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上) 本文荣获九十三学年度第二学期郑西漳居士奖学金 ◆ 释觉华 壹、前言 禅那(Zen,Dhyana)的思想,渊源于古印度,所谓瞑想宇宙的智慧,乃至于是瑜伽(Yoga)精神集中的方法。佛教禅宗的起源,通常依据《大梵天问佛决疑经》,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而流传正法眼藏;其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禅宗,是佛教与中土文化奋进、交流的产物,中国禅之枝茂花繁,南北分宗是关键。北宗通达大乘经典,行人采用冥想法拂尘,直观清净心,顿悟在须臾。南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法由印度传入东土,历经了中印文化相互交融的演变过程,形成各家宗派。中国禅宗始自菩提达摩,五传至惠能时,对传统的印度禅法作了重大的变革,以“直契佛性”、“明心见性”为宗旨,树立南禅“顿悟”的禅风特色。在递嬗过程中发展成立“五家七宗”。哻五家禅法又以“临济宗”独擅胜场。哷自唐末以降,门徒极为繁盛,至北宋时分出杨歧、黄龙二派。又远传日本,法脉延贯,直至当代。 临济宗大慧宗杲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大力提倡参话头的人,主张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他所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大慧宗杲观察北宋末、南宋初之禅风,批评道:“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哸另有一种“默照邪禅”,只教人静坐,称之为默照而不求妙悟。这类禅师“教中谓之谤大般若,断佛慧命人,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大慧对多学言句和静坐默照都不表赞同,处处批驳。认为参话头才是最佳参禅途径,所谓“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哠大慧自信其参话头“得力处乃是省力处,省力处乃得力处。”唎 由于《借壳指月》一书之作者,所提倡与教导禅修的方法,正是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亦称参话头)。唃他认为曹洞宏智正觉以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乃提倡默照禅观行。笔者将依慧门法师在禅七中所开示、教授之参禅方要,配合提倡看话禅的祖师大慧宗杲之《语录》,对“看话禅”要旨,作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对与宏智正觉所创“默照禅”的异同略作说明,是为研究心得之方向。 注 释 哻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又作五派七流。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临济之杨岐派、黄龙派,合称七宗。 哷“禅宗自五祖弘忍以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的六祖慧能门下,也分几大派,后由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大流,发展而成五宗,后世称为禅门正宗。沩仰宗与法眼宗,已经衰绝;云门宗也是断断续续;只有临济宗与曹洞宗最为兴盛,有“临天下”、“曹半边”的称誉。”见印顺导师著《华雨集第四册》页165。 哸《大慧普觉禅师法语》二十卷《大正藏》四十七册,页894上。 哠《大慧普觉禅师法语》二十八卷《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30上。 唎《大慧普觉禅师法语》二十九卷《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36下。 唃“看话禅,是北宋大慧宗杲大力提倡的,也是这次禅七要使用的法门……”慧门法门著《借壳指月》,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贰、《借壳指月》的内涵 《借壳指月》以慧门法师于四十期禅七开示的内容重点,依序渐进的讲解参禅的义涵。从禅宗发展史概说到渐入实际的禅修过程,包括如何除妄想、作功夫、参话头、参公案、起疑情乃至疑情爆破而开悟。此节依作者之开示,整理出下列几项重点: 一、看话禅的缘起 两宋之际,出现以临济宗大慧宗杲为代表的看话禅和以曹洞宗宏智正觉为代表的默照禅。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成为宋代禅法的基本形态。 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为临济杨岐派禅僧,早年曾随曹洞宗芙蓉道楷的弟子瑞州微禅师参学二年,但因不满曹洞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等,因而离去,参临济宗湛堂文准,后在克勤座下悟入。唋南宋时,宗杲极力批判当时的各种禅法,其中以默照禅与文字禅为最,为了要克制默照禅的流传,宗杲因而提倡看话禅。他说: 今时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底人,个个有两般病:若不著意,便是忘怀。忘怀,则堕在黑山下鬼窟里;教中谓之昏沉。