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涤华禅师行略(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师父听说有的弟子还在练法轮功,关切的问,到底是怎麽会事?这时弟子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师父说:某杂志宣传其创始人童年得到佛、道高人传授的大法,得到神通力、功力、功法、法轮等等。说他是活佛在世,吸引了许多人。有些弟子缺乏正知正见,为了贪图祛病健身;有的抱着强烈的功利意识,求玄求妙,参加了学习班;有的本着进去看看,此功法到底是怎麽会事;还有的发心借此机会宏扬如来禅。弟子们曾两次恭敬地把《金刚经注解》捧到大师面前,他看也不看,把书推到一边。第二天在学习班上说:“竟有人想学禅,把一个僧人写的书当佛经给我看。不用看!佛经我一翻就知道全部内容了。所有的佛经都是假的,真正的佛经,释迦牟尼讲的经我是承认的。可是释迦牟尼佛说,所有的经书里面,真正他的东西不到百分之十。只有金刚经是真的,里边也有错误。如来是佛的最低层次,达摩钻牛角尖,到六祖禅宗就没有了。”还说:“所有的佛菩萨都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在解救地球上的人类。我的功法是宇宙唯一大法,几千年来没传这个法了。给每个学员加持一个法轮,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我的法身随时会保护你们。你们的业力,我可以给消除一半,另一半自己去消。法轮功学员只能看本功法书,其他书不准看,否则我的法身就不保护你们了。修在自己,功在师父。”有些弟子觉察到此功法违背“不昧因果”之道义。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大智慧光明无处不在,十方法界都是佛菩萨度众生的道场。只要众生真心无相,其感无穷,那有佛菩萨都走与不走之理啊。佛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放下妄想执着,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自然现前。本地风光,五眼六通非从外得,更非功在某位师父。禅宗至六祖有相衣钵不传了,但无相衣钵:心法仍在。佛入涅磐前说:“结集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我们为了不要使自己离开正轨而入歧途,于是又重温了宣化上人讲解的楞严经,一百二十盘录音带,大家悟到了: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辩知见邪正之是非。必须听信佛语,悟斯义,勿令邪魔得其方便。
师父听后,语重心长的说:“见佛是相执,相执即邪见。你们知迷即觉,觉者悟也,很好!当前大浪淘沙,鱼目混珠,众生迷惑颠倒,可不能失去慧命啊!”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本《转法轮》书,请师父看。师父看了此功法书说:“这书是打着,真善忍的旗号,来乱道,灭佛法的。他头上的光环,和座下的莲花,是假设的,自赞毁他,在搞自我崇拜。他不是佛,书中有些话是从佛经上抄来的,有的还弄错了。当知,‘如来’根本不是佛的最低层次,而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对佛来讲,即是性德,所以佛被尊称为如来。如来者,法性佛也,亦名法身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大家修行可千万不要图快贪奥啊!不管他说的方法、理论多麽高,必须了解楞严经的重点。‘见地、修正、行愿’三者不可缺少。最重要的是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无论你怎麽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你们都看过《金刚经》吗?‘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的这本书与《楞严经》相违背。”经师父开示,使不明真相的弟子觉悟了,又回到佛门,还作了忏悔。并说:“我差一点把黄铜当黄金了。”最后,师父慈悲地说:“我相信,这些迷惑的众生,本性的金刚种子是不灭的。业报尽了,遇缘还会生根发芽的。”
师父来连四十多天,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请法,个个应机给予开示。晚上十点后才能休息。有人看了《金刚经注解》与《合刊》生欢喜心,非要拜度师,为续佛慧命,师摄受之,并说,要拜自性佛,早证菩提。一位七十四岁的葛居士,哭着说:“几年前从松山寺请了一本《金刚经注解》,看后生欢喜心,认为修行有了方向,常常求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加被,愿我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位写书的老和尚。今日能有缘当面听您老人家讲法,确实是佛菩萨感应,不可疑也。我诵了几年《金刚经》兼打坐,严重的腿痛病好了,身心有些受用,但不知到底降伏其心下手处在那里?”师父说:“在行住坐卧中,分分秒秒把握住自己的心念,不随境界转。倘若汝见五蕴六欲七情者,其心应即恋即断,即住即迁,即迷即觉。重点落实在一个‘放’字上,放不下就提正念,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久而久之,一个毛病,一个习气地断除,心就会逐渐清净了。能断贪心者,嗔痴亦在其中矣。能断杀性者,盗淫亦复断也。所谓,内外三三,和而为一,能断其一,五则不断亦断矣。平时看《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要明经意,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不外驰,不放逸,也就是降伏一切妄心。我等弟子不可生分别心,不可生憎爱心,不可生是非心,不可生两边心,不可生贡高心,不可生自贬心。学佛者,当放下一切提正念。正念者,誓到彼岸。到彼岸者,无分别男女二性。深说之甚广。能修心养性者,当渴来茶,饥来饭。一切平平常常,无有不是微妙法。世间法是真正的佛法,故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一默之间皆是梦幻泡影,应当依赖梦幻泡影成就佛法。梦幻泡影中,有无量微妙法,能修悟行证之人即见。心外求佛无是处,本来真佛是汝心,此心清净本是佛,何用一法来罗嗦。欲成佛兮不须修,无着无求即是佛。希自参自证为妥为善。”
问:何为乐小法者?
答:若乐小法者,若乐诸见法门而修持者,汝当知道,若乐小法者,倘若求诸欲望,用种种法门,修持苦行,执着诸有见相而修炼之。甚至身虽出家,心仍见欲,见名见利,贪权显德,外若大德,内实邪见。见取六欲五阴炽盛,诸见取心无法解脱。求生大有,欲取诸乐,赐寿一劫,故名为乐小法者。
偈云:
着相都是九类相 所见无着非凡情
见闻无着见闻相 无着见闻即圣谛
问:怎样阅读《金刚经》和《金刚经注解》?
答:阅读《金刚经》者,而非看小说之流。看小说者,需从头至尾看下去。看时以诸识别而分析情趣。所谓情趣越浓,而生死越深。实因多善,即是人天,多恶则为三涂与异类。是故善恶两途,为人自造。倘千佛出世,亦不能更其义也。当知,善恶不无,弗能出世间,而至于彼岸。学佛儿,当深参而细谛,勿可疏忽其真心,而迷失于本性。当知,疏心迷性之人,劫尽之时,亦不能证悟,何况证道乎。
阅读本经之注,勿可分别卷上与卷下者。倘能得其一偈或一义者,能澈而用之,其人受用永无穷尽也。偈义者何?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见如来。这两句亦为等者。当知大般若中,偈义无穷,得其一者,无所不得也。倘能深明一偈义者,不须阅读通本注也,亦不需深参话头,更入禅堂也。明者悟也;行者证也。若悟证者,行者真心本性中,与大般若一印而印之。能符其印者,即如来之真子,亦名六祖之胞弟也。
偈云:
能明其义名为悟 明澈其名为摩诃
能用其悟即名证 大用无方非凡夫
倘有一尘人我相 是名仍然是凡夫
无无悟证无诸有 何须再读金刚经
彼岸非遥非弗遥 无是无非在目前
禅宗必要
读本注者,勿可贪多而图奥。当按佛语,能持四句偈等,其功德超越一切功德之上,亦名为功德母,能生一切佛种之儿。等字者,一节一义之妙也。1,无我相。2,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3,不以色布施,不以非色布施。当参三者之义,非一而非三。倘能澈悟而能证之,非菩提而再生,吾不信之。
师父说,学佛儿,当参密宗大忏悔文内五十二字。其文曰:“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知道弟子大部分在瞎修盲练,未得入门。在离连前几天,为弟子们留下了最后一封信:你们看书要有选择。你们现在看的这几本书好是好,若看这些书的话,即成为“广学多闻”。倘如是,生死从何了?彼岸焉能到耶?若知“道教”离彼岸仍有一步,这一步如千山万水所阻,希你们不可忽视。
所谓八风不动,方可谓真参、真禅。怎麽讲?活佛现前,能治一切身病、心病,余也不被彼动摇,即名为真修。真修就是到彼岸,就是法身佛。若佛现身,命余改变金刚之义者、之道者,余亦不动、不改、不摇、不变、不移分毫。其道成也,彼岸至也。我们当发菩提心、无上心,对“广学多闻”断断断,断到无断处,即彼岸,即大觉。所谓“法门不二”,不二也无,即名无有心相。倘无心相时,非佛不可能也。
若言,病魔临身怎麽办?当知宿业感,不就亦不迁。能治即治,无可治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者,生死无所谓,那时其道成也,彼岸至也。
一九九五年六月五日释涤华合十
师父在大连说法四十多天,其中有一部分开示整理在第十章“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中。
师父大连之行已圆满,准备回金山寺。有的弟子看师父年龄大且有病,发心要买飞机票。师父知道后,严厉的批评说:“谁这麽做,谁就不是我的弟子。有病是业障,身见看不破,放不下,还修甚麽?真修行人,不可贪求享受。早年修学全是步行。余今能坐上大轮船,知足矣!只要有五等不买四等,不可浪费一分钱。省下的钱印经书好度人。”又说:“余吃住路费,接受弟子们供养还可以,但随行人员是分文不可以的。”让女儿拿出了五百元,作生活费。后来,我们把这笔钱印经书了。弟子只好做主,给他老人家买了四等船票。师父于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回上海了。
三,宝华告别戒坛训徒
一九九五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师父来信,让弟子去宝华山隆昌寺受菩萨戒。接信后,大连三位弟子千里迢迢如期赶到。师徒这次相会,师父格外欢喜。其时弟子又把带来的几封信、钱与食品转交给师父。师父看信后说:“信一律不回,钱分文不收,营养品供养大众吧。回去转告他们,余不需要吃这些高贵的东西。不要以为吃好东西,身体就好。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身上的精气神三宝,投入到烦恼的巨海之中去。当参!”
