神,感召着迷失了自我的人们。假如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之闲暇,不妨邀上几位好友,结伴同行,随意到寺庙中去感受一下,佛教对我们身心的影响和感动。我认为人们对待人生都会用感恩的心,来感知生命的珍贵和珍藏人生的一切。 访无量寿寺和晋第一人故居而不遇 因为我们一行人对路径不熟悉,问了不少路,走了很长时间。开车来到一条乡间道路,路面很窄,对面如果有车子过来,肯定走不过去。这样走过大约有三四里地,车子开到一个寺庙里面。地方不大,只有新建的大殿,大门紧锁。西侧有两拣楼房,全是新修的,后面有一口塘,中间的场地不少,没有寺名,没有山门,空旷,感觉亦很不错。空气十分清新,地方也很清净。没有高山,没有古树,门口有一口塘。这座寺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口塘中的水。山不高,水不深,但在这么个地方有两口塘的水,使人感觉十分难得和可爱。假如讲,一座寺庙没有古树没有关系,但不可以没有水源,我认为这两口塘就是这座无量寿寺的灵气,建议寺上的住持僧众,好好保护这两处水源的清洁卫生。 从无量寿寺返回的路上,车子停到晋陶渊明故居的大路边。只见门口没有人,我们有一位居士把大门敲得咚咚响,也没有人应声,他的这个举动,搞得大家哈哈大笑。由此可见前来游玩寻访的游人不多。虽然走到门前,而不能进去,显得有些怅然,但并不遗憾。在这个“人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的清雅之地,其实也是符合陶渊明性格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门口有一口大塘,池水不多,基本干枯。可以看出院内地方不大,环境不错。我们一行人带着一些遗憾离开了晋第一人陶渊明故居。 2004.11.23日 甲申岁末遐想 猴年即将过去,岁月催人老。新年的脚步声,使人无法停留,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悄悄流逝。生活仍将继续。过去的一年,需要静心下来好好总结,回顾自己走过的岁月,哪些是需要给予肯定的事,或者对自己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需要重新来确定的事。面对未来,有哪些需要我们轻装上阵重新审视和面对的问题,都是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和重新计划的事情。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面对全新的一年,想着全新的一天,大家更需要全新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全新的挑战,学会分担来自生活的压力,分解面对人生的固执和烦恼,祝福人们在全新的日子里,学会多一些平常之心,少一些烦燥之念;学会多一份平静,少一些不安! 回味咀嚼着佛陀的思想,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多元烦杂的现代社会里,令人更多的感受着在繁华都市的背后,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这种纷繁之后的更寂廖,人们在精神背后的心灵里头,更加对人生、社会的迷失和无助无主。 佛法如药,犹如一道清凉之剂,是洒在人们心里的甘霖雨露,给充塞了各种信息的思想上梳理出一道道头绪,给人反省,使人深思,使沉迷的人们清醒过来,使人们对自以为是的人生,生活重新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思索着本来是自己十分厌恶去做的事情,怎么自己早巳变成这副样子呢?赶紧苏醒过来,回收到心灵的天空,净化内心的尘埃,扫除心中的虚幻,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再为自己曾经所作而耿耿于怀,不再为明天的生活而烦恼,学会用佛陀的思想,点化生活之中人性化的东西。 2004.12.29日晚上于九江宾馆 茶禅的味道 饮茶,也即是品茶,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因而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谈起茶文化,有人似乎认为日本人的茶道独具韵味;其实,中国南方人的功夫茶,更加韵味十足。准确地说,中国的功夫茶,应该是日本茶道的祖先。 对于茶文化,中国人自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外在形式。这怕是日本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人饮茶品茶,不拘形式,不分环境,省却了很多烦琐的程序。一个人泡上一壶清茶,闲散地坐在那里,本身就是绝好的静养功夫。几个人围坐一起品茶,更是乐在其中。在南方某些地区,喝功夫茶虽很讲究;但总体来说,人们对于饮茶的方式,更趋简单,对于茶的品种要求,也很随意。但这并不影响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不影响中国人对茶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对喝茶的钟爱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茶道,以中国人的方式,酿造中国的茶文化。 禅茶。顾名思义,当然是出家僧人在茶文化上的创意,是茶文化的延伸。