著意,则心识纷飞,一念续一念,前念未止,后念相续;教中谓之掉举。……往往士大夫多是掉举,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怙,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休歇人。圁 此说的意思是,由于一般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乃至“为劳尘所障”,因此而有“心识纷飞”、“方寸不宁”的“掉举”现象。而那些“默照邪禅”的提倡者,教导一般士大夫“寒灰枯木去”,乃至“冷湫湫地去”的禅法,要这些士大夫休歇。这说明了当时的环境、参禅风气和弊端,故而大力提倡“看话禅”。 二、看话禅的特色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是基于扫荡默照禅的弊病所建立,其禅法的思想基础,是如来藏清净心的系统,认为“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圂以自性清净心为体,现象为自心所发之妙用,自心虽入尘世秽土,亦无染著,因“本体自清净故”。众生因心意识杂染纷飞,不得悟佛之境,故提倡看话禅,向自心悟去。 “看话禅”就是参究话头,与公案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是公案的继续。话头通常是选自公案中的某些语句作为焦点来勉力参究,让人不要就意识思惟方面去穿凿,而是就此话头大发疑情。透过这个方法,远离妄想与诸取,消除六根的烦恼与执著,回复自心清净。所以慧门法师说:“看话头就是要截断旧有的习气,不攀外缘,不让种子起现行,让他在无过、现、未的时间流动,以及无空间限制的束縳里跳脱五蕴的控制。”埌利用一个无意义的话语来参,横在内心深处,就是参究公案的工夫。大慧宗杲特别热衷于赵州从谂“狗子无佛性”这一话头: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以赵州从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为根本话头,在“无”字上直观、内省,达到自悟。“提撕”即参究。这里是要求以狗子无佛性为话头,在行住坐卧日常行事中,时时提撕,以破除对有无的执著。也就是说,说狗子有佛性,或狗子无佛性,都是落在相对相上,都不符合超越相对存在的佛性,不符合绝对的真理,都是偏执。若能不落相对、有无的格局,也就符合禅的智慧,就会提升精神境界,自由自在。 注 释 唋《大明高僧传.临安府径山沙门释宋杲传》《大正藏》五十册,页915下。 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四十七册,页884下。 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四十七册,页891上。 埌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117,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参、超越思量之禅法要旨:离心意识参 在参话头中不论是参“无”字公案,或是“念佛是谁”,或“庭前柏树子”等话语时,一定要离开思惟的窠臼,跳离“想蕴”的作用,直下逼问,但不能自我给予任何答案,就在这对问题的逼问下进入“参!”这是参禅行者很重要的基本认识,因为“禅”的本身是不落言诠、思惟分别,所以祖师常说要“大死一番”,也就是要死掉识心。只要用心意识来推敲、思考,都是妄想,能渐渐摆脱心意识作用的人,才有可能进入“起疑情”的状态。 一、看话禅的重点──疑情 看话禅所宣扬的是必须经过“断”和“疑”才能达到“悟”境。所谓“断”,就是必须将心中的一切知识、观念,统统放下,甚至连世俗精神活动的主体“心”也一并休歇,然后以虚豁空寂的胸怀去参究话头。在宗杲看来,人们的思维卜度、知解成见,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前提的,这不仅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而且是参究真理的障碍。所谓“疑”就是疑问、疑情。看话禅禅师认为,疑有十分,悟就十分,也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著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抟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堲 参话头的重点功夫,贵在起疑情。疑情是在禅修过程中提起的疑问,是激发禅修者意志的契机。疑情首先是对无常的外界事物生起疑问,然后再把疑问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上来,对自我的生命样态生起疑团,如:生命从何而来?死至何处?这个能追问的是个什么人?念佛的是谁?如此疑情顿发,疑来疑去,疑到山穷水尽,无处可疑了,就会豁然疑团迸散,心花朗发,大悟现前,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说: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著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埕 参话头的用意是要超越一切思量,宗杲说:“禅不在静处,不在闹处,不在思量分别处,不在日用应缘处。然虽如是,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忽然眼开,都是自家屋里事。”