九月十六日晚饭后,师父拄着拐杖来到寝室,叫今晚到他住的小屋去,有话说。由于弟子愚痴,没有理解师父的心意。晚上去拜忏了。回来时,师父小屋已熄灯。至今想起这件往事,仍内疚不已,辜负了师父的一片苦心。
九月十七日早晨,师父不让上殿了,说有话要对我们讲。师言:“你们甚麽时候能把照相机、录音机丢掉,就开悟证道了。当深参!”又说:“法者,喻对病用药。倘无其病,法亦是病。我该给你们的已全部写在两本书上了,自修自得,不可外求。作任何事,都要以无所求心,顺其自然,不要急。急了,无明现前,妄识当家,背觉合尘,落于十二因缘果报之中,生死永无了局。”
九月十八日上午,五弟子受戒后,同到师父住处去礼拜度师,他老人家非常高兴,说:“快起来,同登觉地。受戒,不是形式上的,要心受身行,具备于毗尼日用中。纲领是将淫、怒、痴转为戒、定、慧。淫欲戒是根本的根本,是诸戒中纲领之纲领。没有出家之人,善男子、信女人,切不可犯邪淫戒。夫妻切不可淫无度。持戒清净可得无漏圣知。”
九月十九日上午,师父带领五弟子去他曾受过戒的戒坛上看看。经过黑黑的长廊,到了坛前,只见汉白玉石建造的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师父说:“隆昌寺是国内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律宗道场,也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来此受戒。据《宝华山志》记载,律宗第二代祖师释见月老和尚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我们要扶师父到照壁上面观音殿去看看,师父说还是不去吧。在回来的路上,师父对弟子说:“今天是余对你们的最后开示,从明天起,就再不说话了,回金山寺也不说话。你们看过农村耕地的老牛吗?鼻子上有个铁栓,上面穿一根绳子,我是甩掉了,可是有人把它当成七宝,就是不肯丢掉,当深参啊!”说到这里,师父的声音就很小了,看他老人家面部神态,可能还想说些甚麽,不巧,正赶上宝华山拍录象,师徒几人躲过镜头,站在一旁,师父就没有接着再说下去。这时,忽然有一中年男居士,跪在师父面前,叩拜不起地说:“我看了《金刚经注解》后,深受启迪,尤其今天见到著书的人,我请求拜师父。”接着还有很多人也随着叩拜。师父双手把它扶起,一同到师住的小屋里,每人赠送一本《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师父说:“心经就是成佛的路,能修无我相即是。”他们又接着向师父合十,恋恋不舍,边走边回头,向师父看了又看,才离去了。
师徒六人,在宝华山受戒期间,得到了常住林当家及诸长老与知客师的慈悲关照。九天时间一晃即过,师父九月十九日下午就回金山寺了。没想到,宝华山一别,竟成为绝别。
师回到金山寺就止语了,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夫。耄耋之年,身体健康状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把拐杖甩掉了,清晨经常独自在金山公园散步,身心清净,并着手写《六祖坛经》释义,仅写了二十页而绝笔。其道义甚深,现摘录如下:
坛经者,是六祖从智山之峰,慧海之底取来也。亦无取来相,故名为坛经。
1,坛经住世世无双 金刚心经经中王
悟透证透即是佛 亦无佛相是法王
2,坛经即是本来相 本来不须问本来
本来是我非是我 是是非非证本来
3,倘无是是非非相 是名时时读坛经
坛经与佛本一体 无相一体是真心
4,真心亦无真心相 是名真心包佛心
真心亦无真心处 无有尘许不真心
5,禅宗即是诸宗王 般若住世亦无双
禅那即是彼岸道 彼岸大道胜诸天
6,胜天亦无胜天相 无相坛经胜全遍
倘若真心无胜相 是名觉性包真心
7,禅那无无亦无双 无无无双胜法王
倘能无相亦无想 真真正正超法王
8,参禅必须无二宗 躺有二宗非真宗
惟独禅宗不许杂 若杂非是真禅宗
禅者,在天竺为禅那,翻华语为静虑。所谓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得其义,而非得其相也。所谓真禅无不禅,得义者,无相无妄,即得实相,非得相者,真心无四相也。真禅无不禅者,万恶临身,生死关头,真心耿耿而无我相,为真禅也。宗者,纯一无杂亦无二,为正宗。倘与他宗并修者,非为正宗,更非真禅也。他宗,诸相嶙嶙而无尽;我宗,纯洁而无妄。他宗,有世界有国土;我宗,无相无我之真如。无相者,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真如者,真心如佛也。寄彼岸虚名而入无生无我之觉境。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我者,无不是我也。觉境者,无境无不境也。当参!
问:即心即佛,以何法修?
答:以逆流而直上。所谓世人贪五蕴、爱六欲,见诸尘相而即迷惑。修悟得果之人,彻底而反之,故名为逆流。逆流者,是得果之实也。所谓在凡见五蕴、六欲与诸尘相贪而爱之。在贤远而断之。在圣无染亦无断。在佛无染无不染,无断无不断。到此境界,即名为大觉。大觉者而非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倘悟证透,即是古佛重来者,弗可疑也。
五字偈:
坛经无诸相 金刚般若王
心经妙无比 凡夫何能知
知和无知相 尘尘见法王
亦无尘见相 是名解坛经
解亦无解处 无处不坛经
坛经本故有 着相非坛经
有无双不见 方为道人心
道人本无心 无心即真心
唯坛经能现般若也。独有金刚、心经与坛经,三者为一体之大用也。金刚经喻头,心经喻双手,坛经喻两足,故为一体。大用者,般若成也。
第十章 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
现将师父生前的法语和对弟子的开示,以及答弟子的亲笔信,布施供养诸有缘人。整理如下:
问:为甚麽财宝布施不能究竟?
答:用无量财宝布施之人,福德虽然多而大,却是有相、有漏虚伪之福德也。怎麽解?经云,财宝布施三大劫,不及刹那无相施。所谓布施者,其福虽大而无慧也,所以福大不敌慧。慧不比福,何者?福大无慧之人,虽然享福千劫,仍然是有相有漏之人。漏者何也?喻福水盛于漏器中,终必漏尽而无余。有相有执者,皆不真常,刹那刹那变易,消灭犹如幻泡电梦也。佛说,若见诸相是相,即名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名如来。
颂言:
1,施宝如布生死种 扬汤止沸有何功
倘明釜底抽薪意 放下屠刀证法身
2,如人口渴饮毒酒 喻人身寒脱棉衣
如是颠倒如是相 未悟未证焉能知
3,财宝本来是梦幻 富贵荣华转眼空
倘能放下识心相 色身即是如来身
4,识心犹如大海涛 大千七宝水上沤
若无识心沤即水 万法如如复如如
问:甚麽是有漏布施?甚麽是无漏布施?