禅茶一味,已经融入到寺院僧尼生活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肯定是高僧们的杰作,是他们倡导的茶禅的无二之道。他们在丛林生活庄重、肃穆的氛围里,融入人间的日常生活情趣,使僧人和俗界协调和合。僧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对茶文化,或茶道,能够品出佛界的清净韵味,这就是茶禅文化,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兼容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种文化的碰撞,无疑会发生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衍生出许多新的事物,茶禅就是。参悟进去,无障无碍,其乐无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拥有它;只有在生活当中,才能感受生活给每个人带来无尽的韵味。禅茶一味,也许就是这样的文化。 2005.03.04日晚于东方山上 向乡村弘法去 有一天晚上,接到武汉科技大学张跃生老师打来的电话。在交谈中,他说,佛教应该去乡村里弘法,如果在文化相对比较滞后的乡下,有来自佛教的声音,会给乡下人一个接触佛教、认识佛教的机会。 这方面,基督教可以说作得比较成功。这些年,他们十分注重基督教在乡村的传播影响。这种传道的方式,已经引起佛教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与基督教相比,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被动。这与整个佛教界在对待佛教的普及问题上,比较保守有关。固守自己的一方,相对比较容易得多,工作也好开展。如果要拓展新的弘法空间,需要付出许多。 其实,佛教一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乡村有广泛、普遍的佛教基础。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去正确引导、充分重视“佛教乡村化”这个问题,势必会影响佛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空间。 2005.03.04晚于东方山三楚书斋 阿弥陀佛的圣号 滋养着尔清凉的心 生长在这个瞬息巨变、日新月异的时代,内心往往被外面的东西所牵缠。不安、躁动,追名逐利种种的诱欲,真是太多,想看也看不够,想赶也总是赶不上的感觉。这些问题,弄得身心疲惫,精神不济。想法太多,分身无术。时间、精力、忙来忙去,周而复始,不得清闲,难得自在。偶尔闲下心来,又感觉闷得发慌。可以说,忙也不是,闲也不是,好像有些时间,真有手足无措,不知的味道! 幸亏走上学佛之路,如在暗夜里的一盏明灯,在佛法的指引下,在师父的引导下,渐渐地认识了佛教,听闻到佛法之声音,犹如在熟睡中苏醒过来,从糊涂无知的人生道路上渐渐清醒,在平常的日常生活,感觉着来自佛法的教诲,用佛法之道来体验来自生活的感受。天长日久改变了很多。不过自己并不是马上就会有这样深切的体验。但是,自己也知道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诵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起初念起来,只是简单地听大家讲,念佛是怎么怎么地好,其实,并没有明白太多的道理。仅是跟着大家同声和唱。因为是在反复地念着一声佛号,有时也感觉很单调,同时认为这也太简单,也不用学,又不用动脑子。 在师父的指导下,开示大家念的时候要求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明明白白,心里也不能有其它杂念。这样念下去,还真起作用,如果不认真去念,思想马上会有其它杂念,精神不集中,身口心三密不相应。愈念愈枯躁,最后难以坚持,怎么也坚持不下去,提不起兴趣。 提不起正念,内心散乱,所以思想昏沉,打不起精神。如果正念具足,心无旁婺,集中心力,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古人云:“佛号投入乱心中,乱心不得不伏。”久而久之,就上正道了,不想念都不行,无所求、无所得,念兹在兹,一声佛号,六字洪名,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坚持下去,身心清净,如甘霖雨露,滋润心田。身心清凉,如雨后放晴、万里无云,身心自在,无挂无碍。 念佛多了,杂念少了,虽忙终日,烦恼却没有了。在念佛的过程中,洗却了尘劳,清净了身心。思想单纯了,言谈中的亲和力多起来了,人也更加充实了。一句佛号的力量是无量的,只要你能够坚持下来,佛号的力量始终围绕在你的身边,阿弥陀佛唤醒起沉迷的身心,显现出觉醒的自性。印光大师有言:“老实念,莫换题目”。确实不虚,是真真实实,如来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05.03.12日晚楚人于东方山三楚书斋 春 雪 夜里,突然刮起北风,白天还是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正好是阴历二月初一,上山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游人如潮。晚上陡然气温急剧下降,怎么也没有想到,山上竟迎来今年春天的第四场雪。 