埒参话头不受任何时空的局限,只要于一话头上著意思量,即使自心迷惘。如慧门法师开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大小便利,语默动静,折旋俯仰,迎宾待客,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垺学人只就这一个字上起疑情,然后“时时提撕”,无论行住坐卧都要死咬不放,随时提著话头,不被任何工作外境打断。唯有如此在话头上起疑情,让一切心识、妄念不起,直至口议心思不起时,犹如大死一番,忽得悟入。故说: 行、住、坐、卧,造次颠沛,不可忘了妙净明心之义。妄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举来举去,和这举话底亦不见有,只这知不见有底,亦不见有。然后,此语亦无所受。蓦地,于无所受处,不觉失声大笑。一巡时,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多言多语,返相钝置,且截断葛藤! 引文中说到几件事:(一)大慧宗杲对“妙净明心”佛性真实性之肯定。(二)对“狗子无佛性”的这个话头,要横在心里,不要刻意去想,自心参究,勿使工夫间断,不动思量分别,久久参去,于这无所受处,而得有个悟入。故提撕“疑情”是整个“看话禅”的重点。经过疑情的爆破而顿悟,到底悟个什么处?慧门法师根据竺道生曾引《华严经》说法:“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称,谓之顿悟。”埆作者说参话头的用意:“为令行者于话头中产生疑情,使所有隐藏在八识中的无明种种统统生起,但又不让它起现行,就在这当中把习气种子给拦住,把全部无明赶到疑情里,久久疑去,直到一次爆破,全部灭尽,而见佛性之全体。”垽这就是透过参话头而得顿悟的原理。 二、参话头的方法──提撕 所谓“提撕”,意即高度的精神集中,以培养主体的直觉。“提撕”是要令禅者全身心投入于一个“话头”上,在话头中,反对一切分别思量、知见会解,而猛力在话头上起疑情的工夫,这是灭除妄念的妙用。一旦“妄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的这个公案参究: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尽尔有甚么伎俩?请安排看,请计较看。思量计较安排,无处可以顿放,只觉得肚里闷,心头烦恼时,正是好底时节,第八识相次不行矣。觉得如此时,莫要放却,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垼 如此时时提撕,当疑至心头烦恼时,思量皆专注在话头上,不知不觉地便超越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达到主客对立的泯灭,即得悟入实相之智。在这样的过程中,慧门法师进一步提到:“参禅,就是要搅动八识田中的种子。种子浮现后,会形成有意识的念头……但是如果能够参到生起疑情,则当阿赖耶识的种子一动,还没有现行之时,它的能量就被疑情吸收过去,变成疑情的力量。”垸 话头之所以没有意义,或反对一切分别思量、知见分别,否定所有文字引证、语言作解,却又要不断的“提撕”,不断的起“疑情”,是因为“禅悟”的获得,不是对公案的解释分析,也不是理论的创建;它可以脱离公案内容本身,只限于对话头的参究。这种参究,并不意味著对话头进行认识,作出判断,而是强调觉悟宇宙人生的本质。可以说,大慧宗杲所提倡的是以“参话头”为禅学的指导核心,于二六时中不间断的离心意识参去: 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垶 “时时提撕、时时举觉。”强调时刻处在参究的状态。这是参究的过程与方法,其特色就是参这“无”字公案,于“无”字上生起疑团。把这疑视为看话的条件,得悟的前提。v(未完待续) 注 释 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01下。 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答吕舍人〉,《大正藏》四十七册930上。 埒《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示妙证居士〉,《大正藏》四十七册,页893下。 垺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257,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埆《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五十六,《大正藏》四十八册,页438中。 垽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111,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垼《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答荣侍郎〉,《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39上。 垸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156,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垶《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答富枢密〉,《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21上。
|
|