答:有漏布施者,用如是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财富而布施诸佛与诸众生者,是多多其多义。其有福德与果报,亦当如是多多其多者。然而,福德与果报虽然多而大,其必有终。甚至大福德之果报,能享受于千百亿万年之久,至终必漏尽。以慧眼而观之,长短一如也。何者?幻泡影儿。幻泡影者,梦也。长梦短梦,一如是也。不悟不证者,何足道也。无漏布施者,不应住色布施,不住以自己财宝施于众生财宝相。不住于自己利益施于众生利益相。不住以自己方便,施于众生方便相。所谓与众生一切利益,不顾虑自己一切利益相,即为菩萨心能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菩萨布施众生时,无见众生受施相,无见自己施于众生相。以及色身与生命,亦复如是施。
偈言:
菩萨心为利众生 不住色施无相施
利益众生无着相 应如是施无我施
若见诸相非非相 无见众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财宝相 三相皆无三轮空
三轮相空大施主 十方如来在其中
无相心包虚空量 其性常住诸大千
师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希参悟:
在中日战争时,有一天,邻居张太婆来我家闲谈。她说,前几天回娘家出礼,吃寿酒时,有一黄大汉老人说,人心要善,不然,我过到九十六岁麽?他说,我过去当兵,有一天进城买布,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布店门口痛哭,我问她,您哭甚麽?她说,我在家打草鞋,打一个多月,打成一百双,今天挑来卖,已经卖了九十双。此时来了一个高个子,他问多少钱一双,我说两分钱一双。他说我不还价,全买了。又说你有钱找麽?我说有。他从身边掏出一块银洋钱,我找他八角钱,他把十双草鞋拿走了。我到这里买布,买好了布,布店主说,这块银洋钱是假的,是铜的。我听到这话,心里很难受。布买不成,棉袄也没办法穿。说到这里,又大哭起来。我说,您不要哭了。我从身边掏出一块银洋钱,同她换了一下。我将这块假洋钱,仍然放在身边。说到这里,他从腰包内,掏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吃寿酒的人都看见洋钱上有一粒子弹,插在这块假洋钱的中心,两面出尖。于是我们大家请黄爹爹讲到底。黄爹爹说,后来我国发生内战,上级让我上前线去打仗。打仗回来时,我见到军衣上有子弹眼,我大吃一惊,将军衣打开看时,层层有子弹的洞眼。最后把腰包内一块假洋钱掏出来一看,见这块钱上有一粒子弹,两面冒尖,正插在这块假洋钱上。我从那时更相信好心有好报。结论:布施者,这样性质而布施,是真布施也!善虽善,可惜少慧。所谓佛法在世间。当深入。
问:见如未见即是证,云何意?
答: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动其心,无生其意,即名见如未见,闻如未闻之义。倘能不动其心,无生其义,即无憎爱之别。无别之时,其真心本性即放无相之光明。亦名为明心见性之人也。倘能如是者,得果证道之人也。阅般若觉者,当如是观,当如是解,是名为真阅本觉之人也。
问:何为悟证之道义?
答:悟证之道义者,以识转智为悟。诸妄莫能动其心而更其性为证。刹那刹那,无失其时为道义。真心明,慧性明为悟。见诸相非真非假为悟。其他,希其自参、自悟、自见其义。其妙义无穷,亦无竭止,倘能无相,即为悟证之道义。证者,无苟且,诸妄莫能惑其心,更其志,动其性。甚至,甚难、甚急,乃至刑身而夺命,其心亦如海底,其名为证。诸相莫能动其心,诸妄不可夺其志。志者,性也,其名为悟证之道义,亦无悟证之相,即名悟证齐辉。此论,无禅莫能入其门,无纯莫可升堂而入室。升堂入室者,悟证之道义也。倘能就坐,即名到彼岸。
悟证感
悟是知道,证是行道。悟而能行曰证。证者,证其道也。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者,举心动念,以及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大便小解,烧火煮饭,担柴运水,拔草放牛,扫地除粪等类,皆是妙菩提,取证易于反掌。《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而能正知正见者曰悟;悟而能正觉正用者曰证。正者,中道无邪也。悟证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悟而不透当参。不会者不悟也,不会理解也。问,人人都有行住坐卧等,那人人皆是妙菩提耶?答,不可。世俗之人,举心动念,都是为我着想。悟证之人,举心动念都是无有我相而生其心。问,何为此岸?何为彼岸?答,历劫迷惑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大悟者,悟道证到,亦名悟透证透。
悟证铭:
极乐九品中,如我心地中初、二、三果天。极乐中摩诃萨,如我心地中道性天。甚至微尘数、微尘数世界海中心地中,亦复如是。所谓证悟后,无始亦无终。如如三世佛,分明在目前。见麽?余不见我者,真我也,而非皮骨之我也,更非九类心相之我也。愿诸后学常乐我净。常乐者,心无四相也。我净者,一尘无染也,万法如如也。如如者,见闻知觉清净无为也。
问:怎样修行才属供养承事诸佛功德之上?
答:何为供养承事者?如造塔、建庙、以香花灯烛供养承事,其或念经、拜佛、忏悔、祈求诸佛加被护佑等情,均属供养承事之类。当知,供养承事恒河沙数诸佛如来,亦不及能受持读诵《金刚经》之人一沙数之功德之甚。我所供养承事诸佛功德者,是有漏之功德也,是执着尘劳当作功德相也。彼能受持读诵之功德,是无漏之功德也。有漏者,福报虽大,终必有尽。无漏者,慧根虽小,一定成佛也。问,如来如何自走弯路而不早持此经也?答,彼时如来尚未见燃灯古佛,故不明此经。今我等得见此经,即是彼时如来而遇燃灯之时。彼时如来依赖燃灯而成菩提。此时我等当依赖此经而证菩提。是故如来将舍弯就直大道明示我等。舍弯者,悉皆供养承事;就直者,受持读诵也。所谓供养承事诸佛与受持读诵此经者。现实缮写如下:
其一:余虚龄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余于一九八八年某日,至副食品店买两听炼乳,问每听两元零八分,余交五元,彼找余两元八角四分,即多找两元。余明知而故犯,逐收下,又至别处买点零物,复至彼店,又买一听炼乳,问价两元零八分。余交彼四元零八分,彼言多两元,余言,刚才你多找余两元。
余回忆三十年前,买米买布时,多给余十斤与一丈,余回忆后,均退回。确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余经过三十余年未曾进步。今将邪妄识别之丑,布施于阅读之人。审之之判言,收后复退,即名为供养承事诸佛功德之一。
比如,如来未见燃灯之前,心灯未明之时,倘能称性能仁,无须回忆,当场即退,即名为能受持读诵此经,已久见燃灯,即心灯常明之人也。是故六祖言,直心是佛。问当场即退就是佛耶?答:未也,非本也。本者,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清净也。故不可分别与不分别,一心所造也。末若不清,本必摇动。修证之人弗可弗知,弗可弗明也。我等当心,石头路,滑滑滑!