深夜从山上的宾馆出来,大朵的雪花漫天飞舞,车子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车子一路打滑,只好下车走回庙里。踩在雪地里,一步一个脚印。红色的长衫也沾上了白白的雪花。真有“风雪夜归人”之感。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好不壮观,如同幻境、画里一般。独自一人,不,天地人三者,混然一体,已经分不出谁是谁了。 这时,我想到有一副对联:“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人生又何曾不是这样。世上许多已发生和未发生的事情,如果有烦恼,皆因自己,人人都有烦恼之心事,只有你执意念念不忘,才会心烦不平。何以不肯放下,自寻烦恼呢?经云:“不憎恶人,不念旧恶。”过去的事让它如烟淡去。向前看看,其实一切都是新生。生活总是崭新的。我们需要有阳光的日子,只要心中有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中就始终充斥着阳光般的喜悦。 雪,晶莹剔透,洁净无染,它是阳光的补充。因此,我们也需要有雪的日子。我在混然一体的雪天雪地雪境中,胸中就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2005.03.12日于东方山 缘乃当下之缘 写在邓来送居士《金刚经之缘》上的序言 佛法在今天主要是帮助人们,怎么来安顿身心世界的精神食粮。佛陀所宣讲的教义,是抚平日益喧嚣的世间。如何使人心平和、安静起来。弘扬佛教,振兴佛法,面对瞬息变化的社会,尤其显得是这样的重要。身为佛徒,护教为教的重任,是当今这个社会所赋予佛教徒的光荣使命。邓老居士,正是以这种对佛教、对众生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深深植根于对佛法的认识与理解。饱藏无缘慈、同体悲的慈悲情怀。虽然年岁已高,笔耕不止。念佛修习之暇,勤于思考,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利乐有情。在他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使我感受到佛法的巨大力量,更加坚信佛法的无比崇高。 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者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P3553-3554《佛光大辞典》第四册) 我始终认为,佛法最终是出世之道.同时亦是深深扎根于世间之法。上智下愚,不分高下。在《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有古德云: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慈悲当体是,从此念弥陀。 一声佛号,一句弥陀,世出世间,都摄无遗。生与无生,当体慈悲。如《金刚经》所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只有身口一如,表里如一,正信正行,这样才能“道不远人。”本来佛法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故《金刚经》在开始的时候,须菩提在大众之中站出来,开口就问“如何降伏其心。”世人只知道一味向外求法,而不能提起正念反躬自问。心外四处求法。古人道:“安下心来好藏身。”心安即是佛,安心即是法。心佛众生原本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并没有得到什么,众生亦没有失去什么,无得无失,沿着回家的路上,在佛法的指引之下,我们回家了,回到家了。迷失的是这个躁动不安的心。佛陀这个道理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了,这就是佛法。古人有诗为证: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2005.03.20于东方山 后 记 今天是乙酉年八月初十日(公历2005年9月13日)昌老十分慈悲,给我题写《有情菩提》。李建纲老师为此书作序,以为鼓励后学。我也附庸风雅,把这些年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稍作整理,打算出一本随笔形式的文集一书,前些年虽有此心,但怯此胆。不过,在几位老师的鼓励下,尤其是李建纲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七上八下的心,渐渐地放开了。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眼高手低,这样的文字拿不出手,太丢人! 不过,虽然自己见识不多,水平有限,但是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可能都是走同样的路,所以也不嫌手拙脑呆,反正是自己所写的一些见闻所思,故集成一书,亦是这些年对学佛的一点体会,可以说也有个交待,这就是我曾经走过心路旅程中的雪泥鸿爪吧!本来不想写什么。出家之人本来不图什么,不过人生是多元化的,写写画画又何妨?只要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先欲用文字禅,以文娱心,渐进禅娱之乐,文禅并举,不亦乐乎!阿弥陀佛,走自己的路,随他人去说吧! 2005.09.13日晚正慈写于荆州章华寺客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