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本生心地经观?观心品第十》读后感(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乘本生心地经观?观心品第十》读后感(四)
  本文荣获九十三学年度慈航导师奖学金
  ◆ 许胜雄
  伍、“心地法门”的修习方法
  佛于法华会上,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成佛知见。达摩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众生心被物转,贪声恋色,缚于嗜欲,为八风所摇。人若了知世间万法,皆是无常,如幻如梦,如电如露,不复贪痴,则此心体,如如不动。若“心”念的品质是贪嗔痴,必造作通往地狱界的因缘;反之,不愿落在恶道中受苦,念念在佛教三学戒定慧上努力用功,就能修集解脱因缘,走上成佛之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五点修习方法,说明“心地法门”的修行要领。埆
  注 释
  埆郭翠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心地法门初探”,台北慧炬杂志社,第401期,页56-66。
  一、亲近善友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化导利益人的善友”,又称“善友”、“真友”。垽“善知识”之译语及类似语丰富,《阿含经》即有:“善友”、“善士”、“真人”、“善知识”等。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可以增长善法。垼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说:“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遍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垸
  “善知识”是出世正见生起的要因,经云:“以二因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自正忆念。”《成实论》亦指“从所闻法名善知识”。垶“正见”的生起需要有“善知识”为助缘,由此可见“善知识”在修学佛道上的重要。
  《大宝积经.净居天子会》即教示学人应该亲近、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的供养应“以无谄曲心”(大正12,83a)、“舍一切所爱物”而供给,要不求其过及知恩;更不应对“善知识”作留难、毁訾(谤毁)、起恶意或不生恭敬等,如此可以“净除业障”,包括“毁訾说法师”、“谤法”、“见毁法随喜”、“不清净心法施”等罪业。而以正直心亲近法师则可以“趣向菩提”。
  善知识除了有净除业障、趣向菩提的功能之外,对修行不得力的现象也有助益;若有人“虽勤精进,数数废稽”,可以“放舍彼所有财封,当以供给法师,乃至所爱之物悉以舍与”;若有人“欲多法施复还断绝,欲多财施复还断绝”,可以“供给修行人”,若“多逢苦恼”,则应“于说法者知恩”,若欲除“疑悔”,则应“供养法师”,若“生愁苦”,则“应亲近决定说道法者”,若“以奸诈心盗法”,则应当“亲近善知识”。难怪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说自己能成就佛道是因为“善知识”!
  注 释
  垽《佛光大辞典》页4884,高雄佛光出版社。
  垼《成实论》(T31.351c)。
  垸《增壹阿含经》44-10(T2.768c)。
  垶《成实论》(T31.351c)。
  二、闻心地法
  修学佛法要从“闻法”起,那是学佛的必经阶段。垿早期佛教文献都强调多闻对解脱的重要性,如果“不多闻”,会“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埇;而视“闻法”为生起正见的要因。
  印顺导师十分肯定“闻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听闻正法的熏习力,能把众生从生死苦海中拔出来……从生死趣向涅槃。”因此“闻法熏习是生起出世心、转依的关键所在。”埐
  《律藏》亦记载“多闻”对戒行的重要性。《阿毗昙》文献则认为多闻不像智慧,只要透过主观的努力就可得到,而要“从他闻法”。大乘佛教许多经典认为多闻能生智慧垹,重视闻法的传统;但有些经典则对因“多闻”可能引起弊病,而向修道者提出警告,致重视“多闻”的佛教传统在中国式微,造成修习的盲点。
  注 释
  垿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67,台北正闻出版社,1972。
  埇冉云华〈佛教中的“多闻”概念││佛学与学佛的展开〉,《中华佛学学报》,1992。
  埐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223,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
  垹《月灯三昧经》(T15.585b)。
  三、如理观察
  譬喻是佛陀说法常用的方式之一,佛教的各经典,都可以见到许多譬喻。婆罗门居士就曾赞美世尊是“善喻善证”者,而弟子遇到难题时,也会请求世尊“说喻”。埁譬喻有“以此喻彼”的功能,一些抽象的佛法观念、修行境界及修行方法,常因善巧的譬喻,而能更进一步地掌握其意义。譬喻尚可以帮助联想,令人对说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记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说“心心所法本性空寂”这么一个抽象的观念之后,就举出二十六个不同的譬喻来说明: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不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夎
  “如理观察”是指“如”实的了达“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所谓“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一切心心所法皆是虚妄,觅之了不可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指出“心心所法”的不可得义:
  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奊
  太虚大师说:“这心心所法,没有一定的所在,也没有内外中间的相状表现。若说是有内,即是空的;若说是有外,究在什么地方?毕竟求不得他的实在体性。而且,求之于三世固不可得,即求之于超越三世亦不可得。这三界有漏的心是染污的,由虚妄分别而生起,依遍计执的习气而生起,所以无固定的自性,一切毕竟无自性。……所以心的体性是空,一切法皆以空为自性。”
  注 释
  埁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67。
  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T3.327b)。
  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T3.327c)。
  四、如说修行
  “如说修行”相当重要,《华严经》有十种譬喻批判多闻而没有实践,指出“不能如说行”,就不能“入如来法”。娙“如说修行”是“普贤十大愿”中“广修供养”的“法供养”,能“出生诸佛”,是“真供养”。娖《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说明“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娭
  众生的“心”是念念生灭的,无量劫的轮回中,已熏染许多恶念恶行;心是“为诸烦恼所策役”的,是“好秽恶”的,是“乐杂秽”的,真发心趣向解脱者当然就得好好定下心来,忏除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有情皆被欲爱系缚,不得自在。佛法的清凉一旦入心,就会发现一切皆是“我执”在作祟!诸法缘起如幻不实,何必贪恋不舍?一切宿业自致,有何怨愤难平?所以,如说修行非常重要。
  注 释
  娙《华严经》卷五(T9.428c)。
  娖《普贤行愿品》(T10.845a)。
  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T3.327c)。
  五、自作教他、赞励庆慰
  佛法以有情众生为中心,利益众生是世尊的本怀,修行“心地法门”,除了劝诫要“如说修行”之外,还进一步要行者发心“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广修供养”强调“如说修行供养”之余,也进一步提出要“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理由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娮
  《普贤行愿品》云:“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娕一切众生既是佛菩萨的根本,若无众生则菩萨无法成就佛果,可见佛法是入世、不离人群的;所以要“自作教他、赞励庆慰”。
  《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相非相,则见如来。”娏修行就必须如菩萨一样能够返闻自性、入流亡所,并且自作教他、赞励庆慰,更进一步体证与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圆观修证以成就如来佛道,如实地契入涅槃寂灭以及证悟无上之清净解脱。v(未完待续)
  注 释
  娮《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上,《大正藏》三十三,页685下。
  娕《谛闲大师语录》页206,香港:香港佛经流通处,1988。
  娏《大正藏》八,页749上。

 
 
 
前五篇文章

药山禅指要

禅宗与佛学(1)

禅宗与佛学(2)

禅宗与佛学(3)

纪念李公雪庐老师往生二十周年

 

后五篇文章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上)

广钦老和尚对于戒律与出家的看法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一)—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三)—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学习瑜珈菩萨戒的几点体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