其二: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于某处,有一老道姑,她言闭关事,问余能麽?余应允之定期三年。即入关,至半载,关内外生障碍,日复严重,无可制止。复延两月无法可解,只能解关。解关后,余怀不满,恨彼道姑无力护持此关,心生疏恨,使彼生恼。数日,余夜中梦身作驴,自心认为面不象驴,用手自抹,即成驴脸。手足自末,即成驴蹄,此时身心即成驴相。有一老妇,牵缰跨背,我心不服,前蹄与颈,高起头峨,后蹄下顿,欲掀老妇跌下我身。其妇握紧缰绳,身使压力,无法掀动,如是而醒。醒悟自知抹心所造,方自抹面,自欲作驴之脸以及手足。余以恩报冤,不入三塗当谁入耶?当知道姑非无能力,智慧如是,余业如是,自审自问,亏心损德,非余而谁?果报如是,毫发无差。余到天明,以书面而向道姑忏悔,复赠送一些礼物与《地藏经》一部,彼此方安。若问,为何不送《金刚经》呢?答:“应以何经而能度者,当馈何经。”
复论其义。因果者,因缘也。经云,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之谓也。如初,二,三果与道性(即四果),无有不在因果海中。甚至,我佛世尊,应、化、报、法,四身如来者,亦是由因而成也。然而,成无成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如是义。其因果相,亦是过渡之舟也。
论前节中梦驴感
此梦自感全身是驴之体,全心是驴之性,其识亦复如是。然而,亦无厌驴之意。何以故?其心与性遭受业识所遮故。为何遭遮耶?是从无始至今,宿业所感,而遇今时抹因毁果之心,合成而报之。今时,抹因毁果者,即是抹杀老道姑八个多月主关护关真心者,故报于是梦也。报于是梦者,感佛如来加被与余,警惕、劝告余之本心之意也。余倘不以书面与礼物酬谢老道姑之真心全意供养余八个多月之恩德,余倘不痛改前非者,今日莫知在于何处报驴之果也。余若不回头向老道姑承担负义之责,今日焉能在金山寺闭关耶?是故,回头是岸,是纲领中之纲领。当知,五百年与一夜梦,甚至一刹那间,以慧眼观之,是三无差别。长短者,是一幻梦也。
梦驴偈(因果者,如影随行也)
1,驴性本是负业生 因果海里不乱针
倘若天明不忏悔 今日焉能闭禅关
2,昔时今时当提防 提防诸贼莫偷闲(关)
倘能识心无识相 无防之中已妥防
3,在山闭关无关相 是则名为生死关
生死亦无生死相 相相之中见亲娘
4,我当放下再放下 放到无放即故乡
本来本无本来相 无相本来是法王
其三,余于一九九一年到扬州高旻寺,缘遇方丈德林大和尚,供奉《金刚经》无名注四部。方丈阅之而生欢喜心,则请余常住高旻禅寺。适逢农历十月十五打禅七之日,方丈挂牌喻:“请涤华禅师为后堂之职。”余因此而有感。其感者何?余于尘相中,复生一尘相点儿。在一九九二年农历正月初三,告假到两淮,将《金刚经注解》第三版,布施于承允诸施主者。妥善之际,由上海弟子联系,经金山寺养廉长老推焉,承蒙方丈慈舟老和尚应允,满了余多年之愿。逐于一九九二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金山寺闭生死关一年,著新书《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一部。余在此书中,记载一段关于离开高旻寺到金山寺闭关,未向方丈德林大和尚告别而忏悔的往事。写在《合刊》一百二十五页之中。今承事供养于读者。作偈言:
本性颂:
1,余住鼓山几十年 不卑不亢不讨嫌
不闻不问不打听 不即不离很太平
2,约我上殿余不去 使余过堂我不临
无事常跑环山路 步步无不是真禅
3,请我唱念余不会 念经拜忏更不行
鼓山说余是懒汉 懒汉之中懒第一
4,无事不与人说话 亦不与人打同参
在鼓多年无人识 余亦无识诸同参
5,是非场中无我份 名誉山上我不登
无恶无善无诸相 无人无我是懒人
6,真禅非有亦非无 非有非无见真如
真如亦无真如相 无有尘许不真如
7,因病常住海会塔 海会塔是亡僧塔
忘身忘心忘诸病 忘诸病时体亦安
8,体安发心解金刚 限期三年成金刚
解期三年无人觉 无人觉时心亦安
9,三年完成满宿愿 油印铅印出世间
复印福州缘多逆 因此往申印金刚
10,申地荣华无住处 缘栖高旻心亦安
共印一万一千三 意想回鼓参旧参
11,离别高旻心常假 方丈不知未启唇
他日补假补告别 独履太虚人不知
12,今留此偈遣后世 希诸未来当心参
当心参无当心相 是则名为当心参
师述事实:
余往昔,住焦山时,明法师说余是哑巴僧,余无答……。
焦山明老,惠余焉亡,请余念一天《金刚经》,余跟不上板,胡居士叫余下座,另请人顶替。
总结:余记忆力很差。若问,注解为何能作呢?便答,字字句句不离词典。
问:念《金刚经》人很多,为何不能得果证道耶?
答:念字是念到行不到;持字是念到、行到,行到即是得果而证道。
问:如何受持读诵《金刚经》?
答:受持者,能受持经中道义。读诵者,能读诵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能受持读诵者是天上人间稀有之人也。受者,弗能定而无邪,直心受义弗可为受也。持者,弗能弃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为持也。读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读也。诵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诵也。倘能如是受持而读诵者,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者。如来智慧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即是澈悟真常。般若波罗蜜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是本经中纲领句,意义很深,奥妙无穷。持经人持这二句倘能彻底放下,其功德无可比喻,亦如应声感,应声感如收音机。收甚麽音?收反闻闻自性,自性闻佛音。
偈言:
能持能放真妙理 色空不二正法门
有为无为皆客语 十方三界亦不真
住于正念邪亦正 住于邪念正亦邪
无污染心魔即佛 住污染心佛亦魔
真心若无一切相 受持读诵亦是非
无贪无受功德大 是则名为最上乘
问:发菩提心者,为甚麽应生无所住心?
答:所谓发菩提心者,当离一切相。若生一尘相心,即被魔罗牵着。如生一丝色、声、香、味、触、意、识心者,即被一丝魔罗牵去。倘生一发染住心者,魔罗即升堂而入室己。若心无住,诸天梵释,不离左右。梵释与魔罗是一母所生。深悟修证时,方知是意识耳,希于参之。应生无所住心者,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亦不住于中道。是名三轮体空,亦无常住虚空,亦无住虚空之相,即是应无所住住心之处也。若心有住者,若心住于菩提,亦是法尘。何况其他九类相心耶!即为非住者。若心有尘相者。即为非住,而非住于虚空也。是故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耶。
偈云:
菩提心当发 生死永断绝
已发菩提心 当入菩提道
既入菩提道 前进弗生疑
弗可停中道 当进菩提门
更入菩提室 复至菩提座
当坐弗生疑 是名得菩提
色声香味触 法法放光明
五蕴十八界 色色皆菩提
相相非非非 是名证菩提
问: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其功德如何?
答:在《四十二章经》中,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释义:如来这一比喻,说明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功德,超过一切功德之上,即诸佛母。
问:世俗之善,非善非不善怎麽讲?
答:世俗之善者,孝上,悌中,爱下者为善。言不失信、失义,体不失礼、失节为善。顺上睦下,扶儿携女为善。行止举动,无失其时为善。昼夜,时时刻刻无失善念、善意者,为善。专利一切人类及诸物诸相者,为善。对微细众生以及微细财物,一概无伤害、无浪费者,为善。无损坏心者为善。随善而举,遇恶即避为善。然而,世俗之善,非善非不善,何者?非善者,幻泡之善也。非真,非常,转瞬即无,故名非善。非不善者,其幻泡中有无量真常,秘密莫测奥力、妙善之道义。无慧眼者,莫可能知,莫可能见,莫可能明其道义者,更莫能证,焉能得其妙用耶?所谓悟与不悟,有天渊之别。而非凡夫之所能知、之所能见、之所能明、之所能觉也。欲想得入悟证道义者,当放尽识心相。放识心相者,无四相也。然而,世俗之善,多含八苦之意。所谓得其解脱者,甚难也。八苦者,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时。亦名八苦交煎,彼伏此起,与多种苦交叉,不可能免。欲免者,必须学佛最上乘之道义者,否则,焉能出世间而至无生之觉地耶!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无生一切妄想是非杂念之心也。而非无其清净无为,妙湛之真心也。是名为到彼岸之心也。
问:出世之善、之道者,当如何修?
答:出世之善、之道者,当以无四相为中心也。欲无四相者,以无欲为善,以无求为善。能见无见相,闻无闻执。思觉等等亦复如是。欲无四相者,必须八风不动也。八风不动者,不被八识妄念所转也。八识者,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动。7,识所分别。8,隐藏是非相者。其心不被八识所转也。八风者,誉、讥、爵、辱、荣、枯、得、失也。其八风临于耳目之前,其心不动亦不转者,为八风不能动其心,更其性,迷其识也。倘有妄魔而来者,必须来一斩一,来双斩双。古德言,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是故,我当用其真心之宝刃,斩尽斩绝天上天下一切诸类诸魔,方为如来之真子,诸佛之嫡儿。否则,彼岸虽在目前,亦无其门可入,焉能进其室而升其堂坐其座耶?而见本性佛也?
问:无恶无善者,非报非非报,彼岸之人也,云何解?
答:首先从因果而说起。因果者,因缘也。因缘者,果报也。是故,由因,方遇缘,由缘,方得其果报也。所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无恶无善者,非报非非报,彼岸之人也。夫大地山河,日月星辰,以及万物万相者。甚至九类众生心相之别,无有不是由缘而生,由缘而成,缘尽而灭。所以,生而复灭,灭而复生,其生灭绵绵而无期,亦无穷绝。所谓,因果者,生死根也,种也。
偈言:
倘无因果无世界 无世界非凡夫知
此身尚在此岸中 不许无无因果因
有无因果双不见 不须再去问禅师
因果亦无因果相 无相因果证法身
无恶无善者,余按照六祖坛经中真心真意而言之。
1,无恶者,无十恶也。十恶者,杀、盗、淫(善男女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即痴也)。十恶者,十者,具也、是也。十者,全也、尽也。无有不有,无有不是也。以及举心动念、扬眉开目、摄耳聆音、心动意转,无有不是十恶之对偶也。无者,无如是之恶也。无者,无十恶也。无者,无上所言之恶也,无如如许许之谓也。无者,无有无不是也。倘无十恶尽,即是《金刚经》中所说“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者,彼岸之人也,未来佛也。
2,无善者,是不作善也。即是不可用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心求报而作善。更不可用一切欲望心而作善。略说十则如下,以明其义:
不可用 一执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二边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三业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四相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五阴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六欲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七情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八识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九类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十漏心 求报而作善
这十不可用者,是解答六祖所言,不作恶,不作善之道义。六祖所言者,主要是不作恶。倘不作恶,在不作恶之中,无有不善之处、之住,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之。既不能知,焉能用耶?
3,非报者。世间所有,一言一行,一勤一惰,皆从因缘而生,皆由因缘而灭,亦名因果。如是因缘果报,随相而生,随心而成,犹如影随人行,舟移岸转。倘能无相,一切皆无。一切无尽,即名非报,复名幻泡。
4,非非报者。然而,幻泡之中,所有一言、一行、一勤、一惰,皆是真如。真如者,无有不真,无有不如,无有不是真常实相。倘能睁开一只智慧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知觉蕴藏,无有不放智慧之光明。以及一衣、一食,甚至一滴污水、净水,皆从如来法、报、化、应、智慧光明应化而来。然而,亦无应化之相,故名,佛光普照,无有暗处。学佛儿,不可强见,亦不可以眼见。强见即障,眼见即魔。大智慧光不可比喻,亦复不可言说。未悟者,犹如目前现八尺高墙所遮而不能见。八尺者,八识也。
师复以譬喻观牛而明菩提心之义
喻凡夫欲见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八尺高墙遮于耳目所视,故不得见牛之身,亦不得闻牛之义。凡夫者,少智失慧之人也。欲观其牛者,欲见菩提心也。耳目之前者,六根、六识不能净也。见有八尺高墙者,三业二障遮于本心而不得见于菩提性也。遮于耳目所视者,根尘识遮于菩提心也。故不得见牛之身者,识心分别故,不得见于菩提之道也。亦不得闻牛之义者,妄心不可能得闻菩提之真性义也。是故,凡夫不得明于菩提之真心,亦不得见于菩提之本性也。其二,复喻初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篱笆所遮,虽不见牛之身,而从篱笆空隙之间,已见牛影,知定是牛而不明显。其三,复喻二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竹篱所遮,竹篱之间却有横三竖六分寸空隙,于空隙中窥见其牛,仍有竹篱所障,而不得透也、明也。其四,复喻三果之人,欲观其牛,前无所遮,后无所碍,见大白牛在大道上,自由行动,三果之人恭立道旁,而观其牛行动住止,而不能横跨竖骑其牛之背游于四方。其五,复喻大阿罗汉,道性之人,常见是牛,纯白无杂,切高其大,身壮而步稳,曾常跨是牛,稳步而回乡。参千家诗两句云“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声信口吹”。此所谓得菩提,用于菩提是也。诸佛如来,于此白牛,非见非不见,非骑非不骑,非得菩提非不得菩提,在非非中,常见菩提,亦无常见之相。在无相无见中,长住菩提,亦无长住之相。所谓无相菩提,能吞一切相。略说至此,其次希自悟。
5,彼岸之人者,上来所言,非报非非报者,犹如到彼岸之渡舟也。倘过识河已,其渡舟亦当舍之。否则,是法尘相,法尘累也。欲渡识河者,当全部放尽,一尘不余。倘余毫发,亦是此岸之人者,而非彼岸也。一切皆无,亦无无尽。何者?本觉之灵不无也,故名无无尽也。其次,希其自参自得,若依靠于多闻,今身莫可悟也。犹如见饭就食,而食之为悟。倘若说食,终身不得其饱。多闻者,说食也。就食者,自悟也。
问:十善之道,修心之人,焉能无耶,十善之人,为何生死不能了耶。
答:十善者,十足尘累相也。十善者,善尘累相也。所谓,真心中,念念不无,作善之道义。其真心,所作何善,深者,重者。所作善心之人,命根断时,必入其深重,之类也。何者,其种性,弗可更也,变也。倘千佛出於世间,亦不可,更其道义也。所谓,作善者,其善心,偏於何类,他日命终,其心性识,必生於何类。为善之类者。①世间,人王,大位,大职,大福,大寿之人也。②再上者,六欲天中之人也。③其善人,六欲轻微者。此善人,命根断时,可生非想,非非想天,之中。其善人,在非想,非非想天中。享受清净之天福,较长者,能达到,八万四千大劫。然而,终必有期。有期者,生死仍然不能了也。然而,不如,恶不作,善不作,二果之人也。二果者,不作恶,不作善,空一切相,无一切执。住二果天。其清净,清福享尽时,直升三果天。他日道性,以及到彼岸者,而无可更也,变也。复名为,预彼岸,亦名为,预大觉之人也(胜前福德多)。
颂言:
① 大善长者福报大 寿长财多子孙旺
任他享受千万劫 终必有期漏尽时
② 施与受施福报相 福报相中罪累多
昨鱼今肉明日酒 起心动念罪摩诃
③ 世间举止因果相 浅悟之人尚不知
何况未悟更未证 如如是是凡夫多
④ 老庞弃宝沉江底 无善无恶证道心
财宝施纳皆成相 无施无纳即正宗
问:《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是何义?
答:此经中为他人说者,是佛向须菩提说。其实是,佛唤我等诸弟子,切不可在沉迷不悟中,执著贪、嗔、痴、爱,是我相,在人我是非中。
倘若有,善男女人,在此《金刚经》中。自选某四句偈。等字者,三句两句,或一句也。自能受持,而无倦。复遇有缘人,随宜宣说,本经中,一些妙义者。或有人来,问义者,扣其两端,而答之,方便,掇其要,而解之,即名为他人说。
为他人说,向其他人而说,遇有缘人,说此四句偈等。或有人来问意,从问者,之义而说。本心,向妄心而说。真性向欲性而说。灵识,向分别是非相识而说。智向愚说。慧向鲁说。戒定慧向杀盗淫而说。灵觉妙心向贪嗔痴爱而说。本觉慧命向人、我、贡高、邪见、杂念而说。大智慧向人我诸相而说。菩提向烦恼而说。涅槃妙心,向生死轮回无期之人而说。空向色说,色向空说。如来向本觉灵性而说。真如实相向幻梦泡影而说。本来面目向爱别离欢而说。彻悟向众生相而说。无向有说,有向无说。说即非说,非说即真说。如如是是,向是是非非而说。到彼岸心,向我相难舍者而说,见闻思觉向五蕴六欲而说。本性灵心,向六欲诸天,以及世间诸相而说。真心向八识而说。如是等说,一笔难尽。故名为他人说。
问:金刚经中,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弟子不明其义,请师父开示。
答:1,若以色见我。我等不可以执着色相而求于如来,所以色相与求见,皆是法尘累也。我等见诸色相时,不生染住心,不生周旋心。其心寂寂然,兀兀乎。是则名为见如来。若以色相,当作如来者,劫尽之时,亦弗可见也。2,以音声求我。若以无常音声,寻求真常无相佛,是名邪中邪。若以识别心,求佛念佛,则名妄中妄。无希求,无着相,是名履圣阶。若一尘无染亦无住无挂半丝,亦无碍,是名见如来。3,是人行邪道。倘若识心,执着影中事,妄心贪着,怪神奇,以及以妄执妄,妄妄不休,皆名为,邪中邪也。倘若真心无邪性,诸识亦真如。倘无法尘相,其心荡荡无波迹,其性腾腾性识天。是名为法性,见世尊。4,不能见如来。而非见三 十 二相,色身如来,是故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见者,真心本性之如来也,亦名明本心,见本性也。未悟彻,未证透,弗能见。若见亦是邪。悟证者,常见也。所谓,行住坐卧,无处不是,如来行藏之处。
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再三教导我等,勿可说,如来无相亦无行。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对初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之人说的。对初发菩提心之人,切不可说,无有一佛法相。诸法无见,无念,亦无相。世尊如是反复,复转其道义。令人莫测,当在莫测中深明其义。余今讲一公案,使大家深明其义。
有秀才张拙夫,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师答,有。拙夫言错。藏曰,先辈曾参谁说者。拙说,参径山来。拙问径山,皆言无。藏曰,待先辈,得似径山时,即得皆言无。终(公案之义,至关重要。)。凡未见性者,不可言无。见性者,悟而能证也,能证者,当言无。悟证双彻时,有无并迁,中道亦不停,其名为补处,亦名为大觉。
师父曾说:当知,识海不干,诸相不无,即不可见于法性,不见法性,即生死不能了。希自参自证。
偈云:
于法不说断灭相 前言后语差别深
先后与中如是义 义义义中有妙谛
三别其义方见道 三别其中破诸疑
能破如是三重惑 无为大道在目前
如来菩提巧安排 安排我等无住迁
无住迁中心洒脱 洒脱性包千大千
问:无身口意三业,即是清净心耶?
答:非也,无无无身口意,三业者,亦无无无清净心相,名为最清净心。
问:有人说吃常住,用十方,无报效,当有罪?
答:有染住相,当随相受身,无染住相,即佛。无偷盗心,即无罪,有则改之,即名回头是岸。无妄想心,即佛。学佛者,当知石头路。滑滑滑。
问:闭关是何意?
答:闭关者。闭五蕴而证慧命。关十八得成菩提。当知闭关,亦是尘相。应闭无闭相。关无关执。然而,本来,就是清净。闭关之相,从何所来,以何所生。倘无我相,在非关中,已经,久闭关矣。
问:主关、闭关、与护关者,能得几何功德?
答:无功德相,亦无我相、人相。在无相中,尽十方裹三世。横遍竖彻,无有不是,真如。余反问汝,见麽?会麽?倘能明彻其义者,在无言,无语中,已证其道性矣。所谓,千悟不如一证。证者,难行能行,难担能担,难放能放。当知,三难之中,能放者,最为第一。倘能放尽,其道竟成矣。
偈言:
若染一尘名欲利 是则仍然是众生
无染无欲无名利 几何几何是佛陀
问:有助力人,助印《金刚经注释》,当得几何果报?
答:助印,大乘者,应得大乘报。助印,最上乘者,当得最上乘报。何况,自始至终,不变不苟,为作如来使命。况遇,千魔而不变,且逢万逆,亦不惊。实为希有者……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
问:助印最上乘者,当得最上乘报。师父为印《金刚经注解》事,从高旻寺往申,为何会在龙华寺跌伤?
答:重则轻报。当无我相。况且未残,何足论哉。问者无言(当知,因果毫厘不爽。因果海里不乱针)。
问:《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云何解?
答:在在处处。非在为在,非处为处,是则名为,在在处处。若有此经。此经非经,非经是经,两边不立,中道无见。在无见中,而见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无有不是,一切世间,无有不是,天人阿修罗之处。无有不是,所应供养者。当知此处。当知真心之处,即为是塔。真心为塔,亦名灵庙。皆应恭敬,作礼围绕。无妄真心,凡有灵识者,皆当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识转智为华,烦恼转菩提香。而散无妄,真心之处。真心遍一切,故名而散,一切之处。何谓,识转智为华。本识无妄,其智若雨华。何谓,烦恼转菩提为香。真心无相,烦恼无着,本性菩提,犹如香檀,供养本觉,如如之慧命。真心如如,觉性为香,而熏散,无妄之真心,之处。修证之人,当明其义。
问:菩提向烦恼说者,怎麽解?
答:菩提在佛,为真心,为本性,为灵识也。为大觉,即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即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也。复为大智慧到彼岸。为大彻大悟,圆证而无余也。为智慧光到彼岸,为尽虚空,遍法界,续三世,普照无穷也。为佛光无暗,其佛觉性光明,犹如虚空,无有不有,无处不处,其佛觉性光明,无穷无尽,无有竭止。所谓,菩提二字,穷劫莫能尽宣,略说至此。菩提在圣,为智慧,为悟证。修悟证者,知烦恼即是菩提。证菩提者,由烦恼而证。成菩提者,从烦恼而成。倘无烦恼,菩提即无证成之处。所谓,悟证成者,用菩提,智慧之光,照破,诸烦恼相,悉归菩提。是名为,菩提,向烦恼,而说法。说法者,遇诸烦恼,能无我相,即名说法。略说诸烦恼相。如生老病死,五阴炽盛,六欲癫狂,求不得,怨憎会,及刀兵水火、诸疾流年。世俗仍有妻离子别、冤仇重逢,与诸求而反驰者。凶暴残忍者、欲来夺财夺命者……。
所谓,不遇烦恼,菩提,即无所成。所谓,烦恼,喻试金石,喻考验证。所谓,圣者,已觉,知诸烦恼,如幻泡影。知诸烦恼之相,无常无我。知诸烦恼,是酬报无始以来,诸宿业障,所感而成。所以,不怨不忧。当用无我相之真心,灭诸烦恼之相,而无余。真心者,真我也。而非肉体形身,而是本觉,慧命之灵也。当知,肉体形身,是业所造,是障所成。是报感。来此世间者,报尽即灭也。当提起,无我相,之真心,当放下,无我相,之实理。能如是,其真心慧命,即放无相之光明,故名为至圣。凡夫,无菩提者,而非真无。凡夫者,从无始至今,以诸妄障碍,而遮其真心性识,三觉者。故有之智慧,而不可见也。何以故,五阴不无,六欲而炽盛也。由二业、三障、四惑,而遮蔽于,真心故。是故凡夫,以妄投妄,妄妄弗止故。所谓,凡夫者,以三魂,七魄,为中心。为生命。
问:三魂七魄,凡夫与圣贤有何不同?
答:凡夫者,以虚伪妄想,将心、性、识。遮蔽而无光,故名为无明。无明者,是将精、气、神,投入烦恼之巨海,故名为凡夫。所谓心性识,为三魂,之体。精气神,为三魂所用。故名为,三魂。是故,贪嗔痴为三体,杀盗淫为三用。因成果故,其性合于,九类相中,某类之质,其死后,必生于某类矣。是故凡夫“三魂”生死,而无息,故名,为凡夫。
贤圣者,以戒定慧,真如之心,将心、性、识,转变为,智慧之光明,以光明照精、气、神,为灵觉妙心。以光明,照破烦恼成菩提。所谓,心性识,为三妙灵体。其精气神,为三妙灵用。故名,为三妙。三妙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也。故名为,转妄成智,转识为慧也。其性,若合,初、二、三果,与道性,某性之质。其妙识性心,即生于某处矣。
如来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之灵心,转心性识,为法、报、化三身,如来,为三觉体。化精气神,三灵为三觉用。亦无体用之相。故名,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到彼岸,之义。大觉,世尊者,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世尊者,世出世间,天上天下,九类十种,无有不尊,之义也。故名为,世尊。亦名,天人师等……。
七魄者,眼、耳、鼻、舌、身、意、识。凡为七魄,圣为七妙。凡夫:1,眼见色,贪色。2,耳闻声,贪声。3,鼻嗅香,贪香。4,舌尝味,贪味。5,身着触,贪触。6,意思法,生种种妄想。7,识分别,种种憎爱,诸见闻相。贤圣: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思7,识之所惟。如是见闻知觉,无分别,无憎爱,无思维,无污染,无贪欲,无取舍,无动摇。无着此七端,其心如如,见如未见,闻如未闻,以及嗅尝,触与思维。七端临前,心如海底,意若丘山。如是安然,其性及识,亦复如是。其名,即得,七支菩提。及证得,道性天人。
大觉若见七端,无一切相,无一切想,无一切执。在三无之中,无不明明。明是义,证如是觉,成如是体,亦无如是之相。是名,七正觉分。与心、性、识,三觉,之义,合为一体,名为十觉。十觉者,十具足觉也。即名为,大觉世尊,常住于世间,度一切诸相识。
释疑:
若疑。本来面目是谁。倘若是我,我本来是谁耶?这一问题,实实难解。若言,是某甲。当知,如来,已经,证得涅槃之妙心。即是,不生,不灭,之大道。为何,复来世间,受生老病死,苦呢?为何不出轮回耶?因此生疑,而不能自决。其不能,自决之人,甚多而不鲜矣。
余以譬如而解之,以明其义。譬如人人各至,大海海边,各个自取一钵,大海中之水,各自取已,各自带回原处,各自言曰,这钵海水,是我取来。喻我佛,法、报、化、应四身,如来,比四大海也。如来觉性,智慧光明,喻四海之水也。人人学佛,发菩提心,誓证涅槃者,必须深参本来,面目是谁。是谁者,譬如,自从大海之边,自己取来,一钵之水也。一钵之水,即是如来化身,即是如来,法性光明,即是如来,本觉慧命,即是如来,真心本性,光明之中,流出之慧水也。这钵慧水,能用,能证,直至菩提,之彼岸者,即是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即是本觉,他日,所归觉地,之性海。然人人各取性海慧水,一钵,其大海之性体,毫发无有损伤,亦不见,性海之水,减少一滴。喻如来,四身,比四大海,大海水,比如来化身,当知如来,法性光明,三觉七支,圆融自在,而常乐。大海喻彼岸,海水喻智慧,一钵水,喻能持,般若中,四句偈等者。当知如来性,不来世间,受生死者。然而,如来真法性光,刹那刹那,不离于世间。悟者,即见,证者,即能用也。其二,譬如,色身如来。其色身中,头发指甲,根根毛端,汗水污垢,以及九孔不净之处,排出许多垢菌,其垢菌言,我是色身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其实,如来化身,色相,毫发无有损害。如是譬喻,当知如来,真法性身,不会再来世间,而受生死苦者。所来世间者,是如来真法性光,普照于世间,而非肉眼之所能见,识心之所能知。如来,真法性光,常住于世间。其三,若问,人相及诸众生等相,原始原始从何所而来者。答:诸人之相,与诸众生等相,从无始无始以来,为含藏诸灵识故,而至今劫,“即地球成时”遇虚空之灵性,“即如来之性光”复经无量劫,方化为世界,万物生焉,复经虚空“如来”以及日阳,月阴二性,与诸灵识,“即如来性光”,混合而化成,诸人与诸众生,等相,方为原始人,与众生等。当知,虚空即如来体,如来即虚空用,体用具备,即世界成。当悟,九类众生相,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以及呼吸之中,无有不在,如来法性,光中,真心中。何须论。悟即见,证即用。用即明心,而见性。
问:庞居士公案者何?应如何参学?
答:余于三十年前,见上海版宏化月刊,载庞居士公案一则。略忆如下(欲详可看《传灯录》):庞居士在京作官,年老告退,雇舟回乡。渡江时,居士将积余俸金与珍宝,全部投入江心中。其二,居士草堂聚。居士言,难难难,十担芝麻枝上摊。夫人言,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女儿灵照言,也不难,也不易,渴来茶,饥来饭。其儿无言。其三,居士坐草堂,唤灵照,汝去堂外观日,可当午耶?灵照观日,而回答,日正当午,差一点儿。居士离座去观日。灵照坐父座,而迁化。居士见灵照,迁化已,自坐次座,而迁化。夫人见已,到田间,呼儿言,汝父与妹,均迁化已。其儿,双手荷锄而立化。夫人托邻里,坐再次座,而迁化。(迁化者,离世间也。)
略解:
难难难。曲心,转直心难。直心,转无诤难。无诤,转无我难。其二,杀盗淫,转戒定慧难。身口意,三业,转三清净难。凡夫断见取难。初果,断闻思难。二果,断识别难。三果,断微细难。十担芝麻,即具足烦恼。枝上,即心上。摊即,妄想、难舍、难离、难断灭。
易易易,偈解:
见难非难即是易 易难皆是替名词
倘识百草能治病 烦恼本来是菩提
唯灵照,所答最彻,故坐首座而迁化。其儿无言,甚善,故不入,诸座之下,而立化。其他,希自参、自悟、而自得。所谓说食不能充饥。
师父曾说过:庞居士公案含义很深。欲学庞居士全家死法,是尘相法。当学庞居士弃宝,投入于江心,不作有为有相之施,是真佛子。其意义与道性,善莫大焉,其本末无可衡量与比。其他希自参、自悟而自得。
偈言:
1,财宝的是五蕴种 其种落地必生根
五蕴不空生死累 空五蕴时生死空
2,着相布施九类相 施与受施因果因
胜因不无凡情胜 凡情胜是生死根
3,当用金刚智慧刃 斩尽凡情慧即生
不生凡情佛境界 不断凡情证何来
4,有福无慧生死苦 有慧无福苦难多
能明福难都是妄 无妄乐唱太平歌
当悟“难难难,十担芝麻枝上摊。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百草即烦恼)。亦不难,亦不易,饥来饭,渴来茶。”对此要学深学透,难行能行,一行到底,不求死法,不忆死意,不问横死竖死、早死迟死,不问死后归何处。这样是真灵照再生。亦名是灵照复来也。更名无我相,亦无生死相。亦无此相,若有亦是尘。是名真佛子。
当深参:“庞夫人看藏经,竟。维那师对庞夫人言,当回向。庞夫人从头上把梳子取下,朝脑后一插,云,回向竟。”
问:《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云何解?
答:如来向须菩提言,若有人,不见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见如来,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无相亦无穷。无相者,无四大色身之相;无穷者,尘劫有尽,其性无穷也。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性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其义弗可违,不悟者弗见,不证者弗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未悟证者,可能观心,自心自性,合于某类之则相同者,来生必生于同情者。所谓众生,随心所转,随性而生,随业而成,其类之别。倘若劫尽之时,莫可更变其道义。若心无相者,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证者,必当悟证也。何者?若心无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证。学佛者,勿可外求,穷劫莫能证其道。倘有邪见之人,观想忆念,如来色身形相好,若见者,亦是邪。犹如病目,见空中华相,其人亿劫,亦不可证,菩提之正道。
问:师父,您能注解《金刚经》,是否悟证耶?
答:未也。解经人,如住深山(参),作樵夫(参),若有人在此山中(参),迷失方向(参),问道于余(参),余答(参),由此道向此道(参),由此道而出此山(参),归入于大道(参)。余尚未出此山(参),焉能归入于大道,而至觉地耶(参,句句禅。)?悟证者,勿可求。求即法尘相。倘无法尘相即得。亦无得相。
问:就《金刚经》云:“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如何解其要义?
答:1,称世尊者,菩提复解前义也。2,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者,菩提发挥其要也。3,即非世界者,凡是有名相,皆是虚伪,而无真常性。4,是名世界者,业相聚合而成也。5,何以故者,其义究竟解耶。6,若世界实有者,若世界是真常性。7,即是一合相者,真性与虚空,本来是无相之体,若言合者,是头上安头。世界是幻也。8,如来说一合相者,而凡夫不能悟也。所谓凡夫,眼见色与色合,耳闻声与声合,以及情与意合、识别与是非合,是名苟且一合相,亦名一合执。9,即非一合相者,凡是有相,皆是虚旦,虚旦者,易变而无常,故名即非。10,是名一合相者,凡夫贪着苟且,强立虚名耳。11,须菩提者,即说至此,如来呼名而插意,使诸后学,明其至要之道。12,一合相者,佛说,汝须菩提,所说一合相之义。13,即是不可说者,倘若说破,而凡夫,不能明其义,得其道性,故如来大慈,使诸学者,自悟而自得其义。若得者,即非凡夫也,即得初、二、三果也。14,但凡夫之人者,凡夫见色合色,闻声合声之人也。15,贪着其事者,即贪着,色、声、香、味、触、意识之事,即贪着名利双辉,五蕴诸欲之事,所谓凡合凡情,而为相执。故《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其义即如是。
偈云:
三千大千均是执 无执亦无三大千
是名世界即是限 若无凡情限亦无
世界非有亦非无 非非之中有真如
贪着即是凡夫相 无着无贪第一禅
凡夫执着一合相 凡夫无执为解脱
一尘无染何为界 万象如如复如如
问:为甚麽佛说三心不可得?
答:其实,所谓过去心,悉皆荒诞,泡谢而影没,故名为不可得。现在心,刹那刹那,迁化而无停,故名为不可得。未来心,缘诸妄想,无际而无生,故名为不可得。所谓三心,均不可得。然而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在不可得中,得见本来之心矣。所以凡夫观心,全是妄心,以妄投妄,妄妄弗止,皆不真常。
偈言:
三心皆是妄 是故不可得
能无人我相 即是不动心
心洁性亦静 性静体亦真
体真六根利 五蕴转五力
称性满十方 遍恒沙三世
无比亦无相 无相心无边
若无三心相 处处见如来
有人来问我 我知我不知
知与不知相 皆是生死缘
无缘无生死 无无证菩提
问:按世法从权而言,如来心有那六通?与外道为甚麽不可比耶?
答:如来心有六通:1,天眼通见三世。2,天耳通闻十方。3,他心通知九类。4,宿命通觉始终。5,神足通无阻碍。6,漏尽通如意足。六通如觉镜,用则彰,不用则藏。而非魔鬼他心通,而能可比也。
师说他心通一则公案。往昔唐太宗时,西方来一比丘,自号为大耳三藏,自言有他心通。代宗天子,请国师南阳忠禅师试之。国师问大耳言,老僧心现在何处?大儿答,在西川看竞渡。国师少倾复问,老僧心现在何处?大儿复答,在天津看猢狲。国师寂少倾,更问,老僧心现在何处?大耳答,不知矣。师呵曰,他心通在何处?解:国师先回忆二妄心,而探之,后以无妄真心,而试之。此类他心通者,面对生妄心人通也,其他均不通,是为魔鬼之术,九类中邪类也。劫尽时,亦难了生脱死。是故凡夫惊奇好异者,不鲜,往往堕彼之类者,有之。
师父说,世间神通是法术,这些法术与佛门的定慧之学有根本区别。佛说一切众生,举心动念皆是九类妄想之心,而非真实。
所谓已悟者,历历分明。未悟者,沉沉烦闷。而非外道外授,一世终身,不明一滴菩提之义也。(菩提二字者,佛也。)或有用诸魔术魔力,通他人心,障人耳目,自谓为道为妙。现诸怪事,迷惑众生,他日三塗,不堪设想,实为魔鬼附体,其罪累,无穷而无极。
附言:师于一九五七年,在鼓山学戒时,见方丈室中有对联一副,其联曰:
任汝神通广大 雨宝弥空 总是鬼家活计
不若一事无能 寻草作药 坐令天下太平
其二,大寮下其联曰:
烧火煮饭明祖意 担柴运水真工夫
这两副对联甚妙。凡看即凡,圣看即圣。得果证道者看,即得果证道义。学者当参。这两副对联,字字句句中,有妙谛。
师父生前曾苦口婆心地开示弟子说:“神通不能了生死,行善不能究竟。你们当明白,有神通不是坏事,但是,一定要化神通为菩提,转善念为道性。般若是真宗,波罗密是正宗。当知,你、我是一体。”
问:请师父解释达摩西返,命门人各答所得,何也?
答:余现将圭峰录中,达摩西返,与门人之所答,讲解于下:
达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1,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2,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3,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余略解其一端。其二、三、四、五、六、七,希其自悟,而自得之。1,道副得皮。以烦恼觅菩提。2,尼总持得肉。断烦恼得菩提。3,道育得骨。迷即烦恼,悟则菩提。4,慧可得髓。本无烦恼,原是菩提。后学者,倘能通达前后,不亦善乎。
偈言:
菩提大道无人识 欲识大道是妄为
当解大道真实义 无去无来第一禅
千句万句须菩提 菩提确是自性天
人人彻悟真妙理 回光返照在其中
问:为甚麽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难道说,三藏十二部经,非佛所说?
答:作念说法,是生灭相。我当有所说法,即我尘相。真法性中,一尘无染,说法之相,从何而来?是故佛说,莫作是念。三藏十二部经如何理解,举两个以权现实的譬喻说明其义:
1,譬喻小儿,在树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树下,拾片树叶,给小儿说,此叶是宝,正好玩笑。小儿见叶,即止啼,执叶而笑。略解:小儿,喻遮蔽于真心,假名为小儿。在树下啼哭,喻十八界,迷惑于本心,生诸有为相。不止,喻十二因缘,周转不停…… 。其父在树下,喻佛色身相好,坐菩提树下,演说无言、无相之真诠。拾片树叶,喻说三藏十二部契经。给小儿说,喻佛说法,四十九年。此叶是宝,喻能听是法闻此经,即能了生而脱死。正好玩笑,喻能彻悟真常,而证无法相,即得明其心,而见其性,证得无为,大道之义也。小儿见叶而止啼,喻诸相已无,万物由我而转,真常而光明,捷登于觉地。执叶而笑,喻彻悟是叶,非真非幻,非有非无。无执叶相,亦无非执相。希自悟自解,其名为止儿啼。
2,余略记忆春秋大义一节,简述于下:某君,与弱弟,及臣,在桐树下,君从树下,拾一片桐叶,与弱弟言,封汝到某处为王。其臣向弱弟言,当谢君恩。弱弟即向君,叩首而谢恩。君言,戏言耳。其臣言,君无戏言。其君即命,备诸车马,从事人员,令弱弟到彼接王位。学者当知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如来,无相出世之法耶。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人执着法尘相也。法尘者,着相念经、拜佛、求佛者,以及庄严,世间种种诸佛像。何谓耶?是人以执着心求五欲乐。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五蕴、五福等。求佛加被而摄受,虽得其愿,其性是有为,即名为谤佛也。谤佛者,谤佛真实义也。真实义者,倘无执着心,念经拜佛,无希求意,无加被想,而庄严世间佛土,与心中清净,无为佛土,亦无庄严之相。无求、无贪、无住、无染,五欲诸乐之妄心。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然说法闻法,从何而来,从何而生。所谓一尘无染,万缘万法,通同放下。如是者,其名为,非谤佛也。能如是,即名为,能解如来,所说义也。所说义者,真实义也。
问:何为无诤三昧?
答:佛说无诤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维也。正定者,禅定之中,无邪亦无苟也。正受者,施与受者,纯净如来性也。正思维者,举心动念,无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无上禅那也,又名正禅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罗汉本性也。本性者,无与人诤,无与物诤,无与我诤,无与一切是非诤。略解少许,以备初学而用之。无诤者,一切无诤也。例如,有怨不伸,有苦不诉,有人打我骂我,能忍、能让、能受。有人起恶毒心来害我,或免其难,或遭其害,无仇恨心,无报复性。其心如如,恩怨无二,亦无差别,其名为无诤三昧。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来,求我接受,哀我顺从,切不可无诤,当该一字,即名无受。或加一句,无染住心。后学者,勿可混淆邪正之别。如或有人,吹捧虚伪,说我有道德。如或有人,赠我货币,馈我财物。如或有人,寻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这三类人,少智缺慧者,经常被惑。后学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人中最为第一者,即八万四千种三昧,三昧之中,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之人,在天上人间,亦复第一之中,第一人也。无诤者,是阿罗汉别号也。
问:我无杀心,乃至蝼蚁亦无伤,可谓不杀生耶?
答:非此。汝若贪,名利欲一则,即有杀无生。
问:断杀盗淫者,有无杀性?
答:断有即无,断无即有。
问:应如何坐禅与跑香、参禅?
师父在《合刊》中,有详细讲解,现摘抄如下:
禅如白纸一张
禅如白纸一张。禅比真心无妄,本性无相,妙识湛洁,犹如白纸,万法如如,即为一张。1,如如者,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倘明其义,即名为悟,无失其时,是为谓证。2,心无四相,万缘如如。3,一法不立,万德齐彰。4,真心无妄,犹于虚空。5,虚空无尽,妙用无穷。6,心无我相,本性真如。7,心不执着,意不颠倒,在不颠倒中,得证菩提,亦无得证相。8,无言无行,无是无非,于是时中,其心平平,其性常常,即名到彼岸。9,一切皆无,亦无无尽。10,犹如真空,能含妙有。11,色空不二,于不二中,道义无穷,亦无想执。12,凡有言行,皆不真实,于不真实中,无有不真实之处。所谓,世法,即是佛法,佛法确在,世法中。倘能睁开,一只智慧眼,照天,照地,照世间,即禅如白纸一张。13,禅如白纸一张,能书画万物,能绘金刚,般若,波罗密多,亦无书画相。
颂言:
白纸一张亦是妄 无名无字是真常
真妄齐歇归觉地 是则名为演摩诃
坐禅
若问打坐法门者,内心无动,外景莫可入也。心无尘相,坐即平常。无尘相者,内无诸妄,外无诸相。平常者,心无杂念,意不颠倒也。其他甚繁,当自解,而自悟,自证而自彻,其道义无穷。即与道无违,与理而无背也。倘若,句句说破者,即是与道有碍也。有碍者,难悟,而更难证也。所谓,说破如草,自悟自证者,喻无上至宝也。
平平常常者,是无上之禅也。平平常常,其义甚浓,而非世间,平常之可能,与比也。其道义,而无止。希其,自参,自悟而自得,其妙义也。若心无相,在行住坐卧之中,举止动默之间,无不是禅。此禅者,是无我之禅也。此禅者,是最上之禅也。所谓,六祖说,常伸两脚睡者,是大禅也者。大禅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也。
其次,坐者。1,凡夫,如常坐。2,罗汉,方便坐。3,菩萨,单趺坐。4,道性,双趺坐。菩萨者,处二三果也。道性者,大阿罗汉也。如来,无坐,无不坐。其道义,希其自参,倘参透即悟。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示方便门,现自在坐,随便坐也。所谓六祖言,常伸两脚睡者,其道义,一如是也。
诸如是类,诸如是坐,亦是世间,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者。当参透,而悟彻。无我相,亦无世间相,仍无非无相,即名为真禅也。亦无非无相者,当彻,世间之禅,与出世间之禅,非一,非二,亦非中间。能明是禅者,即如来之禅也。其妙义无穷,当自悟而自证之。

 
 
 
前五篇文章

涤华禅师行略(3)

涤华禅师行略(4)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1)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2)

略谈龙树中论的复古精神及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的省思

 

后五篇文章

涤华禅师行略(1)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2)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1)

净土文类聚钞》编者序

中国禅宗史上的历程碑——“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思想的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